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杨帆  王权  郝芳  邹华耀  殷杰  许可 《地球科学》2020,45(1):263-275
饶阳凹陷北部油气资源丰富、圈闭类型多样,但其原油成因类型和来源尚不明确.利用烃源岩和原油生物标志物参数特征,有效区分3套烃源岩并通过聚类分析法划分原油成因类型,建立油岩关系并探讨各类型原油分布特征.研究表明:3套烃源岩在8组生标参数上表现出明显差异.饶阳北部地区发现的原油可划分为4种类型,包括沙三型、沙三和沙一下混合型、沙一下和沙三上混合型、沙一下型.3套烃源岩的生物标志物差异反映了它们具有不同的母质类型和沉积环境.沙三型分布在任丘潜山北部任北斜坡;沙三和沙一下混合型原油分布在马西洼槽中南部;沙一下和沙三上混合型分布在马西洼槽南边的八里庄油田;沙一下型分布在研究区西部蠡县斜坡上的高阳油田.这种分布特征主要是受到源岩分布和热演化程度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罗槐章  李治本 《云南地质》1993,12(3):290-300
磺厂油苗是云南省境内海相碳酸盐岩中一个较为独出的油苗点。对其油样进行了芳烃、甾、萜化合物等方面的分析,分析结果提供了有关有机质输入、沉积环境,油气生成等多方面的信息。根据四个甲基菲异构体的分布情况,计算出甲基菲指数MPI-1为0.81,MPI-2为0.92,又从甾、萜烷分布特征认为该油样原始生油母质为Ⅱ型干酪根,均说明该油样成熟度已接近生油高峰。通过油苗上下可能为生油岩的岩样作油源对比,反映出油样与同层位的深灰色虫藻屑泥晶灰岩有亲缘关系,表明该油苗属自生自储类型。  相似文献   

3.
判识混源油并确定来自不同油源的原油贡献比例,是油源对比及油气运聚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划分含油气系统或油气成藏体系的重要依据.阐述了混源油的含义、混合类型及其研究意义,并从混源油的判识和油源贡献比例的定量确定两个方面论述了混源油的研究内容、方法及其研究进展,指出了当前混源油不同油源原油贡献比例的分析和定量计算中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天草凹陷天2井油砂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天草凹陷天2井油气显示丰富.以天2井油砂为剖析对象,采用定量色谱-质谱技术,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精细剖析了油砂的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油砂中C31~C35藿烷丰度依次降低,伽马蜡烷丰度较高,无重排藿烷和重排甾烷,C27~C29规则甾烷呈反"L"型分布,C28甾烷丰度较高.甾烷的异构化成熟度参数、甲基菲指数均显示油砂成熟度低.在对该区可能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生物标志物指纹及其丰度特征确认了油砂与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下段烃源岩有成因联系,进一步明确了巴音戈壁组下段烃源岩为天草凹陷的主力烃源岩.  相似文献   

5.
朱芳冰  周红 《地球科学》2018,43(2):594-598
原油的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可提供油气来源、成熟度、次生改造程度等多方面的重要信息,是油气成因分析和油源对比的有效工具.利用原油的生物标志物类型及其组合特征分析地球化学意义,通过生物降解作用的研究和原油生物标志物组合的判断,对稠油的来源进行成因分析,研究认为:辽河盆地不同地区各类生物标志物的组合及正构烷烃和异戊间二烯的分布特征,反映研究区发育母质输入、成熟度和生物降解程度明显不同的两种类型的原油,即富4-甲基甾烷型和富伽马蜡烷型原油,分别来源于沙三段和沙四段源岩.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侏罗系(中下侏罗统)的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于湖相与三角洲相环境。研究了不同时代、不同沉积环境中烃源岩的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结果发现,有3类化合物的分布与组成差异显著,包括三环萜烷(C19、C20、C21)的分布型式、重排藿烷的丰度以及规则甾烷的相对组成。