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雷达卫星图像的黄淮海平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基于雷达卫星ScanSAR遥感图像分析 ,根据中心地理论 ,对黄淮海平原不同地貌、水文等要素影响下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1)利用雷达遥感对结构信息的灵敏反应和雷达卫星ScanSAR合适分辨率 ,在图像上直接显示出建成区的分布和范围 ,直观反映出城镇相对等级 ,这也表明雷达遥感在城市地理研究中的应用潜力 ;2 )黄淮海平原城镇空间结构深受自然条件特别是地貌尤其是水文 (河流、古河道、湖泊 )的影响 ,城镇体系可划分为 5种类型区 ;3)发展了河流影响下的中心地体系由六边形向五边形或四边形演化的构建模型 ;4)无论六边形还是五边形的中心地体系 ,本区体现了理论上对中心地间的距离构建法则与实际情况的良好关系 ,实证了克氏的中心地理论在黄淮海平原重要农产区的某种存在。  相似文献   

2.
基于雷达卫星图像的黄淮海原城体系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基于雷达卫星ScanSAR遥感图像分析,根据中心地理论,对黄淮海平原不同地貌,水文等要素影响下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雷达遥感对结构信息的灵敏反应和雷达卫星ScanSAR合适分辨率,在图像上直接显示出建成区和范围,直观反映出城镇相对等级,这也表明雷达遥感在城市地理研究中的应用潜力,2)黄河海平原城镇空间结构深受自然条件特别是地貌尤其是水文(河流、古河道、湖泊)的影响,城镇体系可划分为5种类型区,3)发展体现了理论上对中心地体系由六边形向五边形或四边形演化的构建模型,4)无论六边形还是五边形的中心地体系,本区体现了理论上对中心地间的距离构造法则与实际情况的良好关系,证衤了克氏的中心地理论在黄淮海平原重要农产区的某种存在。  相似文献   

3.
区域城镇点-轴系统空间结构的分形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点—轴系统是我国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主要模式之一。探索城镇点—轴系统空间结构,进而揭示其数理本质,是进行地理空间优化的理论基础。文章从分形理论出发,构建点—轴系统分形模型,明确该模型的地理意义,以此刻画点—轴系统的空间结构。利用GIS软件开发了点—轴系统分形模型计算工具。以济南市城镇—交通系统为例,在GIS数据环境下计算其分形模型参数,研究结果发现:{1}区域点—轴系统发育到一定阶段的确呈现分形性质,点—轴系统分形模型可以有效地反映点—轴系统空间结构形态;{2}无标度性、分形、有序性是地理空间的不同状态,推论得出随着点—轴系统的发展,其空间结构也经历着无序→无标度网络→分形结构→有序→更为复杂的无序的演进过程;{3}济南市城镇—交通系统已经形成点—轴系统的雏形,城镇点—轴系统处于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胡序威  赵晓斌 《地理研究》1986,5(2):105-105
该文从城镇引力场的角皮,侧重城镇体系成长演变、空间演变、空间结构、功能等级结构等方面对冀东城镇体系进行了系统的剖析.从中发现,城镇在随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形成体系的方式运动,在空间上形成一定的网络(城镇场空间结构),具有六边形趋向.以城镇场引力平衡为基础的城镇场空间结构是城镇的滋生点.在动态上,达种空间结构具有从高值向低值演进的规律. 在等级结构方面,作者发现,城镇规模等级与区域对城镇的服务要求有严格的对数关系,这种关系也是城镇成长的内因之一,它与城镇场空间结构点(外因)结合,便是城镇最佳区位点. 作者还对冀东城镇体系发展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5.
珠三角地区城乡空间转型过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杨忍  徐茜  李璐婷 《地理研究》2016,35(12):2261-2272
基于多期城镇建设用地矢量数据、自然要素、人文经济要素数据,利用空间统计和logistic回归模型,定量识别珠三角地区城乡发展转型的空间中心性、动态性和差异性的演变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结论表明:① 珠三角地区城乡空间转型的中心集聚性不断凸显,形成了以“广佛—深莞”为轴的城镇建设用地连绵集聚区;珠江口东岸中心集聚性和空间扩展性强于西岸,核心区域优于边缘区域,形成多核心的“A”型空间结构;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呈现出显著“点—轴”指向性地域特征;空间成长性呈现为“大集聚,大分散”的网络连接的空间特征。② 外部社会经济发展和内部地理要素及区位条件等共同驱动城乡空间转型,工业化发展和区位条件是核心影响因素。③ 在多重约束下的“控增逼存”政策框架下,人口变化对城乡转型空间扩展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海峡西岸经济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福建省正处于全面发展的工业化阶段,面对外界各种流体的汇集和离散,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构建福建省区域城镇体系的等级、功能和空间结构,协调区域发展,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成功崛起乃是福建省在今后区域规划中的重要任务。立足海峡西岸经济区主体福建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现状,从节点、轴线、网络、域面四个维度分析其结构特征,得到以下结论:①福建省城镇经济发展目前已形成2个主中心(厦门市、福州市辖区)、1个次中心(泉州市辖区)、6个地方中心和一批较大生产规模城镇;②闽东南地区城镇整体水平高于闽西北地区,中部地区城镇沿线发展程度仅次于沿海地区城镇密集带;③福建省城镇体系空间分布较为适中;④福建省城镇经济发展梯度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7.
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空间结构的对应关系和影响要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城镇密集区而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必需要有合理和有序的城镇空间组织模式作为支撑。本文以长三角为研究地区,对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空间结构的对应关系和影响要素进行了探讨。据此认为,基于城市功能定位和合理分工基础之上的高度现代化的两大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市场体系和产业组织网络)是推进产业结构不断演进和升级的重要条件.也是推动城镇空间结构和组织模式持续优化的着力点和主要抓手:促进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空间结构对应的影响要素主要包括:首位城市的发达程度、城市间合理和有序的层级关系、城市体系网络的现代化程度。相对而言,长三角第二和第三要素的矛盾都比较突出.是当前促进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空间结构对应和加强产业结构升级与城镇组织模式协同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基于相互作用视角分析了河流与城镇体系结构形成的关联特征及空间表现。河流作为重要自然要素,与城镇体系结构的形成演变存在紧密的关联性,并在空间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从数量结构来看,城镇依河流呈非均衡集中分布格局;2规模结构方面,城镇对河流依赖随规模递增而增强,且大城市分布与河流等级、区位密切相关;3职能结构方面,沿河城镇职能具有河流属性特征,且区域中心城市或综合性城市多沿河分布;4空间结构方面,河流引导沿岸城镇空间布局分异,改变中心地空间布局理论结构,且引导沿岸城镇空间体系呈现出点—轴、双核等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9.
以城市体系与水系的分形结构相似性为实例,探讨人文地理系统与自然地理系统的对称性及其破缺特征。首先建立城市人口—河流长度、城区面积—流域面积、 (某一级别的 )城市数目— (某一等级的 )河流数目等测度对应关系 ;然后证明基于中心地理论的Beckmann城镇等级—规模模型与 Horton水系构成第一、第二定律数理同构,关于城市人口—城区面积的异速生长关系模型与关于主河道长度—流域面积的几何测度关系模型以及 Horton水系构成的第二、第三定律数理同构 ;进而提出 :城市体系与水系分形结构的相似性实质上是自然—人文地理系统的对称性,只是这种对称关系存在一定程度的破缺,地理系统的演化目标之一似乎是要重建大自然的对称律。  相似文献   

