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饰面花岗石的评价与研究,进一步明确了饰面石材的装饰性与岩石的矿石物组成有关。在评价花岗石矿床时,应在标准剖面上等间距采取岩矿标本系统鉴定,并按矿物定量法划分石材品种及品级。研究岩体的断裂构造,确定原生节理与石材开采时三向断面的关系,为确定荒料规格、计算成荒率提供理论依据。对石材的研磨加工,建议采用统一的7级系列化磨具,精磨阶段采用微粉研磨,以提高石材的光洁度。制造磨具应选用无机、有机复合型粘结剂。  相似文献   

2.
随着建筑饰面石材加工业的发展,在花岗岩区域开采花岗石,是地质队开展多种经营、山区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门路.目前,开采花岗石荒料以中小型为主,由于它是新开拓的行业,尚未形成配套的机械化开采,普遍以  相似文献   

3.
我国石材工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好形势.近几年来,我国每年生产的大理石、花岗石、水磨石板材达700万米~2左右,其中大理石板材近200万米~2,花岗石板材30多万米~2;每年开采的大理石、花岗石荒料约60万米~3左右,其中花岗石荒料30余万米~3.我国石材加工质量近几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生产出300多个大理石品种,100多个花岗石品种.  相似文献   

4.
简要地介绍了司格庄花岗石矿的岩石类型、石材类型,对司格庄花岗石矿主要石材类型的装饰性、磨光性、物理性能、放射性、荒料率等有关石材质量的方面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文章阐述了新疆博乐市桑金布拉克饰面石材花岗岩矿的主要矿体形态、产状、规模和矿石的类型、品种及物理性能、放射性、荒料率、加工技术性能等质量特征,以及工作区水、工、环地质勘查,矿床开采技术条件;估算了花岗岩矿石资源/储量.  相似文献   

6.
郑志强 《福建地质》2006,25(4):215-218
针对泉州市4个主要石材采矿带的矿山分布特征及矿山开采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认为各矿山采矿场地普遍偏小,以个体开采经营为主,机械化程度低,开采作业较零乱,开采边坡大多数形成高陡的采掘面,缺少安全台阶。各矿山综合治理相对滞后,废石、废碴随意堆放,均存在不同程度安全隐患和潜在的地质灾害,通过分析研究,提出预防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一是以企业整合为抓手,推进矿产资源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大力促进矿山企业整合兼并,支持以大并小或强强联合,组建企业集团,减少开采点面,促进精采细炼,实现矿业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二是加大关停力度,大幅度压缩小、散、乱石材矿山。按照“生态立市”原则,维护威海优秀生态环境。不断加大对全市范围内的石材矿山整治力度,对资源利用程度低、无证照或证照不全、非法开采、  相似文献   

8.
意大利国土面积仅为30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足6000万人,但其石材的生产与贸易总量一直占居着世界石材大国之宝座。在资源上,其大理石资源有“大理石王国”之称,年产量占世界产量的25%,成品出口量为60%,荒料出口量为15%;而花岗石基本上无资源,主要靠进口荒料再加工,加工后的成品出口量占20%,其石材的出口量占世界总贸易量的50%左右,是当前名符其实的石材贸易大国。  相似文献   

9.
冯发焱  陈绍义 《四川地质学报》2009,29(2):195-198,223
在矿山地质灾害鉴定中,一般采用工程力学原理计算并确定矿山顶板的安全厚度、开采移动盆地的移动影响范围。而在有些地区出现的矿山地质灾害中,则必须结合矿山开采过程中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特征方能作出科学的鉴定。通过对部分矿山开采区红粘土地区房屋变形开裂形成机制的剖析,归纳了几种比较典型的矿山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模式,说明矿山地下水位下降是导致房屋开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胶东半岛西北部,是我国石材主产区之一,有悠久的石材开采历史,然而在石材开采中,也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分析石材开采区的工程地质环境条件,研究由于石材开采引起的主要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并对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防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地体构造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吉林省地体构造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在早古生代以前,伊舒断裂两侧分属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西侧的构造环境与华北大陆板块北缘相似,为受古蒙古洋作用的早生代活动陆缘,东侧为长白山一张广才岭地体添加带(也称联合地体(省内包括吉林-延边古生代增生褶皱带及辽吉台块。其中辽吉台块于新元古代到早寒纪位于赤道附的,以后沿巨型拆离面逐渐北移,于二叠纪末沿辉发河-古洞河拼贴带,与吉林一延边古生代陆缘增生褶皱带拼贴到一起。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元古代大陆拼合与Rodinia超大陆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在对前人研究成果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中祁连块块前寒武纪基底的研究,认为新元古代(1000-9000Ma)中国各主要克拉通地块(包括华夏地块、扬子地块、华北地块、阿拉善-祁连-柴达木地块、塔里木地块)曾经通过晋宁期碰撞拼合带发生过一次全面的多块体复杂拼贴。这次拼贴过程是全球性新元古代格林威尔碰撞造山作用和Rodinia超大陆形成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新元古代拼合的古中国地块在当时位于Rodinia超大陆中北部澳大利亚、劳伦提亚和西伯利亚克拉通地块之同。中国的各主要克拉通地块只不过是巨型格林威尔碰撞带之中夹裹的一些小型地块,且都处于新元古代晚期Rodinia超大陆破裂的中心部位,这些正是中国大陆上克拉通地块活动性大的早期地质背景。  相似文献   

