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理教学》2010,(12):64-64
加拿大有很多华人,而只要有华人聚集的地方就有唐人街。早在19世纪中期,涌动在加拿大西岸的“淘金热”,就曾吸引大批华工前来建造铁路。这些华工身处异国他乡,举目无亲,语言隔阂,唯有靠彼此聚集、相互帮助才能生存发展,唐人街的雏形由此形成。凭借着更低的商品价格、更长的服务时间,唐人街逐渐在加拿大商界赢得了声誉。  相似文献   

2.
伦敦唐人街的诞生伦敦的唐人街位于伦敦市中心最繁华的爵禄街。与英国皇家公园,白金汉宫相邻。据史料记载,在1880年,受聘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些中国海员(大部分来自广东和香港)在东伦敦Limehouse区聚居下来,形成一个小型的华人社区。这就是伦敦最早的唐人街。随着华人的不断增多,在1906年,成立了第一家华人组织──伦敦正义工商会。工商会的职责是保护当地华人的权益,为华人提供援助。进入五十年代,英国经济不断的发展,英国人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一些娱乐场所纷纷在爵禄街附近开业,成为伦敦唐人街日后繁荣的因素之一。六、七十…  相似文献   

3.
赵焕庭 《热带地理》2005,25(3):289-292,F0003
自秦朝至宋朝(221BC~1279AD),古广东经济与文化发展深受中原与海外的影响,利用本地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业和文化事业,在中国占有重要的地位。粤中广州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发展在广东乃至岭南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促进广东乃至岭南其他各地区的发展,而粤北自宋至隋经济文化处于广东领先地位说和唐宋时期除粤北外岭南大部分地区还比较荒凉落后之说都不能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4.
基于多尺度的视角,以广东传统侨乡潮州市大吴村修德善堂在改革开放后重建并发展至今的历程为案例,解析侨乡文化的动态建构及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意义。研究使用深度访谈、文本分析和实地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探讨了大吴善堂在海外华侨华人的帮助下通过强调地方意义得以重建、以加强以神缘为基础的海外善堂文化联系实现发展、最终在兼具本地慈善和跨国宗教功能的情况下建立跨国善堂文化网络独立核心地位的过程。研究发现,以大吴善堂为案例的侨乡文化在“海外-国家-地方”等多尺度行为主体的互动下不断进行重构,多尺度互动塑造了特定时空下侨乡文化的尺度表达特点。大吴的案例展现了多尺度行为主体互动的内涵和机理,展现了“一带一路”建设中利用兼具地方性和跨国性的侨乡文化资源、促进人文交流的方向,也补充了现有侨乡研究中尚未充分讨论的多尺度互动对侨乡文化尺度表达的塑造。  相似文献   

5.
人们知道,华侨和中国血统的人在国外一些大城市的聚居处,被称为“唐人街”,这个名称从何而来?“唐人街”这个名称并不是外国人叫出来的,而是中文译名。究其原因,是由于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兴盛的朝代,当时中外交流特别活跃,外国人常把中国称为“唐”的缘故。“唐人街”的由来  相似文献   

6.
当前海外园区已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关于中国海外园区的研究多聚焦园区的经济功能,而其制度和文化平台功能有待深入探讨。基于制度和文化的视角,本文以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为案例,剖析海外园区的运行机制和建设模式,揭示海外园区对中国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通过构建多层级协调机制、打造优良投资环境、促进信息与资源共享以及释放集聚经济效应,为入区企业提供了优质的制度环境和充足的跨国发展空间,帮助入区企业更好地适应东道国投资环境,为大量中小企业对外投资实现路径突破和路径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基于案例研究,本文认为海外园区对于中国中小企业对外投资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为它们海外投资克服制度与文化差异提供了缓冲空间和发育土壤,起到了“投资花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海外移民类型及移民族群特征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陈秀容 《地理研究》1999,18(1):45-52
