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涉及的范围为甘肃东部(天祝以东),东经103°以东地区。所处构造位置南部主要为昆仑秦岭东西复杂构造带的西秦岭地区,北部主要为祁吕贺山字型构造孤形褶带西翼及脊柱等部位以及“古河西系”、“陇西系”等所占据的空间位置。构造复杂(为不同构造体系的交接复合部位),岩浆活动强烈,已知有铜矿(化)点近200处,成因类型也较复杂。区内由甘肃省地质局区测一队、二队和陕西省地质局区测队及甘肃省地质局一、三、五,七队、物探队以及冶金地质一、二、六队和西北地质科学研究所等单  相似文献   

2.
试论“威宁—紫云”北西向构造带变形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程国繁  徐安全 《贵州地质》1998,15(4):311-320
在贵州西部威宁,赫章,六盘水,关岭,紫云,望谟一带,发育一条长逾380kgm,宽15-30km的NW向构造带,即省内著名的“紫云-垭都”深断裂带。该构造带的生成和发展对贵州西部地区晚古生代至中生代的沉积格局2和热液菱铁矿,铅锌矿等内生金属矿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六盘水地区煤层气开发利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盘水地区煤炭资源十分丰富,也是我国重要的煤层气富集地区之一。本文简介了六盘水地区煤层气的开发利用现状,从向斜构造、封闭条件、煤层割理、煤的演化和含气量五个方面探讨了六盘水地区煤层气可能富集高产的原因;结合各向斜煤层气赋存特征及资源状况,并考虑其经济地理条件等综合因素分析,提出最有利区块4个,有利区块4个。最后重点评述了格目底向斜、盘关向斜和土城向斜重点勘查目标区。  相似文献   

4.
提出玛瑙主要富集在第四系更新统下部地层中,玛瑙纹带构造形成时环境并不平静,扰动、波动导致旋转、扇形、弧形、三角形、花斑纹、似五角星形纹带构造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在中国云南东部晋宁、江川地区的震旦(Ediacaran)系顶部渔户村组旧城段新发现的龙凤山藻科(Longfengshaniaceae)化石,与华北燕山地区新元古代青白口系长龙山组及北美中元古代小达尔群产出的Longf engshania化石明显不同,叶状体形态更为多样,呈梭形、枣核形、铲形、长条带形或球囊形等,拟茎较粗壮,与叶状体的接合很平缓,部分可见盘状、短茎状、披针状固着构造和叶状体萌生现象。依据形态记述了2属6种,包括1新属2新种3相似种,讨论和修订了龙凤山藻的科、属特征。华南滇东地区这些宏体藻类化石的发现进一步表明震旦(Ediacaran)纪末期也存在后生植物的多样化发展,可能为早寒武世“澄江生物群”的爆发性演化奠定了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6.
试论耒阳—临武南北向构造带的控岩控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耒阳—临武南北构造带,是湘南醒目构造形迹之一,它形成于印支运动,是由一系列紧密疏状褶皱及断裂组成。该带受后期燕山运动的影响,特别是新华夏构造的叠加,促使南北向构造呈反“S”形的扭曲。在这些褶皱系向东或向西突出的弧形地带及其附近,常是岩浆活动或内生金属矿床形成的良好地区。本文主要叙述该带构造形式的特点以及它们与成岩、成矿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横亘于中国中部的昆仑、秦岭和大别山造山带组成了东西向巨型造山带,称为中央造山带(姜春发,1993);纵贯中国中腹的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以及康滇地轴等构成了南北向巨型构造带,通称为南北构造带;两者在陕甘川三省接壤地区呈正向交汇,构成十字形造山带及隆起带,我们称之为大十字构造,或称“中国大十字”。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云蒙山地区挤压伸展体系的构造要素划分为:①四合堂推覆体;②大水峪韧性剪切带;③云蒙山背形构造;④崎峰茶滑脱带;⑤河防口低角正断层;并简述了它们的地质特征。采用X射线衍射法对云蒙山花岗岩及周围不同时代岩石的不同层次变形构造开展了岩石组构特征研究,确定了韧脆性构造变形时的力学性质和主应力方位,对挤压伸展体系变形构造的形成演化进行了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9.
崔伟 《地质与勘探》2022,58(5):989-1000
铁矿是重要的大宗金属矿产资源,冀东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基地面临着后备资源不足的问题,亟待深入开展冀东地区铁矿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研究。本文在近年来冀东地区找矿实践的基础上,利用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方法体系,系统归纳冀东铁矿床特征,共划分5个成矿区带,分析了本区鞍山式沉积变质型铁矿含铁建造、变质变形空间分带规律及控矿构造特征,并总结该地区矿床成矿规律。提出滦县滦南铁矿成矿区带成矿构造受背形和断裂构造共同控制的观点,指出冀东地区“就矿找矿”预测要素可简化为矿体控制程度和地球物理标志两大类。认为冀东铁矿地质工作程度高,进一步找矿的2个主要方向:一是已有大中型矿山深部和外围“就矿找矿”,预测其仍有较大资源潜力;二是迁安铁矿成矿区带第三层硅铁建造,属新发现的成矿空间,具有重要的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宇明 《地质论评》1983,29(5):462-463
应用卫星像片的宏观影像特征来分析区域地质构造,能够发现许多新的构造情况。如“环形构造”就是一例。在不同类型的环状构造中,有一种环状构造被一条深断裂切割为两瓣,因其宏观影象很像希腊字母的φ,故称为“φ形环状构造”。而在活动的φ形环状构造中,其中一半相对稳定而另一半则活动剧烈,  相似文献   

