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目的是评价多层螺旋CT诊断中心型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6例肺栓塞病人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结合三维成像技术进行图像分析。结果:6例病人的肺动脉病变以及主肺动脉扩张、肺梗死表现均较好显示,肺动脉病变主要表现为完全性或部分性充盈缺损。结论:多层螺旋CT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性诊断中心型肺动脉栓塞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红髓型脾脏错构瘤 (SH) 的MS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红髓型SH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 所有病例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3例均为单发, 共13个病灶, 直径4.6~10.5 cm。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者9例, 境界不清, 呈稍低密度者4例, 境界清楚, 病灶内均无脂肪成分及钙化, 坏死和囊变少见。增强后平扫呈等密度的9例病灶呈不均匀性斑片状轻度强化, 平扫呈稍低密度的4例病灶呈不均匀性斑块状明显强化, 随时间延迟所有病灶均呈渐进性均匀强化。延迟期病灶密度接近或等于周围正常脾实质的密度, 其中误诊为脾脏血管瘤、恶性肿瘤各1例。结论:脾脏错构瘤不同于其他器官的错构瘤, 有其自身特点:病灶内常无脂肪成分及钙化灶, 当发现脾内单发等密度或稍低密度肿块, 增强后病灶呈弥漫性不规则, 不均匀性斑片状或斑块状强化, 且随时间延迟呈渐进性均匀强化等特征时, 应首先考虑脾脏错构瘤, 且多为红髓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43例支气管内膜结核(EBTB)患者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3例经纤维支气管镜及手术病理确诊的EBTB患者的临床表现、CT资料及随访结果,总结其CT特点。结果:EBTB的CT特点为:(1)病变累及范围广,可多支支气管同时受侵犯,以上叶支气管多见;(2)支气管壁多呈不规则增厚,管腔有不同程度的狭窄,支气管走形僵直,少数管腔闭塞致肺不张发生;(3)多数支气管壁可见线条状钙化;(4)胸内多见结核并发灶;(5)肺门、纵隔及腋下淋巴结肿大及钙化。结论:多层螺旋CT能更清楚地观察支气管管壁、管腔受侵犯情况及肺内并发灶,为EBTB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提高其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 (DEPI) 与肺动脉造影 (CTPA) 相结合对肺栓塞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临床怀疑肺栓塞患者进行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采用Lung PBV软件进行数据后处理, 可以得到DEPI、CTPA以及两者的融合图像。通过DEPI、CTPA及两者联合检测三种方法, 对肺叶、肺段及亚段水平肺栓塞诊断结果分别进行两两比较的χ2检验, 分析其结果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通过χ2检验发现, 在肺叶水平, DEPI、CTPA及两者联合诊断肺栓塞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肺段及亚段水平, 三种方法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尤其在亚段水平联合诊断提高了对孤立亚段肺栓塞的检出率。结论:通过将功能性的DEPI与解剖性的CTPA相结合应用既提高了诊断肺栓塞的敏感度, 又保留了较高的特异度, 对早期准确诊断肺栓塞有重要作用, 有助于指导临床及时治疗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是分析了肺部良好性肿块的CT表现,探讨病变的鉴别诊断,方法用10例病人中,硬化性血管瘤1例,孤立性肺囊肿2例,10例均行常规胸部CT扫描,其中8例行增强扫描。结果得到硬化性血管瘤边缘光滑锐利,密度致密均匀,增强扫描强化特别明显,错构瘤呈爆花米样钙化或梅花瓣样钙化,呈浅分叶状,可有血管连接征,曲菌球,2例在空洞内呈游离状态,1例菌球占满空腔呈分叶状,形似肺癌,但增强扫描无强化,2例肺隔离症分别位  相似文献   

6.
