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贵州第四纪地层及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汝安 《贵州地质》1989,6(1):49-59
贵州第四系发育齐全,并多集中分布于盆地与河谷之中。以前对贵州第四系曾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不少资料。但在以往资料中,对贵州第四纪地层划分与自然环境的研究仍存在一些分歧,因此应认真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展开深入的讨论,把贵州第四系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缅怀李承三先生对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研究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贵州荔波第四纪晚近期石笋地质年表与气候事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南方岩溶区大型石笋年代地层学研究表明石笋是第四纪 (系 )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 ,石笋比其他第四纪沉积物更易高精度定年。贵州荔波地区以 6 8个TIMS U系正序平行测年 ,建立了第四纪晚近期 16 2 .3ka以来的地质年表 ,确定全新世与晚更新世以 9.36 3ka分界 ,而晚更新世与中更新世以12 8.5ka分界 ,提出距今 35 0年、2 30 0年……和新仙女木、类Heinrich等一系列冷事件的跃变年代 ,事件的冷暖转 (突 )变时限具区域对比意义。认定应以大型石笋系统测年建立第四纪地质年表 ,不宜用少数测年值按 2~ 3个沉积速率推算建年表 ,亦不宜以小型石笋“系统”测年建年表 ,以免因间断沉积造成自然的、人为的缺层和漏测 ,使年表失实。  相似文献   

4.
5.
6.
刘龙材  李丹妮 《贵州地质》1989,6(4):373-382
贵州第四纪资源丰富多采。发现38种矿,上千处产地;获取古人类化石遗物、哺乳动物及其化石越万件;探明各种用途洞穴超六百个;建成旅游地质区三十余处。它们的潜在经济价值大,学术价值高。本文根据前人资料和笔者实地所获,应用第四纪地质学、人类学、洞穴学和旅游地质学等有关理论,首次全面系统的论述了这些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的状况,以及对其研究利用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第四纪地质定年与地质年表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时、空、质(物质)、能(动力)是研究地质过程、环境演变的基本要素,其中时间是关键.任何一个自然事件、任何一个地质过程,都与时间相关联,时间的重要性需要通过年龄的精确测量来体现。本文综述了第四纪定年的基本方法和特点以及近年来年代地层学所获得的进展,提出了中国第四纪的划分简表。  相似文献   

8.
贵州基础地质工作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略地介绍了近十年来,贵州在地层古生物,构造地质,沉积地质及岩浆岩等基础地质方面取得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贵州第四纪自然环境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吉汝安 《贵州地质》1992,9(1):59-62
第四纪自然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第四纪地质史研究的中心环节。第四纪时全球的气候变化与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是影响贵州自然环境的重要因素。由于地势升高、气候变化与生物演化等,贵州第四纪自然环境经历了巨大复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11.
杨胜元  王林 《贵州地质》2007,24(1):13-16
本文简要介绍了当今世界地质工作的发展趋势,强调了资源与环境并重的环境型社会对水工环地质的更高要求。结合贵州省情和环境现状,从八个方面对我省水工环地质工作旺盛的需求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今后的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从江县高增锰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江县高增锰矿严格受控于地层层位和古构造,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于南华系大塘坡组底部灰色、浅黑灰色含炭粉砂质粘土岩中,本文总结分析了高增锰矿床矿床地质及矿石质量特征、分析研究成锰期沉积环境,认为该矿床属浅海海湾相沉积型碳酸锰矿床,为黔东及邻区又一典型南华纪“大塘坡式”锰矿床。  相似文献   

13.
王尚彦 《贵州地质》2005,22(2):73-76
地质矿产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为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贵州的地质矿产调查、勘查、研究和管理提出几点建议:进一步加强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工作投入;矿产勘查工作的重点是“攻深找肓”、“探边填空”和“打弱挖潜”;扩大服务领域,使地矿工作与贵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4.
