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气候变化对海北州天然草地生物量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海北州近40a的气温、降水资料和近年来的天然牧草资料,分析了海北州气温、降水变化特征以及其变化对天然牧草生物量和草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北州温度增暖趋势上世纪90年代最为明显,各地温度变化的气候倾向率均为正;降水量的递增在80年代达最高值,90年代有所回落;气候变化对草地生物量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温度大于降水,降水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量的年际波动和年内各季节分布的差异上。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2007年牧草长势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7年EOS/MODIS卫星数据、地面实测资料以及实地调查资料表明:2007年度,青海省丰年、平年和欠年年景草地分别占全省草地面积的35%、32%和33%。丰产区主要分布在海北州,海南州的同德县、兴海县,果洛州的达日县、久治县、班玛县,玉树州的称多县、杂多县、玉树县和囊谦县;减产区主要分布在唐古拉乡和玉树州的治多县;持平区分布在黄南州的河南县和泽库县,果洛州的甘德县,玉树州的曲麻莱县。分析气候要素对牧草长势影响,在春季牧草返青期间,大部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阶段性的旱情;6月出现阶段性的低温天气,8月下旬又出现连阴雨天气,日照偏少、气温偏低对牧草生物量的积累极为不利。  相似文献   

3.
基于MODIS增强型植被指数的青海省牧草产量估产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杨英莲  邱新法  殷青军 《气象》2007,33(6):102-106
利用青海省22个生态环境监测站在2003和2004年牧草生长季内各月所测的牧草鲜草产量数据,并搜集了该时段内逐日的MODIS遥感数据,通过对图像的预处理,云区识别,植被指数的计算及月最大植被指数的合成,形成了与牧草产量数据相对应的MODIS EVI数据。然后按牧草生长季和草地类型建立了牧草鲜草产量与MODIS植被指数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牧草产量和MODIS EVI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用指数函数建立产量模型效果较好。按牧草生长季建立的牧草产量检测模型比按草地类型建立的模型相关性要高。  相似文献   

4.
浅析光照对草地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畜牧业生产的实质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分析研究光能对草地生产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章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叙述了光照对植物地上部分、根系、草地生产的影响,分析了牧草的刈割和采食与牧草光能利用率的关系,提出了适合于草地畜牧业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采用伊万诺夫湿润度公式,算出各点湿润度并界定其与自然植被带的对应关系,而后算出代表点的天然牧草气候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利用3—10月湿润度和牧草气候生产力,建立草地小网格区划模型,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全市草地依次分为5种类型区。对进一步了解全市草地资源分布,分区分类指导草原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对提高草地资源开发利用的计划性和科学性,因地制宜安排牧业生产,趋利弊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利用1981-2000年“Pathfinder”遥感序列资料,对青海东南部地区草地生产力变化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虽然青海东南部地区牧草生长状况年际变化较大,但80年代以来牧草生长季有所变长,而草地整体生产力略呈下降趋势;对达日地区草地生产力的分析、研究得出,青海东南部的局部地区牧草生长季及草地生产力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较大。说明青海东南部地区的草场退化现象已日趋普遍,且其退化草场范围和退化程度正日渐扩大和加深。同时发现草地生产力和牧草生长季变化大多呈7-11年不等的周期性波动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对环青海湖地区天然牧草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47a来环青海湖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环湖盆地草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表明:环青海湖地区年平均温度升高、年蒸发量减少比较显著,而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气候有向暖湿化过渡的趋势。随着气候变化,环湖盆地天然草地植被盖度,高度和产量变化明显。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环青海湖地区,随气温升高、降水增加牧草产量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河南县牧气观测资料,根据垂穗披碱草的生物学特性,探讨牧草的再生能力与积温、草原干湿指数、产草量的关系,提出科学利用草场,合理轮牧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NOAA/AVHRR监测青海省草地生产力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近20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生态环境,特别是草地资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利用美国地球资源观测系统数据中心探路者数据库(Pathfinder Data Sets)1981-1999年间的NOAA/AVHRR NDVI资料序列,分析了青海省近20年来草地生产力变化的时间特征及地区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EOS/MODIS、NOAA/AVHRR卫星遥感监测的植被指数(NDVI)、地面定点监测的实际地上牧草产量资料,依据卫星遥感监测原理,在点和面上研究、建立了植被指数与牧草产量之间的关系模式,给出了草地资源卫星遥感监测和评价方法;监测和评价结果显示:2004年青海省草地资源从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递减,产量最高区处于黄南州南部和果洛州东南部,最低区处于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近20a来天然草地资源的分布规律没有发生变化,但草地生产力在逐步下降,草地资源在逐年减少,仅果洛州全州平均牧草产量比1986年下降了4.04%,牧草总量减少85.10万t,理论载畜量减少了63.11万只绵羊单位;暖干旱化的气候变化趋势,是造成青海省天然草地生产力下降,呈现退化趋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杨泽龙  陈杰  巴彦  白利云  郭文杰 《气象》2006,32(S1):121-125
结合生物产量分析,以聚类方法对内蒙古抗錦旗引种的9个牧草品种进行了气候相关性分析,划分了适应抗錦旗不同气候时段的牧草品种,提出大面积种植敖汉首蓿、草原1号苜蓿和阿尔冈金首蓿3个牧草品种,搭配种植一定面积的红豆草和蒙古冰草的人工草地优化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2.
牧草产量与牧草的红光和近红外光反射率关系密切。本文对牧草光谱的日变化、季变化、不同草场类型的光谱特征以及牧草光谱绿度值与牧草叶面积、鲜重、和草地土壤湿度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给出了牧草光谱与牧草各生物参数的定量关系式。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满足草原生态气象业务的开展和社会公共气象服务需要,针对内蒙古年内和年际气候干旱所引发的草地旱灾及其影响,根据内蒙古草地气候和草地类型等特征,通过土壤水分平衡基本原理、积雪情况建立适用于牧草生长季、两个枯草季和冬季时段的旱灾评判模式,以及确定为轻旱、中旱和重旱的三级旱灾等级系数阈值与之对应的表现特征。经检验:除两个枯草季因目前尚缺少典型实例未进行检验外,牧草生长季108个个例的准确率达96%,冬季37个个例的准确率达97. 3%,模式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实用性。通过近几年气象业务应用和公共气象服务表明,旱灾指标体系应用效果良好,不同等级的旱灾指标均达到了可客观反映旱灾的目的,评判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  相似文献   