中国人移民海外历史悠久,近百余年来规模最大,至今已超过3000万人。中国海外移民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概要回顾了近代中国各类型海外移民的历史,分析了海外移民的世界分布格局及其形成原因。在揭示海外移民为当地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独立作出重要贡献基础上,对华人族群民族意识、文化属性、传统华人社会结构、双重认同、不同地域华人族群特色以及海外移民不同程度融入所在国主流社会的类型等进行了研究。文章强调,当前对不同地域华人族群所居地位和作用,应加深理解,在振兴中华进程中,国家应高度重视这一族群能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移民海外历史悠久,近百余年来规模最大,至今已超过3 000万人。中国海外移民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概要回顾了近代中国各类型海外移民的历史,分析了海外移民的世界分布格局及其形成原因。在揭示海外移民为当地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独立作出重要贡献基础上,对华人族群民族意识、文化属性、传统华人社会结构、双重认同、不同地域华人族群特色以及海外移民不同程度融入所在国主流社会的类型等进行了研究。文章强调,当前对不同地域华人族群所居地位和作用,应加深理解,在振兴中华进程中,国家应高度重视这一族群能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日本海外旅游业的动态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战后日本由于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收入的提高、日元的升值、人们价值观的改变和余暇时间的增加,以及日本政府为减少国际贸易摩擦而采取的推动海外旅游的政策,促进了日本人海外旅游的高速发展。作为今后的旅游发展政策,日本政府除了大力发展国内旅游外,重点是吸引外国游客到日本旅游,并继续鼓励日本人到海外旅游,特别是同各国友好城市之间的相互交流,推进日本的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王姣娥  杜方叶  刘卫东 《地理学报》2020,75(6):1147-1158
中国与东道国之间制度与文化上的差异,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关注的重点,也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现代化铁路项目具有“自然垄断”、投资大、涉及地域广的特点,其建设对运营制度与文化的依赖性强,属于一种典型的变革性项目和嵌入式技术转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度建设相对薄弱,与中国文化差异较大,且往往不具备铁路运营技术与能力,因此中国铁路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必须从设计—建设—运营乃至投融资进行全链条考虑,并将铁路项目作为“技术—制度—文化”复合体进行培育,即通过制度保障、文化相互适应以及技术标准、管理模式、产业链条的属地化管理,来保障项目的成功运营。蒙内铁路是中国铁路“走出去”较为成功的案例,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总结了“技术—制度—文化”复合体海外发展模式,从而为推动海外项目建设与运营成功、“一带一路”建设向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针对武汉市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的时序和空间数据,揭示出海外旅游客源市场发展波动明显,受国内外旅游业环境影响剧烈,客源市场空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于港澳台地区、美国和日本;构建相应指标体系,利用SPSS主成份分析法,揭示出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的主要影响因子:人均可自由支配收入、与武汉市的空间距离以及客源地与我国的文化差异。利用灰色模型预测,建立GM(1,1)模型探讨了武汉市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趋势:第一、二、三等级市场缓慢发展;第四等级市场发展速度将加快。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2000年“走出去”写入国家战略和2013年“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中国正在不断加快海外港口投资的步伐。论文构建了中国企业海外港口投资案例的数据库,分析了1978年至今中国海外港口投资格局在全球范围的空间演化过程,并从地域结构、参与主体、股权变化等多个方面阐明了中国企业进入海外港口的特征与路径,总结了企业进入海外港口的主要模式,进一步探索了进入模式之间的内在关系,最后基于为什么“走出去”、为什么在这里布局、为什么选择这种模式3个递进的过程探讨了中国海外港口投资的发展机理。研究表明:中国海外港口投资的空间格局经历了零星分布、就近布局、全球扩散、局部集聚和总体稳定5个发展阶段,总体上集中布局于西北欧和地中海航区,投资主体包括大型航运企业、码头运营商和基建企业,海外港口投资的目标从参股转为控股。海外港口进入模式包括基础设施项目承建、港口经营权转让、港口股权收购和码头管理输出4种,进入模式具有交错演化的特点。中国企业进入海外港口的内在动因可以总结为国家经济发展环境、重大对外开放战略、全球航运格局和地理替代性和企业自身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3.
