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河河口的治理是稳定现行尾闾河道的重要途径,河口地区挖沙降河为黄河的治理,水沙资源的利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是发展黄河三角洲经济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2.
3.
黄河三角洲海岸及滨海区演变与河口流路、入海水沙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自1855年夺大清河道入渤海的140多年来,除1938年以前部分时段在河口段以上改道使现三角洲河竭和1938~1947年花园口人为决口夺淮入海外,其余100多年均在现三角洲上行河入海。由于黄河每年都携带巨量泥沙进入河口地区,并且在三角洲面上决口、分汊、改道频繁,使三角洲演变剧烈,海岸变化复杂。黄河输往河口地区的泥沙除一部分淤积在河口附近河道外,其余部分进入河口滨海区,其中大部分快速落淤在河口附近的近岸海域.还有一部分被海洋动力输往较远的海域。因此.黄河三角洲海岸演变与河口流路的变化和入海水沙的变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5.
7.
8.
10.
11.
黄河口地区湿地的研究和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口地区湿地的形成、分布规律与黄河流路的频繁改道及海洋侵蚀作用紧密相连 ,构成湿地形成和消亡的重要因素。黄河口湿地的保护中存在不少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 ,所以要加强科学研究 ,建立数据库 ,对湿地进行动态监视和模拟。黄河口区的湿地保护对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黄河清水沟流路河口尾闾段河床形态萎缩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简述黄河河口尾闾河段相关特征的基础上,从河槽横断面形态、河床纵剖面形态包括主槽河底平均高程、河床纵比降、平滩流量变化等方面分析了黄河河口尾闾河段河床形态萎缩特征。清水沟流路在1976-2000年期间,黄河口尾闾河段的发育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即初期发育阶段、中期成型阶段、后期萎缩阶段、末期人工干预发展阶段。相应的发育时期分别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尾问河段主槽宽深比上升、横比降升高、河段纵比降下降、河床平均高程抬升,其相应时期内河道平滩流量相对偏低。这一现象可能与黄河来水来沙偏枯相关。河道疏浚、人工出汉、调水调沙等措施对尾闾河段河床形态的萎缩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其影响是暂时的,不能改变河道萎缩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13.
护岸工程在建造和运营中 ,经常会遇到各种风险。为了保护胜利油田陆上的油气开发设施 ,应用风险分析技术对黄河口附近护岸 (海堤 )工程的风险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了该海区护岸工程防范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黄河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入海水沙的扩散与通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2007年夏季黄河调水调沙期间黄河三角洲海域3断面连续站及渤海南部24个大面站观测的流场、温度、盐度及含沙量资料为依据,分析了调查区水沙扩散特征,计算了各连续站的拉格朗日余流及泥沙输送单宽通量。结果表明,黄河入海泥沙扩散范围非常有限,主要分布在南至莱州湾西南部、北至北纬38°附近离岸约20km以内的带状沿岸区域;但黄河冲淡水出现大面积扩散,覆盖了整个莱州湾的北部和中部,最远可至龙口附近,黄河入海水沙扩散不同步。在现行河口和钓口流路废弃河口存在两个高浓度泥沙中心,分别对应于黄河入海泥沙和废弃钓口流路海域底质再悬浮产生的两个泥沙来源。河口及三角洲近岸切变锋的阻隔及辐聚作用,是大部分黄河入海泥沙沉积在河口及沿岸13m水深以内的主要动力因素。受余流方向及水体垂向湍动较弱的影响,两个高浓度泥沙中心很少有泥沙交换。冲淡水的大面积扩散主要受表层余环流的影响。余流及悬浮泥沙通量计算显示,夏季黄河入海水沙在近岸主要向东北方向扩散。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整体冲淤平衡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海岸侵蚀、三角洲面积减小已成为世界上关注的热点问题。三角洲造陆的趋势及速度制约着三角洲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演变。本文以1976、1986、、992、1996-1998年黄河三角洲卫星遥感照片及海区水深等实测资料为依据,通过其高潮线的对比分析,研究整个黄河三角洲面积变化的趋势。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在整体淤进的同时伴随着蚀退,三角洲的造陆面积呈逐渐减小的趋势。通过对1950-1998年黄河利津站实测来水来沙资料的分析,发现近年来水沙呈递减趋势,这可能是三角洲造陆面积减小的重要原因。研究了黄河三角洲造陆面积与流域来水来沙的关系,从而得出当来沙量为2.45亿t/a时,三角洲面积整体趋于不冲不淤的平衡。若来水来沙量继续减少,黄河三角洲将走向全面蚀退,趋于消亡。 相似文献
16.
