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关于人为和自然辐射强迫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人为辐射强迫是气候变化的驱动力之一,因此,对人为和自然辐射强迫的评估~([1])是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第一工作组科学部分的重要内容。AR5在指出了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AR4)及其之前所用的辐射强迫概念的优点和局限性后,为了涵盖影响云的快速过程,给出了新的辐射强迫——有效辐射强迫的概念,并与之前使用的瞬时辐射强迫和平流层调整的辐射强迫进行了比较。此外,为了定量比较各种排放对气候的影响,AR5首次定义并使用了基于排放的辐射强迫慨念,并对衡量温室气体排放的两个概念,即全球增温潜势(GWP)和全球温变潜势(GTP)进行了全面的评价。AR5有关人为和自然辐射强迫的结论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混合温室气体(WMGHGs)增加已经大幅度地加强了温室效应,其导致的强迫将继续增加。气溶胶部分地抵消了WMGHGs的强迫,是气候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关于“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影响的检测和归因”方面的主要结论和研究进展进行解读。自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以来,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系统影响方面的证据不断增多,尤其新的或更有力的证据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对许多自然系统(包括冰冻圈、水资源、海岸带以及生态系统)产生了确凿和广泛的影响。同时,在人类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方面也搜集到了大量的新证据。尽管第五次评估报告在检测和归因的方法和涵盖内容等方面都有了明显进展,但目前的检测和归因研究在资料、概念和模型发展等方面仍存在着有待改进的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3.
<正>在气候变化的驱动因子中,气溶胶和云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仍然是不确定性最大的部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WG1)第五次评估报告(AR5)总结了有关云和气溶胶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从观测、理论以及模式角度评估了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响应~([1]),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相似文献   

4.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亮点结论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第一工作组(WGI)报告的亮点结论,是过去7年全世界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成果凝练出来的精华。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一半以上是人类括动造成的。1971年以来人为排放温室气体产生热量的93%进入了海洋,海洋还吸收了大约30%人为排放的CO_2,导致海表水pH值下降了0.1,等等。采用全球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模式,预估未来全球气候变暖仍将持续,21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在1986—2005年的基础上将升高0.3~4.8℃。限制气候变化需要大幅度持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如果将1861一1880年以来的人为CO_2累积排放控制在1000 GtC,那么人类有超过66%的可能性把未来升温幅度控制在2℃以内(相对于1861一1880年)。  相似文献   

5.
孙颖 《大气科学学报》2021,44(5):654-657
2021年8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发布。该报告清楚表明,近百年来气候系统正在发生广泛而迅速的变化,人类活动已使得大气、海洋和陆地变暖。本文通过对报告第三章的摘译,介绍了报告中关于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影响的主要结论,包括人类活动对大气和地表、冰冻圈、海洋、生物圈以及气候变率的影响。基于最新的观测资料、新一代气候模式结果以及不同的检测归因方法,通过评估近年来该领域的最新文献表明,以温室气体为主的人类活动可以在气候系统多变量变化中被检测出来。  相似文献   

6.
长期气候变化——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解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正>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①中关于长期气候变化的预估主要基于全球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46个地球系统模式结果,在对模式、情景及不确定性介绍的基础上,给出了21世纪及其后更远时期的气候变化预估结果。与第四次评估报告(AR4)及全球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三阶段(CMIP3)不同的是,AR5预估所使用的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为典型浓度路径(RCP,AR4主要使用的是SRES),但在相似温室气体浓度的情况下,两者给出的未来气候变化结果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7.
2021年8月9日,IPCC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一工作组报告,报告第三章“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影响”定量评估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影响程度以及气候模式对观测到的平均气候、气候变化和气候变率的模拟性能。报告基于气候系统的多个圈层变量的综合评估明确指出,毋庸置疑的是,自工业化以来人为影响已经使大气、海洋和陆地升温;支撑本次评估的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气候模式模拟的大多数大尺度气候指标的近期平均气候,相比前一次评估报告(AR5)中的CMIP5模式结果有所改进。报告在更广泛的领域和区域提供了更多证据表明气候系统中的人类活动影响,但受制于观测、模式与过程认知的不足,在大气、海洋、冰冻圈、生物圈及气候变率模态的多个指标变化中人为影响的贡献方面仍然存在不确定性甚至缺少研究。  相似文献   