广州海外客源市场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文章针对广州市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外客源市场面临着增长缓慢、海外游客低消费的发展困境,指出海外客源市场竞争加剧、旅游客源市场结构不合理、大旅游形象塑造不力是阻碍海外客源市场发展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优化海外客源市场结构、加强旅游大环境建设、树立大旅游理念、优化旅游产品组合及加强与港澳及珠三角地区其它城市的合作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福建国际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福建是我国著名侨乡,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优势突出,现已成为福建省跨世纪发展的重点产业部门。本文在分析福建国际旅游业发展优势的基础上,阐述了旅闽海外客源的年际变化、区际结构和消费状况,着重探讨了其海外市场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对今后的市场开拓、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提出一些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建设模式研究——基于制度与文化视角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刘卫东  姚秋蕙 《地理学报》2020,75(6):1134-1146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对学术界提出了新命题,需要对已有建设模式和建设项目进行深入剖析,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对“一带一路”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知识。以往地理学主要关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而“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涉及的范畴要大得多,既包括中国的直接投资,也包括中国提供融资并承建的项目,还包括一些新兴的混合项目。已经进行的“一带一路”建设案例研究表明,中国企业“走出去”比较容易忽视的因素是中国与东道国之间在制度和文化上的差异。利用“制度和文化转向”研究思路来剖析“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总结其建设模式,对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以及指导“一带一路”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制度和文化转向”出现的背景以及主要研究脉络;而后总结了“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主要形式,提出了基于工程总承包(EPC)、基于特许经营和企业直接投资三大类建设模式;最后借鉴“制度和文化转向”的研究技巧,从“地域嵌入的广度和深度”和“技术及项目的‘破坏性’”两个维度,将“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分为变革性项目、支撑性项目、一般性项目和海外经贸合作园区4种类型,用以识别它们的制度和文化敏感性,并举例进行了说明。本文提出的分析框架为进行“一带一路”建设案例研究提供了一个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16.
基于扩展的重力模型,运用中囯入境旅游19个主要客源国2001~2015年的面板数据,在不同来源、不同动机的入境旅游市场分布的背景下,探索文化距离对海外市场入境中国游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从总体上看,文化距离与海外市场入境中国游之间呈现出倒“U”形的非线性关系,既有促进效应,亦有阻碍效应。(2)在区分来源的检验中,文化距离与来自亚洲的入境旅游之间仍呈现出倒“U”形关系,但对于亚洲外的入境旅游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阻碍效应。(3)在区分动机的检验中,文化距离与观光休闲和务工型入境旅游之间均呈现出倒“U”形关系,但对商务会议型入境旅游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在开放条件下,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既得益于本土创新主体的驱动,也离不开区域外部创新资源的参与。在跨国公司大规模海外研发投资的推动下,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与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逐步形成了互动关系。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基于研发全球化的背景,首先从演化视角出发,探讨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演化,分析不同演化阶段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与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的互动关系;其次根据二者的互动意图和要素,研究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与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互动的形成机制;最后以微软为典型案例,剖析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与我国本土创新主体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通过运用SSM的基本方法并将模型加以改进,对云南省主要的17个海外旅游客源市场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相对于全国大背景而言,云南省对上述客源国的吸引力较大,对其旅游市场的开拓较为成功,海外旅游业的发展具备一定的优势,尤其是对港澳地区、台湾、美国、韩国、泰国和法国优势明显。但同时也发现,传统的两个重要客源市场:日本和新加坡,却呈现弱化的趋势,应引起云南省开拓海外市场营销的关注。针对计算结果,分析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云南省海外旅游市场的营销步骤等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企业赴新加坡上市格局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海外上市的地点选择是金融地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有大量的企业在海外上市,其中新加坡是最重要的海外上市地点之一,但是近几年其吸引力有所下降。本文首先分析中国企业在新加坡上市的时间、空间以及行业结构变化历程,在此基础上探讨新加坡成为我国企业海外上市重要目的地以及近期地位下降的原因。凭借与中国在地理、文化和语言等方面的邻近性及产业上的相似性、较为宽松的上市条件、证券交易所积极的市场营销、来自新加坡的风险投资机构的推动以及地方企业集群的模仿领袖效应,新加坡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我国企业海外上市的重要目的地之一。2007年以后,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对中国企业的吸引力明显下降,主要是由全球金融危机造成资本市场低迷、全球各大交易所间竞争加剧和中国概念股在新加坡金融市场融资不畅等原因造成。结论部分指出,新加坡原有的吸引中国企业前去上市的优势已逐步丧失,企业应理性对待上市。此外,海外上市对全球金融地理格局有深远影响,值得更多国内地理学者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行政建置变更对海南岛区域文化历史发展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竑  司徒尚纪 《地理科学》2006,26(4):490-496
一个区域文化的发展除了受历史时期科技发展水平、移民、国家开拓方略等因素的影响外,也因为行政建置的不同而产生很大的不同。不少地方因为长期隶属于同一个行政区,在文化上就表现出非常明显的趋同性。而历史期海南岛区域文化的发展进度则与反映中央王朝重视程度的行政建置的级别、深入岛内实质管理的辖区大小等要素紧密相关。行政建置变更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海南岛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重要的导向标。在探讨了历史期海南岛行政建置变更对海南岛文化发展带来的影响,以期对海南岛区域文化的生成和发展寻求上层建筑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