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7月1日京津冀区域在副热带高压北抬、偏南低空急流加强、高空槽东移的环流背景下,出现了一次罕见的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双雨带暴雨过程。利用常规观测、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再分析资料和多种加密观测以及雷达变分同化分析资料等对此次暴雨过程的成因和中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北两支暴雨带的形成机制和中尺度过程有显著差异,但是双雨带在形成与维持过程中也有相互促进作用。南支暴雨带发生于西南暖湿气流加强的环境下,对流不稳定层结显著、整层湿度大;强降水是在暖式中尺度辐合线的触发和组织下由中尺度对流复合体产生的,雷达回波具有明显的"列车效应"和后向传播特征,属于深厚的暖区湿对流暴雨,雨强和累积雨量极大、中尺度特征明显;地面辐合线及中尺度涡旋的位置决定了雨带和特大暴雨中心的位置,强降水产生的冷池出流和偏南暖湿气流形成的温度梯度最大区域指示了强回波的传播方向。北支暴雨带是在冷式切变线和低空低涡的影响下,由切变线云系形成的多单体回波带造成的;不稳定能量条件比南支暴雨带差,但是高低空系统耦合作用产生的上升运动强,中层的干冷侵入形成了明显的θse锋区,属于锋面对流系统,同时地形对降水有显著的增幅作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造成雨强相对较弱,但是降水持续时间长,暴雨区面积大;过程中低空低涡的移动路径与强降水的落区和雨带的位置有较好的对应。南支暴雨带暖区降水后边界层形成的偏东风不仅为北支暴雨带提供水汽输送,而且在太行山前的地形抬升作用促使了强对流单体的发生发展,增强了北支暴雨带的降水强度,而太行山前强对流降水造成的冷池促进了地面中尺度涡旋的形成,造成南支暴雨带后期强对流回波的合并和降水的再度加强。  相似文献   

2.
一次典型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2004年7月20日20时~21日20时的一次重大区域性暴雨过程,着重分析一种少见的暴雨天气。此次降雨有以下几个特点:地面没有锋面,副高不断西伸增强,有非常明显韵风速切变。  相似文献   

3.
桂东北一次典型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广西自动站雨量资料以及雷达探测资料等,对2015年5月18~20日桂东北一次典型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高空槽东移、低层低涡切变和地面冷空气南下是此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2)桂东北较为深厚的湿层和弱风切的局地环境,适当的不稳定条件等,提供了重要的上干下湿的层结条件。(3)桂东北北高南低的迎风坡地形也是引发此次暴雨的另一个因素,气流的有效辐合更是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一次连续性暴雨中双雨带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NCEP/ NCAR 1 ?×1 ?再分析资料,对2005年6月17—22日发生在长江以南的一次连续性暴雨过程分析发现,在连续性暴雨过程中,长江以南有两支雨带存在,北雨带与冷锋降水以及副热带西风急流右后方的非地转场引起的质量调整有关。南雨带的形成与东、西风急流和南亚高压的共同作用有关:东风急流中心右后部的非地转场可形成反环流,有利于南雨带形成;南亚高压脊线附近以及东风急流的右后方的du/dt<0,可导致雨区附近及南部强的v-vg<0场出现;当西风急流南压,在雨区的北部即西风中心的后部可形成强的v-vg>0,三者共同作用的质量调整使雨区上空出现强辐散场导致暖区强降水出现。分析发现南雨带中层有θe锋区存在,该锋区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使暴雨加强,当南北锋区接近时雨带合并。  相似文献   

