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极地科学数据作为极地科学考察活动所产生的原始性、基础性数据及其实验分析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和研究持续开展了20多年,采集了大量极地科学数据,这些数据是国家花费大量的  相似文献   

2.
《海洋世界》2011,(1):16-16
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和研究持续开展了20多年,采集了大量极地科学数据,这些数据是国家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的,是我国极地研究的基础,得来不易、非常宝贵,有必要进行科学管理、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但是,这些数据正面临着保存不善、管理缺失甚至流失等问题,更谈不上充分利用,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3.
浅谈加强我国极地科学考察数据质量管理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对于探索地球科学规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造福人类社会都有重要意义,而数据是极地科学考察重要的成果和资源,加强其质量管理至关重要.文章分析了我国极地科学考察数据质量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先进数据管理方法和经验,提出加强极地科学考察数据质量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李彦 《海洋技术学报》2007,26(3):97-100
针对极地科学考察的实际情况与科学数据管理的迫切需求,对基于XM L的极地数据模型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了模型的逻辑设计与物理设计,并以中国第13次南极考察走航气象观测数据进行验证,实现了XM L标准格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极地研究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我国在极地规划战略布局、科考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已开展了大量工作。为进一步明确国际极地考察和研究态势以及支撑我国极地科技体系建设,文章从国际合作、科技投入和规划布局等方面分析我国极地研究的现状和进展。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极地考察经过30余年的积累,已逐渐形成极地科学考察和研究支撑体系,为极地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极地研究总体起步较晚,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亟须从国家战略目标和需求出发,做好顶层规划,构建完善的极地科技体制,推动极地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2009年是我国开展极地科学考察25周年。25年来,我国极地科考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从极地考察大国向极地考察强国方向迈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关键步伐,预示着我国极地考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过去的一年,我国海洋事业大踏步前进,极地考察也获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7.
<正>2009年是我国开展极地科学考察25周年。25年来,我国极地科考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从极地考察大国向极地考察强国方向迈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关键步伐,预示着我国极地考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过去的一年,我国海洋事业大踏步前进,极地考察也获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8.
为了共享中国30年来获取的南北两极科学考察数据,基于Python语言,设计了具有数据检索、数据发布、数据申请审批、数据应用等功能的分布式共享信息系统。目前系统已对外服务,成为我国唯一向国内外开放共享的极地元数据平台,促进了更深层次的国际项目合作和数据共享。  相似文献   

9.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11):F0002-F0002
2009年11月20日,国家海洋局会同有关部门在京召开纪念中国极地考察25周年座谈会,回顾极地考察走过的光辉历程,研讨极地考察的重大意义,规划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0.
很高兴前来参加“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启动仪式。国际极地年是全球范围的科学家共同策划、联合开展的大规模极地科学考察  相似文献   

11.
一、国际极地年的由来在过去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全球的科学家联合组织过三次极地科学考察活动,它们分别是:第一个国际极地  相似文献   

12.
中国极地考察独具特色的后勤保障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极地考察20年来先后在极地建成“长城站”、“中山站”、“黄河站”,成为我国开展极地多学科考察研究的现场基地,科学考察成果丰硕,成绩斐然。在成绩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后勤保障体系在支撑,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世界各国极地考察实践证明,后勤保障在现代极地考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极地考察就是展示后勤保障能力。中国经过20年不懈的努力,极地考察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后勤保障体系,极大地提高了极地的储运能力、生存能力、环保能力、应急能力、信息能力和维护能力。已在极地考察后勤保障这个大系统中,把不同的业务领域分解为多个单元,从不同侧面展现出极地考察后勤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1984年起,通过近20年的努力,已经在南极相继建成了中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国南极中山站两个常年科学考察基地,在北极建立了中国黄河站,成功地开展了19次南极考察和2次北极综合科学考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科研成果,为维护我国在国际极地事务中的权益,开展两极的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极地考察站的站务档案真实地记录着极地考察的历史和主要文件,具有最为完整的考察站日常管理信息,成为最重要的极地科学考察管理史料。本文将分析极地考察站务档案收集、积累和保管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做好档案工作提出见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生物学研究室的主要任务是开展极地海洋生态学领域(主要是海冰区生态学)的有关主导过程、主要机制、重要环节、循环特性和动力学研究;极地生物资源(主要是极地微生物菌种和藻种资源)的调查研究、种质资源平台构建、资源利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源战略软科学研究;极地低温生物(主要是极地低温微生物)的重要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活性产物及其应用基础和生物工程技术研究;极地生态环境(主要是极地海洋生态环境)的监测研究和相应管理战略软科学研究;极地生物科学相关领域的科学装备技术整合和科学规划战略分析等领域研究。  相似文献   

