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赵晓玲  朱玲玲 《地下水》2020,(1):46-47,146
阜阳是安徽省人口最多的市,工农业生产主要取用地下水,总硬度是该市浅层地下水主要超标组分之一。近5年来,该市浅层地下水总硬度平均值呈现缓慢增高的趋势,标准差亦在缓慢增加,近两年总硬度数值间差异明显增大。利用spss软件,分析近年浅层地下水的pH、TDS、总碱度、氯化物与总硬度的相关关系,结果可知:pH、TDS、总碱度、氯化物与总硬度都存在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其中,仅有pH与总硬度是负相关,其余均为正相关关系,总碱度与总硬度为低度线性相关,TDS、氯化物与总硬度呈中度线性相关。结合阜阳市浅层地下水的埋藏条件、补给来源、监测井的地理位置和地下水开采历史,得出该市浅层地下水总硬度升高主要与人为污染和地下水超采有关,外来的污染物来源主要是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  相似文献   

2.
滹沱河出山口修建黄壁庄和岗南水库后,滹沱河成为间歇性过水的泄洪通道。在丧失河水对河道两侧地下水补给功能的前提下,距河岸不同距离的浅层地下水表现出不同的动态变化特征,并且在间歇性通水时发生不同响应变化。根据多年来研究区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分析,总结出长期人类活动干扰下滹沱河近岸地下水响应河道过水的动态变化规律:从时间上看,不同区位和距河道远近不同的地下水位升降规律各异;从空间上看,随着距河道距离的增大,地下水的响应强度和响应速度逐渐减弱;在河道常年有水和间歇性过水不同背景条件下,地下水的年际回升量变化随距河道距离不同而表现出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淮河流域沙颍河段浅层地下水水质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河流域地表水污染越来越严重,但地下水质变化情况不详.特别是沙颍河段(河南省城)污染最为严重,具有代表性.通过本次工作,采用地面调查、水土样化验分析等方法,第一次系统地对淮河流域沙颍河段(河南省域)浅层地下水水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评价.该文通过对淮河流域沙颍河段(河南省域)浅层地下水2003、2004年水质化验资料的分析对比.揭示了其季节变化特征、年际变化特征,通过现在水质资料与历史水质资料的对比研究,发现了该地区浅层地下水水质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该文为该区制定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今后类似地区进行环境地质调查指明了方向,对提高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河南平原浅层地下水总溶解固体和水化学类型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岩  董维红  李满洲  郑昭贤  石旭飞  郭自训 《水文》2011,31(2):79-83,68
利用75件地下水样品的水化学数据(丰水期38件,枯水期37件)分析了丰、枯水期河南平原第四系浅层地下水总溶解固体(TDS)和水化学类型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南平原浅层地下水淡水(TDS<1g/L)发育。枯水期TDS>1g/L的地下水主要分布在新乡-开封-太康县一线以东地区、项城以及太行山东麓安阳市境内;丰水期TDS>1g/L的地下水分布在新乡以东的部分地区、兰考县城东镇以及太康县以东地区。枯水期地下水主要以HCO3型水为主,丰水期河南平原的北部、南部主要以HCO3型水为主,而中部主要以HCO3-SO4型水为主。丰、枯水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差异是在气候(降水、蒸发)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对江苏某化工区及其周围地区(农业区)34个浅层地下水样点的水质测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91项有机测试指标中检出16项,其中,检出率较高的有二氯甲烷、菲、荧蒽、芘、β-BHC和萘。在平面分布上,化工区内样点检出有机物的种类和项数均大于周围地区(农业区),说明该区有机污染程度与化工企业的分布密切相关;挥发性有机物二氯甲烷可通过大气干湿沉降作用污染浅层地下水。  相似文献   

6.
以贵州中部喀斯特山区普定县后寨河流域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对浅层地下水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喀斯特山区,浅层地下水主要阴离子为HCO3-、SO42-、Cl-,分别占总离子含量的53%、15%、3%,主要阳离子为Ca2+和Mg2+,占总离子含量的19%和6%,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水,pH为7.51~8.23,呈微碱性;浅层地下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HCO3-、Na+、NO3--N、Ca2+、TP的季节差异显著(P<0.05),K+、Mg2+、Cl-、TN、NH4+-N、SO42-不同季节之间存在差异,但未达显著水平。喀斯特山区,浅层地下水化学性质主要由地层岩性决定,对农业活动、居民生活活动响应敏感,其中以农业活动最为显著,居民生活活动次之。喀斯特山区居民的农业活动和人为干扰使得浅层地下水中氮、磷质量浓度升高,明显影响水质。   相似文献   

