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厂坝铅锌矿是重点开发矿区,其山体陡峭,工业爆破时容易造成山体滑坡。为研究边坡稳定性,我们使用人工地震方法,在厂坝铅锌矿区500米范围内,布设了两条交汇测线系统,反演和正演了该工作区域的浅部地壳速度剖面,得出地表直达纵波的平均速度为1.74公里/秒;对1号、2号公路地区和1至3号平台斜坡地区进行了速度分层,确定从地表向下540米深可大致分为五个速度层,速度从1.74公里/秒到2.99公里/秒。本文结果表明,CBY—2爆破地震仪可用于浅层地震勘探。我们所用的数学处理方法亦可在其它浅部地震勘探中使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部活动断裂的现代构造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中国东部第四纪以来活动断裂的展布和基本特征。根据断层位移测量把活动断裂的现代运动分为四级:第一级为≥10毫米/年,第二级为<10—1毫米/年,第三级为<1—0.1毫米/年,第四级<0.1毫米/年。并根据活动断裂的展布和现代活动程度,把该区分为五个相对活动区和三个相对稳定区。指出了断裂活动的强弱与地震活动有一定的相关性,近年来强震则多发生在第一、二级断裂带上,相反,活动速率较低的断裂,近期地震活动水平不高,也未发生过强震。本文最后讨论了应力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3.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在中国大陆南北地震带中段.由于龙门山断裂带历史上只发生过3次6~61/2级强震,而且其晚第四纪构造活动速率很低,以至于对其潜在地震危险性认识不足.为什么在龙门山地区突发大地震,该地震具有哪些特征?其成因机制是什么?本文在地震地质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利用震前的GPS观测结果,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思考和探讨.结果表明,5.12汶川大地震是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断裂突发错动的结果,地表上形成200多公里长的地表破裂带;灌县—江油断裂在地震中也发生了破裂,形成的地表破裂带长达60多公里.震前的GPS观测表明,横跨整个龙门山断裂带的滑动速率不超过~2 mm/yr,单条断裂的活动速率不超过~1 mm/yr,与地震地质研究结果和历史地震记录相一致.利用地震地质考察和地震波反演得到的最大同震位移可以获得相当于5.12汶川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2000~6000年.龙门山断裂带发育在破裂强度很大的变质杂岩体中,断裂带本身在剖面上呈“犁形”或“铲形”结构,有利于能量积累,形成破坏性巨大的地震.所以,5.12汶川大地震是一次低滑动速率、长复发周期和高破坏强度的巨大地震,是一种值得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的新的地震类型.  相似文献   

4.
安丘-莒县断裂是郯庐断裂带内活动时代最新、地表形迹最明显、地震危险性最大的断裂,也是1668年郯城M8 1/2地震的发震断层。前人对郯城地震的地表破裂向S终止的位置存在多种观点,对该断裂江苏段的全新世活动情况也存在较大争议。文中通过在重岗山西侧和宿迁合欢路北侧开展的探槽开挖工作,发现了该断裂全新世活动的新证据,并对其最新活动时间进行了探讨。重岗山西侧后陈村探槽和宿迁合欢路北侧探槽都表明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在全新世有过明显活动,推测最新一次古地震事件的发生时间为(4. 853±0. 012)~(2. 92±0. 3) ka BP。最新活动性质以走滑逆冲为主,剖面上获得的最大断错量为1m。未发现1668年郯城M81/2地震的地表破裂带到达江苏段的明确证据。  相似文献   

