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寒武纪古地理及古地理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鸿允 《地质论评》1950,15(Z2):119-133
作者在黄汲清光生的指导下,依照地质时代的划分,编制中国古地理图。三年以来,已完成自寒武纪到三叠纪共一十九幅。此文拟就中国寒武纪的古地理,及古地理图,作一扼要的说明。古地理学,乃对地质史各时代之海陆分布及性质,海浸的来源和去向,地壳的运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古近纪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古近纪是塔里木盆地由海向陆转化的时期。当时该区的海侵来自研究区西侧的古地中海分支,物源则主要是盆地北部的南天山以及南部的昆仑山,沉积中心在库车坳陷西部以及塔西南坳陷带的西部。古新世-始新世早期(库姆格列木群沉积期)在盆地北部库车坳陷发育砾岩、砂岩、碳酸盐岩及膏盐岩,沉积环境有滨岸、漏湖、潮坪及扇三角洲等,塔西南坳陷以碳酸盐岩和膏岩为特征,从东到西发育开阔台地、近岸局限台地、蒸发盐台地、辫状河三角洲环境等,二者之间即在塔北隆起及北部坳陷带位置为宽阔的古隆起区。始新世晚期-渐新世(苏维依组沉积期)整个盆地以滨浅湖为主,发育粉砂岩与泥岩互层沉积,塔西南坳陷虽然仍发育多个海相层,但海水的影响明显比始新世早期弱,当时主要古地理单元有海湾渴湖、滨浅湖、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总体上,塔里木盆地在古近纪经历了早期以扇三角洲为主的浅水环境到晚期的滨浅湖及海湾溻湖环境,古近纪研究区的古气候以热带-亚热带的干旱气候为主。  相似文献   

3.
随着含煤岩系沉积学从最初的旋回层理论到沉积模式,再到现阶段层序地层学理论的发展,中国学者已经在含煤岩系沉积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1)层序地层格架下基于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与泥炭堆积速率之间平衡关系的厚煤层聚集模式受到重视,层序地层学提供了等时性地层单元,用于中国六大聚煤区等时性层序地层格架下岩相古地理的重建,为预测各聚煤期聚煤中心及富煤带的分布起到指导性作用。随着层序地层学理论的深入研究,煤相及沉积有机相的发育特征、研究方法以及划分方案也取得了新的进展。(2)近年来,煤系共伴生矿产已经成为当今煤地质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含煤盆地的煤层气、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铀矿、三稀矿产、石墨等矿产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部分共伴生矿产潜在的价值甚至超过煤炭本身。古地理作为研究煤系矿产资源的先决条件,与之联系密切,为这些矿产的研究和勘探提供极大的帮助。(3)煤作为泥炭地的产物和重要的沉积载体,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深时"古气候信息。以米兰科维奇旋回作为地层时间的"度量"工具,可以通过分析煤中碳的聚集速率,进而分析泥炭地的碳聚集速率、净初级生产力以及大气CO2的变化趋势;而随着对煤中惰质组成因的重新认识,蕴含在煤中的古野火信息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煤中惰质组的含量对地质历史中古泥炭地野火事件以及大气氧含量的估算也成为古环境研究的新方向。中国聚煤模式及聚煤古地理今后的研究需进一步加强对不同构造背景下含煤盆地的层序地层模式、各聚煤期的聚煤古地理及聚煤规律、有益煤系共伴生矿产的古地理重建、含煤岩系"深时"古气候信息以及大数据驱动下的含煤岩系古地理定量化研究等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古海洋学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古海洋学汪品先(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上海200092)关键词深海沉积,微体古生物学,稳定同位素,古气候,古海洋学1古海洋学的产生古海洋学是深海钻探计划(DSDP)的产物,15年(1968~1983年)的钻探不仅证实了板块学说,而且产生了古海洋学这门新学...  相似文献   

5.
中国晚元古代古构造与古地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所指晚元古代时限为距今1000-600百万年。中国晚元古代可分为两个阶段,自1000-800百万年一段暂不建纪,因为这一时期的地层在全国的对比还存在很多问题,生物面貌远不明确,所以我们仍称青白口群,不用青白口系。自800-600百万年这一段即现称震旦纪。根据地层沉积类型和分区,我们编制了三幅古构造古地理图(图1-3)。  相似文献   

