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潮——一支世界著名的大洋強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开世界大洋的海流图,在北太平洋赤道与付热带区域之间,有一个巨大的顺时针转动的环流系统映入我们的眼帘。这就是由北赤道流-黑潮-黑潮延续体-北太平洋流-加利福尼亚流共同组成的付热带环流。黑潮位于大洋的西部边界,它以流幅窄、流速强、厚度大著称,成为这个大环流系统中最重要的环节。黑潮是与大西洋中的湾流齐名的世界大洋两大强流。 相似文献
2.
南海暖流——广东外海一支冬季逆风流动的海流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关于南海(包括18°N 以北的南海北部)表面流及环流系统,国内外已有许多研究。例如,自五十年代以来,Dale(1956)曾对南海的漂流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提出了逐月表面海流图。Wyrtki(1957)也对东南亚海域的表面环流作过全面的分析,还绘出了隔月的表面海流图。其后,Wyrtki(1961)又在他著称的 Naga 报告中,进一步对这一海域的表面环流和环流的动力学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近年来,Kwan Ming Chin(1970),Williamson(1970),Watts(1971a,1971b,1973)等引用六十年代及七十年代初 相似文献
3.
4.
童海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3,(4)
为探讨微体古生物学在古海洋学和其它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前景,以及微体古生物学本身的发展方向,1993年9月2日在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开放实验室举行了“世纪之交的微体古生物学及其在中国的前景”微型学术讨论会。台湾大学黄奇瑜、美国耶鲁大学魏国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穆西南、地矿部地质科学院何希贤、地矿部海洋地质调查局夏金宝、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郑连福、胜利油田钻井地质公司刘传联、同济大学汪品先、赵泉鸿、吴国瑄等也应邀参加了会议。正在西欧的同济大学王律江,还以书面发言的形式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5.
6.
7.
夏季流经东沙群岛北侧的一支偏西向海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根据1992年8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香港理工大学合作进行的“南海环流试验”的调查资料,并引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1982年7月,1985年8月在南海东北部的调查资料,黑潮合作调查的资料,通过温,盐度分布特征的分析,并结合动力计算结果,指出夏季在南海东沙群岛北侧存在着一偏西向海流,它的流动路径与文献「5-7」中所说的南海黑潮分支的流动路径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8.
海洋锰矿是一种黑色、黄褐色、土黑色的铁锰氧化物块状集合体,一般分布于4000—6000米水深的深海盆中。含矿层产于红粘土、硅质软泥、放射虫软泥和抱球虫软泥等沉积速率缓慢的远洋沉积物的顶部并在沉积物——海水界面上最为富集。矿层中含结核块体最大密度可达26公斤/米^2,分布面积数十万平方公里。矿石呈结核状、浑圆状、饼状、葡萄状、结壳状以及其他复杂形态。 相似文献
9.
玛卡萨的目标是用最短的时间来刷新独驾快艇环绕世界的纪录。但就在“战役”刚刚拉开帷幕的第13天,她就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惊涛骇浪的猛烈袭击,再加上发电机消耗燃料过度等一系列麻烦的出现,更使得这次环球之旅雪上加霜。当她行驶了一半海程时,燃料消耗就出现了危机。 相似文献
10.
三水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1,(1)
黄土高原是地球上巨厚黄土分布最广,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的一个地区.自19世纪后期以来,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中外地理学、地质学、土壤学方面的许多学者,在黄土高原作过不少的调查研究,并对黄土高原成因、物质组成以及土壤方面有过论述.近30多年来,为了开发建设我国黄土高原,在土壤侵蚀、地貌、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物理地质作用等方面,许多生产单位和科技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的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提出了各种学术见解,比起过去,我国有关黄土高原的学术研究,不论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和探讨的深度,都有很大进展.但是对于广布于黄土高原的黄土的成因问题,不同学术观点的分歧仍然存在,仍处于探讨之中. 相似文献
11.
东西方之所以面对海洋做出不同的选择,表层的原因在于对机遇的认识和把握,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向海洋发展的动力、动机如何。 相似文献
12.
简直不可思议!2002年9月12日~14日,总部设在纽约的世界海洋奇异现象探索者联合会召开例会。会议期间,照例要对过去5年中人类发现与探索的海洋奇异现象进行评选。结果,无论是奇特程度,还是警示意义,2001年发生在南太平洋的“超级龙涎香事件”得票均列首位。2001年6月10日上午,居住在新西兰南部斯图尔特岛奥本镇的青年巴塔和妻子丽达来到该岛南端一处人迹罕至的海滨,在碧海中纵情畅游。蓦然,丽达发现前方海面上升起一条时高时低、渐渐移近的水柱。“这是鲸鱼在喷水!”丽达惊喜地叫起来。他俩知道,这一带原是… 相似文献
13.