螺旋CT原理,扫描参数和图像重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螺旋CT最显著的特征是X线球管围绕病人旋转时,扫描床上病人连续通过机架,由于滑环技术的发明螺旋CT于1989年投入临床应用,它被广泛接受并成功地应用于人体各个部位的检查。由于产生容积数据,螺旋CT产生较少的呼吸遣漏扫描且可行允许重建,提高了Z轴的分辨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Askin瘤的螺旋CT表现,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Askin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依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将20例Askin瘤分为2型:即胸壁型和纵隔型。胸壁型16例,纵隔型4例。胸壁Askin瘤表现为起源于胸壁的软组织肿物,14例病灶较大且密度不均匀,可见囊变、坏死区,2例病灶较小且密度均匀。肋骨破坏11例,胸腔积液10例,2例出现肺部、骨骼转移,2例肿瘤出现钙化。纵隔Askin瘤分别表现为起源于纵隔的不均匀密度软组织肿物,其中3例已经侵犯前胸壁。结论:Askin瘤多表现为侵犯胸壁、纵隔的恶性软组织肿物,密度多不均匀,多伴有肋骨破坏、胸腔积液。对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的胸壁、纵隔恶性肿物,进行鉴别诊断时要考虑此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肺撕裂伤的诊断及动态观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肺撕裂伤的CT表现。结果:20例患者共发现45个病灶,右肺25个,左肺20个。CT表现为肺气囊9个、肺气液囊12个、胸膜下气泡影15个、肺血肿7个及楔形含气裂隙2个。肺撕裂伤周围均合并不同程度的肺挫伤。45个病灶中,26个病灶位于肺表面或胸膜下,5个病灶位于肺深部,14个病灶位于脊柱旁。20例患者均伴有肋骨骨折,8例患者合并血气胸。CT动态观察,发现7个肺气囊腔内见液体进入,形成肺气液囊;胸膜下气泡影6例形成血气胸,5例出现肺血肿伴胸腔积液;1~2月肺气囊、肺气液囊及肺血肿吸收和缩小。结论:肺气囊、肺气液囊及胸膜下气泡影是肺撕裂伤特征性CT表现,肺楔形含气裂隙是该病特有的CT征象。CT检查是早期发现、诊断和动态观察肺撕裂伤最有效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成人多发胆管错构瘤的CT、MRI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成人多发胆管错构瘤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胆管错构瘤的CT平扫表现为肝实质多发低密度灶,弥漫或散在分布,境界模糊,形态多样,病灶直径多小于15 mm,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MRI扫描T1WI序列病变信号低于正常肝实质,T2WI序列病灶显示更清晰,呈明显高信号,病变数量多于CT和T1WI平扫,增强扫描多数病灶无强化,少量病灶呈结节状或轻度环状强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图像显示肝内多发类囊状高信号灶,沿胆管树分布,与胆管树不相通。结论:成人多发胆管错构瘤的CT、MRI具备一定特征性,但仍需与Caroli病、肝脏囊性转移瘤、多发肝囊肿、多囊肝等肝脏囊性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扫描技术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淋巴瘤样肉芽肿(LYG)的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肺部LYG病例的CT影像表现,男性3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2岁,其中5例含增强扫描。结果:病理结果2例为1级,4例为2级,2例为3级;6例多发,其中1例为多发结节,4例以多发结节或肿块为主,伴有不同程度斑片影,1例为斑片影为主伴多发小结节;2例表现为单发结节或肿块;3例下肺分布为主,3例上肺分布为主,2例上下肺都有分布,6例多发结节均沿着支气管血管束分布,其中5例有胸膜下病灶分布。8例病灶结节或肿块边缘粗糙,周围均有晕征;4例平扫可见病灶中央较外周密度稍低;3例可见到空气支气管征;1例病灶内见小空洞;5例行增强扫描病例均可见病灶边缘强化,中心平均强化值13.2Hu。5例伴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多发结节或肿块,伴周围晕征以及边缘环形强化为肺部LYG的常见表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检查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机,先行CT平扫,再行双期增强扫描,然后再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结果:13例肺隔离症患者中,10例的病灶位于左下叶后基底段,3例的病灶位于右下叶后基底段,病灶CT平扫表现为分叶形3例,圆形或卵圆形3例,不规则形7例。增强及重建后13例均显示异常供血动脉。其中异常体动脉供血有9例来自胸主动脉,4例来自腹主动脉。结论:多层螺旋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准确显示异常动脉血供和引流静脉,在肺隔离症的诊断和术前评估中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3.