5.
由于南华山北麓断裂带的新活动,使得南华山北麓菜园—乱堆子16公里范围内的21条冲沟发生明显断错,显示出左旋位移指向。本文研究了这些断错冲沟的地质地貌表征、断错冲沟的发育过程和断错量,并根据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物的~(14)C年龄和区域冲沟的溯源侵蚀速率,计算出晚更新世以来南华山北麓断裂带的平均滑动速率为4.3毫米/年;同时,量测出1920年海原8.5级地震震中区地震断层的最位移量为6.9米。根据以上资料,估算出南华山北麓断裂带8.5级强震的重复率约为1600年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 信宜CK_1号孔位于信宜县西江热矿水区,东经110°47.1′,北纬22°19.8′,距县城约15公里。该地年平均气温22.1756.76毫米。区内西江河自西北向东南横贯,CK_1号孔出露于西江河之南侧,地面标高73.2米,孔深500.13米,自流量约7.5升/秒,孔口水温75.8℃,矿化度0.372克/升,属HCO_3—SO_4—Na型裂隙承压热水。该水点1976年8月开始观测水氡和水温监测地震。1981年4月增加观测Ca~(2 )、Cl~-、F~-、SiO_2、PH、总硷度及水电导率等项目。  相似文献   

7.
自红河及其支流开始下切延续至今(约75万年),断裂似乎经历了5—6公里的右旋滑移,我们采用可能的最大切割速率,估计出断层平均滑动速率约为7毫米/年。在这种长期滑动作用下,沿断层观测到最小一级的水平断错是4—9米。如果将这种断错看作一次地震事件,那么,地震平均每500年至1200年可能发生一次。这一点与过去历史记载里近300年内在该断裂上无强震活动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以2007年6月3日云南省宁洱6.4级地震地表裂缝、喷砂冒水、地震滑坡、地震崩塌等资料为基础,结合震区的地质构造、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等资料,研究了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及其强震频繁发生的动力学机制. 地震地表裂缝资料表明,北西向的宁洱断裂班海段具有右旋走滑的特征,北北东向的断层具有左旋走滑的性质. 地震地质灾害集中分布在330deg;方向上的长13.5 km、宽4 km的范围内. 等震线的长轴方向亦为330deg;,Ⅷ度区长轴长度为17 km. 震源机制解资料显示,宁洱6.4级地震的北西向节面为右旋错动,北东向节面为左旋错动. 大于等于2.0级的余震分布优势方向为330deg;,深度为3——12 km,优势深度为3——10 km,余震分布与地震地质灾害集中分布带一致. 以上资料说明,宁洱断裂班海段为这次地震的发震断层. 最后以活动地块理论为基础,讨论了宁洱地震的动力来源为印度板块的向北推挤使青藏高原向东滑移,在滇西南地区转化为向南南东方向的挤出,使宁洱附近网络状的北西向断裂发生右旋活动,北东向断裂发生左旋活动. 这种构造格局可能是该区频繁发生6.0——6.9级地震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虎门地区的断裂构造特征及近期活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现场调查、岩芯切片分析、土壤汞气测量、~(14)C年代测定及地震台网观测资料为基础,参考前人的工作结果,对虎门区段的断裂发育特征、挽近地质时期的活动性作了分析和论证。发现虎门河道及其两岸发育有北北西、北东东、北西和北东四组断层,其中顺珠江河道发育的北北西组断层活动年代较新,但断续、成组出现,未见贯通性的深、大断裂。所有断裂主要活动于晚更新世晚期以前,晚更新世以来全区缓慢上升,平均上升速度为0.1~0.5毫米/年,某些北北西向断裂存在0.05~0.1毫米/年的逆时针方向的水平错动。历史上未发生破坏性地震,布台观测期间未记录到当地地震。认为虎门大桥区段的地震地质环境比较稳定,发生破坏性地震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10.
海阳断裂是胶东半岛NE向牟平 -即墨断裂带东部一条规模较大的断裂 ,尽管晚更新世以来该断裂的地表断错活动总体上已基本停息 ,但东石兰沟段在晚更新世晚期以来仍有断错地表的活动。最后一次断错地表的活动发生在距今 3 7~ 1 2万年 ,但接近 1 2万年。地表破裂长度约6 5km ,活动段长度 8km。地表断错以走滑活动为主 ,可见最大倾滑位移 0 2m ;根据断层擦痕侧伏角推测最大水平位移 1 13m。最后一次断错地表的活动若以距今 1 2万年计算 ,则最大平均倾滑速率为 0 0 17mm/a ;最大平均右旋走滑速率为 0 0 94mm/a。野外观测到该活动段的断错活动表现为突发断错 ,根据地震地表破裂参数、活动段长度与地震的关系 ,估计其最大潜在地震为 6 级  相似文献   

