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矿床产于中太古宙变质表壳岩组合的斜长角闪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及磁铁石英岩地层中,矿体呈似层状,两条矿体平行或近于平行产出,矿体产状总体呈走向北东25°,倾向北西,倾角60°但局部产状受构造及变质作用影响尚有一定变化,矿体与围岩产状一致。矿床成因类型属变质铁硅建造铁矿(属"鞍山式"沉积变质铁矿床)。  相似文献   

2.
邹家山铀矿床矿体形态、规模及其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万良  杨松  余水 《铀矿地质》2015,(3):363-369
邹家山铀矿床位于相山火山-侵入杂岩体西部,产于早白垩世碎斑熔岩和流纹英安斑岩中。勘查报告显示,矿体受NE向断裂、裂隙控制,矿体形态简单,呈脉状、透镜状,成群、成带,产状单一,倾向NW,倾角40°~60°。但开采资料表明,矿体形态复杂,有脉状、透镜状,也有囊状、折线型、弧型、Y字型、人字型和树杈状等。在空间分布上,北东端矿体走向大多为NE向,倾向NW;往南西方向,矿体产状变得较复杂,有的矿体呈近EW走向,倾向S,有的呈NW走向,倾向SW,还有的呈SN走向,倾角较大;到了47线以南,矿体走向多为NW向,倾向SW。同时还发现,许多矿体明显偏小,现有的钻探间距难以对其形态和规模准确控制。  相似文献   

3.
桂花冲铜多金属矿床是铜陵矿集区沙滩角矿田近年来新发现的一处中型矿床。矿床有主矿体3个,呈北东及北东东走向,倾向北西,局部倾向南东,倾角25°~65°。矿体呈透镜状产出,其形态、产状受岩体的接触带构造及断裂破碎带所控制。该矿床是一个以矽卡岩型为主的矽卡岩-斑岩型复合型矿床,具有多期多阶段成矿特征。主要控矿因素是构造、岩浆岩,三叠系下统南陵湖组灰岩(大理岩)是良好的成矿围岩。  相似文献   

4.
矿床分布于九甲-墨江断裂带中,单个矿体产于F_1、F_2两断裂所夹持的上古生界浅变质沉积岩系与南西侧浪泥塘-麻子村超基性岩体的接触带附近,矿体严格受断裂(F_1、F_2)控制,其规模、形态、产状随断层规模和产状变化而变化;矿床成因类型属构造蚀变岩型中低温热液金矿床。  相似文献   

5.
(一) 矿体形态 206矿区矽卡岩白鎢矿矿床主要分布在甲区和乙区兩个地段,如图1。矿体呈层狀、条帶状、扁豆狀产出。所谓矿体不仅有矽卡岩而且也包括了矽卡岩上、下圑岩(石灰岩、角頁岩和板岩)的工业矿化部分。矿体产状与矽卡岩体基本一致,矽卡岩化則又与岩层产狀一致。矿体走向在甲区大致为北东30~35°,傾向南东,倾角由30°至35°;在乙区略偏东而为北东60°左右。倾向亦为南东,傾角由35°~40°。本区矿体在产狀上較为特殊的是:这种接触交代式的矿床并不产于与侵入岩体的接触帶上,而却产于石灰岩与砂岩的接触帶中(这是主要的),或者产于  相似文献   

6.
三一一一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震旦系和寒武系;局部地段可见上中石炭系不整合于寒武系之上。地质构造情况较为简单,岩层产状平缓,断裂构造除一南一北的两条规模较大外,其它都较小(见图1)。矿床铀矿化主要赋存于震旦系灯影组中段(Zb~(2-2))的硅质泥岩或泥质硅岩中;此外,在陡山沱组硅质泥岩和寒武系中(即层间构造控制)也可见到零星的工业矿化。该矿床的矿体具有薄、广、贫的特点,呈似层状,产状平缓,倾角一般只有10—20°。矿体上复地层为寒武系炭质岩,厚度多数为100米左右,也有的可达200多米。在这样的盖层  相似文献   

7.
江西省村前夕卡岩+斑岩复合型铜铅锌矿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西省村前夕卡岩+斑岩复合型铜铅锌矿床产于燕山中期超浅成花岗斑岩与上石炭统黄龙-船山组白云质灰岩、白云岩接触带及其附近,具有接触带、斑岩体内成矿的特点。NE向村前倒转倾伏背斜轴部及倒转翼与岩体接触部位是矿区有利的成矿部位。矿体形态总体为不规则似层状,沿走向、倾向皆有膨大与收缩现象,倾角15°~68°。矿化主为铜铅锌。花岗斑岩、接触面的产状、围岩的夕卡岩化蚀变是矿化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含矿热液主要来自于上地幔,矿床成因类型属“夕卡岩+斑岩复合型”。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西林金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和矿床成因的研究,该矿床为中低温潜火山热液裂隙充填型金矿,赋矿围岩为中生代侵入岩及潜火山岩。矿体受西林断裂控制,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南或南东,倾角25°~55°,赋存于宽几十米至200 m的构造破碎带内。带内岩石硅化、黄铁矿化、绢英岩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等蚀变为矿体的发现提供了重要线索。其勘查成果为西林断裂带内找矿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甘肃小柳沟铜钨多金属矿田构造控矿作用及其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柳沟铜钨多金属矿田是我国西北大型钨矿的典型代表,其矿体受构造控制明显:背斜层间滑动虚脱构造控制了主矿体的形态、规模和产状,隐伏岩体侵位构造控制了区内矿床(点)的分布,岩性层构造裂隙的发育程度控制了矿体的富集.上述3种构造作用表明在小柳沟和祁宝矿床之间及世纪矿床西部外围地段有望找到新的矿体.  相似文献   

