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以江苏省常熟-太仓5.1级地震现场震害评估和经济损失分析工作为基础,结合江苏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震灾快速预测,讨论准确快速科学评估地震灾害及其损失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何钧  陈时军 《内陆地震》1998,12(3):234-241
震后灾害损失盲场快速评估的技术方法及其计算机软件系统可在确定地震震级、震中位置和发震时间等参数后,在人员未到地震现场的情况下,快速给出该次地震对一个区域造砀 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初步评估结果。选择鲁南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为评估区域,并使用该软件系统对1995年9月-20日发生在苍山的5.2级地震进行了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的实际检验。从检验结果可看出 ,用固定资产损失率矩阵计算经济损失,获得基础资料方便,  相似文献   

3.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确立的法律制度.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制度实践方面,我国已完成第一期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方案的实施,即1996年国务院批准的1996 ~2005年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方案.目前,正在实施的是第二期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方案,即2006年国务院批准的2006 ~2020年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方案.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支持下,本文对1996~ 2012年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制度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追踪,对实施成效进行了总结.从1996~ 2012年的震例和调查数据看,减灾效果明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汤泉 《华南地震》1991,11(2):81-86
本文提出地震工作分区分类指导概念,根据震情、人口、经济特点和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基础划分出重点监视防御区和非重点监视防御区,认为建立减灾体系,进行短临预报追踪、决策,进行震害预测,作好震前减灾准备,开展减灾教育,编制应急方案,系重点防御区工作的主要内容。同时指出非重点监视防御区也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做好正常的地震监测和防震减灾建设。  相似文献   

5.
关于在重点监视防御区编制《减轻地震灾害计划》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国家地震局在甘肃省张掖市召开了全国重点监视防御区综合防御对策研讨会。会上,国家地震局提出了在重点监视防御区编制《减轻地震灾害计划》(以下简称为《计划》)的建议并给出了相应的编写大纲。这是为减轻地震灾害所采取的一项重要的综合防御措施,该工作部署的落实必将对我国的地震减灾工作产生积极作用。本文以甘肃省的一个重点监视防御区为例,讨论《计划》的编制问题。  相似文献   

6.
确定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首先阐述确定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分级原则(分为国家级和省级),突出重点原则(重点监视防御区面积占全国或省辖面积的较小部分,而其地震损失占总和的大部分)和科学技术思路(以地震危险性预测为基础,以灾害损失的预测为依据确定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其次,回顾了确定1996~2005年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研究成果。回顾表明,在1996~2005年间,发生在我国大陆有监测能力地区的10次强震中,有8次发生在防御区内及其邻近地区,其经济和生命损失已分别占大陆的67%和92%。最后,简要介绍为确定2006-2020年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而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基于地震学、地震地质学、大地测量学、地震工程学、社会学和预测学而进行的10年尺度的中长期地震危险预测研究,以及所得到的2006-2020年全国地震危险概率预测图、地震危险性(烈度)预测图、地震灾害损失预测图和地震危险性综合指数预测图等。  相似文献   

7.
地震灾害风险是中国社会可能遭遇的重大风险之一,地震灾害产生的社会风险具有显著的风险社会特征,本文从风险社会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制度的作用.文中梳理并整理了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概念、确定的过程、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制度的内涵与建构过程,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制度对控制我国重大社会风险的作用.本文认为,应在风险社会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完善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制度,并将之贯彻到政府改革和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8.
石玉瑜  陈明金  刘强 《中国地震》2014,30(3):341-350
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制度是控制地震社会风险的重要法律制度.本文在对现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政府职能现有制度安排研究,梳理政府职能及强化措施,研讨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加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政府职能,提出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空间格网数据相比于矢量数据具有运算速度快、处理简单的特点,适合地震灾害损失震前预测或震后快速评估。但地震损失评估涉及地震危险性及人口、房屋建筑及其地震易损性等不同类型数据在全国范围内的千米格网分布,数据量大,数据变化时形成新的格网数据的工作量较大,使用常规震害预测算法会影响评估效率。依据地震损失评估原理,采取前置确定性损失评估策略和算法优化,结合GIS功能设计并编程实现了具有风险评估相关数据千米格网化处理、地震损失预测与震后快速评估等核心功能的软件系统。利用该系统进行了2016~2025年中国大陆千米格网地震损失预测,结果表明评估效率显著提高,该系统为我国新一代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确定提供了实用化的震害损失预测工具,同时,在地震损失快速评估中亦得到较好应用。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     
<正>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是依据中长期地震危险性和地震风险分布确定的具有高地震风险且必须采取防震减灾强化措施的区域。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空间位置和范围由国务院颁布,所采取的强化防震减灾措施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各级政府规章规定。现行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是2006年由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其编制技术思路和主要工作内容已于2006年发表在本刊第22卷第3期1。为更好地实施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  相似文献   