11.
根据本区各类型活动断块区的相对海面变化与全球性海面变化比较,本文讨论了断块活动的空间差异性及时间阶段性。晚更新世以来上升断块区的构造运动速率是1.5~5.5毫米/年,轻微上升区是0.6~1.5毫米/年,下沉断块区是-2.5~0.6毫米/年.9500年B·P·,4000年B·P·及1500年B·P·是三个地震比较活跃的时期,断陷盆地及平原的断陷下沉主要发生在120000~70000年B·P·.  相似文献   

12.
测氡的干扰因素及排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处福建漳州东南温泉带的龙师一号井孔,孔深291.9米,水位埋深2.08米,265米深处水温达120℃,出水口水温97℃左右,变化范围为95℃~100℃。水氡含量年均值为30.7埃曼。平均流量0.1升/秒。观测用水从地表以下4.09米的出水口自流出来,孔内用直径146毫米、长25.12米的钢管隔绝地表水。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不同深度观测孔的资料与距太原300公里内大于5级地震的对应关系作一些分析研究.一、专用地震孔组的水文地质条件J_3孔组位于太原新生代断陷盆地的北端,太原市迎新街北一条隐伏断裂的北端.J_3孔深30米,观测第四系全新统和上更新统潜水动态,水位埋深6米左右.J_3~1孔深110米,观测67—98米第四系中更新统承压水动态,水位埋深20—28米.J_3~2孔深304米,观测216—296米第三系承压水动态,水位埋深15—24米.J_3~3孔深494米,观测42米以下的石炭系裂隙承压水动态,水位高出地表8米左右.二、分析震例,总结经验深入研究震例,是正确的认识地震与摸索预报方法比较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给出1988年2月25日彰武地区Ms:4.8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对发震断层的走向和有关参数作了分析和估算。认为北东22°节面为断层面,破裂长度为5千米左右,破裂速度为3.2 km/秒,平均错距为5 cm,平均应力降为9×10~5帕,同时,对彰武地震无前、余震的孕震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彰武地震前的小震活动特征作了分析。最后,对彰武地震后的震情趋势作了讨论,认为彰武地震后,1988年~1989年内,辽宁省及其附近地区发生5~6级地震的可能性很大。  相似文献   

15.
张波  何文贵  方良好  庞炜  赵泽贤  刘兴旺 《地震研究》2015,38(2):262-271,333
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和野外考察,发现1936年甘肃康乐6(3/4)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长14 km,走向NWW,主要由3小段(西段、中段和东段)呈右阶排列而成。地表破裂主要有地震陡坎、地裂缝等。西段长3.7 km,有新鲜的崩塌堆积;中段长4.4 km,有大规模的基岩崩塌,同震左旋位移和垂直位移分别为2.5 m和0.6 m;东段长约6 km,同震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分别为1.5 m和0.3 m。同震变形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逆冲分量,最大地表垂直位错量(0.6 m)仅为水平位错量(2.5 m)的(1/4)。1936年康乐地震时崩落的岩块上零星生长着最大直径仅20~30 mm的丽石黄衣,部分无地衣生长,此次地震由围子山—大夏河断裂向东扩张所致。  相似文献   

16.
汶川8.0级强震北川、映秀地表破裂现象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汶川8.0级大地震后,通过对北川和映秀2个极震区地表破裂的初步调查发现:北川、映秀地震形变带总体上为NE-SW向展布;地震破裂带以逆冲为主,兼小量走滑位移;北川地表形变带挤压缩短量为3~4m,映秀地表破裂左旋走滑位移为0.4~0.5m  相似文献   

