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前人勘探解释的基础上,通过三维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应用相干属性分析等技术对区域断裂进行精细化解释。研究表明盆地内发育着典型的犁式、花状构造、旋转正断层等伸展构造样式,在珠三南断裂影响下,南部边界断裂以阶梯状排列形成断阶构造。始新世—中中新世,断裂走向在持续右旋张扭应力场下以NE→EW→NWW顺时针方向旋转,张裂强度逐渐减弱。晚始新世—早渐新世,盆地在太平洋板块俯冲后退、印亚板块碰撞、古南海向南俯冲下发育EW向断裂,晚渐新世在南海扩张事件影响下前期右旋应力场得到加强,形成大量近EW向断裂,中新世后演化为NWW向断裂。文昌A凹陷断裂构造的演化、成因机制与南海北部陆缘应力场变化一致。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南海北部陆缘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特征和演化规律,提高油气勘探开发的效率。  相似文献   

2.
以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西部文昌B凹陷构造沉积演化分析为基础,以不同构造带和含油气层系油气成藏特征为依据,将文昌B凹陷及周缘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划分为南部陡坡带扇三角洲骨架砂岩近源垂向运移的古近系断层圈闭聚集成藏模式、南部陡坡带断裂+砂岩垂向运移的新近系背斜圈闭聚集成藏模式、北部缓坡带骨架砂岩近源侧向运移的古近系地层超覆圈闭聚集成藏模式及北部凸起区骨架砂岩+断裂长距离侧向运移的新近系背斜圈闭聚集成藏模式4种类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类型油气成藏模式的"源-汇-聚"等油气运聚成藏特征,指出了不同类型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同时,根据不同类型油气藏分布富集规律,对文昌B凹陷及周缘有利勘探目标进行了评价预测并经钻探获得了证实,取得了较好勘探成效。  相似文献   

3.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与惠州凹陷二维地震资料,结合断层活动速率分析方法,研究了凹陷内部断裂体系几何学与运动学差异性。依据断裂特征及其活动性差异,将珠江口盆地北部断裂体系发育演化重新划分为裂陷早期(E2w)、裂陷晚期(E2e)、拗陷期(E3z-N1z-N1h)和构造活化期(N1y-N2w-Q)4个构造期次。同时,依据断层展布规模、活动速率大小及活化时期等研究成果,推测惠州凹陷比恩平凹陷更有利于形成大中型油气田。建议将近EW向和NWW向断层作为后期构造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以恩平凹陷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断裂体系及盆地结构的精细刻画的基础上,结合断层活动速率计算和平衡剖面分析,恢复盆地发育演化过程,揭示盆地动力学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盆地的发育演化过程受基底先存构造与区域动力背景联合控制。裂陷早期:太平洋板块俯冲速率降低及俯冲带后撤与印度板块俯冲联合作用下,导致了NW—SE向拉张应力场环境,造成了早期NE向低角度逆断层负反转,形成了NE向断裂控制的拆离半地堑;裂陷晚期:印支地块旋转挤出与古南海向南俯冲联合作用下,导致应力场由NW—SE向拉张转变为近SN向拉张,造成了控盆断裂由NE向向近EW向转变,岩石圈伸展模式由宽裂谷方式向窄裂谷方式转变,造成了盆地格局由孤立半地堑趋于相互连通扩展;裂陷拗陷期:岩石圈减薄中心向南迁移至南海扩张中心,整体处于裂后热沉降阶段;构造活化期:吕宋岛弧NWW向与欧亚板块发生弧-陆碰撞作用下,产生NNE向拉张,派生近EW向和NW向的共轭剪切作用,造成了先存近EW断裂复活及次级走滑断裂带的形成,导致了复杂断块升降运动。  相似文献   