11.
2007年7月20日新疆特克斯5.7级地震烈度与房屋震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2007年7月20日新疆特克斯5.7级地震的现场考察结果。该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受灾最严重的特克斯县喀拉达拉乡琼库什台村东侧,极震区烈度为7度,圈定出6度1条等震线。同时归纳分析了灾区各类房屋建筑的震害特征及其破坏原因,并对该地区房屋的防震减灾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使用青海省都兰地震台单台记录以及定位资料,对该台的地震监测能力进行了分析探讨,统计了2000年以来所记录到的地震目录,根据该目录分析了2000年以来都兰地震台周边300 km范围内的地震资料,分别分析了0~100 km;101~200 km范围地震分布、频次、震级、地震的完整性等方面内容,结果表明,随着数字地震记录仪器...  相似文献   

13.
伽师强震群活动期间地震窗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莹甄  曲延军 《地震工程学报》2000,22(4):368-375,406
分析研究了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活动期间阿困什余震窗和喀什地震窗月频、旬频、日频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两地震窗的异常形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起止时间也具有同步性。月频度异常形态多经过2-3个峰值后在高值发震;旬频率、日频率异常形态则表现为高值-低值-发震;日频度异常出现在震前1-3d。通过对比分析伽师强震群1997年和1998年的活动特征发现,阿图什余震窗和喀什余震窗在1997年几组后续6级地震前小震日频率均在指数衰减背景上明显升高,而1998年2组强震前指数衰减背景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北部湾6.1、6.2级地震序列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北部湾6.1、6.2级地震的时空分布及地震类型的分析,认为北部湾地震属双主震型序列。6.1级地震的余震序列表现出鲜明的主余震型序列特征,而6.2级地震的余震序列震群型特征较为突出。6.2级地震前,地震序列活动显示出应变释放加速、低b值、加卸载响应比跃升等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5.
苍山5.2级地震前地震波速比的异常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对苍山5.2级地震前,鲁南地区地震波速比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5.2级地震前,该区波速比的时、空分布都出现了较明显的低值异常。时间分布的异常形态为下降—低值—恢复—发震。空间分布则为近似圆形的低值异常区。异常区外围地区显示地震平静。苍山5.2级地震前,我们曾根据该区的波速比异常变化,对鲁南地区提出了预报意见。  相似文献   

16.
新疆是我国大陆地区开展年度地震趋势预测最早的省区之一,自1973年以来累计划定105个年度地震危险区。整理总结新疆年度地震危险区的时、空分布及地震对应情况,结果表明年度地震预测总报准率为26%,相当于全国的平均预测水平;年度危险区预测数量与预测面积基本成正比;危险区划定次数最多的构造区域是北天山中西段,以下依次是柯枰块区、乌恰-喀什地区、南天山东段、乌鲁木齐地区、西昆仑地区和阿勒泰-富蕴地区,其中北天山中西段和乌恰-喀什危险区的时、空继承性较强,但预测效果相对较差。对新疆年度地震危险区的历史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能为今后更好地提高新疆年度预测水平积累一些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17.
在充分考虑现有地震资料的不完备性和震级服从两端截去泊松分布的条件下,建立了用历史地震资料和现代地震资料及考古地震资料计算地震矩年变化率的方法。计算了西南地区几个地震带的地震矩年变化率,并与地质资料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在确定潜在震源区中地震和地质资料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裕明 《地震地质》1992,14(3):275-278
在确定潜在震源区中如何应用地震和地质资料是编制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的关键问题,包括如何利用地震和地质资料来勾划地震带和潜在震源区的范围和方向,以及确定本底地震和潜在震源区的震级上限  相似文献   

19.
新疆南天山东段地震平静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筱荣 《内陆地震》2008,22(2):115-122
分析了南天山东段地震平静相关问题。得到如下结论:①将平静现象分为震前平静、震后平静.场兆平静、无震平静可能更能客观地反映平静状态;②南天山东段4级地震平静6个月以上具有前兆意义;③5级地震发生前的打破平静现象分为两类,由4级地震打破平静的5级地震其发震位置与4级地震关系密切,由5级地震打破平静的地震一般发生在地震弱活动区或南天山东段5级地震成组活动时期,前兆现象较难捕捉;④南天山东段5级地震最长平静时间为57个月。  相似文献   

20.
地震环境与潜在震源区信息系统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庆  叶洪  陈国光 《地震地质》2000,22(2):200-204
应用GIS建立的地震环境与潜在震源区信息系统是中国抗震设防区划图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其任务是为新一代区划图的编制及其它相关领域提供基础信息服务。该系统空间数据库包括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震活动性等基础资料以及地震区划的部分初步成果。系统以MapInfo桌面地图系统为软件开发及运行平台 ,采用公共识别码在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之间建立联系。实现了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的相互查询、指定区域查询、缓冲区查询及各种统计分析等功能 ;应用GIS软件的制图功能 ,实现了计算机制图 ;结合抗震减灾工作实践 ,建立了各种应用模型 ,初步实现了通过GIS动态反映地震环境的变化 ,为工程地震、地震预报等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