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研究目的主要在于通过查明板文地下河的汇水区范围以及板文地下河中下游段的分布轨迹及水文地质特征,岩溶水的补给来源与动态特征等,了解东兰县纳巴片岩溶内涝与岩滩水库蓄水后所引起的板文地下河岩溶浸没之间的关系,提出解决岩溶内涝的途径与措施,为纳巴片岩溶内涝治理提供依据。研究表明,纳巴片的岩溶内涝,除了与特殊的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和大量集中降雨密切有关外,岩滩水库蓄水后,使库水沿板文地下河倒灌,地下水位升高,是造成纳巴片岩溶浸没范围增大,延长浸没时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作登地下河地处国家重点在建项"目桂西铝业基地"范围,横跨德保、田东两县。文章在研究作登地下河系统地质—水文地质结构特征的基础上,对地下河不同迳流段的开发利用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针对铝业基地建设的供水需求,提出了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3.
岩溶关键带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的研究对于科学认识其内部的演化环境与结构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岩溶水是水-岩作用后主要的信息载体, 定量分析其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是揭示岩溶关键带含水系统介质环境与水动力条件的有效手段。以滇中高原岩溶关键带3个典型岩溶含水系统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不同含水系统出露的岩溶泉进行野外采样与室内测试, 综合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水化学图解、离子比例系数与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 深入剖析了各含水系统岩溶水水化学组分特征、成因作用和含水层介质特性, 并对关键带中水循环与水化学的内在联系及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①HCO3-、Ca2+是各含水系统岩溶水中含量最高且来源稳定的离子组分, Mg2+是控制各含水系统水化学类型异化的关键因素; ②碳酸盐岩类的岩石风化、矿物溶解是各含水系统内岩溶水化学组分特征的主要成因作用, 岩溶水对华宁水系统含水层的溶蚀作用仍在发生, 阳离子吸附交替与硅酸盐岩类的风化溶解是区域岩溶水中Na+、K+的重要来源; ③区域岩溶的发育强度、岩溶含水层的出露条件及含水介质岩性与连通性共同塑造了滇中高原岩溶关键带不同含水系统地下水化学特性。研究成果丰富了对滇中高原岩溶关键带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的认识, 为区域岩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基于水化学的证据支撑。 相似文献
4.
5.
岩溶地下水系统空间结构复杂,含水层渗透性强、防污性能差,一旦发生污染,污染物扩散迅速且修复难度较大。以南方某岩溶大泉为例,在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水化学图解及多元示踪技术,分析岩溶地下水系统边界及暗河管道分布,识别岩溶泉的主要污染物、来源及污染途径,探索岩溶地下水污染成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Q1岩溶地下水系统为典型的“多源单汇”地下水循环模式,存在南北2条主要径流通道;其主要污染物质为锰、菌落总数、氨氮、总磷,分别为地下水质量标准阈值的17,14,7.2,3.8倍;建筑垃圾堵塞原有的暗河通道,工程勘察和强夯活动破坏了垃圾堆场下部天然黏土防渗层,生活垃圾及渗滤液进入岩溶管道,两者共同导致了岩溶地下水的污染。该研究对于岩溶地下水系统污染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硼是地热流体中较为保守的元素,经常伴随地热系统出现,研究其来源对揭示不同类型地热系统成因机制有重要作用。分别选取了我国高温与中低温地热系统中较为典型且具有异常高硼浓度的西藏搭格架和宁夏银川盆地地热系统,研究了不同类型地热系统地热水中硼的来源及其相关的地球化学过程。结果表明搭格架中性和弱碱性地热水中硼主要来源于围岩的溶滤与岩浆流体的贡献,搭格架酸性地热水中的硼则主要来源于地下浅层冷水的输入;而银川地热水中硼则主要来源于深层古沉积水的补给。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地热水的水化学特征,讨论了不同类型地热系统的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地热水中硼的地球化学特征具有识别不同类型地热系统成因机制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8.
9.