5.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活动期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白云凹陷地震资料的解释分析表明,该凹陷断裂构造以正断层和走滑断裂为主,未见逆断层.在平面上,断裂主要为NWW至近EW走向,不同等级与不同走向断层表现为平行断层系、帚状断层系和雁列断层系等三种断层组合形式.剖面中,单条断层样式相对简单,主要呈现平面式、铲式和座椅式等构造样式;多条断层主要表现为花状组合、马尾状组合、Y字型组合和阶梯状组合等构造特征.通过对断裂活动强度统计发现,不同区域断裂的发育时间和发育强度亦有差异,其中50-30MaBP是断裂的强烈发育期,控制凹陷的同张裂期沉积充填;13.8-10MaBP受东沙运动的影响断裂再次活化,属于中等强度发育期.  相似文献   

6.
目前南海西部各典型低渗透油气藏普遍存在微观渗流规律认识不清、油气开发潜力模糊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低渗油气田的后续开发部署。通过应用恒速压汞技术对珠江口盆地文昌A凹陷珠海组低渗凝析气藏储层孔隙结构及渗流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渗透率不同的岩心样品孔隙半径差别很小,喉道是决定研究区储层渗透率的主要因素,主流喉道半径可以作为评价低渗透储层渗流能力和开发难度的关键物性参数;②在渗透率>1×10-3 μm2的气藏范围内,文昌A凹陷珠海组开发难度较小;而渗透率在0.1×10-3 μm2附近的特低—极特低渗透油藏范围内,文昌A凹陷珠海组(文昌WC-Y1井ZH3)开发难度很大。  相似文献   

7.
开平凹陷位于珠江口盆地珠Ⅱ坳陷西南部深水油气勘探区,处于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过渡带。由于该区构造特征极为复杂,加之油气勘探及研究程度较低,因此针对该区开展裂陷演化及沉积充填特征与烃源发育条件的分析研究,对于油气勘探及其油气地质评价等均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基于开平凹陷研究区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重点对该区洼陷结构和断裂体系进行了深入解剖,系统阐述了古近纪断裂展布特征,并对研究区主干断裂活动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古近纪裂陷期断裂体系演化规律及沉积中心迁移过程,并运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了开平凹陷古近纪以来的裂陷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开平凹陷古近系表现出“北断南超”的构造格局,裂陷期发育NE-NEE向和NWW向两组主要断裂,控制了凹陷构造变形及沉积充填特征,其控洼断层具有拆离伸展的断裂特征。尚须强调指出,开平凹陷主干断层活动强度整体表现为早始新世文昌期逐渐增强,晚始新世恩平期减弱并停止的特征,在始新世文昌组-恩平组沉积期发生过多次沉积中心迁移。因此,根据断裂体系展布特征和平衡剖面分析结果,综合判识确定开平凹陷是在南海北部陆缘晚中生代构造变形基础之上形成的新生代伸展断陷盆地,其裂陷演化过程经历...  相似文献   

8.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陆坡区有利成藏组合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长排列大容量震源所获得的穿过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陆坡区主体的地震剖面,并结合邻区钻井资料,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陆坡区的油气成藏组合进行了分析,识别出5个有利的成藏组合带,这些成藏组合带不仅有构造圈闭,而且还有大型的地层和岩性圈闭。这5个主要的有利成藏组合带包括:①重力滑动前缘背斜带是最有利的成藏组合带,储层层位多,圈闭构造不仅面积大,而且横向上延伸规模大,砂岩储层巨厚;②同沉积背斜圈闭带储层层位物性好,封堵条件良好,断裂构造和岩性组合非常有利;③纵向水道泥质充填封堵地层圈闭带规模大,封堵条件好,属于岩性圈闭;④反向屋脊断块圈闭带储层层位多,油源断裂发育,与上述3种成藏组合相比较圈闭面积较小;⑤低位海底扇大中型岩性圈闭带是多处发育且非常有利的圈闭带。  相似文献   

