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果洛地区6个气象站1976—2011年逐月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日照时数等资料,探讨了果洛地区气候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年代纪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果洛地区地域广袤、地形复杂,各站的变化趋势各不相同。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分别以0.456℃/10a、0.571℃/10a和0.385℃/10a的速率增暖。20世纪70年代末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都较低,之后逐渐上升,21世纪达到最大值。果洛地区降水量以0.419mm/10a的速率增加,而日照时数确以-28.332h/10a的速率减少。由于平均气温的上升、降水量的增加和日照时数的减少,导致蒸发量以-10.381mm/10a的速率减少。滑动T检验结果表明,平均气温在1998年和2005年发生了两次由冷向暖的突变,平均最高气温在1997年发生了由冷向暖的突变,平均最低气温2004年和2005年发生了由冷向暖的突变,降水量在2004年(α=0.10,显著水平为1.86)发生了由少增多的突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果洛地区6个台站,近50年的上半年降水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表明果洛地区上半年、1-3月、4-6月降水分布差异明显,历年降水主要集中在上半年中的4-6月。在降水总量增多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对我州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农牧业等敏感行业带来不同程度的利弊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果洛6县自建站至2011年近50年的地面积雪日数、积雪深度等资料,对果洛积雪的气候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通过气候倾向率的分析发现:近50年来,果洛地区玛沁、达日、班玛、久治的积雪日数呈增加趋势,玛多变化不大,甘德每十年减少1.2天。从最长积雪日数、积雪深度的资料分析看:玛多、甘德、达日、久治是最易发生雪灾的地区,其中玛多、甘德、达日是特大雪灾的易发地;玛沁、班玛是出现雪灾最少的地方。从积雪增量的变化看近50年来果洛积雪增量经历了一次由多到少的转变过程,积雪增量的这种变化与积雪日数的年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2005年雨季"三江源"地区对流云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2005年6~9月逐日逐时FY-2C气象卫星数值云图资料,计算和分析了青藏高原三江源区域的对流云和中尺度对流系统(s-MCS)的发生频率。结果表明,该区域主要以对流云为主,对流云占总云量的80%以上,利用TBB值得出该区域对流云发生源地主要集中在两大区域,其中以32°~35°N,93°~98°E为主要多发区(称为第一高发区),以35°~37°N,91°~95°E为次多发区(称为第二高发区);该区域对流云存在着明显的日变化,22:00(世界时,下同)~06:00(上半夜)对流云旺盛,06:00~14:00(下半夜)及清晨对流云很少。最后结合地面观测资料给出了云顶亮温与地面降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根据果洛地区玛沁、玛多、甘德、达日、久治和班玛六县历年3—10月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以及受地形抬升等因素的影响分析,表明果洛地区云水资源丰富,适宜大规模开发利用,并得出人工催化的最佳时段和开发空中云水资源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根据南昌多普勒天气雷达获取的2002~2003年7~9月36个不同时刻1.5°、2.4°基本反射率因子、组合反射率因子、回波顶高、回波面积和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与同时刻地面雨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多元回归方程。分析结果表明,合并对流单体整个生命期间的液态含水量,比强对流单体液态含水量少269.76×106m3,比对流单体多198.68×106m3。强对流单体的降水效率最大,平均值为25.74%,比对流单体多15.74%,比合并对流单体多13.21%。  相似文献   