14.
锡林郭勒草原气候变化与干旱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锡林郭勒草原属典型的干草原气候,具有干旱、半干旱的气候特征。文章对草原气候变化和干旱特征做了系统分析,在气候历史演变分析中,采用相似气候分区,对相同草原气候区的资料做平均处理,使其既便于分析,又具有代表性。在草原干旱分析中考虑了草地植被生长特性和牧草各生长期对水分的需求,确定干旱监测指标。讨论了锡林郭勒草原当前所处的基本气候态以及气候变化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利用甘肃西峰气象资料、牧草生长发育资料和土壤水分观测资料,根据土壤水分平衡方程,综合考虑了草地土壤水分的主要收支项,并对水分平衡中入渗分量的估算作了改进,建立了草地土壤水分的动态模拟模型。使用该模型进行土壤水分预测,其标准误差仅0.36cm。  相似文献   

16.
基于NOAA/AVHRR数据的青海省草地生产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生态环境,特别是草地资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利用美国地球资源观测系统数据中心探路数据库(Pathfinder Data Sets)的1981—1999年序列的NOAA/MAVHRR NDVI资料,阐述了该资料的处理方法、研究草地生产力动态变化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并分析了近20a来青海省草地生产力变化的空间和时间特征以及地区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海北地区近40a的气温、降水资料和近年来的草地生物量资料,分析了海北地区气温、降水变化特征以及其变化对草地生物量和草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北地区的气温增暖趋势90年代最为明显,各地气温变化的倾向率均为正;降水量的递增在80年代为最大,90年代有所回落,年降水量变化趋势是海晏、门源和刚察逐渐减少,祁连全境逐渐增多;气候变化对草地生物量的影响气温大于降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气温影响亦较大,降水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量的年际波动和年内各季节分布的差异上。  相似文献   

18.
2008年青海省牧业区的牧草从4月14日开始陆续返青,至6月上旬普遍返青;8月31日开始黄枯,到9月下旬大部分地区牧草普遍黄枯。2008年,青海省牧区丰、平、歉3个等级的草地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百分比为:17%、35%和27%。其中草地占区域土地面积以丰年居多的地区为刚察、农牧交错区门源和尖扎,草地以平年居多的地区为曲麻莱、治多、玛多、甘德、泽库、河南、共和、兴海、海西州各地,以歉年居多的地区为称多、久治、杂多、玉树、玛沁、达日、班玛、囊谦、同仁、贵德、同德、贵南、祁连和海晏。牧草生长期间,气候条件对牧草的影响总体为前后期有利.中期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多,但时空分布不均,特别是7月中下旬出现阶段性旱情,8月份出现低温天气,对牧草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白灾成灾综合指数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通过分析白灾的主要成灾因素,指出积雪掩埋牧草影响家畜采食是主要的致灾因子,积雪深度、牧草丰歉、牲畜体况、草地载畜状况、白灾持续时间以及承灾力的大小都对灾情有重大影响。文章还给出了全面考虑各影响因子作用的白灾成灾综合指数  相似文献   

20.
利用遥感信息建立草原干旱和雪灾监测服务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以“3S”技术为依托,依据监测区域不同草原类型的土壤相对湿度与热惯量的关系等监测其干旱程度;根据草地积雪覆盖天然牧草程度反演监测区草地积雪深度和范围,以达到监测草原雪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