其中,不同时代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规则甾烷组成上;而不同沉积环境的差异主要体现为三环萜烷(C19、C20、C21)的分布型式及重排藿烷的丰度。分析认为,这些差异与烃源岩的沉积环境及其生源组成有密切关系。据此,初步将这些参数应用于两方面研究,一是为划分地层沉积环境提供“生物标志物相标志”,二是研究油源对比,取得良好效果。因此,本文研究结果具有重要实用价值与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侏罗系(中下侏罗统)的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于湖相与三角洲相环境。研究了不同时代、不同沉积环境中烃源岩的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结果发现,有3类化合物的分布与组成差异显著,包括三环萜烷(C19、C20、C21)的分布型式、重排藿烷的丰度以及规则甾烷的相对组成。其中,不同时代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规则甾烷组成上;而不同沉积环境的差异主要体现为三环萜烷(C19、C20、C21)的分布型式及重排藿烷的丰度。分析认为,这些差异与烃源岩的沉积环境及其生源组成有密切关系。据此,初步将这些参数应用于两方面研究,一是为划分地层沉积环境提供“生物标志物相标志”,二是研究油源对比,取得良好效果。因此,本文研究结果具有重要实用价值与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分别选取有机碳含量很低和较高的侏罗系泥岩样品,对比分析了它们在生物标志物组成上的差异。结果发现,高有机质丰度泥岩的生标组成与我国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有机质的特征差异不大,相比而言,低有机质丰度泥岩的正烷烃以前主峰为特征,Pr/Ph比值在1.0左右,三环萜烷和伽马蜡烷丰度较高,并在部分样品中检出了25 降藿烷系列。结合泥岩的有机岩石学特征,认为这些差异可能反映了泥岩沉积环境和生烃母质的不同:高有机质丰度泥岩的有机显微组分以相对弱还原条件下的形态有机质为主,包括藻类体、孢子体和角质体等,而低有机质丰度泥岩的有机显微组分以相对强还原条件下的矿物沥青基质为主,其母质可能来源于低等显微菌藻类。进一步通过对比不同有机质丰度泥岩,以及区内原油生标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了研究区的油源问题。  相似文献   

9.
东营凹陷南斜坡是具有较大勘探潜力的地区。研究表明:沙四段原油具有典型的混源油特征,母源输入存在低等水生生物和高等植物的双重贡献,原油成熟演化存在低成熟-成熟的变化,沉积成烃环境主体以还原性为主但还原程度不同,个别样品表现出生物降解前后两期原油混合充注的特点。南斜坡东部原油来自牛庄洼陷,乐安、王家岗油田以沙四型原油为主,混有少量沙三型原油;南斜坡中部原油来自牛庄和利津洼陷,梁家楼油田以沙三型原油为主,混有少量沙四型原油,纯化油田则与之相反;南斜坡西部原油来自博兴洼陷,正理庄、高青油田以沙四型原油为主,混有少量沙三型原油,金家油田则以沙三型为主。洼陷中心沙四-沙三段生成的成熟油气和斜坡带沙四段生成的低熟油气通过断层和不整合面向斜坡高部位运移,以混源油的形式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0.
基于40余个不同岩性烃源岩及原油饱和烃组分的GC/MS和GC/MS/MS分析资料,揭示了琼东南盆地崖城地区渐新统不同沉积相带烃源岩的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并与崖城油气田原油进行油源精细对比,提出了新的认识。研究结果表明,海岸平原沼泽相煤及碳质泥岩呈姥鲛烷优势(Pr/Ph>5.0),三环萜烷以低碳数化合物为主(C19/C23>3.0),甾烷丰度低(藿烷/甾烷>5.0), C29甾烷优势显著(>60%),指示高等植物为主要的有机源,且沉积于氧化环境。浅海相泥岩中Pr/Ph值大多在1.0~2.5,表征弱还原-弱氧化环境;其三环萜烷以C21或C23为主峰,甾烷呈"V"字型分布,藿烷/甾烷比值小于3.0,具陆源和水生双重有机质生源。煤及碳质泥岩中奥利烷和双杜松烷等陆源标志物均较少,而泥岩中却普遍富含这些化合物,反映了近岸海相沉积有机质的特殊性。因而,在近海盆地地层中奥利烷和双杜松烷丰度并不能代表总体有机质中陆源的输入比例,更可能是指相标志。通过与烃源岩的分子地球化学对比表明,崖城油气田的主体原油兼具煤成烃和泥岩所生油的生物标志物组成,为混源油,来自渐新统不同沉积相带烃源岩。  相似文献   

11.
