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气象科技》1979,(1):5-5
全球大气研究计划第一次全球实验(FGGE)观测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要取得全球的气象观测资料和海洋观测资料。在现有的观测系统中,热带地区和南半球存在着严重的观测空白区,为了弥补这些空白区,需要临时使用一些特殊的观测工具。由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提出的、业经世界气象组织采纳的热带定高气球系统,即为其中主要的一种。热带定高气球系统(TCLBS)是全球大气试验飞机下投式探空仪计划的补充,在FGGE实施年的两个特殊观测期1979年1—2月和5—6月由NCAR负责实施。其观测资料将由泰罗斯-N的ARGOS资料收集和观  相似文献   

2.
吕君宁  黄福均 《气象》1983,9(5):2-3
1979年5—8月, 在世界气象组织进行南亚夏季风实验(MONEX)期间,我国组织了第一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取得了青藏高原上十分宝贵的各种气象特殊观测资料。本刊编辑部特约几位同志将近几年关于青藏高原的研究成果,分四个专题进行综合介绍。 由于篇幅所限,略去了参考资料,并分期刊载。  相似文献   

3.
朱福康 《气象》1982,8(2):44-44
1979年季风试验是在大西洋热带试验(GATE)之后进行的,而且与第一期全球大气试验(FGGE)同时举行。这为季风试验提供了很大的方便,FGGE的全球观测系统同时为季风试验提供了全球尺度的观测资料。 通过1978—1979年冬季风和夏季风期间的野外观测试验,不仅将对季风大气环流的行星尺度、区域尺度和局地尺度的三维结构有较全面的了解,而且将对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年振荡有较好的描述。 在这次试验前后,举行过三次较大规模的国际讨论会,现简介如下。 一、季风动力学国际会议 这是1977年12月5—9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这次会议反映了试验前的研究情况。会议论文集现已以《季风动力学》为题出版,其内容包括下述五个部分:1.热带大气的大尺度气候学;2.印度次大陆和东非的夏季风;3.夏季风时期印  相似文献   

4.
史国宁 《气象》1979,5(1):13-16
一、第一次全球试验计划产生的背景—— 世界天气监视网和全球大气研究计划 进入20世纪60年代,由于高速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数值预报方法在日常天气预报业务中有了较广泛的应用。为了进一步提高数值预报能力,延长预报时效,一个首要的条件是必需获得全球范围的观测资料;另一方面由于气象卫星等先进的观测手段的出现,进行全球联合观测的可能性也已具备。在这种形势下,在气象领域中两个空前规模的国际合作计划就应运而生了。其一是世界气象组织于1962年组织的世界天气监视网计划,英文缩写为WWW;另一称为全球大气研究计划,英文缩写为GARP。它是1965年在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科协理事会共同筹划下产生  相似文献   

5.
阮均石 《贵州气象》1995,19(4):20-21,34
“温室效应”造成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1993年12月6~17日在汉城召开的世界气象组织工协区和V协区国家教育指导研讨会上(WMORopnalTrainingseminarNAtionalinsluelorsofRAIomdRAV)有较新资料的介绍,现将有关内容简介如下:目前世界气象组织为了监测和分析全球温室气体的变化,已建立了遍布全球的观测站网和资料中心,即WMo*DCGG(LW0ddDal。Canl。rf。rg——nh。u。【eg一),对来自33个站点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观测资料分析发现,目前全球大气中的CO。和其他温室气体的含量确实在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空气污染影响人类健康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环境问题,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计划(WMO-GAW)和国际全球大气化学计划(IGAC)共同发起了空气质量监测、分析、预报国际研究计划(Monitoring,Analysis,and Prediction of Air Quality;即MAP-AQ),并于2019年5月27—29日在WMO总部日内瓦组织召开了MAP-AQ专家指导委员会会议。  相似文献   

7.
朱福康 《气象》1983,9(11):5-7
1979年5—8月,在世界气象组织进行南亚夏季风实验(MONEX)期间,我国组织了第一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取得了十分宝贵的气象观测资料,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青藏高原气象学提供了良好的资料基础。 这次实验中,“环流与季风”研究课题的重点是研究青藏高原对行星尺度环流演变的  相似文献   

8.
全球大气研究计划第一期全球试验(FGGE)观测阶段已于1979年11月30日胜利结束。现将其中的夏季季风试验的点滴情况,特别是1979年印度季风概况和这次试验的早期成果汇总如下。一、科学目标夏季季风试验的科学目标早已于1976年确定(参  相似文献   

9.
西北太平洋云辐射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柏林 《气象》1989,15(10):31-35
“西北太平洋云辐射实验”是对云与气候有关问题,如全球云的变化、云与辐射、云对气候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的计划。它包括野外观测实验和多种卫星资料的分析。该区域性实验在南日本海上进行。北京大学是参加单位之一。本文介绍了其研究计划和进行的第一次实验的情况(第一次实验于1989年2月至3月在日本潮岬进行)。此次实验中,北京大学研制的双通道(λ=8mm-1.35cm)微波辐射计用于野外观测,遥感大气水汽含量,云中液态水量,全天云中水量的分布及降雨过程,本文介绍其结果。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简称:本底台)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境内的瓦里关山,海拔高度3816m。于1994年9月17日正式投入运行,是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WMO/CGAW)的31个全球大气本底观测站之一,也是目前欧亚大陆腹地唯一的大陆型全球本底站和  相似文献   

