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地质学报》2022,(Z1):106-115
西藏甲玛矿区和玉龙矿区是西藏较大的铜矿,开发利用价值极大,但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引发了诸如地质灾害、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水土污染等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地面塌陷,防治措施主要为常规的支挡、坡面防护、排导等;地形地貌景观破坏主要由露天开采、弃渣及尾矿堆放等引起,防治措施主要为采坑平整、草皮移植等;水土污染主要由选矿废水及采矿扬尘等引起,防治措施主要为废水处理、降低扬尘等。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雷波县小沟磷矿床为一海相沉积超大型磷块岩矿床,即将进入矿山基建和开拓阶段,矿业开发活动将造成地形地貌景观改变、土地资源压占毁损、水土环境污染、地质灾害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通过对雷波县小沟磷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防治措施及绿色矿山建设进行探讨,提出针对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压占毁损、水土环境污染、矿山地灾的防治措施,为合理开发利用磷矿矿产资源、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矿山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势必形成一定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为全面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恢复生态、兼顾景观总体要求,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扎实开展废弃露天矿山地质环境修复。依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的相关规范与要求,以汶川某废弃露天矿山为例,从矿山环境角度介绍了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因素,开展矿山斜坡整体稳定性、采场边坡稳定性、弃渣堆稳定性及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划分治理重点、次重点和一般3个基本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防治区。结果表明: 矿山斜坡及弃渣堆现状基本稳定、采场边坡稳定性较差、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中等; 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可划分为一般防治区和较严重防治区,其中一般防治区面积约554 m2(矿区无因采矿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影响区内无居民居住,无威胁对象,矿区及周围地表水体未漏失,矿业活动对水土环境影响程度为影响程度小,未影响到矿区及周围生活供水)、较严重防治区面积186 m2(矿区与影响区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小,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较严重)。针对评价结果提出的“坡面浮石清理+清除建筑垃圾、块石+植被重建”等修复建议,为同类型矿山绿色开采及地质环境保护措施提供了的重要技术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合肥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从矿山地质灾害、占用破坏土地资源、地形地貌景观与破坏植被资源、矿山废水、废渣对水土环境影响等四个方面分析评价了合肥市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并预测了矿山地质环境变化趋势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了解矿山基本情况基础上,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和地质条件,从采矿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地下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的破坏等4个方面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根据综合评估的结果,针对性地提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措施,有效避免和减少因矿山开采产生的地质灾害,恢复开采造成的地质环境破坏,维护矿区的生产生活及人身安全,为促进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陕西潼关、大柳塔及辽宁阜新矿区为例,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矿产资源开发中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差异性响应的主要因素。上述3个矿区矿产资源开发中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包括:20世纪90年代以前,陕西潼关金矿区是中国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十分混乱的矿区之一,地下开采的采矿废石随意堆排导致了极为严重的矿山泥石流地质灾害及其隐患,"三废"无序排放导致土壤、河水及其底泥的重金属及氰化物污染严重,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地处生态环境脆弱带的陕西大柳塔煤矿区,20年大型机械化地下煤炭资源开采导致大面积地面塌陷及其链生的地下水含水层破坏严重,但矿区土地沙漠化程度总体没有呈现加重的趋势,水土环境重金属呈轻度污染;具有百年开发历史的辽宁阜新煤矿区,露天开采使土地生态破坏严重、边坡滑坡灾害频发、土地压占与破坏突出,地下开采引起的地面塌陷对地表建筑物及人居安全影响严重,但相对于金属矿区,该矿区水土环境重金属污染相对轻得多。对比上述3个矿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得到其差异性响应主要因素:矿产资源种类、原生地质环境条件、开采方式及矿山环境保护意识等。  相似文献   

7.
桐梓县矿山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兵  王义喜 《四川地质学报》2011,31(2):215-217,222
桐梓县矿业开发引起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种类较多,主要为矿山地质灾害对土地、植被及地貌景观的占用与破坏,对地下水均衡的破坏,及矿山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对水环境的污染等几种。通过对矿区矿山地质环境的现状评估分区及其保护、治理分区,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鞍山市铁矿矿山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矿山地质灾害较其它地质灾害相比有其独特性。在鞍山铁矿区,排土场沉降不仅与采矿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有直接的联系,还与松散细粒土层、活动断裂有关;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水源条件及构造有一定的关系,更重要的是采矿活动产生的废石废渣为其提供了大量的物源;尾矿库灾害主要表现为:洪水漫顶、尾矿砂液化破坏、尾矿坝渗漏及管涌溃堤、尾矿坝滑塌破坏等。本文简要分析了鞍山市铁矿山主要存在的地质灾害类型(排土场地面沉降、滑坡、泥石流及尾矿库地质灾害)和形成条件并提出了防治地质灾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是国家绿水青山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查明四川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本文采用资料收集、遥感解译、地面调查、岩土样采集测试等方法,调查了全省所有在建、生产、废弃、政策性关闭的矿山,分析了土地资源压占与损毁、地形地貌景观改变、含水层结构破坏、地质灾害、水土污染等地质环境问题,建立了四川省矿山地质环境数据库,进而...  相似文献   