15.
由国家海洋局组织实施的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于2003年7月15日乘“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大连出发,9月26日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回国。参加本次科学考察的中外科学家、后勤保障人员共108人,是近10年来国际上规模最大、学科最齐全的一次北极考察,获取了大量科学数据,不仅为了解北极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影响起到积  相似文献   

16.
正自1984年中国政府首次组织南极科学考察至今,我国已成功开展32个南极考察航次,先后在南极建立起长城、中山、昆仑和泰山站;7次赴北冰洋考察,并在北极建立了黄河站。自2004年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时起,随船观测人员开始用数码相机拍摄记录海冰形态,通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积累了海冰观测图片资料上万幅;又耗时4年,对这些图片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分类,精选出特征明显、较有代表性的海冰观测图片,汇编成《极地走航海冰观测图集》。极地海冰在大气与海洋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一员。极地海-冰-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天  相似文献   

17.
“雪龙”船全体同志以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为使命,以邓小平同志“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题词为指针,以“建设国际一流的极地科学研究中心”为目标,发扬“爱国、爱船、团结、奉献”的“雪龙精神”,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险象环生的工作条件下,团结奋斗,努力拼搏,先后执行了8次南极考察任务和2次北极考察任务,总航程14万海里,浮冰区航行2万海里,破坚冰200余海里,创下了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史上单船一年走航南、北两极3个航次的先例;开辟了上海至北冰洋航线;2003年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纵深北极破冰达80°15'N,突破了我国破冰最高纬度纪…  相似文献   

18.
为满足我国极地事务职能部门信息应用的更高要求,本文提出了基于应用集成框架、GIS、三维可视化等多种信息技术,建立极地综合管理与应用服务平台的建设思路。通过整合现有的极地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开发极地考察活动管理、项目管理、能力建设、政策研究以及信息服务等功能,为极地考察业务提供统一管理和信息服务的综合性平台。  相似文献   

19.
《极地研究》是集中反映我国极地多学科综合性考察成果的学报类刊物。《极地研究》分为中文版《极地研究》(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Research)和英文版(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Science)。中文版为季刊,每年的3、6、9、12月出版;英文版为半年刊,每年的6、12月出版。中、英文版均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所设栏目有学术论文、研究记录、研究综述、研究简报、会议报道、学术讨论和新书简介等。内容涵盖有关极地的高空大气物理、气象学、地球科学、海洋学、生物和医学等学科的理论探索、科学发现、学术讨论、实验技术方法、极区512程以及极区对全球变化的影响。主办单位为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编为资深的极地物理海洋学研究员董兆乾先生。中文版定价为每年32.00元;英文版定价为每年60元。  相似文献   

20.
1996年,中国极地研究所将引进美国国家信息服务公司(NISC)制作的南北极地区文献数据库只读光盘(AAR CD-ROM)并开展检索服务。 AAR CD-ROM是由世界上主要的极地科学考察国家的众多极地文献数据库合成的,如:(加拿大)北美洲北极研究所的ASTIS,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冷区书目(COLD REGIONS BI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