10.
大溶溪白钨矿床产于辰山花岗岩体外接触带下震旦统南沱砂岩组热变质晕(带)内,矿体沿南沱砂岩组作层状、似层状及厚大的透镜体状自然延伸,矿床规模为大型,产状稳定.矿体严格受断裂及不整合面的控制,岩体和特定层位是矿床形成的必要条件,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印支期,由岩体与围岩作用形成的高温热液沿构造裂隙充填交代成矿.矿床为与夕卡岩化...  相似文献   

11.
山西代县碾子沟金红石矿床地质特征及经济意义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红石在国民经济中用途广泛,我国每年需要大量进口.山西碾子沟金红石矿床位于五台西段草垛山分岭背斜南翼,金红石矿体赋存于碾子沟上段地层中,矿体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矿体规模、产状和形态严格受岩体控制,矿化是吕梁期热液活动强烈影响的结果,使得金红石叠加富集.矿床含矿岩石主要为阳起透闪岩、绿泥透闪岩等.金红石呈半自形粒状结构,多分布于透闪石矿物之间.采用金红石(TiO2)边界品位1.0%、工业品位1.6%计算,共求得金红石(TiO2)资源/储量163万t,属于大型矿山.  相似文献   

12.
河南洛宁房圪垃湾铅矿区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喜  高帅  柳阳阳  曹铮 《地质与资源》2012,21(5):453-456
房圪垃湾铅矿床产于太古宇太华群由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等组成的一套中深程度的区域变质岩中.区内主要有F9-Ⅰ、F9-Ⅱ、F9-Ⅲ、F10-Ⅰ、F10-Ⅱ、F11-Ⅰ、Ⅰ号等7个矿体,均赋存于断裂破碎蚀变带内,并严格受其控制.矿体的形态、产状与含矿断裂带基本一致,矿体多呈薄脉状、透镜状或似层状,沿走向及倾向均具舒缓波状特征,膨缩及分支复合现象明显.通过研究地质特征,认为矿床类型为破碎带蚀变岩型矿床,属中低温热液成因,成矿作用为区域变质-混合岩化-岩脉侵入-中低温热液交代充填.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宁南县罗家坡铅锌矿体赋存于志留系石门坎组第三岩性段(S2s3)白云岩中。矿体的产出位置、形态、产状严格受层间破碎带控制,矿体规模与容矿构造的规模呈正相关,矿床类型为沉积改造层控型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宁南县罗家坡铅锌矿体赋存于志留系石门坎组第三岩性段(S2s3)白云岩中。矿体的产出位置、形态、产状严格受层间破碎带控制,矿体规模与容矿构造的规模呈正相关,矿床类型为沉积改造层控型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15.
韦耀健 《广东地质》2003,18(4):21-26
英德尖峰山黄铁矿普查区初步确定为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黄铁矿床。矿床受地层、构造、岩相古地理环境等因素控制。根据矿区Ⅰ、Ⅱ、Ⅲ号矿体与地层、构造的相关关系预测:矿区Ⅱ号矿体规模最大,Ⅰ、Ⅲ号矿体规模偏小;矿区南部F1断层与下古生界地层、花岗岩体(或花岗闪长岩体)交汇处是寻找硫化物伴生金矿、石英脉型岩金矿的远景区段。  相似文献   

16.
林喜 《福建地质》2011,30(2):101-107
大田琴山铁矿主矿体呈似层状贮存于晚古生代经畲组中,其形态和产状受地层控制明显,次要矿体以脉状、透镜状居多;岩浆期后热液叠加、改造显著,属沉积-热液改造型矿床.  相似文献   

17.
<正>1矿床地质特征黎山大风洞铝土位于凯里—黄平矿段,矿体主要产于下二叠统梁山组(P1l)中段的含铝岩系中,矿区主要构造线由北东—南西向呈断块状构造,地层倾向70°~79°、倾角5°~13°,矿体与地层产状一致,走向北东,倾向南西,沿构造线呈层状或透镜状产出,与围岩界限明显。矿体规模较小,平均厚度1.4 m,平均品位:Al2O3为50.54%,Si O2为31.03%,Fe2O3为1.23%,Ti O2为2.96%,Al/Si为7.78。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姚家店铅锌矿矿床为一受NW向断裂带构造控制的中低温岩浆热液充填交代型铅锌矿床,形成于燕山晚期,矿体呈脉状产于二叠世额里图组安山质凝灰岩之构造破碎带内,形态产状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矿石为硅化、黄铁矿化碎裂岩型铅锌矿石。  相似文献   

19.
排庭金矿为贵州三都-丹寨Hg-Au-Sb成矿带内近期新发现,产于中、下寒武统细碎屑岩建造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断裂破碎带及其旁侧构造裂隙中,矿体的产状、形态、规模严格受次级断裂构造控制。矿床在时空上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该区构造作用贯穿于整个金矿床的形成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庞西垌银(金)矿床是粤西北地区构造蚀变岩型银(金)矿床的典型代表之一.矿床产出受前寒武系及下古生界混合片麻岩与燕山晚期花岗岩之间的接触带断裂构造控制,矿体严格产于断裂带内部,呈脉状、透镜状.研究表明,控矿断裂的形态、产状变化对矿体空间定位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多组控矿断裂的交叉复合是矿体加大变厚的直接原因.矿体产出与断裂构造内部特定的断裂构造岩、蚀变岩及其分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