17.
1997年玛尼79级地震的构造环境和地表破裂带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7年11月8日西藏玛尼79级地震发生在羌塘盆地北缘.本文利用LANDSAT影像,研究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研究表明玛尼79级地震发生在NEE向玛尔盖茶卡—若拉错断裂带上,这是一条全新世明显活动的地壳深断裂.利用CBERS_1影像,研究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几何特征,100000分之一CBERS_1影像上由地震裂缝、地震陡坎和断塞塘组合显示的线性影像清楚地反映出地震地表主破裂带的形迹,可有效地进行破裂带的分段和长度量测.结果表明玛尼79级地震形成的地震地表主破裂带西起羌塘盆地北缘,绥加山南麓的白雪湖湖积平原上,向东延伸到双端湖西岸,长110km,走向N70 80°E.可分为白雪湖—玛尔盖茶卡、玛尔盖茶卡—朝阳湖、朝阳湖—双端湖3段.多时相MSS、TM影像分析表明,1997年玛尼79级地震是先存地震地表破裂带再次破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1997年11月8日西藏玛尼79级地震发生在羌塘盆地北缘.本文利用LANDSAT影像,研究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研究表明玛尼79级地震发生在NEE向玛尔盖茶卡—若拉错断裂带上,这是一条全新世明显活动的地壳深断裂.利用CBERS_1影像,研究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几何特征,100000分之一CBERS_1影像上由地震裂缝、地震陡坎和断塞塘组合显示的线性影像清楚地反映出地震地表主破裂带的形迹,可有效地进行破裂带的分段和长度量测.结果表明玛尼79级地震形成的地震地表主破裂带西起羌塘盆地北缘,绥加山南麓的白雪湖湖积平原上,向东延伸到双端湖西岸,长110km,走向N7080°E.可分为白雪湖—玛尔盖茶卡、玛尔盖茶卡—朝阳湖、朝阳湖—双端湖3段.多时相MSS、TM影像分析表明,1997年玛尼79级地震是先存地震地表破裂带再次破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县发生M6.8级强震,震中位于鲜水河断裂东南末端,野外地质调查初步结果显示本次地震并未发现明显的地表破裂迹象.本文基于震后科考GNSS流动观测和震中周边连续站观测资料,解算并提取震中90 km范围内31个测站的静态水平向同震位移.结果显示:GNSS同震形变场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左旋走滑特征,观测到的最大水平向同震位移达23 cm,震中距50 km范围内同震位移量普遍大于1 cm.基于GNSS观测资料反演得到的同震滑动分布显示泸定地震地表破裂主要集中在磨西至田湾之间,主破裂深度2~8 km,最大滑动量~1.96 m,地震矩9.25×1018N·m,对应矩震级MW6.6.静态库仑应力结果显示本次地震增强了震源破裂区周边活动断层的库仑应力,并触发了大量余震,余震主要发生在库仑应力增强区域.结合震间闭锁分布、历史地震及库仑应力变化,我们认为未来需要密切关注与磨西断裂交接的安宁河、大凉山断裂以及康定—磨西段的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20.
水口山鸭公塘矿区1966~1968年共发生有感微震590次。这群地震具有震源极浅(绝大多数地震,h≤300米)、震级极低(M_L≤0.2级)、时空强分布与矿山疏干排水关系极为密切等特点。它们是矿区地下原处于动态平衡的块体,在抽水的影响下突然运动的结果,属抽水诱发地震。发生这类地震的矿区必须具备老构造面发育、被分割的块体有较多的应变能;抽水时能形成较大的降落漏斗和有允许块体运动的空间等。根据上面提出的三个条件,可以对类似金属矿山疏干排水是否能诱发地震及未来地震危险性进行估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