11.
“三江”地区滇西北不同构造环境火山岩的稀土元素特征张保民,沈上越,魏启荣(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一、引言滇西北地处“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中段,位于横断山腹地,处于“三江”构造带“蜂腰”部位,构造十分复杂,陈炳蔚(1987)将该地区划为三江褶皱...  相似文献   

12.
木纳布拉克构造混杂岩带位于南阿尔金与东昆仑衔接部位,是古阿尔金洋岩石圈板块由南向北阶段性俯冲的产物,为南阿尔金蛇绿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1∶10 000大比例尺填图和剖面测量,结合显微尺度的构造解析,对该构造混杂岩带的物质组成和变形特征进行研究,将与构造混杂岩带有关的物质组成划分为弱变形的“岩块”与强变形的“基质”两类,并从中识别出9种不同岩石组合的岩块及2种不同类型的基质。在对“岩块”和“基质”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地质体的构造变形截切关系及组合特征,在构造混杂岩带中识别出6期变形作用,建立了相对构造变形序列,为木纳布拉克构造混杂岩带演化提供了新的构造证据。  相似文献   

13.
纬向构造带产生的特定纬度带,是其构造“发生床”,在这些带上产生的构造形体(包括阶段性的全部建造和改造)是其构造“成生体”。纬向构造带有长期活动、多阶段发展的特点,其不同阶段促成不同的构造成生体。阿祁昆地区弯转多姿的构造带是秦昆系的古老成生体迁移扭变的结果,扭变的主因是青藏地块的右旋转动。  相似文献   

14.
对塔里木周边的遥感地质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存在一个大型环式形构造系统;铜矿的空间分布严格受环弧构造系统的“两带一区”控制;铜矿化集中于三个“结构层”内;这些构造层与环弧构造系统的不同演化 阶段具有对应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桂北宝坛地区丹洲群的构造变形特征。在丹洲群建立了三个“层状变形带”,简述了在浅变质岩区区调工作中建立“层状变形带”的意义,并对其成因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中,笔者对燕辽地区的构造形迹进行了重新厘定,并将其划分成不同构造阶段的产物,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燕辽地区范围包括"内蒙地轴"和燕山沉降带,其构造格局主要由燕辽向斜、燕辽复向斜和秦皇岛背形及其配套断裂组成,在这三个区域构造样式之下又发育次一级的褶皱构造及其配套断裂,并且后期构造对前期构造改造、叠加和利用,致使出现复杂的构造格局.海西一印支期形成了燕辽向斜及其配套断裂,"内蒙地轴"是燕辽向斜的北翼.燕辽沉降带是燕辽向斜的南翼.早中侏罗世进一步褶皱成复向斜,"内蒙地轴"南缘断裂是复向斜的轴部纵断裂并充填了上侏罗统作为裂隙充填物.中晚侏罗世开始,以秦皇岛-凌源断裂为轴面褶皱成一个背形.秦皇岛-凌源断裂的存在及其对燕山段和辽西段的影响致使燕山段和辽西段具有不同的地表出露形态.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北部东西向构造与北东向构造的交汇部位及中部早期东西构造受后期构造的切割或影响部位,东西向构造的走向发生变化,在平面上呈“孤形”展布,从而引起早期矿带走向、厚度等发生变化。由此形成弧形构造控制着早期矿产资源的分布。本文论述了弧形构造的成因,阐明了弧形构造的控 煤作用,并用实例分析了弧形构造的控煤模式。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六盘水地区是茅口组的命名地区,研究发现该地区的茅口组岩相分异明显、顶部可能存在缺失,基于简单岩性及生物组合的划分标志已无法支撑对其进行内部划分对比、沉积环境研究、地质找矿等需求。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综合运用区域地质调查、剖面测量、岩矿薄片分析、碳酸盐岩微相划分对比等手段,识别出该区茅口组存在5种碳酸盐岩微相类型,进而将该区茅口中晚期的沉积相划分为:半局限台地相、台沟相、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砂质浅滩相等4种亚相。六盘水地区二叠纪茅口中晚期古地理格局由南西侧“台沟”与北东侧“台地”组成。这一认识为研究六盘水及邻区茅口中晚期茅口组划分、古地理以及锰矿找矿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杨德明 《中国区域地质》2000,19(1):72-76,104
模型方法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遥感图像是地壳表层的图像模型,是建立地质成因模型的理想原型.郯庐断裂带中段沭河断裂带与五莲一青岛构造带在山东部斜接,二者在遥感图像上组成一个倒“入”字图形,“入”字图形的结构、笔画顺序和倒置形态,表征了两大构造带的时空特征,揭示了该区构造组成和演化规律,是这一地区区域地质构造遥感图像地质成因模型。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逆冲推覆构造理论,分析研究了湖北中部荆门—仙居地区的构造特征,认为该区为一平面三分带、垂向三分层、南北二分段的背形叠置式双重逆冲构造。该构造处于燕山期南大巴山~大洪山褶冲带的前缘,划分了地台盖层褶冲变形与台褶变形的界限,为区域构造研究提供了一个逆冲推覆构造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