渤海湾西岸海岸带第四纪地质研究成果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介绍了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海岸带与第四纪地质研究所(海岸带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研究小组)自1998年承担国土资源大调查任务以来,以滨海新区及渤海湾西岸海岸带为主要研究基地所取得的基本成果:(1)确立了泥质海岸带(沿海低地-潮间带-浅海区)地质环境变化(大致划分为(a)晚更新世以来-"小冰期"、(b)"小冰期"结束-现代以及(c)未来50~100年3个时段)的主要研究方向.(2)根据在沿海地区和潮间带-浅海区的近30个揭穿全新统-晚更新统的全取心钻孔岩心(累计进尺1 600 m,其中海区约400 m)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探讨了晚更新世以来沿海地区和毗邻浅海区的地层结构、沉积间断、断块构造差异运动和层序地层学.(3)基于沿海低地-潮间带4 000余个Eijkelkamp全取心钻孔(总进尺逾20 000 m),将6~8 m以浅的中晚全新统划分为6~11层,并将它们归并为两个非正式地层单元--"灰色单元"和"黄色单元".前者为潮间带环境(向下可包括潮下带上部),后者为泻湖→盐沼→沼泽环境.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EijkelKamp钻探、高程测量、综合研究、C-Tech软件对数据的处理),在临港工业区南西150 km2的泻湖-盐沼区进行了浅表地层(11层)的3D表达.进一步又将灰色单元划分为泥质的"马棚口湾式"和砂质的"驴驹河式"两类.(4)在滨海新区约3000km2的潮间带下部-浅海区首次开展了系统的测深仪-浅剖仪-全取心机械钻探-海底底质(和浅层)取样-旁侧声呐-单道地震公益性地质-地球物理-古生物-地球化学调查和包括地层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和年代学(包括年轻沉积物测年)在内的综合研究.将末次冰消期以来潮间带-浅海区沉积物划分为Ua-Uf六层,初步查明了海区沉积层序、底质物质组成、表层沉积速率、埋藏古河道和浅层气分布等.(5)通过不同时期地形图、航片及遥感影像对比,重建了近130年以来渤海湾西岸地表形态演化与海岸线变迁,发现阶段1-"小冰期"结束后-20世纪前半叶以侵蚀为主,从曲折岸线向平直岸线转化-和阶段2-20世纪后半叶-现代以淤进为主,人为活动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特征.基于8条潮间带剖面的高程测量结果及仅有的天然岸段近年来强烈蚀退现象,提出了湾顶处滩面现代过程在近年来可能已转入阶段3-新的自然蚀退过程-的推测.(6)开创了滨海新区(和渤海湾西岸)210Pb和137Cs示踪与年轻沉积物测年研究.根据目前掌握的环渤海地区近百组210Pb或210Pb/137Cs数据(其中210Pb和137Cs同时测量的有近60组,笔者贡献了40组),初步划分出渤海湾西岸沿海低地沉积速率极低带(一般<1 mm/a)、潮间带高速沉积区(通常>5 mm/a、极端>30 mm/a)和浅海不稳定沉积区(通常>5mm/a),圈定了北塘水道口门等潮间带现代沉积中心区.该项研究成果,填补了渤海湾长期以来缺少现代沉积速率数值的空白.(7)通过表层(和浅孔)沉积物粒度分析,初步查明了潮间带-浅海区表层物质组成及分布特征.发现独流减河口-海河口岸段潮间带浅表层沉积物向北、向上变粗,分选性变好,推测是节制闸建成后半个世纪以来海河输送沉积物减少、近岸海洋影响增强的海河三角洲退化的结果.(8)开展了渤海湾现代有孔虫群(活体和死体)对比研究.根据现代有孔虫群与其所在的(经水准测量确定的)潮间带位置、(经潮位校正确定水深的)海底位置及盐度的关系,初步建立了从平均大潮高潮位到10 m不同水深的现代有孔虫群一水深转换函数,并据有孔虫代用指标尝试重建了全新世相对海面变化曲线.(9)开展了渤海湾硅藻群研究.初步划分出从潮间带至浅海区不同水深、盐度及泥质或粉细砂质不同底质环境的7个硅藻组合区,探讨了硅藻分布与环境因素(水深、盐度和底质)的关系.根据反映海洋影响强度-气候变化的硅藻代用指标,在岩心和牡蛎礁体中初步发现了距今约7 ka cal BP以来的8次海洋影响增强事件.(10)开展了渤海湾软体动物群研究.搜集并鉴定了双壳类和腹足类各100余种,划分出陆相、海相和海陆过渡相3类组合,初步研究了它们各自与水深、盐度的关系.