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2年3月14日21至23时,在高空槽切变线和静止锋的配合影响下,广西西北部地区,田林至罗城出现了长约300公里宽约30公的冰雹带(图一),强降雹区位于东兰到环江一段。冰雹到处大风雷雨隋至,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仅位于强降雹区的河池钢厂厂房被打得片瓦不留,损失约70万元。  相似文献   

2.
冰雹的大小、浓度和末速度等特征参量对冰雹云及人工防雹研究至关重要。基于Parsivel激光降水粒子谱仪观测的2013年5月22日陕西渭北一次降雹过程的资料,结合雷达反射率回波和自动站分钟降水量,分析了降雹过程中的雨强、雨量、最大冰雹直径、数浓度、谱分布及冰雹末速度等物理量随时间的演变。结果表明:(1)计算了降雹过程的平均粒子谱分布,并使用M-P分布对雨滴和冰雹分段进行了拟合。直径0. 3~4. 75 mm的雨滴谱拟合相关系数为0. 95,直径5. 5~11 mm的冰雹谱拟合相关系数为0. 99;(2)冰雹数浓度占总降水粒子数浓度的0. 3%,而冰雹对总降水量的贡献为37%;(3)降雹过程中,雨滴和冰雹数浓度同时增加或减小,冰雹分钟数浓度最大为5 m~(-3),雨滴分钟数浓度最大为1 423 m~(-3)。(4)国内首次现场观测了冰雹的末速度,使用实测值拟合得到了平均冰雹末速度与冰雹直径的经验公式,经验公式计算的冰雹末速度平均相对误差为2. 8%。  相似文献   

3.
1989年5月8日,青岛地区出现一次历史上少有的强冰雹,最大直径达60毫米,多数为10—20毫米。这次降雹不但线长,面广,有的地方重复三次降雹,前后断续时间达两小时十分,市内极大风速29米/秒。经济损失达一亿元以上。现将此次强雹过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渭南市冰雹时空分布及天气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6—2005年30a渭南市的冰雹资料及1996—2005年5—9月历史天气图资料,统计分析渭南市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环流形势及单站物理量指标。总结出渭南市冰雹以4—9月最多,其中5—8月为高峰期,主要集中在北部、西北及东北部;降雹天气形势主要有西北气流型、低涡型和低槽型,以西北气流天气形势下冰雹天气发生的概率最大;降雹区的大气层结呈明显的对流不稳定,K指数及S指数对降雹天气的预报有很好的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CIMISS、遵义13个气象站月报表等数据,收集了1961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遵义地区气象站的冰雹、大风和降水情况,从冰雹直径、冰雹时间和空间分布、冰雹与大风的关系、冰雹与降水的关系等方面综合分析了遵义地区冰雹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遵义地区降雹以小冰雹为主,发生大冰雹的概率小;降雹持续时间以短时降雹为主,降雹点1日内多次降雹可能性小;降雹日数余庆最多,赤水最少,遵义东部降雹日数最多,中部、西部和北部依次递减,大范围降雹的可能性较小;降雹时间集中在2~5月,其中4月最多,旬分布上看,5月上旬降雹日数最多;遵义地区降雹主要出现在夜间,白天集中在14~20 时;冰雹日数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总体呈下降的趋势,2011~2020年冰雹日数总和很可能跌破历史极值;降雹点出现大风的可能性较小,但整个遵义地区在同一天内既出现降雹又出现大风的概率高达74.23%;冰雹直径和降雨量之间呈弱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由地面冷锋移动触发的一次降雹过程分析李兰(吉林省气象台)1994年9月7日中午前后至傍晚,我省长春地区除榆树市外的其它五个县市遭受冰雹袭击(哈尔滨也出现了冰雹),冰雹最大直径20毫米,出现在长春,最大降水出现在九台26毫米,仅德惠市受灾面积就达八千公...  相似文献   