6.
达拉  李星学 《地质论评》1945,10(Z1):69-74
本书系著者以其近年在哈佛大学讲授古植物学之教材编汇而成,全书分为四部份,计二十三章,内容新颖充实,叙述简明扼要,举凡地质学植物学方面之基本原则,化石研究之方法,古生物学名词之涵义,无不涉及,而于植物种族之演进,阐论尤详,洵属古植物学教材中难得之隹本,兹接书中章次,摘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冯增昭 《古地理学报》2016,18(3):285-314
古地理图是地质历史时期和人类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特征的图示,是古地理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成果。笔者作为《古地理学报》中文版及英文版的主编,针对近年来这两个期刊的来稿及刊登的文章中的一些问题,也涉及其他文章和著作中的一些相关的问题,结合笔者自己长期从事古地理学研究及编制古地理图的实践,写出了本文。其主要内容包括编制古地理图的资料,编制古地理图的方法问题,“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定量岩相古地理学方法论”即“四步成图法”,古地理图中各古地理单位的命名,古地理图中各古地理单位的说明,古地理图及古地理学文章和著作的理论意义和生产意义的说明,古地理图及古地理学文章和著作的评价标准,自我评价,对作者、读者和社会负责等。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8.
遗迹化石的古环境和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21,自引:1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遗迹化石(或生物成因沉积构造)是原产地环境条件的指示者,是原地埋藏的遗迹群落,因此几十年前即用来研究古环境和古地理。本文从4个方面讨论了利用遗迹化石群落来解释古代环境和古地理条件:①陆相和海相遗迹化石群落的区别;②海陆过渡带环境的遗迹化石群落和海岸线的识别;③遗迹相的古环境和古地理应用,且讨论了Skolithos(石针迹)、Cruziana(克鲁斯迹)、Zoophycos(动藻迹)和Nereites(类砂蚕迹)四个遗迹相研究的新进展;④利用遗迹化石群落对一些地质事件的解释,包括一些沉积事件的解释以及判断缺氧和贫氧环境。  相似文献   

9.
雷波地区的古岩溶主要指下二叠统灰岩顶部在其形成后并在其上覆玄武岩沉积前,由于环境影响而发育的古岩溶现象。因其分布广泛,对水利枢纽工程岩溶水渗漏评价有重要意义。通过典型剖面沉积特征的综合对比,总结了本区古岩溶发育的一般特征,并在分析、恢复古地理、古气候环境的基础上,讨论了研究区古岩溶发育较微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中段古近纪早期古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古近纪早期发育大量区域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典型实例如冈底斯逆冲断裂系、纳木错西逆冲推覆构造、伦坡拉逆冲推覆构造、唐古拉山北逆冲推覆构造、东昆仑南部左旋斜冲断裂系。古近纪逆冲推覆构造对古新世—始新世沉积盆地具有重要控制和改造作用。冈底斯古新世—始新世早期发育大量中酸性岩浆侵入和多期中酸性火山喷发, 岩石Sr/Y-Y地球化学显示为岛弧岩浆岩, 推断与古近纪早期新特提斯残留古大洋板块俯冲存在成因联系。古近纪早期新特提斯残留大洋板块俯冲向印度大陆板块俯冲的转换时代约为46-45 Ma, 转换期前逆冲推覆构造运动与新特提斯残留古大洋板块俯冲存在密切关系; 转换期后印度大陆板块俯冲导致更为强烈的逆冲推覆构造运动和挤压缩短变形, 不仅使早期很多逆冲推覆构造继续发生构造运动, 还在喜马拉雅、冈底斯、风火山、东昆仑南部形成大量新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相似文献   

