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华北克拉通北缘达茂旗地区,近东西向分布前寒武纪基底,前人根据岩石组合特征将其划为色尔腾山岩群,但缺乏年代学依据.通过岩石学、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微量元素地球化学、锆石Lu-Hf同位素等研究对达茂旗地区前寒武纪基底岩石组合、形成时代、物质来源进行讨论.研究表明,达茂旗地区前寒武纪基底由色尔腾山岩群和古...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断面域前寒武纪基底、古生代碎屑岩和花岗质岩石的化学组成分析,结合区域成矿和构造演化特征,建立了断面域前寒武纪和古生代两个不同时间域的地球化学分区。通过地球化学分区与构造演化的关系研究,探讨了地球化学区形成的构造过程。  相似文献   

3.
据变质地层学、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等综合研究成果分析,福建省存在太古代—晚元古代的古老变质基底,此间深大断裂均有活动并控制前寒武纪基底构造格局和演化。本区在早元古代形成华夏古陆雏型,中元古代构造活动相对和缓,晚元古代该古陆大规模增生。华夏古陆的空间范围遍及几乎整个闽西北及闽西南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4.
对角闪岩原岩性质的判别原则本文将讨论前寒武纪付角闪岩成因问题的研究现状、划分这些岩石的地质和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的标准,以及原始沉积物形成和堆积的岩相—建造和古地理条件。Ⅰ.研究前寒武纪角闪岩原岩性质的前提对变质岩要解决是“正”或“付”的问题,无论推测其原岩是火成的或是沉积的岩石,都需要提供同等的原岩资料,但当时由于缺乏能被转变成付角闪岩的沉积岩石方面的资  相似文献   

5.
前寒武系,虽然不是一个正式的地层单位,但是,却简单明了地代表了形成于寒武纪开始(显生宙起始时)之前的所有岩石,因而就囊括了可以追索到地球形成的所有时间阶段的物质记录。遵循现代地层学的概念体系,要建立一个更加精确的前寒武纪地质年代表将面临着很多挑战。与寒武纪以来的显生宙相对应,前寒武纪曾经被称为"隐生宙"。随着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地质学家在前寒武纪地层中发现了许多生命活动的痕迹,被称为"隐生宙"的前寒武纪就进一步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这代表了前寒武纪地层学研究的第一次概念进步。现行的前寒武纪年代地层划分,主要基于不同克拉通上的可对比的地质事件,而且基于合适的计时性(大致为整数的)时间界限来划分前寒武系,这个划分方案已经服务地球科学界三十余年,尤其是基于大范围的构造活动与沉积特征尝试性地建立了元古宙的纪(埃迪卡拉纪除外),代表了前寒武纪年代地层划分的第二次概念进步。随着对地球前寒武纪演变历史的深入研究而识别出许多不同时代的重要事件,以及更为重要的是从岩石记录的背景变化中识别出造成这些事件的成因,这不但导致了对前寒武纪地球的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且为今天重新修订一个新的前寒武纪地质年代表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从而产生了前寒武纪年代地层划分的第三次概念进步。在新修订的前寒武纪地质年代表中,表现出以下重要的进展:1)运用现代地层学的理念,重新定义了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2)明确了具有特殊地质学涵义的太古宙的底界;3)明确并修订了太古宙-元古宙界线;4)尝试性地进行太古宇的建系。一个修订了的太古宙,可以定义为前寒武纪历史进程中具有以下特征的时间段,即地表上保存的最古老岩石的首次出现(4030 Ma的Acasta片麻岩)、大致在2420 Ma广泛的冰川沉积、变冷的地球条件和大气圈氧气上升的首次出现,据此太古宙还可以进一步划分成三个代和六个纪。太古宙的这个修订和进一步划分,强调了一个基本的科学理念,即太古宙代表了地壳形成与生物圈确立的早期主要阶段,以高度还原性的大气圈为特征。因此,太古宇的建系,是前寒武纪地层学研究一个大胆的尝试,也是一个重要的进展。本文通过详述这一重要进展,为深入理解地球早期复杂的演变历史提供重要的思考途径和研究线索,同时也希望能够为激发研究热情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陈宝泉 《福建地质》2005,24(4):221-228
通过闽北前寒武纪变质岩地层岩石共生组台特点以及各层组岩石多元素定量分析结果的研究,阐述了闽北前寒武纪变质岩地层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金、银、锡、钽等成矿元素丰度特征。统计表明,微量元素、成矿元素局部明显偏高或偏低,与混合岩化作用或后期热液叠加改造有关。  相似文献   

7.
燕辽地区震旦纪微古植物群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前言前寒武纪地层,过去由于未发现大量可靠的古生物,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主要限于岩石地层学方面的研究,从生物地层学的角度仅对迭层石做过系统的研究工作。本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一些古孢粉研究人员把研究领域扩展到前寒武纪地层中来,发现了大量微古植物分子(菌、藻类及其各种类型的孢子),并试图找出其在各地质历史阶段的演化规律,以解决前寒武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问题。经过近三十年的资料积累和系统研究,在这方面已获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8.
福建前寒武纪基底构造格局及演化浅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陶于祥 《中国区域地质》1997,16(1):60-65,110
据变质地层学,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等综合研究成果分析,福建省存在太古代-晚元古代的古老变质基底,此间深大断裂均有活动并控制前寒武纪基底构造格局和演化。本区在早元古代形成华夏古陆雏型,华夏古陆的空间范围遍及几乎整个闽西北及闽西南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在印度半岛和埃斯特拉(Extra)半岛广泛分布有前寒武纪迭层石(Valdiya,1969;Schnitzer,1971)。虽然这些生物沉积构造已用来作印度各前寒武纪沉积盆地的地层对比,但对迭层石的岩石和化学特征几乎没有讨论过。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印度中部恰特斯甘(Chattisgarh)盆地晚前寒武纪沉积物中极其发育的迭层石的岩石和化学特征作一点介绍。有关该区的地层和地质特征,达特(Dutt,1963)和施尼特(Schnitzer,1971)已作过讨论。这些沉积物中的迭层石  相似文献   