5.
利用实况资料和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8年6月12日18时—14日00时的华南双雨带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锋面的南压,在锋面的西南方向(广西沿海)生成一低涡,该低涡作为位涡源在中高层表现稳定,分别为锋面雨带(北雨带)与暖区雨带(南雨带)提供正位涡。南雨带对北雨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中层(112~114°E附近),南雨带中有位涡的大值向北输送,其输送过程导致两条雨带在该处相连,而在115°E以东的南雨带则无明显的输送过程。同时,北部高空槽中也有大值位涡向北雨带输送,以维持北雨带。研究还发现,本次过程中暖区暴雨与锋面暴雨雨带的结构差异明显,锋面雨带的结构与传统雨带的结构比较一致;有利于暖区暴雨降水的形势主要表现在中高层。RIP轨迹模式的结果也表明,质点在运动过程中位涡的输送源是位于广西沿海的低涡,可见该位涡源对双雨带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发生在嘉陵江到渠江流域的一次西南低涡暴雨天气过程的结构分析表明:本次过程属于长江流域季风雨芾形势下中~α尺度雨带中的中~β尺度雨团;与其对应的中小尺度初始扰动同次天气尺度低涡、切变线和急流核的形成有关;并利用中尺度扰动的对称不稳定理论诊断扰动波包的发展,指出了热成风偏差和对流不稳定局地变率在暴雨形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青云 《四川气象》2001,21(3):11-14
对发生在嘉陵江到渠江流域的一次西南低涡暴雨天气过程的结构分析表明:本次过程属于长江流域季风雨带形势下中-α尺度雨带中的-β尺度雨团;与其对应的中小尺度初始扰动同次天气尺度低涡、切变线和急流核的形成有关;并利用中尺度扰动的对称不稳定理论诊断扰动波包的发展,指出了热成风偏差和对流不稳定局地变率在暴雨形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应用Q矢量理论 ,分析了2003年8月5~6日辽宁暴雨天气过程 ,探讨了暴雨期间Q矢量和Q矢量散度场及Q矢量锋生函数场的分布特征 ,表明低层Q矢量散度辐合带与暴雨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揭示了Q矢量散度的辐合中心或辐合线、散度场和锋生函数场与暴雨落区有关。  相似文献   

9.
一次辽宁暴雨过程的Q矢量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Q矢量理论,分析了2003年8月5~6日辽宁暴雨天气过程,探讨了暴雨期间Q矢量和Q矢量散度场及Q矢量锋生函数场的分布特征。表明低层Q矢量散度辐合带与暴雨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揭示了Q矢量散度的辐合中心或辐合线、散度场和锋生函数场与暴雨落区有关。  相似文献   

10.
摘 要:本文基于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数据,利用Barnes带通滤波法,并借鉴前人计算地形阻挡气流上升高度的方法对辽宁西部地区2021年6月下旬到7月中旬发生的两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暴雨过程降水中心均位于北镇市,高空均有冷涡生成,下游高压脊阻挡冷涡东移,低空急流带来的暖湿水汽通过南边界流入暴雨区,975 hPa均存在风速辐合线和中尺度气旋式辐合中心。不同的是,由于高空冷涡、下游高压脊、低空急流、对流不稳定强弱不同,以及975 hPa风速辐合线、中尺度气旋式辐合中心、850 hPa低空急流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配置不同,导致“6.27暴雨”局地性强,降水时段集中,雨强偏大,而“7.13暴雨”影响范围较大,降水时段较分散,强降水维持时间长,雨强偏小。从雷达特征上看,降水最强时,“6.27暴雨”影响北镇的为低质心高效率降水回波,对流云区维持时间较长,而“7.13暴雨”为高质心降水回波,对流云区维持时间较短,因此“6.27暴雨”雨强较大,北镇最大小时雨强达到68mm。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一次暴雨过程分析与暴雨落区预报失误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一次高空槽和华北气旋影响的暴雨、局部大暴雨落区预报出发,利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高空探测资料和欧洲中心(ECMWF)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对2011年7月29-31日辽宁一次暴雨、局部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夏季暴雨预报不仅要考虑高层形势、副热带高压强度和位置大尺度环流形势的变化,也要考虑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易产生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此次辽宁暴雨过程中在高空槽和华北气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激发了中尺度气旋,中尺度气旋的强度和移动路径是预报此次暴雨、局部大暴雨落区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利用NCEP FNL 1°×1°逐6 h再分析资料、云南省124个台站逐6 h降水资料,对一次典型川滇切变线暴雨过程的环流特征和不稳定条件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表明:此次暴雨是在多尺度系统及地形共同影响下产生的,其中切变线停滞在云岭—哀牢山一线是关键。此次暴雨过程的降水量以云岭—哀牢山为界,呈现西南多、东北少的分布。湿位涡MPV分析表明,不稳定条件(对流性不稳定与条件性对称不稳定)的分布、变化与暴雨降水量的分布、变化对应较好。在主要降水时段,强降水区的对流层中低层为对流性不稳定,弱降水区为条件性对称不稳定。不稳定条件的形成、分布、维持均与高空急流引起的次级环流有关。  相似文献   