It is difficult to identify the source(s) of mixed oils from multiple source rocks, and in particular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each source rock. Artificial mixing experiments using typical crude oils and ratios of different biomarkers show that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changes are non-linear when two oils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biomarkers mix with each other. This may result in an incorrect conclusion if ratios of biomarkers and a simple binary linear equation a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contribution proportion of each end-member to the mixed oil. The changes of biomarker ratios with the mixing proportion of end-member oils in the trinal mixing model are more complex than in the binary mixing model. When four or more oils mix, the contribution proportion of each end-member oil to the mixed oil cannot be calculated using biomarker ratios and a simple formula. Artificial mixing experiments on typical oils reveal that the absolute concentrations of biomarkers in the mixed oil cause a linear change with mixing proportion of each end-member. Mathematical inferences verify such linear changes. Some of the mathematical calculation methods using the absolute concentrations or ratios of biomarkers to quantitatively determine the proportion of each end-member in the mixed oils are deduced from the results of artificial experiments and by theoretical inference. Ratio of two biomarker compounds changes as a hyperbola with the mixing proportion in the binary mixing model, as a hyperboloid in the trinal mixing model, and as a hypersurface when mixing more than three end- members. The mixing proportion of each end-member can be quantitatively determined with these mathematical models, using the absolute concentrations and the ratios of biomarkers. The mathematical calculation model is more economical, convenient, accurate and reliable than conventional artificial mixing methods.  相似文献   

12.
通过典型原油混合实验及其产物的地球化学剖析,揭示当煤成油和下第三系原油混合时,随着下第三系原油的增加,C19三环萜烷,C24四环萜烷,C30重排藿烷,C29甾烷和重排甾烷逐渐变小;而姥鲛烷和植烷,伽马蜡烷和C27甾烷含量则逐渐增加。利用饱和烃生物标志物和芳烃化合物绝对浓度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冀中坳陷苏桥-文安地区混源油定量识别模式图版。根据混源油识别的模式,判断苏49井的混源油是由10%的下第三系原油和90%的煤成油混合而成;相反文1021井混源油则是由90%的下第三系原油和10%的煤成油混合而成。  相似文献   

13.
秀山上寒武统古油藏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秀山上寒武统古油藏沥青主要富集于耿家店组粗晶白云岩晶间孔、晶间溶孔及缝合线中,有机碳含量为3.43%~7.12%,显示其较高的沥青含量。受地表水淋滤氧化作用及微生物降解作用的影响,氯仿沥青“A”及热解烃含量较低,饱和烃含量较低,芳烃、非烃含量较高,轻重烃∑C21-/∑C21+比值较低。固体碳同位素值具有明显的二分特征,范围分别为-26.7‰-25.6‰和-29.1‰-28.8‰,反映古油藏油气聚集成藏至少有两期,分别来源于不同有机质类型的母岩。根据生物标志化合物、δ13Corg及单体烃同位素对比分析,认为沥青分别来源于下寒武统黑色灰岩和黑色页岩。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三叠系生源油藏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首次在准噶尔盆地发现了来源于三叠系烃源岩的典型原油,其地球化学特征与以往发现的石炭系、二叠系和侏罗系烃源岩生成原油均不同。该原油全油碳同位素δ^13C值为-3l‰左右,与石炭系和侏罗系原油差异很大;生物标志物中富含重排甾烷、Ts、C29Ts及C30重排藿烷,而伽马蜡烷和β-胡萝卜烷含量低,与三叠系烃源岩抽提物中生物标志物的分布十分相似,而与二叠系和侏罗系明显不同。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三叠系是仅次于二叠系的良好烃源岩,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是该盆地中又一套重要的烃源岩层系。