岩溶水流系统特征研究有助于地下水资源的合理评价和开发利用。借鉴水文学的研究方法,统计并量化了典型岩溶水流系统的空间特征以及其水文动态响应、温度场和电导率特征。划分了扇状、树枝状、平行状、梳状4种地下水系来综合反映岩溶水流系统的地表-地下岩溶特征,前两者主管道垂直于地层走向,构造裂隙起汇水作用,后两者主管道平行于地层走向,层面裂隙起汇水作用。黄陵穹隆西北翼、西翼和南翼以平行状和树枝状为主,东翼和北翼则以扇状水系和平行状水系为主。不同地下水系结构的形成及区域差异与含水系统和水系的空间关系和级次性密切相关,并表现出不同的动态特征。扇状和平行状岩溶水流系统对降雨响应最为敏感,而梳状水系岩溶水流系统响应和衰减过程最慢;基于岩溶地下水温度与出露高程和循环深度显著相关的关系建立了鄂西山区地下水温度线。这一基础性研究可为岩溶地下水流系统研究和当地工程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山地钻探工程施工,揭露对矿体边界及深度进行控制,并结合取样测试等方法,大致查明了区内地层分布、各矿体的分布、形态、产状、厚度及矿体围岩、夹石的特性,并对矿床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估算出该区铁矿D+E级储量678.71万t。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甘沟铅锌矿的地质矿产勘查,已初步查明区内铅锌矿含矿层位为下志留统梅子垭组,圈定了4条铅锌矿体,已获铅锌矿资源量9.78×104 t.该含矿层矿体单个长180~580 m,平均厚度1.22~1.79 m,平均锌品位5.42%~8.37%,平均铅品位1.93%~11.04%.认为该矿床成因属沉积变形变质热液改造型矿床. 相似文献
12.
13.
对黄崖洞铁矿床的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矿床及矿体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矿床成因做初步探讨.全面总结该矿床的成因、构件要素及其与矿床表象特征之间的关系,从而确立在地层、构造、标志层等方面同类型矿床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4.
广州城市暴雨内涝时空演变及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暴雨内涝是城市常见的“城市病”。本研究通过收集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及2000年之后广州市主城区严重暴雨内涝资料,探索改革开放后广州市暴雨内涝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对暴雨内涝的影响。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至今,广州市主城区暴雨内涝点在时间和空间2个尺度上有显著的变化。早期内涝点主要集中于市中心的越秀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逐渐在白云、天河等城市化较快的区域出现。从1990-2010年,广州市城乡建设用地扩张显著,城市不透水面密度与暴雨内涝点核密度呈正相关。其相关性随城市化发展逐渐增强,表明改革开放后广州市城市的快速扩张,对主城区暴雨内涝点的时空演变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城市暴雨内涝的防治应重视城市不透水面格局的优化和调整。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前人对氮循环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野外调查,阐述了岩溶洞穴中火硝的分布特征,探讨了氮、钾的来源及其形成的化学机理,分析了火硝保存的环境和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16.
右江盆地晚古生代白云岩特征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右江盆地在晚古生代沉积演化过程中,在各个时代、各层位均有白云岩形成,但不同层位白云岩发育的规模有明显差异。宏观上在剖面上产出的形态有层状、斑块状、透镜状、角砾状、裂缝状等;微观上白云石的形态可以分为:自形-半自形密集状、自形星散状、半自形-他形不规则状、自形-半自形缝合线状、他形生物腔充填状、自形-他形生物组织状和他形的脉状等。在上述基础上讨论了白云岩的岩石学特征,主要包括有结构残余的白云岩、无结构残余的白云岩、强烈交代的白云岩和含(泥)硅质白云岩四大类,其中无结构残余的白云岩又包括粉晶白云岩、中-细晶白云岩和粗晶白云岩三类。论述了白云岩产出的环境从台→地台地边缘→斜坡→盆地均有产出。正是由于沉积环境的关系,也导致白云岩产出的宏观产状特征从厚层块状大套(台地)→中厚层(台缘)→角砾状(斜坡)→薄层或夹层(台盆),进而建立了白云岩的成因模式。通过对研究区内白云岩的上述特征研究可以看出,区内白云岩为成岩交代的产物,但不同宏观特征的白云岩其成因机制和过程是不同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深水白云石化作用形成的白云岩,另一种为浅水白云石化作用形成的白云岩。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介绍了德天瀑布的基本情况及该地区的地质特征,并对瀑布的分级及地质成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其形成与所处的地层岩性、断层构造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青海省内观赏石资源丰富、类型齐全.受区域地质特征、地理地貌和气候特征等影响,青海省观赏石在省内具有一定地域性、规律性.本文通过梳理青海省观赏石种类以及空间分布,简要分析观赏石形成原因以及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区域地质背景与观赏石形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宜章一六地区地热资源区域地质背景、地质及化学特征的分析研究,发现该区地热资源为断裂型地热资源,地热能来源于深部的岩浆岩体.深部的热能沿深大断裂上升到地壳浅部的热储层中,以大气降水为主要来源的地热水在次级断裂、节理和岩溶裂隙等通道的作用下循环加热和升温,最终形成了该区丰富的地热水资源. 相似文献
20.
根据矿床地质特征、岩矿测试分析,及矿石结构构造研究,对艾沟金矿的成因及控矿进行论证,指出矿体严格受构造控制,矿体属中-低温热液成因。矿石类型为含硫化物石英脉及含重晶石石英脉。最后得出,目前所见的Ⅰ号矿体只不过是矿体的一小部分,最大最富的矿体在构造深部的交会部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