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时空分布多重分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重分形分析方法,考察了中国大陆各构造区地震活动广义应变释放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多重分形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各构造区地震活动广义应变释放时空分布的多重分形特征差别明显。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大地震发生的可预测性,应用分形理论并根据标准数盒子的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华北地区历史地震和唐山地区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估算了地震活动能量的分维值并研究了其多重分形谱的几何结构.初步结果显示出大地震发生前,广义维值有明显的下降过程,分形谱f(α)结构有右偏现象.在低于上述时空层次的唐山地区,孕震系统也有类似特征出现.这些异常现象揭示出孕震动力系统的物理机理和激变前的某些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地震时空丛集的多重分形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索大地震发生的可预测性,应用分形理论并根据标准数盒子的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华北地区历史地震和唐山地区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估算了地震活动能量的分维值并研究了其多重分形谱的几何结构.初步结果显示出大地震发生前,广义维值有明显的下降过程,分形谱f(α)结构有右偏现象.在低于上述时空层次的唐山地区,孕震系统也有类似特征出现.这些异常现象揭示出孕震动力系统的物理机理和激变前的某些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新西兰地区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的多重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多重分形维数谱估计的Hill方法,讨论了新西兰地震活动区地震活动的震源分布、震中分布以及时间间隔分布的多重分形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浅源地震的震中分布和震源分布在给定不同的起始震级的条件下均具有明显的丛集特征;对于中、深源地震这种特征不甚明显.而地震活动时间间隔分布则无论对于浅源和中、深源地震均呈单重分形的性质,但具有分形性质的尺度范围有较大的差别.这些结果表明,浅源地震与中、深源地震的活动特征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5.
地震时间序列多重分形计算精度估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计算地震时间分形的方法很多,但具体各种计算方法的误差(或精度)是多少,还没有一个定量的结果。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利用Cantor多分形集理论模型数值模拟来估算其精度(误差),进而解决了限、离散、点集的多重分形维数谱的计算精度(误差)估计问题。通过一维(时间)理论模型数值模拟得出如下结论:(1)存在尺度问题、样本容量问题、基准点选取问题、不同计算方法差异等;(2)固定质量(MAS)法和最小生成树(  相似文献   

6.
利用多重分形分析方法,考察了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以及新西兰的地震活动广义应变释放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多重分形特征. 结果表明,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的多重分形特征与不同地球动力学环境关系密切. 强震活动时间分布在板间地区具有比板内地区更明显的丛集性, 对中小地震这种丛集性差异较小;强震活动空间分布在板内地区具有比板间地区更强的丛集性,但对中小地震则相反.   相似文献   

7.
地震能量时空分布的自仿射分形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了小尺度空间范围内地震能量关于时间和宽间分布的统计自仿射分形特征,从中得到了如下认识,地震能量关于时间的分布是自仿射分形的,代表分布结构特征的H值小于1/2因而时间关联函数C(t)〈0表明地震能量关于时间分布的变化过程具有负相关效应;地震能量在空间上分布也具有自仿射分形特征,有限震例表明,H值小于但接近于1/2,表明地震能量的空间分布具有更复杂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阔克沙勒—吉萨尔地震活动时间的多重分形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令人  周仕勇 《内陆地震》1993,7(4):319-324
应用多重分形的标度指数谱f(α)~α方法分析阔克沙勒——吉萨尔地区地震活动时间序列,发现一定范围内地震多重分形f(α)~α在大震前有明显的异常显示。说明f(α)谱研究地震的多重分形,简单、有效、能全面地描述地震时间分布这类不均匀分形集。  相似文献   

9.
江苏及邻区地震时序的多重分形特征及其预报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强 《地震研究》2002,25(3):257-261
研究了江苏及邻区1970年以来5.5级以上地震的多重分形特征,着重用推广GP法研究了地震前后多重分形的广义维数谱Dq和奇异性谱f(a)。研究结果表明:所有震例的广义维数谱和奇异性谱均经历了远离地震时,异常出现时和异常消失时的三个特征变化阶段,异常出现的时间在震前半年至一年半内;多数震例异常在震前几个月内回返恢复,少数在震后数个月内恢复。上述结果说明利用地震时序的多重分形特征对于该地区半年至一年尺度的中强地震预报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地震多重分形计算的最小生成树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令人  龙海英 《地震学报》2000,22(4):410-417
目前地震分形计算的方法很多,但各方法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引入一种地震分形计算的新方法——最小生成树法(minimal spanning tree),对其算法作了重要的修改,并通过对乌什、乌苏、唐山和海城4个区域震例的研究,得出大震前后地震时空分布多重分形谱由集中变疏张,反映了分形结构复杂性的增加、地震时空分布不均匀性的增加.由点集的数值模拟表明:强震前后多重分形谱变化的物理本质是地震分布由均一到不均一,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 Being the important evidence of seismic trend prediction, the characters of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s can, to some extent, reflect the gestation mechanism and the migration law of strong quakes. From temporal point of view, a number of scholars consider the occurrence of strong earthquakes as the independent events, i.e., Poisson process. Based on this assumption, various predicted models are brought forward, such as stationary Poisson model, subsection …  相似文献   