(11)继续牡蛎礁(包括现代活牡蛎礁)时空分布、成因与环境演化研究.将牡蛎礁平原的47处礁体(近年来,在空港、滨海湖和浅海区新发现5处礁体)初步划分为10个礁群,确定了礁体与上覆泥层交替的10次第一等级(千年尺度)的旋回;礁体内部正常建礁与水平夹层交替的第二等级(百年一数十年(?))的旋回,则有数十次之多.(12)开创了渤海湾泥质海岸带贝类壳体生物碳酸钙18O,13C和87Sr同位素地质环境变化研究.根据对10余种常见贝壳13C组成的测量,发现了渤海湾全新世海相贝壳13C的平均值(-2.68‰PDB),并以此作为那些未经13C测量的14C直接测定值的同位素分馏效应校正的经验值,由此对600余个环渤海14C数据进行了统一的分馏效应校正,为后续的贮存库效应和全新世大气14C浓度变化校正打下了基础.通过对同一牡蛎个体的不同生长层(分别具有最重的、最轻的δ13C,代表开放海湾和受陆地径流/大气降水影响的两种亚环境的极端情况)的AMS14C测年,提出了渤海湾全新世海岸带小而浅水体的14CO2迅速与大气达至平衡的假说,从而对该地区的14C数据统一校正提出了将陆地与海洋两种推荐程序相结合的方法,并得到了其他研究者近年来新发现的地区性贮存库年龄△R≈-170~-190 a的证实.经过13年的积累,初步建立了包括600余个数据在内的环渤海14C数据库,其中笔者贡献的(包括尚未获得结果的)达到250余个.(13)牡蛎壳体18O,13C和87Sr同位素组成的分辨率,已从20年前的季节级别提高到现在的半月级别,这是继发现牡蛎礁体记录的第一、二等级的环境变化之后,单个壳体记录的第三等级的变化(数十年际→年际→季节和月际变化).壳体的个体形态学研究表明,位于河口、开放海湾不同微地貌环境的礁体中的牡蛎个体的高/宽比、重量和生长速率不同.大吴庄礁体近50个14C(其中AMS方法获得的数据30余个)和近20个OSL数据的研究,发现该处礁体历时的两种可能(>1 ka和<0.7 ka).确定了牡蛎壳体分泌速率(1~1.7 cm/a)和休眠水温(6~11℃)等基本参数,并探讨了礁体发育与古气候(温度、降水等)的关系.(14)继续贝壳堤时空分布、成因与环境演化研究.提出了贝壳堤的水下线形沙坝→沿岸堤→风成沙丘多成因过程假说.近10处堤底板的水准测量表明,底板多向海倾斜.初步确定了各堤前缘、后缘底板及其高差平均值,堤顶部的高程,以及底板和顶部的年龄.根据新的发现,将Ⅲ、Ⅱ和Ⅰ三堤分别划分为2道支堤.发现Ⅰ堤叠加于歧口-马棚口NNW-SSE向的晚全新世线性埋藏凸起之上,为前人的渤海湾西部NNW-SSE向新构造形迹控制古海岸线的假说提供了证据.(15)继续全新世相对海面变化研究,初步建立了有孔虫、硅藻和软体动物、贝壳堤和牡蛎礁等代用指标,并与介形虫鉴定、岩石学(石膏与黄铁矿晶粒等)研究及AMS14C和OSL测年(包括有孔虫壳体AMS14C测年)相结合,揭示了地层记录的(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的)全新世9~11次海水影响增强事件.根据贝壳堤前、后缘底板的高度和沉积学特征,确定了底板作为海面变化标志点的自身误差经验值和对应平均大潮差范围的误差经验值;确定了牡蛎礁顶板起伏误差值并对应海平面位置,并被礁顶上覆潮间带泥层的平均厚度(对应海平面-平均高潮位之间的调适空间)所证实.(16)开展了泥质海岸带脆弱地质环境研究.初步发现了渤海湾西北部浅海区中全新世高能沉积事件、贝壳堤中的宋金、明末和"小冰期"风暴潮夹层或风力增强期.统计了19世纪末期以来10次重大风暴潮的淹浸范围、并将百余年来的极端高水位(在进行了地面下沉校正后)统一折算为黄海85高程,根据海洋气象部门的渤海湾西岸不同重现期风暴潮水位高度,确定了上述10次风暴潮水位的重现期.提出了叠加地学因素(地面下沉、海面上升、海面上升的净增水效应及河口增水效应等)的渤海湾西岸2010~2050年从50年到10 000年的5个不同重现期的风暴潮水位预测方案.通过海(河)堤及沿海低地的RTK测量,初步查明了滨海新区和海(河)堤地表高程现状.通过对地下潜水位高程测量,初步发现了潜水位面向陆反向倾斜的特征.(17)建立了包括5个地学参数共计11项指标的泥质海岸带环境地学评价体系.向地方政府提交了南港工业区围海造陆区地质环境评价、天津港风暴潮预测、天津浅海区软土分布、贝壳堤与牡蛎礁重新划界、海区人工鱼礁选址、海区活牡蛎礁勘查、海岛地名普查和黄骅港及周边地区地质环境评价等研究报告.此外,在风暴潮预警、海堤加高等方面,积极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在完成地质调查任务的同时,力争以扎实的地学研究成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5.