7.
西南红层地区人畜饮用水季节性短缺问题一直未能解决。通过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本文总结了四川省、重庆市红层浅层地下水分布广、埋藏浅、补给充沛、更新速度快的自然规律,结合红层区农户居住分散、人畜饮用需水量小的用水特点,提出了红层浅层地下水资源化的认识和相应的"小口径浅井"开采技术、"一户一井"分散式供水模式。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滹滏平原漏斗核心区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TDS)增大对水位下降的响应特征以及驱动TDS增大的主要化学组分,应用地学数理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异变分析和GIS空间特征分析技术,分析了近50年(1972—2017)研究区地下水水位埋深、TDS及化学组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水位降幅变化,地下水TDS增幅具有阶段性变化特征,在漏斗形成初期(1972—1980年),地下水水位年均降幅最大,TDS年均增幅也最大;中期(1981—2000年)地下水水位年均降幅最小,TDS年均增幅也最小;末期(2001—2017年)地下水水位年均降幅居中,TDS年均增幅也居中。(2)随着水位埋深增大,漏斗核心区地下水水位埋深大小对TDS增大影响呈递减效应。漏斗形成初期水位埋深9.10~23.20 m,中期水位埋深13.40~42.28 m,末期水位埋深21.41~50.29 m,漏斗核心区地下水水位年均降幅每增大1.0 m条件下,TDS年均增幅分别增大21.96 ,13.54 ,12.32 mg/L。(3)自初期、中期至末期,地下水中Na+、${\rm{SO}}_4^{2-} $含量增幅占TDS增幅的比率呈不断增大特征,为漏斗核心区TDS增大的主要影响因素。但末期Ca2+、Mg2+、${\rm{HCO}}_3^- $和Cl−含量增幅占TDS增幅的比率合计仍达65.88%,对漏斗核心区地下水TDS增大仍然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德备 《地下水》1989,11(4):220-222
阜阳市1958年仅有5眼深井,静水位2m;75年35眼,水位15m;81年93眼,水位35m 左右:现有深井210眼,静水位一般降到65-70m。单片出水量减少,不少深井出现吊泵现象,一些地区井点过密,如市区内莲花路一带,密度为25眼/km~2,市区内出现的降落漏斗达16.8km~2。地面沉阵量最大的地方在  相似文献   

10.
广西南宁朝阳溪对浅层地下水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文章利用5个钻孔和3个水井监测资料,分析了广西南宁朝阳溪排污沟对周边浅层地下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朝阳溪排污沟对周边浅层地下水产生了明显的污染,特征污染物为氨氮,浓度超过地下水环境质量Ⅲ类水质标准1~65.75倍,氨氮浓度随距朝阳溪的距离增大而逐渐减小,且具有季节变化特征,丰水期污染程度明显低于枯水期。分析认为,浅层地下水的三氮主要来源于排入朝阳溪的人畜粪便;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草、木、煤燃烧;DDT来源于历史残留,BHCs则来源于上游林丹的使用和远距离大气沉降。   相似文献   

11.
新乡市浅层地下水水环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防治地下水污染,分析新乡浅表地层岩性、含水组空间分布及其水化学的类型分带和特征.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浅层地下水质量,发现新乡市浅层地下水质量污染普遍超标,建成区及周围地下水质量为Ⅴ类以上,其他地区达到Ⅳ类以上.  相似文献   