13.
在样子哨古生代向斜盆地东翼寒武纪馒头纽东热段地层剖面中发现一套英安质火山岩,呈薄层状夹杂于紫色含石盐假晶钙质粉砂岩中.岩石化学、稀土元素特征反映本区英安质火山岩具有非造山带陆内稳定构造区和造山带活动大陆边缘构造区过渡类型的特点.可能是华北地台北缘由被动型大陆边缘转化为活动型大陆边缘的一种陆内响应.该套火山岩的发现对研究和恢复早寒武世华北地台北缘的构造演化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北地块群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北地块群主要有额尔古纳、兴华、松嫩、佳木斯和兴凯等地块,它们都不是从西伯利亚克拉通分裂出来的,而都具有独立的演化史.额尔古纳、兴华地块参与到西伯利亚板块东南大陆边缘古亚洲洋弧盆体系中,组成岛弧-山弧或弧后盆地的一部分;松嫩、佳木斯和兴凯地块分别为泛古洋和古太平洋作用区内亲西伯利亚和亲华北的地块,具有前白垩纪较复杂的演化史.在较详细讨论了东北地块群的构造演化的基础上,认为东北大地构造格架,除可以划分出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外,还应划分出滨太平洋松嫩-佳木斯联合地块、环太平洋兴凯地块、胶辽地块和那丹哈达地体.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塔里木地块及其以南的昆仑、羌塘和拉萨地块晚中生代特别是晚白垩世古地磁数据,提出青藏高原自晚白垩世后北向移动两千余公里,主要并不是通过它本身的大规模地壳缩短来完成,而是与塔里木地块一起作大规模整体北移的结果。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在欧亚大陆北部稳定区和塔里木地块之间广大的中亚构造带,自晚白垩世后发生了大规模的地壳缩短。  相似文献   

16.
INTRODUCTION TheDabieMountainsareacollisionalorogenbe tweentheSouthandNorthChinablocks.Theageof theultrahighpressuremetamorphism(Hackeretal., 1998;Rowleyetal.,1997;Amesetal.,1993;Liet al.,1993)andthelateststratainvolvedintheforeland fold thrustbelt(Xueta…  相似文献   

17.
杨晓松  马瑾 《地学前缘》2003,10(Z1):240-247
块体构造理论的发展不断地深化着人们对现今大陆岩石圈运动 ,尤其是大陆强震的孕育和发生规律的认识。块体底部边界的构造性质是块体运动的核心问题之一 ,同时也是块体构造理论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确定块体底部边界的岩石物理性质是利用地球物理方法探测和识别块体底部边界的前提。文中依据现代实验岩石学、实验岩石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等的研究成果 ,对块体底部边界之成因属性和岩石物理性质进行了分析。将大陆块体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地壳型块体和岩石圈型块体。地壳型块体是由大陆上部地壳所构成的“薄板” ,壳内软弱带的顶面为其底部边界和潜在的解耦带。岩石圈型块体在岩石圈尺度上是力学耦合的 ,以上地幔软流圈的顶面为其底部边界。壳内软弱带具有垂直方向低速和各向异性的基本特征 ,联合多种地震测深方法有望确定块体的底界。在现今构造活动区内 ,地壳型块体的潜在解耦带可能由壳内部分熔融带承担。青藏高原南部—川滇地区 2 0 35km的深度上广泛存在低速带。地热、岩石学、实验岩石学和模拟均显示该地区的低速带具有部分熔融的成因属性。块体沿着该壳内低速层与下伏地壳发生某种程度解耦。  相似文献   

18.
南海北部中生界是南海海域进一步油气勘探的新领域和新层系。对于中生界的形成演化背景与分布特征一直广受关注,南海北部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研究成果揭示, 该区与华南东部陆区分块明确,其边界是珠外-台湾海峡断裂带和丽水-海丰-琼东南断裂带。由此划分的南海北缘-台湾地块与南华活动区有亲缘关系,即可视为南华活动区的组成部分,其形成演化过程与华南加里东构造旋回密切相关。南海北部陆缘区与华南东部陆区在加里东造山期所遗留的古缝合带和地壳分块性仍不同程度影响区内中、新生界的发育特征,南海东北部出现大套海相海陆交互相上三叠统-下侏罗统、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和上白垩统-始新统见证了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9.
华南地块的地极移动曲线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金录 《地质科学》1987,(4):306-315
结合最近获得的古地磁数据,作者重新计算编制了华南地块的地极移动曲线,进而讨论了华南和华北地块在早古生代的地理位置,二者最后拼合的时代,以及华南地块和欧亚大陆北部两条极移曲线之间的系统偏差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块体新生代构造活动和动力学的讨论   总被引:54,自引:1,他引:53  
鄂尔多斯块体除西南边界为挤压边界外,四周被共轭剪切拉张带所围限,东西和南北两侧分别为右旋和左旋剪切拉张带,全新世水平和垂直滑动速率分别达5mm/a和0.3~3mm/a。鄂尔多斯块体自始新世起从西南挤压边界两端开始发育,逐渐向远端发展,至上新世最后形成山西断陷盆地带。新生代以来块体不断缓慢上升,距今1.40Ma以来的隆起总量为160m.形变测量说明块体现代隆升速率为1~2.8mm/a,周缘断陷盆地带现代下降速率为-4~-5mm/a。块体内部莫霍面变化平缓,埋深40km~42km,上地幔高导层埋深123km~131km,它们在周缘断陷盆地带相对隆起,前者隆起幅度1.5km~6km,后者埋深仅70km~100km.6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块体周边活动构造带内,块体内部无6级以上地震发生,4~5级地震也很少。震源机制、地应力和断层滑动矢量测量等得到的主压应力方位为NE-NEE向,与控制块体周边活动构造的区域应力场一致,主要与青藏块体的NE向挤压作用相关,盆地地下深部物质上涌产生的垂直力也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区域性水平应力场和深部物质运动产生的垂直力联合作用是本区新构造活动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