油源对比表明该原油来源于三叠系烃源岩。三叠系生源原油的发现对该盆地油气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江汉盐湖盆地中高成熟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汉盐湖盆地中钟76井潜江组潜四段3300m以下发现的高成熟轻质原油,其基本特征是:饱和烃含量特高,非烃和沥青质含量很低;富含植烷、伽马蜡烷、C35升藿烷、孕甾烷和C27胆甾烷等指示高盐度、强还原环境的生物标志物。尤其明显的是C27-C29甾烷异构化程度高,αββ20R和20S峰十分突出,C29甾烷的两个参数值均大于等于0.5,指示了原油的成熟度已处于高成熟阶段。根据油源条件分析,认为该地区潜江组潜一段至潜四上段烃源岩埋深浅于3000m,P值小于1%,处于未成熟-成熟阶段,不具有形成高成熟原油的可能性,只有潜四下段烃源岩已进入生烃高峰高成熟早期阶段,能够提供轻质原油的油源。生物标志物多项地球化学资料及参数综合对比表明,本区两种成因类型的高成熟原油,其油源确系来自潜四下段两种不同沉积环境形成的泥质灰岩和灰质泥岩,明显具有近源运移聚集、自生、自储的特征,这展示了该地区潜四下段及其下覆的古潜山深层油气勘探有着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Application of Biomarkers to Quantitative Source Assessment of Oil Pool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Recent detailed organic geochemical and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indicate that oils of the Bamianhe oilfield, Bohai Bay Basin, East China are the mixture of less mature oils and normal oils derived from the ES4 mudstones and shales with a wide range of thermal maturity from immature to middle-maturity, and most of the oils were proved to be sourced from the depocenter of the Niuzhuang Sag immediately adjacent to the Bamianhe oilfield. Two approaches to quantify the amount of immature oils mixed through quantitative biomarkers were established. One is a relatively simple way only through organic geochemical analysis while the other is to be combined with basin modeling. Selecting biomarkers as proxies is the crucial point in both of th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ss mature oils mixed in the Bamianhe oilfield is less than 10% and 18%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two approaches, which coincide with the results of oil-source rock correlation.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理想条件下混合型水库(湖泊)"三氮"迁移转化数学模型,并给出了入库和出库变流量情况的解析解,即"三氮"迁移转化规律的解析表达式,根据解析表达式可以计算任何时刻"三氮"的变化情况。给出了"三氮"转移速率常数的计算公式,根据给出的"三氮"表达式可以预测水库(湖泊)水体"三氮"的变化规律,为防治水库富营养化和生活污染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利用孔中温度场分布确定堤坝渗透流速的热源法模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地下水温度场是研究地下水运动的一种良好的天然示踪剂.库水或河水发生集中的强渗漏时,由于库水、河水与地下水之间的温度差异,渗漏水必将对周围地层温度产生影响.本文对这种由于热源运动而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将渗漏通道看作是一个线热源,利用虚拟热源法推导出了地层中过余温度公式,提出了一个利用孔中温度分布研究堤坝渗漏的简化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计算出堤坝渗透流速,为工程加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花粉产量和花粉来源范围是影响花粉与植被关系的重要因素,因此,获得某一地区植物属种的花粉产量和花粉源范围是正确解释花粉组合,定量恢复古植被、古气候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长白山36个样点和太岳山30个样点详细植被调查的基础上,运用ERV模型估算了长白山11种花粉类型和太岳山10种花粉类型的相对花粉产量和相关花粉源范围。长白山研究区的相关花粉源范围为1000m左右,太岳山研究区为2000m左右,风速和花粉沉降速率对相对花粉产量影响不明显。以栎属为参照种(花粉产量为1),长白山11种花粉类型中松属(9.71±0.24)、蒿属(10.49±1.09)、桦属(6.01±0.12)和落叶松属(2.08±0.09)的相对花粉产量较高,胡桃属(0.93±0.13)、禾本科(0.10±0.11)、白蜡树属(0.15±0.03)和椴属(0.25±0.04)居中,莎草科(0.01±0.04)和榆属(0.0004±0.08)较低;太岳山10种花粉类型中松属(5.56±0.62)、桦属(2.39±0.22)、胡颓子科(1.61±0.22)和胡桃属(1.45±0.03)的相对花粉产量较高,毛茛科(1.13±0.50)、蒿属(0.003±0.24)、落叶松属(0.76±0.09)和禾本科(0.17±0.05)适中,莎草科(0.007±0.01)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