11.
嘉陵江古河道的遥感影像轮廓反映了自由河曲的河流形态信息,分析嘉陵江古河曲的发育条件对其区域古地理环境的重建和恢复具有重要的地貌学研究意义.本文在综合前人关于自由河曲的理论与实际案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自由河曲的发育条件.据此,结合野外调查资料,认为嘉陵江古河曲形成时,该区应为平坦开阔的冲积平原,河流纵比降较比现在更小;河流两岸为具有“二元结构”的松散沉积物.与长江下荆江河段的地理环境类似.且“三水汇流”(嘉陵江与渠江、涪江)格局已经存在.嘉陵江由自由河曲转为深切河曲是由于区域地质环境(或地质事件)的改变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2.
扬子古大陆与澳大利亚古大陆的新元古界均由3~5个向上变浅的层序组成,层序与构造地层结构转换面的特征对比和古陆拼合表明,新元古代时期扬子古大陆位于澳大利亚古大陆北侧,其东南边缘与澳大利亚古大陆东缘可能处于同一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它们所经历的挤压、拉张、沉降过程与晚元古代Rodinia超级古大陆的形成、分裂、移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张瑞成  田级生 《中国岩溶》1989,8(3):213-221
碳酸盐岩的岩溶发育过程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古气候环境对河北古岩溶发育起到控制作用。喜山期早第三纪河北南部显示了热带—亚热带气候特征,根据古地磁测得的磁矢量值推算河北邢台内邱一带古纬度值为20.6°,要比现今纬度靠南16°左右。早第三纪是河北古岩溶发育形成的主要时期,该期形成的数层溶洞分布于太行山,燕山区和河北平原几千米深的古潜山。河北存在古岩溶而且发育的还很强烈,因此,不能用现代气候去否认北方曾有过古岩溶的事实,也不能把古岩溶与现代岩溶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4.
依据古地磁方法,对志留纪全球古板块进行再造,并在此基础上叠加了更新的志留纪全球大地构造背景、洋流系统、气候带分布以及岩相古地理、烃源岩分布等要素,编制了志留纪全球古板块再造图、全球古地理图、全球岩相古地理及烃源岩分布图。志留纪全球板块构造格局最重要的特点是劳俄大陆的形成以及冈瓦纳大陆北缘的持续裂解事件。早—中志留世全球性的海侵事件导致各大板块周缘普遍发育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广泛分布于冈瓦纳大陆的周缘以及西伯利亚板块和劳俄大陆的大部分。志留纪较高的温度以及广阔的陆表海促进了海洋生物的进一步繁盛,为烃源岩的发育提供了丰富的母质;同时,上升流作用以及冈瓦纳大陆内部大型河流的搬运作用,导致在冈瓦纳大陆的西缘(北非和阿拉伯地区)发育有厚层的黑色页岩,其为志留系重要的烃源岩。  相似文献   

15.
兰州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以东,黄土高原以西,古近纪出露地层为细柳沟组、野狐城组和咸水河组下段。作为青藏高原寒区、东部季风区及西北干旱区的交汇地带,兰州地区新生代环境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有必要对其沉积环境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兰州盆地黄羊头地区古近系进行分段采样,并对泥岩样品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X射线衍射进行测定,运用硼法、B/Ga值及Sr/Ba值等方法定量—半定量分析兰州盆地古近系沉积时的古盐度特征,同时结合风化指数CIA值的变化特征,综合分析古近系的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兰州盆地古近系细柳沟组、野狐城组及咸水河组下段Adams法古盐度值为9.5‰~14.0‰,平均值为11.8‰;Couch法古盐度值为8.2‰~12.8‰,平均值为10.8‰,为内陆半咸水—淡水湖泊。Adams法古盐度值与B/Ga值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而Adams古盐度值与Sr/Ba值相关性不明显,主要由于地层中生物对Sr的富集作用,导致Sr/Ba值偏大,表明Sr/Ba值不适用于生物富集地层的古盐度恢复。环境研究认为细柳沟期,气候湿润,以冲积扇沉积为主,水体较浅,盐度值较大;到野狐城中期水体加深,变为湖相沉积,气候温暖湿润,盐度值降低,同时存在明显的干冷气候间隙,该间隙期湖盆蒸发量大于补给量,盐度值升高;从野狐城晚期开始湖盆逐渐萎缩,以滨湖相沉积为主,到韩家井期变为河流相沉积,至甘家滩期再次转为湖相沉积,盐度值先升高后降低,但整体风化程度明显降低,表明从野狐城组晚期开始气候逐渐变冷变干。  相似文献   