笔者对55例经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超声CT平扫与动态增强及肝血管造影检查诊断为肝癌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比较了CT平扫与动态增强的影像表现,探讨了动态CT扫描的特异性征象及其产生的病理基础,并为临床选择治疗手段和判定预后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升对CT诊断Med-Dlbcl的认识。资料和方法:女性7例,男性4例,年龄23~42岁,回顾性的分析11例Med-Dlbcl的CT征象。结果:11例Med-Dlbcl病例中,CT误诊为胸腺瘤9例,仅2例考虑到Med—Dlbcl的可能性。讨论:随着Med-Dlbcl的发病率在中国逐年上升,CT医师应该提升对该疾病诊断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对比研究硬化性肺泡细胞瘤(PSP)的MSCT表现与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PSP的MSCT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2例,女性13例,年龄17~73岁。结果:MSCT表现:均位于肺组织外带内单发肿块,8例(53%)呈类圆或椭圆形,6例(40%)呈浅分叶状,边界清,1例(7%)边缘光整,边界欠清。空气新月征3例(20%)、晕征4例(25%)、贴边血管征3例(20%)、尾征1例(7%)。动态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10例,动脉期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延迟性强化5例。结论:PSP罕见,多发生于中年女性,MSCT有一定的特征,掌握CT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结核好发部位上周围型肺癌与结核瘤的CT征象及鉴别诊断依据。方法:搜集近6年来有结节或肿块发生在肺结核好发部位的陈旧性肺结核患者134例,其中合并周围型肺癌80例,继发结核瘤54例,所有病例均有完整CT影像资料,并均经病理证实。将周围型肺癌病例定为Ⅰ组,结核瘤病例定为Ⅱ组。再分别将结节或肿块与陈旧性肺结核灶不在同一肺段而孤立存在的,定为Ⅰa组(49例)和Ⅱa组(39例);两者在同一肺段上混合存在的,定为Ⅰb组(31例)和Ⅱb组(15例)。回顾性分析各组的CT征象,对Ⅰ组和Ⅱ组数据组间及组内CT征象分别进行χ2检验并分析。结果:Ⅰ组患者中腺癌比例最高(61/80)。Ⅰ组与Ⅱ组病灶发生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a组与Ⅱa组对比,病灶大小≥3cm、密度不均匀、空泡征、浅分叶征,强化≥20Hu及不均匀强化以Ⅰa组多见(P<0.05);密度均匀、钙化、边缘清楚、强化<20Hu及环形强化以Ⅱa组多见(P<0.05)。Ⅰb组与Ⅱb组对比,病灶大小≥3cm、密度不均匀、强化≥20Hu、不均匀强化及合并肺气肿以Ⅰb组多见(P<0.05);密度均匀及强化<20Hu以Ⅱb组多见(P<0.05)。Ⅰa组与Ⅰb组对比,空洞及强化<20Hu以Ⅰa组多见(P<0.05);钙化、强化≥20Hu、不均匀强化及合并肺气肿以Ⅰb组多见(P<0.05);Ⅱa组与Ⅱb组CT征象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陈旧性肺结核患者合并周围型肺癌与继发结核瘤CT征象多有重叠,对各种CT征象综合分析是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肺炎性假瘤的CT表现。方法:对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炎性假瘤的CT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灶多位于肺胸膜下,广基地与胸膜相连;多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直径2-5 cm,密度均匀;边缘可见粗长毛刺,棘状突起或浅分叶;可有淋巴结肿大。结论:全面综合地分析肺炎性假瘤的CT表现特征,结合肺内感染病史,肺炎性假瘤的正确诊断与鉴别诊断是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