7.
黄河上游地区强对流云特征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的完全弹性三维积云模式,对相似天气背景下黄河上游及渭北地区的强对流云的宏微观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研究,并与相应的雷达回波及地面观测资料做了比较分析.模拟结果表明,模式对黄河上游玛曲和渭北地区旬邑的强对流云结构和降水均有很好的模拟能力.与旬邑相比,玛曲零度层低,云底温度低、比湿小,为冷云过程.云中雨水含水量极低,冰晶出现早,维持时间长.云中上升气流弱,对流云发展浅薄.地面降雨量相对较小,固态降水所占比例大,霰为主.霰胚对冰晶的碰并增长是地面软雹的主要来源.旬邑冰雹主要来源是霰,但冻滴也占了一定比例.霰融化是玛曲雨水的最重要来源.而冻滴融化对旬邑雨水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8.
果洛地区气候变化对草原毛虫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洛州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是国际科技界瞩目的研究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带,也是生物物种形成、演化的热点地区。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草原毛虫发生、密度造成许多不确定性,随着气候条件发生波动时,会使草原毛虫的影响时期、影响程度随之而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波动,或者引起大发生、大流行,或者引起种群数量的下降。因此,分析掌握一个地区气象条件对草原毛虫少生和蔓延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对抑制或消灭草原毛虫灾害,提高当地生产力,促进畜牧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雷电构成的威胁日趋严重。科学、合理地防范雷电灾害是保障建筑物安全的有效方法之一。在青海果洛地区,由于对社会管理职能、防雷工程图纸设计审核方面的工作力度不够,加之检测、施工人员对防雷相关规范的理解参差不齐,建筑物防雷工程在施工中常存在很多问题。为此,对防雷工程现场施工监督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分析闽东北地区夏季对流云的回波特征。分析表明:多单体合并对流云在生命史、回波高度、强度、尺度等方面都超过了单体对流云,其液态水总量也更大,自然降水条件和人工影响潜力都优于单体对流云,是夏季降水和人工催化的重要云系。分析得到对流云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高度层辐合辐散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夏季对流云结构和降水原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两个个例的天气形势分析,指出冷空气对对流发展有一定的激发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次对流云团合并的卫星等综合观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FY2C卫星观测反演得到的云物理特征参数,结合雷达、微波辐射计和地面雨量等资料,综合分析了2008年7月17日中国安徽一次强降水过程的云合并特征。结果表明:对流云团发展合并是这次强降水发生的主要原因,同一区域内FY2C卫星反演的云光学厚度、雷达回波以及地面降水的分布演变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强降水落区与云光学厚度大值区以及雷达强回波区基本对应;对流云团中的液水分布不均匀,以团块状结构为主,对流云团合并时,常先有云体上部(云顶)的合并,一旦云中不均匀的液水合并,合并部位的云光学厚度迅速增加,地面微波辐射计观测的整层液水含量跃增,地面将会出现强降水;一般降水增强之前云顶抬升,光学厚度增大;若云顶高但光学厚度较小时,地面降水一般不明显,光学厚度与降水的关系更密切;对流云团合并初期,云底由小粒子组成,T-re图上表现为深厚的凝结增长区域,合并时整层云粒子的有效半径增长明显,粒子相态达到混合相态区和冻结层的温度不断升高。  相似文献   

12.
2004年9月2~6日川渝持续性暴雨过程初步分析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宗志平  张小玲 《气象》2005,31(5):37-41
2004年9月初,四川省东北部和重庆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持续性暴雨和大暴雨天气过程。对这次暴雨过程的持续性原因及其与低涡的关系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8月底从孟加拉湾向东北传播的西南季风的低频振荡使大量来自热带洋面的暖湿空气向四川盆地输送,从青藏高原不断有短波槽东移到盆地上空,使干冷空气和暖湿气流不断在盆地的东部交汇,为持续性暴雨的发生提供了稳定的环流背景和充足的水汽;(2)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强烈发展导致强降雨的发生,当中尺度对流系统合并发展为中α尺度低涡后,低涡的发展引起更强的辐合上升运动,为暴雨的持续发生提供了持续的上升运动和有利的中尺度环境场;(3)对流层低层的暖平流和对流层中层的正涡度平流的维持使低涡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庐山地区层状云和对流云降水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Parsivel激光雨滴谱仪在庐山高海拔观测场获取的2011年降水资料,结合宏观特征量、雨滴谱资料和雷达图像资料,将降水划分为对流云降水和层状云降水,选取了12次典型降水过程。对两类云降水的6种特征直径、各档雨滴对降水参量的贡献、降水微物理参量的演变等进行了分析,并利用M-P分布和Gamma分布对两类云降水雨滴谱进行拟合,对拟合参数以及拟合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类云降水微物理特征有着本质的区别,层状云降水谱宽相对较窄,参量随时间变化比较平缓,直径不超过1 mm的小滴对降水贡献最大;对流云降水谱宽相对较宽,出现了直径接近10 mm的大滴,参量起伏较大,对数密度贡献很小的大滴对雨强、含水量贡献却比较大。从拟合效果检验来看,层状云降水拟合时的M-P曲线在大部分区段比Gamma曲线更接近实测雨滴谱曲线;对流云降水拟合时的Gamma分布曲线与实际雨滴谱分布曲线整体吻合程度较高。M-P分布和Gamma分布两种拟合方法都适用于层状云降水,对流云降水雨滴谱拟合时Gamma拟合效果优于M-P拟合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三江源地区对流云吸湿性催化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二维分档对流云模式,模拟研究了不同的云凝结核(CCN)背景下三江源地区对流云及其降水的发展,以及吸湿剂的催化效果。结果表明:该地区对流云以冰相过程为主,霰粒子在降水发展过程中具有支配性的作用;初始CCN数浓度增加使降水延迟、降水量减少;催化效果在初始CCN数浓度较高的环境下更好;在云发展的早期,于云底上升气流区播撒吸湿剂,能够获得较好的降水增加效果;对催化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粗粒子,小粒子对催化起到负作用。这些结果表明,在合理的催化方案下对该地区作吸湿性催化能得到较为理想的增雨效果。  相似文献   