16.
古高梁河对北京城的选址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往研究者对古高梁河的名称界定不一致,古河道的年代和规模也比较模糊。借助多年来实地考察的成果,选取古高梁河沿线的典型剖面,用~(14)C、光释光、热释光等测年方式,结合地貌学、考古学和历史地理学的方法,确定古河道的年代,以此近似地复原古高梁河的演变和分布特征。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古高梁河的称呼比"三海大河"的称呼更恰当,表达全新世中晚期由石景山经"三海"到亦庄的永定河故道。(2)古高梁河河道发育的年代上限在5000—4000a BP,下限应在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3)古高梁河规模比古清河和古水小。(4)古蓟城的选址与古高梁河密切相关,古蓟城选址于古高梁河与古水故道之间的高地之上,是古高梁河要津上的城池。  相似文献   

17.
曹勇  孙知明  裴军令  李海兵  许伟  张蕾 《地质学报》2021,95(5):1448-1458
柴达木地块早古生代古地理位置和构造归属长期存在争议.前人根据沉积地层和古生物资料认为柴达木地块早奥陶世位于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但是这种定性认识还缺少古地磁学的定量证据.本次研究对柴达木地块欧龙布鲁克地区下奥陶统多泉山组灰岩开展了古地磁学研究,通过系统热退磁获得了8个采点的高温特征剩磁分量,其构造校正后的古地磁平均方向为Ds=345.3°,Is=-14.5°,κs=54.8,α95=7.5°.这一高温特征剩磁分量远离现代地磁场方向,且所有样品的特征剩磁分量均为反极性,其单一反极性特点与全球奥陶纪磁性地层研究确定的早奥陶世反向极性期相吻合,本文认为这一高温特征剩磁分量很可能代表了研究剖面早奥陶世时期的原生剩磁.根据奥陶纪地磁极性特征,确定柴达木地块早奥陶世的古地磁极位置为-43.4°N/116.9°E(dp/dm=3.9°/7.7°),相应的古纬度为7.4°N±5.5°(参考点:37.2°N/96.6°E),表明柴达木地块在早奥陶世位于赤道附近的低纬度位置.综合古生物和沉积学资料,提出柴达木地块早奥陶世可能处于华南地块北部,冈瓦纳古大陆澳大利亚陆块西北的古地理位置.  相似文献   

18.
黔中、黔南三叠纪古生态、古群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对黔中、黔南三叠纪古生物群的古生态,古环境作研究后,提出了中三叠统青岩组(或新苑组)中深水瓣鳃、菊石群落的堆积形成机理;贵州龙水生爬行动物群繁盛、埋藏、保存受控于拉丁期全球大海退以及特殊的台地边缘“S”形浅滩带上出现的半封闭海湾;同时,建立了由台地至深水的4个遗迹化石组合,牙形刺和瓣鳃类化石从浅水至深水沉积层中的分布系列。  相似文献   

19.
“模拟技术”是当今科学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把它应用于地质学的某些方面,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如盆地模拟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但在古地理和古地形再造方面,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甚少,尤其是在三维模拟方面。根据Hay等(1989)提出的物质平衡理论,在给定时间间隔内,作用在研究区表面的构造、侵蚀和沉积过程所赞成的沉积物的侵蚀总量与沉积总量之间物质守恒,与古地形再行喀古地理重建相结合,用三维数值模型来模拟研究区域的变化过程,用GIS技术把这个变化过程的动态显示出来,是一项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新疆古板块构造   总被引:50,自引:12,他引:50  
板块大地构造研究在我区起步较晚,论著近年渐增,已知先后有陶钧政与吕正、刘德权、田希华、陈哲夫与梁云海、张良臣与吴乃元等.对促进我区板块大地构造研究的开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本文系在编制《新疆地质构造—建造图》的基础上撰写的,系集体研究成果,参加工作的还有黄德俊、赵惠莲、李天福、郎智君、祁志明、欧阳恕等.一板块大地构造学是在现代海洋地质及地球物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所取得的一些令人折服的证据,有力的支持着这一新兴的地球科学理论不断深入的发展.板块构造学虽已兴盛多年,但对古板块构造的标志与鉴别、各板块及其各次级单元的特征等问题,尚无一统认识.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地质构造运动频繁、剧烈,区域尤其深部地球物理资料甚少,给研究认识新疆地壳之沧桑带来很多困难,所以新疆古板块构造的研究和划分仍处于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