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顶管作为一种非开挖施工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城市建设中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宽。但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也给顶管施工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本文以广州市某污水工程顶管施工为例,介绍了在流砂地质条件下,顶管施工所要注意的事项和应对措施,以供工程技术人员和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丰润县城南供水管道顶管工程为实例,介绍了SH-308型微型隧道顶管机在复杂的施工环境和地层条件下的顶管施工。  相似文献   

3.
泥岩中顶管施工顶推力计算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各类市政工程的发展,顶管工程已显示出无比的优越性。结合顶管工程现场实测数据,对泥岩地质条件下顶推力的计算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通过一元线性回归得出在该地质条件下顶推力计算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4.
结合实际顶管工程,从地质条件出发分析涌水原因和注浆处理涌水的作用机理,详细讨论了小导管处理涌水的施工工艺。注浆效果检查表明小导管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处理裂隙和地下水发育的围岩涌水地质条件效果明显,加固措施可行,为顶管工程在施工中和后期运营提供安全保证。  相似文献   

5.
结合某污水截流工程的工程实践,探讨了长距离顶管施工中存在的一些主要技术措施,提出了一些顶管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控制方法,并探讨了其效果和存在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6.
土压平衡顶管技术,在覆土厚度不低于0.8D的前提下,可安全地用于地下管道非开挖施工。作者以黄冈遗爱湖截污疏浚DIN2400管道工程——试验段(158m)土压平衡顶管的成功实践为例,对不良地质条件下(0.5~0.6D的低覆土厚度,素填土地层、局部杂填夹有块石和建筑垃圾等)大口径土压平衡顶管施工中地面变形控制等技术问题作以探讨。据初步了解,该工程的成功实践,目前在国内尚属首次。此施工案例的成功,有助于推动土压平衡式顶管技术的革新与进步,对今后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隆威  傅斌  纪鹏  黄长溪 《探矿工程》2012,39(5):68-70
在长距离管道顶管施工过程中,尤其是碰见复杂地层如砂卵石层的情况下,为解决在顶管施工中极易造成地层垮塌埋管、顶管阻力急剧增加导致顶管失败的难题,开展了以植物胶和聚合物为主要原料的无粘土浆液的润滑减阻护壁性能研究,最后采用正交实验得到一种适用于长距离管道顶管工程的无粘土浆液的最优配方。  相似文献   

8.
顶管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市政项目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施工技术难度较大,长距离顶管是顶管工程中施工工艺最复杂课题之一。本文讨论了长距离顶管中易出现的技术问题及处理措施,指出顶管技术通过与精心细致、信息化施工相结合,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城市的基础建设中。  相似文献   

9.
南水北调工程是全世界现有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以河南省平顶山市南水北调受水区配套工程为依托,分析非开挖技术在整个工程中的应用。针对焦桐高速穿越工程、大浪河穿越工程和昭平台干渠穿越工程3处典型工程,考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了采用土压平衡顶管技术、泥水平衡顶管技术和夯管技术施工的合理性和先进性。采用先进的非开挖技术和设备,使得南水北调平顶山配套工程在穿越公路及河流等障碍物时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韩显达 《地下水》2022,(5):270-272
顶管施工技术凭借其显著的经济、环保、社会效益和成熟的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较高的推广价值。本文系统阐述了顶管施工技术的特点和设计原则,并提出要全面掌握地形地物状况、仔细检查地下管线、做好工程水文地质勘察和相关行政审批手续等准备工作,进一步探讨了测量工作、洞口止水处理、注浆控制、施工纠偏与安全控制等顶管施工的关键技术要点,研究成果可为顶管施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一定支持。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玻璃钢夹砂管在(管工程中的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以广州市某污水工程顶管施工为例,介绍了玻璃钢夹砂管在流砂地层的应用,以及在顶管施工中所要注意的事项和应对措施,以供工程技术人员和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王晓睿  周峰  张振  郭佳 《地球科学》2016,41(11):1959-1965
在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中,新建大断面隧道近距离下穿施工对既有道路造成的扰动不可避免.分析地表变形特点及其变化规律对减小隧道施工造成的环境影响具有重大意义.结合郑州市沈庄北路-商鼎路下穿中州大道矩形顶管隧道工程的工程实践,采用现场地表变形实测统计分析并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顶管顶进施工过程进行动态分析,揭示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地表变化规律;数值模拟预测分析了顶管施工对既有道路的影响,从而优化施工方法和技术参数,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并通过工程变形监测数据验证了预测分析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顶力计算是顶管施工的重要内容,关系到整个工程的造价和成败。通过对顶力预测进行理论分析,针对混凝土顶管施工建立顶力计算模型,依次计算总顶力的两个组成部分:顶进正面阻力和管周摩擦阻力。采用朗金主动土压力理论计算水平土压力,砂性土采用“水土分算”方法而粘性土采用“水土合算”方法,进而计算顶进正面阻力;结合土柱压力理论和马斯顿压力理论,分别建立相应的管周土压力模型,给出管周总摩擦阻力的计算方法。得到适用条件明确、计算结果可靠的顶力计算公式,该公式的计算结果与工程实例相比较,满足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14.
电力隧道超大直径顶管施工扰动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顶管工程在经济方面的优势以及控制周围环境水平的提升,而得到广泛应用,但目前顶管扰动特性方面的研究多数限于中小顶管,未考虑超大直径顶管的特殊性。对上海世博电力电缆隧道顶管施工进行了现场监测,并主要分析了水-土压力变化曲线,测试结果反映了超大直径顶管顶进5阶段的扰动特性。工程经验表明,超大直径长距离顶进成功的主要作用因素有3个:泥浆套作用、开挖面控制和姿态动态调整。最后对泥浆套在顶管中的形成过程以及扰动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泥浆套在注入、泥膜形成以及整体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具备填充、支承、隔阻、润滑等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杨转运 《探矿工程》2008,35(11):71-73
在顶管施工中,千斤顶的支座需要巨大的反力支持,这些反力是由工作井的侧壁以及壁后土体提供的。对于超浅层顶管工作井,由于侧壁后土体高差小,提供的反力有限,这就成为超浅层顶管工作井设计施工的一个难点。以实际工程为例,详细介绍了超浅层顶管工作井施工工艺,其中包括预注浆加固、环梁施工方法以及逆作法的施工要点等。  相似文献   