11.
采用1979—2005年美国大气海洋局(NOAA)的卫星观测资料和IPCC第5次全球气候变化比较试验(CMIP5)的模式资料,对全球对流层和平流层近26 a的气温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MIP5模拟的全球平均大气温度趋势与观测结果较一致,能够再现平流层冷却和对流层增温等特点,但是在气温趋势的经纬度分布上,模式资料与观测资料间存在较大差异,同时模式间也存在明显的不一致。与观测资料相比,CMIP5模式资料低估了平流层在热带地区的降温速率,而且明显高估了对流层中部到平流层下层的南极区域的降温趋势。不同CMIP5模式间的最大标准方差出现在平流层的南北极区域,但是在对流层所有纬度上标准方差都保持着较小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 前言 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下简称基准台),是中国政府和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利用全球环境基金(GEF)合作开展对全球尺度大气本底污染浓度进行监测的国际合作项目,于1990~1991年经过站址勘察、试验观测和站址代表性的论证工作后,1992年3月中国气象局作为  相似文献   

13.
大气成分变化对天气气候、环境生态,以及人体健康、社会生活等都有重要影响.只有通过长期观测,了解这些大气成分的浓度水平、变化趋势、相关源汇过程,才能准确地评估人类活动对当前地球气候、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保护人类发展和生存条件.本文概括介绍了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监测计划(WMO/GAW)和我国开展大气本底观测的发展历...  相似文献   

14.
世界气象组织开展全球大气本底污染监测计划已有十年了,世界上已有区域站100多个,基准站约10个,这些测站进行太阳辐射的光谱参数观测(为了计算大气浑浊度)和降水化学成份的观测。收集的资料都送到美国阿什维尔气候中心,1971年以来每年都出  相似文献   

15.
阿尔卑斯(山脉)试验(ALPEX)是全球大气研究计划的一部份,它是由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和世界气象组织(WMO)确定和批准的。 1976年5月4—7日在南斯拉夫圣斯特凡召开了关于气流爬山和绕山的国际会议,会上建议在阿尔卑斯进行一次区域性的野外试验。同年6月全球大气研究计划联合组织委员会。GARP(JOC)通过了GARP的山脉子计划,而且成立了阿尔卑斯试验工作组。接着ICSU和WMO通过了山脉子计划1977年10月在意大利威尼斯召开了GARP山脉子计划第一次计划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隆起对我国、亚洲乃至整个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受到气象学界的普遍重视。其中特别是高原地面对大气的加热作用,更是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因此,在第一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期间(1979年5—8月),高原地面热源观测就成了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了一批科研人员深入高原腹地进行定点野外考察,并取得了大量实测资料,为研究高原地面辐射平衡和热平衡状况及其季节变化特  相似文献   

17.
世界气象组织综合观测系统(WIGOS)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文建 《气象》2010,36(3):1-8
回首世界气象组织(WMO)成立以来的60年光辉历程,突出的成就之一就是所建立的功能强大、标准化的全球观测网,结合开放的数据政策及强大的实时数据交换业务能力,大大促进了全球、区域和国家级气象业务的发展,满足了不断增长和日趋复杂的社会需求,为人类安全和福祉做出了巨大贡献。世界天气监视计划(WWW)建立的全球观测系统(GOS)是世界气象组织国际合作的重要里程碑。本文首先回顾了世界天气监视计划全球观测系统(GOS)的起源、演进和现状,及其对全球气象业务发展的巨大贡献。第二部分描述了滚动需求评估过程的要点,即世界气象组织如何评估观测能力满足用户的过程,这使得我们得以更好地指导观测系统的发展。第三部分给出了全球观测系统到2025年发展的远景的描述,解释了未来观测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发展要点。第四部分阐述世界气象组织新举措:WMO全球综合观测系统(WIGOS),一个综合、全面和协调的观测系统,它将以高效益成本比和可持续的方式,满足世界气象组织成员国日益增长的观测需求,提升他们为天气、气候、水和有关的环境领域的服务能力,同时加强与世界气象组织观测系统与伙伴组织观测系统的协调合作,造福社会。  相似文献   

18.
1会议概况 2007年6月21~23日,世界气象组织天基全球观测系统重新设计及优化研讨会在瑞士日内瓦召开,参加会议的有世界气象组织(WMO)、美国测绘局(USGS)、国际卫星对地观测委员会(CEOS)、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NOAA)、欧洲空间局(ESA)、欧洲气象卫星组织(EUMETSAT)、日本空间管理局(JAXA)、日本气象厅(JMA)等气象卫星及空间科学研究机构的20多位官员和专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新书架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象》2003,29(4):64-64
全球大气监测观测指南(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 )编译  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气象组织(WMO)全球大气监测 (站网 )计划的观测项目 ,阐述了各观测项目的重要意义 ,推荐了适用的测量技术和装备 ,并从站址环境 ,观测资料的分析 ,管理 ,应用以及必要的经费保障等方面提出了规范化要求 ,是全球大气本底观测业务的技术性文件 ,也是WMO各成员国参与全球大气监测计划 ,开展相关业务 ,科研和系统建设的技术依据。16开本 定价 :18 0 0元空间天气学焦维新  空间天气学是应用广泛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空间天气学研究的内容和最新…  相似文献   

20.
<正>自IPCC发布第六次科学评估报告(AR6)[1]以来,除了世界气象组织(WMO)逐年发布的全球气候状况报告[2-4],美国国家大气海洋局(NOAA)和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以及中国气象局也分别发布了2022年全球气候报告[5-7]。这些报告结果一致表明,2015—2022年全球明显变暖,是有观测记录以来连续最暖的8年。近8年的全球变暖特征主要表现为:人类排放增加,日最低温度明显变暖,热浪增加,北极超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