10.
煤矸石山的危害及植被生态重建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的采矿活动使煤矿区大量的煤矸石堆积形成煤矸石山,成为矿区环境污染和恶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煤矸石山对矿区造成的危害主要包括引发火灾、破坏矿区景观、污染环境、形成地质灾害等。提出了植被生态重建治理煤矸石山的措施,其主要技术手段包括煤矸石山立地条件分析、山地整形、基质改良、植物种类选择和栽培等。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最终实现矸石山稳定的植被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1.
基于遥感的木里煤矿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芳  刘瑞平  徐友宁  乔冈  柯海玲 《地质通报》2018,37(12):2251-2259
为揭示木里煤矿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通过2010年和2013年2期高分辨遥感影像监测,野外调查和水土样品采集,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和承载力的调查,查明了问题并对其破坏程度和承载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矿区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占压与破坏严重,河水受到Cu、Pb、Cr和Zn的污染,土壤受到Cd、As污染,高山草甸和沼泽地破坏及退化现象严重,冻土含水层结构遭到破坏,地质环境承载力适中。评价结果可为政府和矿山企业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为充分掌握甘肃肃北某铁矿矿区地质环境现状,并对矿区地质环境进行恢复治理,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从地质灾害、地下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4个方面,对铁矿山可能发生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恢复治理分区,总结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治理措施。通过本防治措施的实施,可使日益加剧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减少或消除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全面恢复矿山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鹿寨县砂石土矿业开发引起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种类较多,主要有土地、植被和地貌景观的占用与破坏,大气污染,地下水均衡的破坏及矿山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对水环境的污染等几种,诱发崩塌、滑坡、地面塌陷、采空塌陷、地裂缝、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析了矿山地质环境变化的原因,对各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防治措施及建立相应的应对预案,提出理顺矿山生态和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体制,建立和完善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机制。  相似文献   

14.
矿产资源的开发大多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导致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实地调查,首先介绍了云南省东川铜矿因民矿区的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质构造与岩性以及土壤植被等地质环境背景,接着概括了该矿区的主要非污染型环境地质问题,重点就矿山非污染型环境地质问题进行了分类探讨。结果表明:地形地貌复杂、旱季大风少雨、处于落因破碎带、地表岩石破碎松散、山体风化剥落强烈等环境地质特点是该矿区地质灾害发生的有利条件;该矿区主要非污染型环境地质问题分为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破坏与复垦、滑坡、泥石流、岩体崩塌以及地面塌陷等,其产生原因主要是矿区特殊的地形、地质构造、水文等以及长期矿业活动的共同影响。为防止矿区非污染型环境地质问题继续扩大,提出了治理这些问题的3点建议: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加大治理力度,建立健全监督监管机制;加强内部管理等。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中的景观再造模式,本文以玉田县某采石废弃矿山为例,通过现场调查和勘探,分析了废弃采石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即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压占损毁、地质灾害隐患以及植被破坏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景观再造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废弃矿山的景观再造能够重塑地形地貌景观,恢复损毁土地,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相似文献   

16.
阐述狮子山矿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以及地下水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特别是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情况。研究认为矿山抽排地下水破坏周边地下水环境,改变区域地下水流场,成为了区内岩溶塌陷主要诱因之一。针对矿区内主要矿山、岩溶塌陷区分布位置以及现有水文井孔分布情况,初步提出狮子山矿区地下水位动态监测网建设设想,为矿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水资源管理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2017,(2)
唐山市属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有盆地、山区、平原、海洋等地形地貌,近年随着矿产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的超强度开发利用,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展。在各县(市)区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基础上,通过掌握的唐山市地质灾害现状,详细分析地质灾害成因与地质环境条件之间的紧密关系。针对唐山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分别提出防治措施,以避免和减轻相应地质灾害的发生及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相似文献   

18.
梁跃 《川煤地勘》1996,(12):61-64
水磨沟煤矿投产以来,多次发生淹井及井下煤炭被水冲走事故,造成矿井生产不正常,经济效益不佳状况,且污染破坏了矿区附近自然环境。本文从矿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以及煤层特征,矿井开拓等方面分析入手,探讨诱发事故的原因,提出防治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9.
威信县地质构造较复杂,地质灾害破坏严重。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及地裂缝五种。其中以滑坡和不稳定斜坡为主,灾害点分布较广且个体规模小,稳定性较差。调查显示,威信县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发生时多种致灾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威信县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得出: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地形地貌、生态植被等因素是滑坡、泥石流、崩塌及不稳定斜坡形成的基本条件;降雨及人类活动等因素是形成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裂缝及不稳定斜坡的主导因素。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应采用以群测群防为基本手段,与搬迁避让、工程防治、生物防治、清除危岩(土)体及排水为主的防治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矿产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省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全省已开发利用的矿种39种,拥有各类矿山企业7400多处,矿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2%。由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引起了地面塌陷、地下水源枯竭、环境破坏和污染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经济建设和发展,甚至危及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列举典型事例,重点阐述了地面塌陷的发育特征、危害程度;矿区排水状况及对供水的影响;采矿及废碴堆放对环境的破坏与污染等。提出了对矿山地质环境的防治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预防为主,坚持合理采矿、恢复环境,充分利用矿区排出的地下水,以科学的途径利用煤矿石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