7.
贵州遵义连续两次冰雹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利用2016年4月2日(简称"4.02"过程)和5日(简称"4.05"过程)的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从环流背景、物理量、雷达回波等方面综合分析了两次冰雹过程的环境场以及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两次过程主要受高空槽和低层辐合切变的影响,没有地面冷锋作用;2016年"4.02"过程的大气层结相对"4.05"过程更加不稳定,不稳定能量和垂直风切变更强,因此冰雹直径与降雹范围更大;"4.05"过程的低空急流强度和水汽的辐合强度比"4.02"强,更利于水汽的输送和聚集,因此降雨量和降雨强度更大;两次冰雹过程的降雹云团都有低层强辐合、低层弱回波区、低层反射率因子高梯度区和中层强回波悬垂等降雹回波的典型特征;冰雹指数对静锥区和绥阳县以外的大部分降雹云团都成功识别显示,对强冰雹的指示性尤其明显;VIL值越大、跃增越明显,出现大冰雹或者大范围冰雹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8.
刘彦  苏德斌  杨宁  王亮 《高原气象》2023,(3):748-757
布设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气象局的二维雨滴谱仪(2DVD)在2020年7月27日观测到一次含雹混合降水事件,基于粒子直径与本地下落末速度对2DVD数据质控后,分析了此次过程不同直径-速度和不同直径-轴比下的粒子数量分布以及粒子谱、中值体积直径、质量加权平均直径、粒子数浓度和降水强度等参数随时间的演变。结果表明:(1)直径0.1~0.5 mm的雨滴实测下落末速度偏大于经验公式计算的下落末速度,直径5~10.4 mm的冰雹粒子下落速度为5.5~11.6 m·s-1,直径小于6 mm的冰雹粒子下落速度分布较广。直径0.1~2 mm的小雨滴轴比为0.9~1.1,直径2~5 mm的大雨滴轴比为0.7~1.0,直径5~10.4 mm的冰雹粒子轴比为0.5~1。(2)本次降雹类型为先雨后雹,雹雨混降,雹后持续降雨,冰雹谱谱宽为10.4 mm。逐分钟降水粒子谱存在3个直径极大值,在降水和降雹之间存在短暂的无降水,谱宽和粒子数浓度随时间同时增大和减小,并在降雹阶段,各参数陡增至峰值。(3)冰雹谱分布呈单调递减型,通过M-P分布函数分段模拟了降雹时段的雨滴谱和冰雹谱,模拟的粒...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1961~2015年(55年)中国地区577个地面观测站的冰雹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冰雹持续时间的空间分布、年际变化以及日变化特征,包括站点降雹累积持续时间、平均单次降雹持续时间、区域平均单次降雹持续时间、小时降雹累积持续时间和总降雹累积持续时间。结果表明:(1)1961~2015年中国地区站点降雹累积持续时间与海拔高度呈现较高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高达0.99。站点降雹累积持续时间的最大值出现在青藏高原地区,累积持续时间高达250分钟,其次为内蒙古中部以及东北部的山区地带,累积持续时间约为150分钟。(2)1961~2015年平均单次降雹持续时间呈现上升趋势,55年冰雹累积持续时间大约增长1分钟,且通过了95%信度水平的显著性检验。(3)西北地区、北部平原地区和东南地区在1961~1980年期间,区域平均单次降雹持续时间都有显著的下降趋势,而在1970~2015年期间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1961~1980年期间区域平均单次降雹持续时间在西北地区的长期趋势变化主要受到日最低气温以及温度日较差长期年际变化的影响,在北部平原地区仅与温度日较差相关,而在东南地区与三个对流参数都有较好的相关性;1970~2015年和1961~2015年期间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的区域平均单次降雹持续时间的上升趋势分别与这两个区域的区域平均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呈正相关。(4)单次降雹持续时间的日变化明显,午后至夜间出现的冰雹持续时间长于凌晨和上午的冰雹持续时间,持续时间峰值出现在当地时间17时和18时。本文还利用探空资料分析了对流有效势能和Totals-totals指数与冰雹持续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地区20时(北京时)的对流有效势能和Totals-totals指数可能是冰雹持续时间日变化的影响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0.
平凉92.6.22强雹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992年6月22日发生在平凉附近的一次强冰雹过程的成因分析表明:对流层中高层有冷平流,低层有暖湿平流的发展,有利的不稳定层结的出现,高中空急流的建立,风速切变,低空辐合以及较强的水汽输送,能量大值区的存在,降雹上游区的扰动等,是强冰雹产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袁玉华 《气象》1991,17(4):2-2
历年春夏之交经常出现的冰雹,不仅是一种常见的灾害性天气,而且在观测降雹时常因忙乱而出错。为了防止这类错情的发生,在日常的测报工作中,我们摸索出一套观测降雹的程序。 我站有固定白天8—19时的航危报,有4月1日—9月30日的冰雹重要天气报。所以,我站观测降雹的程序是: 1.将事先编制好的罩子盖好地温表; 2.在5分钟内发出危险报; 3.测定冰雹的最大直径(以毫米为单  相似文献   

12.
对1971~1998年28年1~6月百色、河池两市出现冰雹天气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两市的时空分布特征:冰雹主要出现在桂西北地区的北部和西部,百色市雹日总数有随时间增加的趋势,而河池市雹日则随时间减少;降雹的日变化特征比较明显,冰雹主要出现在当日的14时至次日的08时,分别占总数的96.46%(百色市)和93.33%(河池市)。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及榆林多普勒雷达(CB)资料对2010年5月3—4日发生在陕北地区连续2 d区域性降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降雹天气发生前,单站要素场和层结状况表现为不稳定。陕北地区降雹天气在V-3θ图上表现出超低温、大肚子、顺滚流等特征,对流天气结束后,超低温现象仍短时存在,并不伴随强对流天气的结束而消失;滚流由顺滚流转为逆滚流时,强对流天气结束,滚流在陕北冰雹天气预报中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永治 《气象》1980,6(6):12-13
一、概述 1978年3月9日7—8时,我县受到一次强烈飑线的影响,出现雷雨和7—8级大风(阵风10级)。部分公社降雹,东部近海的覃巴公社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强冰雹,造成严重灾害。 3月9日7时前,湛江雷达站即观测到了飑线回波。以后又发现在廉江至茂名之间有超级单体,它们各以不同的速度自西北向东南移动。7时40分移入我县北部,8时前后影响覃巴公社。据推算,雹暴的移动速度每小时约90公里左右。冰雹带在我县长约29公里,宽约16公里。覃巴公社雹害最重,降雹持续时间约15分钟。每平方米约有50—70颗冰雹,地面积雹厚度5寸多。冰雹直径不一,一般为70—80毫米,大的有150—300毫米,个别的更大。  相似文献   