16.
魏新江  魏纲 《岩土力学》2006,27(7):1129-1132
对水平平行双线顶管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横向扰动区范围的计算公式。考虑先施工顶管对后施工顶管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新的后施工顶管地面沉降计算方法,并给出算例分析。分析表明,水平平行顶管施工时由于中间区域受到双重扰动,会产生较大的地面沉降。当两顶管轴线距离较近时,由于先施工顶管对周围土体产生的扰动会使后施工顶管产生的扰动加剧,后施工顶管引起的最大地面沉降值和沉降槽宽度都要变大,且地面沉降曲线是不对称的,其最大沉降点要偏向先施工顶管侧,但仍然可以采用Peck公式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17.
非开挖技术在市政管道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直径50mm通讯光缆-直径3000mm混凝土管道,采用非开挖安装各种管道都变得很普遍。同时,鉴于非开挖技术综合效益优越性、环境友好型施工特点,也逐渐被工程建设方、社会所接受和认可。泥水平衡顶管技术是非开挖最为成熟的技术之一,在城市市政设施建设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采用泥水平衡顶管技术进行城市雨污分流改造已经在国内大量城市取得应用,但是,采用泥水平衡顶管在岩层中铺设直径达2000mm埋深在5m电力管道,在国内为数不多,在福建厦门地区也是尚属首次。通过在工程施工中对设备、施工工艺的摸索和改进,最后采用泥水平衡顶管施工技术成功铺设建设方所要求的电力管道。本工程将为在福建地区采用预管技术铺设大口径长距离、曲线管道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韦红敏  徐冰鑫  杨俊鸽 《水文》2013,33(3):77-79
对现行水位自记设备、顶管技术、所用设备、施工步骤进行概述;对顶管技术在浮子式水位自记台建设中的应用缘由、可行性、建设实例及施工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与传统开挖法进行优缺点对比分析。通过何口水文站自记水位台建设实例验证,不仅说明应用该技术是可行的,而且缩短了施工工期,节约了建设资金。  相似文献   

19.
王开军 《地质与勘探》2024,60(1):121-131
矩形顶管施工过程中会对周围土体造成扰动,引起地表产生竖向变形。为研究超浅覆土顶管施工过程中的地表沉降规律,以深圳市某下穿道路矩形顶管工程为背景,使用PLAXIS 3D软件对顶管双线施工进行有限元模拟。首先将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以验证模拟结果的合理性,然后分析双线施工地表沉降变化规律,最后对现场加固措施进行评价。主要结论如下:未加固时顶管顶进过程中,最大沉降量位于始发端,最大隆起量位于接收端;加固后地表沉降最大值点及沉降最大值均发生了改变:加固后地表最大沉降值点由始发井改变为顶管中部区域,最大沉降值减少了6.15 mm,表明现场加固方案效果显著;未加固和加固后地表沉降纵向曲线规律基本一致,表现为三个阶段:隆起期、快速沉降期和沉降稳定期;未加固和加固后地表横向沉降槽变化情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