9.
北部湾盆地海中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中凹陷位于北部湾盆地西南部,其勘探程度低,对油气成藏条件欠缺系统的认识和深入的研究。以含油气系统理论为指导,在简要介绍地层与构造特征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烃源岩、储集层、圈闭及输导介质等油气系统的基本要素,认为海中凹陷发育多套烃源岩、多套储集层、多种类型圈闭和复合的输导介质,具备油气系统形成的基本条件,具有较为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0.
利用GC—MS分析惠民凹陷沙四段烃源岩样品,整体研究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临南洼陷和阳信洼陷沙四上亚段暗色泥岩有机碳含量高,总体上属于中等一好烃源岩。临南洼陷沙四上亚段烃源岩以Ⅱ型混合型有机质为主,次为Ⅲ型有机质;阳信洼陷烃源岩以Ⅰ型腐泥型为主,次为Ⅱ型混合型有机质。惠民凹陷烃源岩中检测到的三萜烷类主要包括C27-C35藿烷和莫烷型三萜类系列、少量的伽马蜡烷和微弱含量的重排甾烷。惠民凹陷泥岩中孕甾烷系列丰度相对低,烃源岩甾烷成熟度值C29ααS/S+R大于0.4,达到成熟阶段。滋镇洼陷和临南洼陷暗色泥岩沉积环境为淡水还原环境。阳信洼陷沙四段暗色泥岩沉积环境含盐度高,伽马蜡烷指数可达0.8。临南洼陷和阳信洼陷沙四段暗色泥岩具有低等水生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双重输入贡献。惠民凹陷沙四段总体暗色泥岩含有高菲芳烃系列化合物,阳信洼陷三芴系列中硫芴占优势。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深水勘探已成为寻找油气的重要领域,白云凹陷在早中新世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沉积环境,解剖深水层序模式有利于揭示深水沉积演化规律。通过井震结合及属性分析对白云凹陷早中新世层序地层进行研究,识别出3个层序界面:ZJSB1(23.8 Ma),ZJSB2(22 Ma),ZJSB3(21 Ma)。其中ZJSB1、ZJSB3为重大不整合面,ZJSB2为水道下切侵蚀面。与之对应的界面发育3套层序:ZJSQ1,ZJSQ2,ZJSQ3。由于白云凹陷构造运动及古地貌的差异性,总结了2套深水层序模式:水道—深海披覆泥层序模式与块状搬运复合体—砂质碎屑流深海扇—水道—深海泥层序模式,在不同的演化阶段,前者主要受海平面的变化控制,而后者是受构造和海平面双重影响的。而同一地质时期古地貌又控制了沉积发育,高地势区发育下切水道,而低洼区发育深海披覆泥岩。因此,深水层序模式下研究深海沉积单元,对指导深水沉积和油气勘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珠江口盆地西部在早中新世珠江组沉积时期地势平坦、物源充足,基于岩石组合、旋回地层和地震反射特征等分析,认为在18.5 Ma大规模海侵之后,珠江组一段时期主要发育浅海背景下的大型浅水陆架三角洲沉积。同时盆地具有多源供砂的特点,其中海南岛和广东沿岸河流对其影响最为广泛,代表了NW方向的物源,呈现出自西向东的多期砂体进积过程。其中,在三角洲前端与浅海泥岩指状交互处,自下而上可发育多套优质的储盖组合。由于受到神狐隆起早期古高地的影响,易形成基底隆起上的披覆背斜圈闭、岩性圈闭(岩性上倾尖灭、岩性透镜体)以及构造-岩性圈闭(岩性边界与构造脊线叠合圈闭)等多种圈闭组合样式,且与新近纪以来凹陷主力源岩的生烃峰期、新构造运动和构造脊线等同步耦合,是该区有利油气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3.
珠江口盆地的构造特征与盆地演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断裂和断块构造是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构造作用的基本特征。通过断裂,断块以及其他地持的分析,认为珠江口盆地属过陆缘张裂盆地,并初步建立该盆地的构造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4.