13.
暴雨是安康地区重要灾害性天气之一,特别是持续性暴雨,常常引起山洪爆发和河流泛滥,造成严重灾害。因此对持续性暴雨天气的研究和预报特别重要。1997—07—18日、19日连续两天,安康地区出现了区域性暴雨天气,下面从能量天气学的角度进行分析。1环流形势演变特点从历史资料看,安康地区出现持续性暴雨天气的环流形势多为:副热带高压增强西进和青藏高压加强东压,且稳定维持,我区处于两高之间切变线前的西南气流中。所以在持续性暴雨的预报过程中,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压的强弱和进退的预报尤为重要。在这次预报过程中,我台…  相似文献   

14.
15.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雷达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方法,对2013年6月9日至10日南宁市出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由阶梯槽东移加深合并,槽后西北气流引导低涡、切变线、地面冷空气南下,大量暖湿气流在桂中附近辐合抬升凝结造成的;辐合线和中小尺度涡旋是此次暴雨的直接原因,地面冷空气对暴雨起增幅作用.低层的偏南大风为此次过程提供了大量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底层辐合,高层辐散及强烈的上升运动加强了水汽的抬升凝结.雷达资料的应用为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的预报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次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10年7月11—12日南京市江宁全区普降暴雨到大暴雨。本文利用M3、NCEP/NCAR全球资料同化系统再分析等资料(1°×1°)应用环境分析、物理量场诊断,对产生这次暴雨的形势背景、低空急流、水汽输送、垂直运动、中小尺度系统和强对流云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的环流背景条件下,中小尺度系统发生发展和演变是这次暴雨产生的直接原因;低空急流为这次暴雨提供了大量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中低空切变两侧的水平风场切变不仅为暴雨产生提供了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同时对水汽的水平辐合和垂直输送非常有利;强对流云团的生成、移动与强降水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高莹 《陕西气象》2000,(1):13-15
对1998-08-03 陕西乾县一次强局地短时暴雨过程从高低空环流形势、能量场和单站要素综合量进行分析, 揭示了在环流背景场有利的情况下单站要素及其综合参数的时间变化特征, 对短时暴雨具有一定的预报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许秀红 《黑龙江气象》1994,(3):34-34,52
一次暴雨过程的分析许秀红1前言1993年6月11日到12日,我省普降雷阵雨,中西部雨量普遍达到中一大雨程度,其中望奎、青岗、安达等市县降了暴雨,是解除旱象的一场降雨。这次降水过程是北来冷空气和南来系统交汇,河套气旋北上造成的,是产生强降水的一次典型天...  相似文献   

19.
对2008年8月16~17日怀化地区暴雨过程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槽、中低窄切变线和较强的低空西南气流与地面冷锋的配置,以及怀化部分地区处于水汽和风速的辐合中心附近,为大一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中低层水汽输送充足,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水汽条件;沙氏指数、K指数对暴雨天气的发生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单站气象要素的变化对强降水的发生也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2013年8月7日发生在黑龙江省中、东部地区的一次分散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动热力条件等情况,详细讨论分析了此次暴雨天气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是中小尺度系统产生的对流性降水,强的热力不稳定层结是中小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背景条件;暴雨以地面暖锋为触发机制,暖锋在黑龙江省南部停留时间长,是本次对流性降水过程持续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