15.
贵州春季强冰雹天气定量化概念模型研究及试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利用贵州近13 a(2000—2012年)春季的气象资料,依据强对流天气发生的动力条件和层结稳定情况,将贵州春季强冰雹事件进行不同类型的分类研究,给出贵州强冰雹天气发生的有利环流形势类型为:西北气流型、高空槽型、锋前降雹型和高架雷暴型。选取有多普勒雷达资料以来的2009—2013年的强冰雹天气事件个例,采用基数据回放方式研究其降雹前3~15 min雷达回波形态、结构和类型特征,并通过这些特征来有效识别冰雹云,发现降雹前冰雹落区附近的雷达回波组合反射率因子的强度普遍在40 d Bz以上,最强回波为50~60 d Bz,冰雹云回波以块状回波为主;在垂直剖面上冰雹云回波基本都有明显的回波悬垂,部分个例存在有界弱回波区,其大于40 d Bz的回波伸展高度多数都在9~10 km。降雹的回波基本上以孤立的对流云回波单体为主,混合降水类型的冰雹回波对流单体夹杂在层状云中。冰雹落区主要发生在组合反射率因子的最强回波中心,或是有界弱回波区或回波悬垂的回波墙下方。将研究结果在2014年3月30日的一次强冰雹过程中进行试用,利用中尺度环境分析技术,对当日环境场及要素配置进行分析,对应以上环流分型的概念模型方法,确定此次过程属于高空槽型,中尺度环境及雷达分析与上述归纳特征十分吻合,利用此方法在当日冰雹潜势预报及临近预警方面都提前做出了较好的预报预警。  相似文献   

16.
一九八三年四月十三日十四时四十五分至十六时四十分,我区余姚、鄞县、镇海三县十个公社以及宁波市(郊区),自西向东先后遭受冰雹袭击,降雹时间半分钟至五分钟,冰雹大小如同黄豆(最大1.8cm)。这次降雹虽波及面较广,但由于降雹时间短,以及伴随冰雹没有出现雷雨大风等剧烈天气,故灾情不明显。本文从天气形势及强对流天气发生条件等方面,对这次冰雹过程作了粗浅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照以往降雹实例,寻找一些规律,供今后预报冰雹参考。一、天气形势背景分析在500mb图上,途经高原东部分裂的低  相似文献   

17.
竹利  王厚伯 《湖北气象》2008,27(3):242-247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NCAR 1°×1° 6h再分析资料,从大气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等方面对2007年4月29日发生在川东北地区的一次强冰雹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西北气流型冰雹天气是在低能量环境场条件下发生的;冰雹天气发生前12h内降雹区的对流有效位能激增、午后下垫面强烈加热对大气不稳定性增强的作用显著;大气层结对流不稳定、湿对称不稳定、充足的水汽以及干线(露点锋)的存在为此过程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雷达产品等非常规资料,对2008年5月3日河北省衡水市一次后倾槽型局地冰雹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是由完整而深厚的"后倾"槽和低层切变线共同影响造成的;冰雹入侵路径是罕见的偏南路径;降雹前雹区为上干冷、下暖湿的对流不稳定层结,但雹区聚集的不稳定能量较小;衡水市的阜城和故城两地雹灾相对较重,阜城冰雹由孤立发展的对流单体造成,故城冰雹则由大范围降水回波内镶嵌的强对流单体所致;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变化及其大值维持时间与冰雹直径和持续时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我县自1964年以来,共降雹38次,其中灾情最重的是1975年6月6日、1982年4月12日、1982年6月17日、1983年8月28日。这几次降雹均出现在西北涡形势下。灾情最重的1982年6月17日冰雹,全县十六处公社受灾,受灾严重的地方,平地积雹三十多公分,总受灾面积三十万零五千七百八十亩。西北冷涡形势造成我县降雹,占总降雹次数的36.8%,这种形势造成的冰雹,灾情最重、  相似文献   

20.
利用陕西省神木县1957--2012年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冰雹气候特征。结果表明:神木县年平均降雹日为1.7d,年降雹日呈减少趋势,20世纪90年代减少最快;降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3--10月均可出现,主要集中在59月,8月降雹最多;降雹主要出现在白天,下午多于早晨和中午;一日之内14—20时出现的冰雹持续时间长,直径大,强度强;冰雹空间分布特征为北部多南部少,东北部山区多于西北部风沙草滩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