15.
陈锋  董美莹  冀春晓 《大气科学》2021,45(2):315-332
本文基于实况融合降水和雷达反射率因子,采用模糊逻辑法提出了一个新的对流云/层状云判别方法,进而改进了GSI(Gridpoint Statistical Interpolation)同化系统中的云分析方案(简称CUST方案).以2019年6月19日影响浙江的一次梅雨过程为例,利用WRF(Weather and Forec...  相似文献   

16.
利用静止气象卫星、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wrf数值模拟和LAPS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6月30日皖南山区一次短时强降雨过程中的对流云合并现象进行了观测和分析。综合观测显示,这是一次由三个强弱不同的对流云先后发生合并的过程;强弱不同或强度相当的两对流云合并后的新对流云系统短时间内强度是增强的。分析认为,山区夏季对流云合并发生在水平垂直风切变及垂直涡度增大的湿斜压不稳定增强的环境中;对流云合并过程中伴有中气旋、地形涡等中γ系统形成,中气旋与地形涡系统内的强烈垂直运动导致低层形成辐合的垂直环流是山区短时强降雨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17.
果洛地区地处青藏高原,青海省的东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的优劣关系到三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生态安全,对我国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保持该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5年4-7月海口雷达站观测的713数字化天气雷达资料,对海南省北部地区境内的对流云降水回波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发现:该地区4-7月对流云初始回波多在午后12-18时出现,其中自西南向东北移动的回波占主导地位,移动速度一般在10~30Km/h;平显上块状回波占主导地位,所占比例为47.6%,其次是带状、涡旋状,对流云的生命史多在60~120min左右。高显上没有观测到回波顶高在0℃层以下的降水回波,回波最大顶高平均为14.3Km,平均冷暖区厚度之比为2.3,说明琼岛北部地区春夏季热带对流云中暖云的降水机率很小,大部分为发展旺盛、负温度区比较深厚的对流云,这种云非常适合冷云催化。  相似文献   

19.
暴雨过程中对流云合并现象的观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勇  覃丹宇  邱学兴 《大气科学》2012,36(6):1135-1149
利用静止/极轨气象卫星、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观测和NCEP再分析资料, 对2008年7月22日淮河流域一次暴雨过程中的对流云合并现象进行观测分析。综合观测显示, 这是一次在低层显著气压梯度作用下发生的对流云合并现象, 是一次多尺度、多合并方式的典型过程, 不仅有对流单体之间的合并, 还存在着对流云核(强中心)之间的合并。根据合并的进程, 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单体发展、云桥形成以及系统合并。卫星云图显示, 对流云核合并后云团结构更加紧密、边缘更加光滑;在雷达回波上, 合并后回波顶高和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有显著的增加。对流云核合并完成后, 区域内最高云顶开始回落, 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的最大值开始减少, 并在地面产生强降水。另外, 对流单体之间的合并不仅导致地面降水范围有所扩大, 而且还使降水持续了较长的时间。对合并过程可能存在的机制分析表明, 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动力因素:(1)大尺度环境场中垂直运动存在的水平不均匀性, 是促成对流云团合并的环境因素。(2)对流系统间存在的低压中心及其引起的显著地面气压梯度, 是对流系统间合并的主要原因。(3)一个云核的下沉气流加强了另一个云核的上升气流, 是对流云核合并的动力学原因。  相似文献   

20.
强对流系统中对流云合并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翟菁  黄勇  胡雯  蒋年冲  牟容 《气象科学》2011,31(1):100-106
用雷达等观测资料以及LAPS(Local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System)中尺度再分析场资料,对2009年6月14日在河南、安徽等地引发冰雹大风天气的两个强对流系统的形成演变过程中的对流云合并现象进行观测分析.研究表明,不论是单体间的合并还是对流系统间的合并,合并后单体或对流系统都有显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