现行黄河口拦门沙的形态和演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彰榕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4)
根据1984年、1987年、1989年黄河口拦门沙的实测资料,在阐明黄河口拦门沙的形态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实测水深资料计算冲淤量,分析其形成和演化规律及演化的机制。为治理黄河口的淤积,以延长现行流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黄河干流大型水库进行调水调沙,在短期内将大量沉积物快速输送入海,是河口泥沙异重流触发的重要窗口期。根据2010年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口沉积动力现场观测资料,建立覆盖整个渤海海域的ROMS数学模型,以黄河利津站逐日水沙数据和海域潮汐、风场数据作为模型驱动条件,模拟调水调沙期间的河口泥沙异重流发育过程。模拟结果显示,在没有大风扰动的情况下,河流入海悬沙浓度>29.0 kg/m3时会在河口产生高密度泥沙异重流。黄河冲淡水携带大量悬浮物从河口流出后,与海水迅速混合,在潮流影响下,冲淡水舌随时间由西北向东南偏转,输运至莱州湾西侧。淡水和沉积物主要以表层羽状流和底层异重流形式输运:表层羽状流扩展范围较大,输运路径为河口西北方向—远岸(河口东北区域)—莱州湾西侧;底层异重流扩散范围较小,输运路径为河口西北方向—河口沿岸(东)—莱州湾西侧。河口泥沙异重流生消和水体垂向结构存在周期性变化特征:落潮时段异重流发育较好,水体层化增强;涨潮时段异重流逐渐消亡,水体混合增强。估算出黄河口清水沟清8叉流路主泓区内水体由河口径流、潮汐应变和潮汐搅动引起的势能变化率,其中潮汐应变和潮汐搅动起主导作用,比河口径流引起的势能变化率高出2~3个数量级(102~103)。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三角洲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黄河三角洲各岸段滩涂资源特点分析的基础上,从滩涂的定义出发,结合黄河口三角洲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具体情况,对三角洲各岸段的滩涂范围进行了界定,给出了三角洲地区滩涂资源数量及其分布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9.
利用Landsat TM卫星遥感图像对现黄河口区河道、岸线进行识别和提取,分别研究了1996-2011年间河口区河道、岸线演变特征及近岸淤蚀状况,结合历史实测资料,从整个新老黄河口区动态演化角度,分析了黄河口侧湾大型人工岛工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清8以下河道小范围改道2次,可分3个阶段,新河口区岸线整体呈淤进状态,老河口区岸线持续呈蚀退状态,河口侧湾人工岛工程受南冲与北淤双重作用影响,新老河口沙嘴的变化及地层不均匀沉降对该人工岛的长期安全稳定产生了一定威胁。建议在大型人工岛工程两侧修建堤坝等防护工程,并加强河口整个区域地层沉降方面的长期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三角洲地区水资源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河河口三角洲地区具有丰富的土地后备资源 ,是我国土地资源开发潜力较大的地区之一 ,但黄河水资源的可供水量有限 ,尤其是近年来深受黄河断流影响之苦。研究黄河河口三角洲水资源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黄河河口三角洲的水土资源条件和开发利用现状的分析 ,研究了河口地区的来水量 ,在此基础上 ,对河口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进行了研究。文中建议河口地区的黄河可供水量为 7.8× 1 0 8m3/ a,此量既可以满足河口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水要求 ,又可以保证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所需输沙入海水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