潮滩上波高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长江三角洲海岸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9—2010年的不同季节在崇明东滩北部、中部、南部以及杭州湾北岸东段的芦潮港岸段,利用目前先进的SBE 26plus浪潮仪进行了多个潮周期的波浪观测。研究表明,观测期间潮周期平均风速为1.9~11.0m/s、最大风速为2.8~12.1m/s,各测点潮周期平均水深为0.28~2.12m,高潮位最大水深为0.37~3.19m,潮周期有效波高为0.03~0.45m,最大波高为0.08~1.59m。波高的时空变化受风速、风向、水深和岸滩坡度的综合影响。通常情况下,向岸风期间的波浪较大;风速、水深、岸滩坡度越大,潮滩上的波高也越大。空间上,岸滩坡度最小的崇明东滩中部(坡度0.6‰)测点波高和水深之间的相关性最好,岸滩坡度最大的芦潮港潮滩(坡度8.7‰)测点两者间的相关性最差。时间上,波高和水深之间的相关性与风速、风向的变化有关。因此,只有在潮滩坡度较小(例如<1‰),风速、风向较为稳定时,波高和水深之间的显著正相关关系才存在。要了解某个潮滩的波浪特征,有必要利用先进的仪器进行系统的原位观测,而非简单地借助其它潮滩的波浪研究结果。研究推断,在向岸强台风和大潮高潮位阶段,崇明东滩中潮线附近的最大波高可达1.5~2.0m,芦潮港堤外潮滩的最大波高可达2m以上。 相似文献
14.
尼罗河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变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与长江三角洲的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泥炭(33个)和潟湖(65个)14C测年数据重建了尼罗河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的变动过程,结果显示潟湖样品比泥炭更为有效地反映出海平面变动特征:距今7000a时海平面约位于现今-10m,距今5000a时约为-5m,距离2000a时已接近现代.海侵强度和范围受古地貌和区域沉降的影响呈现出东北部大、中部其次、西部最小.随着海平面上升速率减小,三角洲在约距今7000a时开始建造,并广泛发育潟湖、沙坝和平原河流沉积体系.此后,海平面趋于稳定,人类活动增强,导致海岸沉积环境大片萎缩、消亡.同样利用泥炭(45个)测年数据重建了长江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变动,结果与尼罗河的差异较大,可能是两地沉降差异所致.近代长江三角洲人类活动也是导致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他的人生,就像他所孜孜以求的天然气水合物: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那一半的海水,是他的海洋情结,他的工作生涯大都在辽阔的大海上披波斩浪;那一半的火焰,是他对海洋地质事业的挚爱与追求,就像心中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激励着他不懈努力,最终,成为盛开在南中国海上的那簇美丽的冰中之火。 相似文献
16.
皇权思维与海洋意识南辕北辙.
宋元时期和明末清初是中国海洋发展史上的两次发展机遇,但我们均丧失了这两次发展的机遇.分析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对我们未来发展海洋有比较重要的意义.自泰汉以降,中央集权制一直为历代政权所奉行,以便维持中国这个传统大陆农业大国的统一.但皇权剥夺了民众的最基本政治权力和社会权利,并直接通过"重农抑商"...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在海洋崛起——迎接经略海洋的第三个鼎盛时期谭征(国家海洋局历史在前进,文明在东移。历史的季风正向太平洋刮来。一个新的世纪开始展现在我们面前。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正成为人类第二生存空间,谁拥有海洋谁就拥有未来。海洋是资源的宝库,海洋是交通的要... 相似文献
18.
烟台,古称芝罘,扼黄渤海间要冲,镇京畿之门户,为我国北方重要商埠和海防要塞,也是中国近代海军教育的发祥地之一。近一个世纪,烟台东山脚下先后诞生过两所海军学校。1903年,甲午战败的清政府为复兴海军,在烟台东山脚下金沟寨村北嵩武军旧址的海军练营内创办了以培养航海驾驶学员为主的海军学堂,这就是清末民初五大海军学校之一的烟台海军学堂。该学堂以现代著名作家冰心之父谢葆璋为首任监督(即校长),内设讲堂、操 相似文献
19.
黄海入海口在山东垦利县,我曾两次到过哪里。第一次是35年前,在胜利油田实习时参加抢建黄河口南岸水库。那时的印象,黄河口是黄泛重灾区,人烟稀少,荒凉得可怕。那一望无际的盐碱地,不长树木,不长庄稼,都说是专门流放黑五类和劳改犯的地方。说起黄泛区,其由来已久。北宋末年,东京留守杜充决黄河以阻金兵,不但未能阻止金兵南下,却造成了长达700多年黄河泛滥夺准入海,下游河道大大南移;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 相似文献
20.
冬至这一天的月亮显得格外寒冷,在莫尔逊湾冰原的瑟瑟冷风中,帝企鹅家族正依偎在一起相互取暖……3月的南极大陆,已经是万物萧条了。在寒冷的暴风雪的威胁下,像是谁发了一道无形的疏散令,几乎是所有的生命,都从这片大陆上消声匿迹了。唯有帝企鹅却披上了绚丽而华贵的绅士装。它们面对未来长达数月的酷寒与黑夜,泰然自若,没有丝毫的惊恐与不安,仿佛这一切都是上帝安排好的。在大自然的考验下,它们嬉戏、生存、并繁育着后代。在这片冰清玉洁的白色世界里,这支种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