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小而肥”,目前的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已超出早期估算的地质资源量,早期对烃源岩的认识不足可能是其主要原因,尤其是对优质烃源岩的分布范围仍缺少精确刻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该洼陷勘探潜力的认知。以该难点问题为切入点,利用最新钻井和地震资料,采取层序地层学开展了番禺4洼烃源岩的预测工作。通过地震资料上识别的各种反射特征,结合区内已有钻井资料识别的旋回特征,将番禺4洼文昌组划分5个三级层序,进而建立了等时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地震沉积学最新技术手段,精细揭示了番禺4洼文昌组文三段优质烃源岩的分布范围。研究结果表明,番禺4洼优质烃源岩分布面积较为广泛,尤其在北次洼和西次洼,优质源岩面积均超过了以往预期。这一研究成果对本区和珠江口盆地油气勘探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油气藏形成的源储控制因素为核心和切入点,总结出珠江口盆地3种主要的油气运聚成藏机制,即古近系半地堑洼陷自源型油气成藏机制、三角洲砂岩—生物礁外源型油气成藏机制、深水扇系统外源型油气成藏机制。古近系半地堑洼陷自源型油气运聚成藏机制,其烃源供给系统与油气运聚系统均位于半地堑体系内部,具有自源型近距离原地运聚成藏的特点;三角洲砂岩—生物礁外源型油气成藏机制,其烃源供给主要来自三角洲—生物礁运聚成藏体系之外下伏的古近系半地堑烃源供给系统,因此,其纵向烃源断裂体系及构造脊砂体和不整合面构成的油气运聚系统为主要控制因素;处于盆地南部陆坡深水区的深水扇系统外源型油气运聚成藏机制,其烃源供给亦主要来自下伏的古近系地堑型烃源供给系统,且上渐新统海相烃源岩亦有贡献,而纵向烃源断裂体系与深水扇体系中良好储层共同构成的深水油气运聚系统,则是形成这种油气藏之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我国深水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然而对其深水储层分布特征及规律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利用钻井、岩心以及地震资料,针对白云凹陷发育的三套重要的储层,从储层类型分析入手探讨了其时空展布规律,指明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盆地深水区主要发育深水扇、陆架边缘三角洲与东沙台缘斜坡扇砂体;在缓陆坡阶段,主要在陆架坡折带附近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和深水扇储层,而在陡陆坡阶段深水储层主要发育在陆架坡折带的下方,为典型的深水扇砂体;珠江口盆地深水油气勘探目标主要为SQ23.8发育的陆架边缘三角洲、深水扇以及台缘斜坡扇砂体,SQ21时期水道、深水扇和陆架边缘三角洲砂体,SQ13.8发育的深水扇砂体、水道充填砂体。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南海北部陆缘珠江口和琼东南盆地气田的天然气形成水合物的地球化学计算模拟及地质地球化学条件分析,对珠江口和琼东南盆地天然气形成水合物的地球化学边界条件及分布区进行了研究。认识到南海北部陆缘琼东南和珠江口盆地内的断裂构造是天然气向海底渗漏的通道,为天然气水合物在海底的形成提供了物源;盆地内巨厚的第四纪富有机质沉积也为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细菌成因生物气源。在海底温度2-16℃范围内,琼东南盆地气田10种天然气和珠江口盆地气田18种天然气形成水合物的压力有比较大的范围,随温度增高,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压力增高;盆地间和各天然气样品之间形成水合物的压力均是不一致的。在南海海水平均盐度3.4%条件下,结合海底温度与水深变化资料,珠江口和琼东南盆地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和稳定分布的海区是不同的,珠江口盆地小于230m水深的海区没有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在230-760m水深的海区可能有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天然气水合物的稳定分布区应该在大于860m水深的深水区;在琼东南盆地水深小于320m的海区不可能有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在320-650m水深的海区可能有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大于650m水深的海区是天然气水合物的稳定分布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Sonne”号调查船第50航次的地震剖面资料分析,结合一些钻井资料,认为珠江口盆地中部第四纪以来的沉积可分为四套,其中层Ⅰ是浅海相沉积,属全新世;层Ⅱ,Ⅲ,Ⅳ是海陆相交替沉积,属更新世。在陆架区第四纪沉积厚220—400m,其中全新世沉积厚约29m。作者认为珠江口盆地的不稳定地质因素有:浅层断裂,埋藏古河道,浅层气,泥底辟,活动沙波,海底滑移,活动断裂与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