10.
甘肃城镇体系结构及其分形模型研究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文章通过计算甘肃省城镇体系的首位指数、不平衡指数及城市规模分形分布的分维数,讨论了甘肃省城市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的特点;用城镇密度、关联维数分析了甘肃省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指出了目前城镇体系的特征:首位度过大;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出现断层,联系不畅;空间布局小集中、大分散;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力较弱,大城市没有发挥应有的辐射作用;城镇体系结构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显著。进一步探讨了这种城镇体系结构特征形成的内在机制,最后作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甘肃城镇体系发展的相应对策:大分散,小集中,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坚持分散化的道路,完善城镇空间结构;大力促进农村小城镇的发育。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中部地区中心地空间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分形理论中的回旋半径法分别对吉林省中部地区4 个级别的中心地进行分维测算和分析, 得到不同级别中心地的不同结构特征:一级中心地长春市功能和地位明确、稳定, 二级中心地等级模糊且功能缺失, 三级中心地结构紧致合理, 四级中心地量大但联系松散。进一步通过空间构图的方式, 以城镇居民点矢量化数据为基础, 构建吉林省中部地区中心地原始空间图景, 通过对原始图景的修补和模型抽象化处理, 得出结构相对完整的中心地六边形网络体系。进而将其与传统中心地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 修补之后的吉林省中部地区中心地属于克里斯塔勒K=3 体系。但是从现实发展来看, 吉林省中部地区形成合理的中心地体系, 需要加快部分三级中心地的发展, 并促其部分升级为二级中心地, 解决区内二级中心地空间缺失问题;同时, 还须解决四级中心地结构松散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以1990-2007年天山北坡城镇GDP、土地、人口、交通数据为资料,根据城镇空间分布“最近邻点指数”理论,空间相互作用和分形理论,分析了天山北坡城镇空间分布特征,构建了绿洲城镇相互作用强度判断模型,提出并论证了“组团”点-轴空间结构模式优越性。研究发现:①天山北坡经济带城镇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在空间结构呈现3个城镇高密集区,两个城镇稀疏区特征;②传统绿洲城镇空间结构下,城镇接受中心城市辐射差异很大,不利于城镇整体发展;③以“乌鲁木齐都市圈”为点的“组团”点-轴空间结构模式,有利于中心组团城镇对其他城镇的辐射;④以“5组团”为点的点-轴模式有利于组团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城镇发展;⑤天山北坡经济带向伊犁河谷延伸有利于中心组团城镇对其他组团城镇的辐射。  相似文献   