10.
严海麒  裴玉华  云辉 《华北地质》2005,28(3):144-150
以现代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分析多重地层划分单位的标准,首次引入层序地层学,对寒武系进行层序地层的划分。在寒武世地层中识别出一个“1”型不整合层序界面,五个“2”型不整合层序界面,将寒武系划为一个超层序,详细研究了超层序内部不同类型层序的沉积特征。重点讨论了地球化学分层、层序地层与传统地层学的关系,重新厘定了寒武纪的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以河南汝州阳坡剖面为例说明多重划分理论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1.
在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中的钾长浅粒岩,岩层厚度不大,但出露层位稳定,分布范围广,可以作为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的标志层之一。文章初步总结了它的野外鉴别特征、矿物及化学成份,认为是典型的沉积变质岩石。  相似文献   

12.
序言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北美西部已经获得了许多关于前寒武纪Z(8—5.7亿年)和前寒武纪Y(16—8亿年)的地层学和地质年代学方面的新资料。然而,尽管在少数地区已进行过对比,但在区域规模上,严谨的对比资料是不充足的。本文想根据1969年弗林特(F(?)int)等人提出的关于杂砾岩(diami(?)tites)形成的可能共时性,和1964年哈兰(Harland)提出的关于晚前寒武纪冰川作用下产生的属于冰碛岩石的上述概念,阐述从阿拉斯加州东部到加利福尼亚州东南部和亚利桑那州即北美科迪勒拉山区未变质的前寒武系地层的主要层序对比的大致输廓。  相似文献   

13.
引言最近,前寒武纪地层分会曾征求对其提出的前寒武纪年代划分的推荐和建议(Rlumb和James,1986)的评论。与Kenneth A.Plumb(分会主席)意见一致而论述的准则是以前一时期一篇关于前寒武纪年代地层学原则的论文(Crook,1966)为根据的。自那时以来十八年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给澳大利亚地层学课程的未公开出版的续集和原则的讨论提供了本反应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东天山卡瓦布拉克地区前寒武纪地块为古克拉通构造区,物质构成非常复杂.以大陆层圈构造为理论基础,运用形变地层学和变质构造解析方法为主的岩石地层调查方法,在东天山大黑山地区的1∶25万区调中重新选择技术路线和工作方法,提高了区内中深变质岩系研究程度及构造-岩石地层单位划分和填图精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五台山区早前寒武纪花岗—绿岩地体中发育的韧性剪切带变形岩石的构造特征及演化、岩石类型划分、形成机制与剪切方向判别、岩石成份变化、变质作用物化环境等作了系统描述和分析,揭示了韧性剪切带变形岩石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宫进忠 《地学前缘》2004,11(1):104-104
冀东早前寒武纪中深变质岩系的地质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近年来,随着岩石-构造-地质事件法的引进,在某些根本问题上得出与传统地层学方法截然不同的结论,出现了令人迷惑的尖锐对立局面。本文试图运行混沌系统非平衡热力学、非线性动力学、分形几何学以及耗散结构等新理论和新方法,从地球化学资料出发,探讨该区地壳演化的若干  相似文献   

17.
武铁山 《中国地质》2002,29(2):147-1547
晚前寒武纪地层是华北早前寒武纪褶皱变质基底之上的第一套沉积盖层。主要发育和分布于华北晚前寒武纪的一些裂谷系-裂陷槽中,但各地沉积开始时间不一,后期遭受剥蚀程度不一。长期以来在地层划分、岩石地层命名、使用及年代属性上认识不统一,在一些地区认识分岐很大。笔者在岩石地层单位、地质特征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全区(群、组)统一对比,明确了可作为华北晚前寒武纪沉积序列的代表性岩石地层单位及岩石组合特征;并介绍晚前寒武纪叠层石组合、微古植物特征性分子和已发现的宏观藻类和后生动物,论述了层型所在地区年代地层划分及层型以外各地层分区岩石地层单位年代属性的确定依据。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早前寒武纪辽宁省混合花岗岩和花岗岩的分布及岩石特征.根据元素的丰度,计算了元素的原始浓集系数,而且首次由此建立了两类不同花岗质岩石的元素地球化学模型,并主张应用到早前寒武纪地体的元素地球化学对比上,以达到在研究和勘察工作中,改进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去发现某些解决问题的办法、适当选择概念形式,力求对辽宁省早前寒武纪花岗质岩石的研究开辟新思路、提供新途径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从区域变质作用和内力作用旋回观点研究前寒武纪构造和变质作用演化。苏联学者根据前苏联前寒武纪变质杂岩的资料及对深部共生岩石热力学地热状态分析,划出5个重要的变化界线:3500—3600,2600—2700,1800—1900,1000—1300,600—700Ma,它反映了前寒武纪变质作用,内力活动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白瑾 《现代地质》1999,13(2):207-207
岩石地层是各类地层学研究的载体,而层序则是岩石地层研究的基石。岩石地层的层序,犹如岩石中的矿物组成一样,是固有的,不能因人而异的,本不应出现“争鸣”的问题。然而,回顾前寒武纪变质变形岩石地层研究的现状,许多单元在划分上存在分歧,归根结蒂,就在于是否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