12.
近50年来我国北方典型区域地下水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宗宇  王莹  刘君  卫文 《第四纪研究》2010,30(1):115-126
文章在总结中国北方地下水最新调查成果的基础上,选择西北内陆盆地、华北平原和松嫩平原为典型区,对近50年来区域地下水系统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发现: 我国北方盆地和平原地下水系统演化具有渐变性和突变性特征,但在不同地区存在着差异,区域地下水系统已经变得脆弱,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向不利的方向发展。地下水补给演变表现为山前平原地带的补给能力减弱,河道补给减弱或消失,中下游农业区地下水补给强度增大,总补给量呈现减小的趋势;  其中,西北内陆盆地下水补给的减少与上游水资源利用过度、渠系防渗程度提高有关;  而华北平原和松嫩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的减少与降雨量的减少和山区河流拦蓄水量的增加有关。伴随着补给模式的改变,地下水流场演变表现为普遍出现持续性的区域地下水位下降,西北干旱区表现为山前平原地下水位快速下降、泉流量减少、溢出带下移;  华北平原和松嫩平原表现为溢出带消失、水位降落漏斗形成并发展,区域地下水流被截断,形成以降落漏斗为中心的局部水流系统。地下水化学场变化主要表现为水化学类型变化、矿化度增大,污染组分增加。自西北内陆盆地至华北平原、松嫩平原,水化学变化强度明显增加,以华北平原和松嫩平原最为明显。本文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地下水演变的适应性对策,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殷玉忠  刘佩贵 《安徽地质》2017,27(4):289-293
为实现构建水位和水量双指标相结合的地下水水资源控制管理模式,以安徽省阜阳市为例,分析了阜阳市地下水动态特征,制定了研究区浅层下水水位水量适宜区间,并分析了现状条件下研究区地下水水位水量的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北部平原区浅层地下水适宜水位埋深确定为1.5~3.0m,枯水期或春季可适当调整,但建议最大埋深不宜大于3.8m,南部平原区浅层地下水适宜水位埋深可确定为1.0~3.0m,局部地区根据具体要求可做适当调整;现状条件下,阜阳市浅层地下水水位埋深基本位于制定的适宜水位埋深区间内,间接反映出,在现有开采井布局、作物种植结构和灌溉制度前提下,该区浅层地下水开采量较适宜,同时间接验证了制定的地下水适宜水位埋深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杨则东 《安徽地质》2007,17(2):134-139
论述了阜阳市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开采历史、现状和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及超采现状以及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地面沉降.本文论述了阜阳地面沉降的原因、现状和特征以及地面沉降所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云南寻甸地区最近八千年气候环境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云南寻甸白石岩仙人洞1号石笋进行高精度TIMS-U系测年和氧碳稳定同位素分析,重建了寻甸地区中全新世8.0ka以来高分辨率古气候演化序列.石笋剖面的碳氧同位素记录揭示,云南寻甸地区自8.0kaB.P.以来的气候演化可以分为三个气候期:(1)8000~6000aB.P.为温暖湿润期,夏季风强盛,气温较高,降水丰沛,石笋的氧碳同位素偏负;(2)6000~5200 a B.P.为季风气候衰退期,在这期间气温和降水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气候由温湿变为冷干,石笋氧碳同位素持续偏正;(3)5200~2100aB.P.凉干气候期,这一时期气候基本稳定,东亚季风对气候影响较大,但气温和降水都低于第一个气候稳定期.  相似文献   

16.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大同市浅层地下水环境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系统分析、整理研究区20多年来地下水水位和水质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人类强烈活动影响下的水水位、水质的时空演化规律;分析了大同市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下水环境演化规律;认为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是影响城市地下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恶化的重要因素;探讨了大同市水文地球化学的分带性,即把研究区分为地下水补给区(未受影响带)、地下水径流区(工业活动影响带)以及地下水排泄区(农业活动影响带)。这些研究可为大同市地下水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黄忠  李昌月 《安徽地质》2003,13(2):97-104
在综合研究岩石地层资料和测井曲线特征的基础上,对阜阳地区古生代沉积相进行了分析,并对地层层序作了进一步的的划分。整个古生界的沉积演化可看成是一个完整的巨型海进海退旋回。由下古生界和上古生界两个超层序组成。下古生界超层序以频繁的海侵和高水位沉积体系发育为特征,可以进一步划分为6套三级层序,整体为碳酸盐岩台地。上古生界超层序在缓慢抬升的区域构造背景下,表现为一个逐渐海退的沉积序列,缺失下石炭系,可划分为4套三级层序,主要为海陆交互相的含煤碎屑岩沉积。在上述三级层序中,早古生代第一、第五层序和晚古生代第一层序为Ⅰ型层序,其余皆为Ⅱ型。  相似文献   

18.
曹志猛 《中国岩溶》1991,10(1):13-20
本文利用趋势面分析的方法,将徐州市及近郊岩溶地下水总硬度的区域性变化特征值和异常值区分开来.并结合地表环境对影响岩溶地下水总硬度升高的诸因素作了较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岩溶地下水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朱永琴  彭先孚 《中国岩溶》2000,19(2):147-151
在论述重庆市岩溶水水文地质环境及特征的基础上,将岩溶水划分为槽谷型、垄脊山地型、埋藏型三种类型,并根据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征,结合地表水工程可供水量及供水需求,因地制宜,综合利用的原则,划分为三个区,分别对各区岩溶水开发利用提出了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20.
河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地球化学演化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应路径模拟技术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定量研究地下水地球化学演化的重要方法。文中讨论了反应路径模拟与质量平衡模拟的差异,提出了对复杂水流系统采取分段模拟,以及对浅层成水形成的主要作用即蒸发浓缩作用和海侵的影响采用土壤盐类综合体的溶解来表征的处理方法,论述了研究区浅层地下水的地球化学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