Randomisation tests on boulder weathering data distinguish moraines of four different ages in the Rongbuk Valley, all deposited by valley glaciers flowing northward into Tibet from the Himalaya. Lichenometry utilising subgenus Rhizocarpon distinguishes two groups of moraines, those <100 yr old and those older than several thousand years. The degree of soil development has a similar, limited utility in relative-age dating these moraines. The radiocarbon ages of calcium carbonate coatings in the lower horizons of moraine soils provide minimum-limiting ages of 1900 yr BP for the penultimate advance of the Rongbuk glacier (Samdopo moraine) and 9500 yr BP for the Rongbuk moraine, the moraine suggested by previous workers to represent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Equilibrium-line depression associated with the Rongbuk moraine probably was slight, <200 m. The small magnitude of this depression relative to glaciers in other mountain ranges could relate to a weakening of the monsoon in full glacial times, recent tectonic uplift, and/or to the insensitivity of these high-altitude glaciers to lowering temperatures in the rain shadow of Mount Everest.  相似文献   

16.
遥感技术目前已应用于地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遥感技术应用于第四纪地层、第四纪沉积环境、第四纪古冰川遗迹、新构造活动、第四纪地质编图及第四纪地质调查等各个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尽管仍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但在第四纪地质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探讨遥感技术在第四纪地质研究中的应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第四纪河流阶地沉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凡翠  杨瑞东  韩晓彤 《贵州地质》2010,27(2):91-94,99
本文根据贵州河流阶地发育的情况,各级阶地沉积特征、形成时间、气候和贵州新构造活动等因素,将贵州河流阶地演化分为四个阶段进行讨论。同时,与青藏高原隆升时代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贵州河流阶地形成与青藏高原隆升有密切的联系;同时根据其河流阶地的演化,提出贵州的河流阶地成因模式为构造-气候旋回模式。  相似文献   

18.
贵州泥堡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泥堡金矿具多层含矿特征,各层金矿体均与二叠系火山碎屑岩密切相关。根据对矿床地质、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等多方面研究认为,火山碎屑岩与大厂石英岩之间的假整合面是最主要的容矿空间;金矿的成矿时代为晚侏罗世,金矿的形成与峨眉山地幔柱残留部分在燕山期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9.
贵州凯里龙井街火山岩屑重砂异常位于区域性施洞口深大断裂近旁,异常物质为黑曜岩屑及火山玻璃,它的存在,显示了施洞口断裂带附近,挽近地质时期曾有酸性火山喷发活动,为贵州基础地质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0.
黄河源区第四纪地质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对黄河源区的钻孔、自然露头的研究, 建立了黄河源区的第四纪地层层序。第四纪地层可划分为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下更新统为河湖相沉积; 中更新统主要有湖积物、冰碛物和冰水沉积物; 上更新统主要有湖积物、冰碛物、冰水沉积物、洪积物和河流沉积物; 全新统主要由河流沉积物、洪积物和湖积物构成。黄河源区的冰期可划分为3期, 即末次冰期、倒数第二次冰期、倒数第三次冰期, 末次冰期又可分为2个冰阶。黄河源区的湖泊演化可划分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全新世3个阶段: 早更新世的湖泊范围小; 中更新世的湖泊范围明显扩大, 在位置上也较早更新世的湖泊南移; 晚更新世的湖泊经历了两次的扩张—收缩变化, 到了全新世, 除现今还发育的几个湖泊外, 大多数地区的湖水已退出, 基本上转变为河流环境。在晚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初期, 封闭黄河源区的多石峡被切开, 湖水外泄, 现今的黄河形成了, 同时发生了袭夺长江水系的水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