13.
天山北坡城市群地域空间结构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正确认识城市群地域结构的形成及发展规律对促进城市群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运用分形理论和多变量聚类统计分析等方法,以干旱区天山北坡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其1990—2005年城市群规模和职能结构时空特征、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城市群城市规模等级结构和空间相互作用都具有分形特征。天山北坡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比较松散,呈明显的首位分布,人口分布不均,且有极化趋势。城市群职能分工不明显,城市经济结构雷同,经济活动的主导部门都是工业,优势职能为交通和商业,但城市群职能结构不断发展完善。城市群空间布局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与影响,城市缘绿洲疏密相间分布、沿河流空间扩张分布,交通干线两侧集聚的特点,城市间连通度很高,接近直线式连通。城市空间组织形态呈现出总体带状发展,点面结合、圈面集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城镇体系分形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伍世代  王强 《地理科学》2007,27(4):493-498
应用分形理论对福建省城镇体系进行了规模和空间结构研究,验证了福建省城镇体系得规模分布和空间布局均符合局部的分形特征,同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福建省城镇体系规模分布还处于初级的首位型阶段,城镇体系规模等级发育不成熟;第二,福建省城镇体系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区域、地方两个不协调的现象;第三,福建省地区城镇体系交通网络的通达性较高,城市间联系较为紧密,但也注意到区域城镇网络的均衡性还有待提高。最后,通过自然、社会及历史等原因对成因进行讨论,据此提出福建省城镇体系结构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城市公园以满足生活需要成了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尝试构建城市公园综合吸引力模型,并运用分形、聚类等方法,建立芜湖市城市公园等级体系,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芜湖市城市公园在Z.ipf分布模型中呈现出双分形结构,可分为两个大类六个等级。城市公园体系具有等级层次性不强、高等级公园中心性明显等特征;高等级公园具有极强的老城区指向性、人口稠密区指向性和经济实力强区指向性,低等级公园散布在人口稠密区、数量多、分布范围广;总体上呈现出中心集聚、外围松散,分布不均衡的空间格局。自然条件是公园形成的基础条件,近年来为满足城市发展和城市居民需求,政府规划和企业行为是城市公园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城市公园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Changes of multiple cropping in Huang-Huai-Hai agricultural region,China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Multiple cropping index (MCI) is the ratio of total sown area and cropland area in a region, which represents the regional time intensity of planting crops. Multiple cropping systems have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and production of cropland by increasing cropping frequency in one year. Meanwhile, it has also significantly altered biogeochemical cycles. Therefore, exploring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multiple cropping intens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nsuring food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In this study, MCI of Huang-Huai-Hai agricultural region with intensive cropping practices was extracted based on a cropping intensity mapping algorithm using MODIS 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 (EVI) time series at 500-m spatial resolution and 8-day time intervals. Then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landscape pattern of MCI trends were analyzed from 2000–2012. Results showed that MCI in Huang-Huai-Hai agricultural region has increased from 152% to 156% in the 12 years. Topography is a primary factor in determining the spatial pattern dynamics of MCI, which is more stable in hilly area than in plain area. An increase from 158% to 164% of MCI occurred in plain area while there was almost no change in hilly area with single cropping. The most active region of MCI change was the intersection zone between the hilly area and plain area. In spatial patterns, landscape of multiple cropping systems tended to be homogenized reflected by a reduction in the degree of fragmentation and an increase in the degree of concentration of cropland with the same cropping system.  相似文献   

17.
基于agent的商业中心地空间结构动态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领  罗柏宇  翁瑾 《地理研究》2010,29(9):1659-1669
以克里斯泰勒提出的中心地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回顾和总结了中心地理论的主要内容、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并以复杂性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根据中心地理论假设,提出基于agent建模的两层次agent模型结构,通过遗传算法再现和验证了克氏单一职能的六边形中心地空间格局。模拟表明,微观自主体的相互作用的确可以突现出六边形宏观空间格局,这为以后突破克氏理论中"均质、静态、封闭"的不足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中心地宏观空间结构的微观机理需要进一步结合经济学演绎模型和ABM的计算实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