12.
IntroductionEarthquakeisanoutcomeoftectonicactivity.Itisoneofthemainstudytargetsofseismologiststounderstandthedeepgeologicse...  相似文献   

13.
华北时变重力场离散小波多尺度分解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刘芳  祝意青  陈石 《中国地震》2013,29(1):124-131
利用华北地区地震重力监测网的绝对重力与相对重力多期重复观测资料,处理获取不同时空尺度的华北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利用二维小波分解技术,将不同场源深度异常进行了分离,并对不同时空尺度的重力变化给出了解释,提高了对华北地区重力场变化趋势的认识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小波细节的功率谱分析,可以获得各阶小波变换逼近及小波细节分析图所对应的场源深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空尺度的重力场变化对于深入认识华北地区潜在地震危险性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华北和南北地震带北段8级大震发生的时间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以25年为周期的三性分布拟合华北和南北地震带北段8级大震发生的时间分布,发现拟合较好,因之在今后预测8级大震时可作为参考。三性分布是指周期性、倍周期性和每个周期的黄金分割性组成的时间分布。  相似文献   

15.
ResearchonthecorrelationbetweenNorthChinaearthquakeandglobalregionalstrongearthquakes何淑韵,吴佳翼Shu-YunHEandJia-YiWU(InstituteofG...  相似文献   

16.
蒋明先 《山西地震》1992,(2):29-33,50
通过对1966年以来的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期强震前的前性兆系列研究,得出华北地区在现今活动期内有统一的地壳应力场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华北地区小震精定位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收集了华北地区2001年10月-2009年9月发生在该区内的7 519次地震事件被166个数字化地震台站记录到的74181条P波和74465条S波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定位法对这些小震进行了重新定位,最终得到了5 511次小震的定位结果.结果表明,重新定位后的结果较好地改进了原定位的精度.从平面上来看,重新定位后的小震更加...  相似文献   

18.
高彬  贾科  周仕勇 《地球物理学报》2016,59(11):4089-4099
本文通过整理世界地震台网1900-1970年世界台站震相报告,对该时期发生在我国华北地区震级5级以上强震的震源位置及震源机制(断层面解)进行了测量.具体开展了以下三点工作:(1)使用1900-1970年之间Shide Circulars(BAASSC,1900-1912),《国际地震资料汇编》(ISS)和EHB Bulletin的震相到时,对该时间范围内的22个地震事件重新定位,得到了21个地震事件的可靠结果;(2)使用1933年至1970年之间ISS的P波初动,对该时间范围内的15个地震事件求解震源机制解,得到了其中12个地震事件的震源机制解的可靠结果,从而丰富了华北地区基于全球地震台网观测的1900-1970年历史强震目录震源机制资料;(3)基于华北地区地震地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研究结果,推断了华北地区M≥5.0的部分缺乏地震资料观测的历史地震断层面参数,并对这种方法推断的断层面参数的可靠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Introduction The behavior of ground water is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rainfall, exploitation ofground water, atmospheric pressure, tidal gravitation, ground stress variation, effect of surfacewater-body loads (or other loads) and other unknown factors. These factors change the dynamicstate of ground water to different extents and result in the diversification of ground water behavior.As for their mechanism, our knowledge is still superficial. Based on various images of water le…  相似文献   

20.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und water behavior and strong seismic activity during the past more than 20 years in North China, we have found similar water level descending variation of a part of wells in the short-term stage before several strong earthquak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omaly are: at the beginning, water level dropped abruptly or accelerated to drop; then it turned to slow rising with a smaller amplitude than that of descending; earthquakes occurred during the slow-rising process of water level, and at that time or before earthquake occurrence, water level rose with a large amplitude. Among more than 100 wells in North China, the descending anomalies were not recorded for many times, but similar variation processes of water level were noted at different wells before several strong earthquakes, which proves that seismic precursory anomalies of ground water are of certain recurrence features, occurring repeatedly before different strong earthquake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genesis of this type of anomal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trong seismic activity. Foundation item: Key project of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uring the Tenth Five-year Plan (2001BA601B 01-01-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