8.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第二工作组(WGII)报告认为,气候变化对世界上大部分区域的自然和人类系统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剧,其对非洲最大的影响预计发生在半干旱的环境,增加现有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和农业系统的压力;气候变化已导致北欧地区的谷物产量增加而南欧地区的产量降低,未来的变化将增加欧洲的灌溉需求;在亚洲的许多地区,气候变化将导致农业生产率下降;气候、大气CO2和海洋酸化的进一步变化预计将对大洋洲的水资源、海岸生态系统、基础设施、健康、农业和生物多样性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在北美,许多带来风险的气候压迫力的频率和强度将在未来几十年增加;中美洲和南美洲许多国家的持续高水平贫困导致了对气候变率和变化的高脆弱性;在北极,气候变化与非气候相关驱动在确定的物理、生物和社会经济风险上交互作用,变化率可能超过了社会系统适应的速率;在气候和非气候因素的影响下,小岛屿具有高度的脆弱性,同时,气候变暖将增加海洋生态系统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对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中有关淡水资源相关结论的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与淡水资源相关的气候变化风险随着温室气体浓度增加而显著增加。气候变化已经导致区域降水发生显著变化;多年冻土、冰川持续萎缩,积雪不断减少;降雪区春季最大径流量逐渐提前,夏季干旱不断加剧。预估结果表明:21世纪温室气体排放将加剧淡水资源相关风险。如显著减少亚热带干旱地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加剧行业之间用水竞争;极端事件(如极端降水)明显影响原水水质,威胁用水安全;气候变化同时将导致农业灌溉用水量增加、能源生产效率降低等不利影响。报告指出需采取硬性基础设施建设和软性制度措施建设相结合的适应措施,加强水资源管理,克服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10.
<正>认识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规律是理解现在气候变化以及预估未来气候变化的基础。随着20世纪以来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不断增强,古气候研究所提供的长时间尺度上由自然变化驱动的气候变率信息对准确认识现代气候变化更为重要。代用资料是古气候研究的重要手段,包括岩石、沉积物、冰芯、树轮、珊瑚、贝壳或微化石等。通过对代用资料的分析可以推断不同气候区在历史时期的气候波动和气候系统变化。随着大气物理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古气候学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及代用资  相似文献   

11.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认为,受气候变化影响,许多生物种及生态系统已经发生显著变化,未来这些变化还将继续。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将对21世纪的陆地生态系统和内陆水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大部分陆地和淡水物种灭绝的风险都将增加,部分地区可能会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未来仅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适应能力将不足以应对这些变化,需要辅以适应措施帮助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海岸带系统和低洼地区除了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并且影响的方式和结果因地而异。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海平面将上升0.28~0.98 m,相对海平面上升差异较大。到2100年,数以亿计的人将受到沿海洪水的影响。未来海岸带地区适应的相对成本会有很大的区域差异。在全球尺度上,采取防御措施取得的效益仍要高于不作为而付出的社会经济成本。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具有更强的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气候恢复力也更大。  相似文献   

12.
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2014:影响、适应和脆弱性》进一步提升了国际社会对于适应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水平,主要表现在:适应气候变化的研究视角从自然生态脆弱性转向更为广泛的社会经济脆弱性及人类的响应能力;阐明了气候风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明确了适应在气候灾害风险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提出了减少脆弱性和暴露度及增加气候恢复能力的有效适应原则;提出了适应极限的概念,指出这一概念对于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含义;提出了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气候恢复能力路径;强调要注重适应与减缓的协同作用和综合效应,指出转型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必要选择。报告认为,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及社会经济过程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单向线性关系,需要纳入统一的系统框架下予以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3.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首次对减缓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进行了独立成章的评估。主要结论认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依然是国际合作主要多边论坛,但对该《公约》基本原则的理解出现分歧,《京都议定书》的表现不尽如人意;目前国际合作机制在架构和参与主体方面日趋多元化;国际合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参与度不够、遵约机制不健全。一个“自下而上”的全球协议、资金和技术激励可以促进广泛参与,贸易措施的介入可以完善气候政策、促进参与和遵约,《公约》外的各种小多边主义通过对接可对《公约》机制起到良好的补充作用。这些评估结论可能对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对气候变化事实的观测是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①的核心内容之一。AR5~([1])明确指出,自1750年以来,人类活动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最近连续的3个10年比1850年以来其他的任何一个10年都要暖。对于地面观测资料覆盖较全的最长观测时期(1901一2012年),全球几乎所有地区都经历了地表增暖,同时,北半球中纬度陆地区域平均降水量已增加。1950年以来,全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2工作组第四次评估中与决策相关的重要发现。本次评估体现了当前关于气候变化对自然、管理和人类系统的影响、这些系统的适应能力及脆弱性方面的科学认识。该评估基于此前IPCC的评估,并吸收了第3次评估以来的新认识。评估报告认为:从所有大陆和多数海洋得到的观测证据表明,许多自然系统正在受到区域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度升高的影响;人为增暖可能已对许多自然和生物系统产生可辨别的影响;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环境所造成的其他影响清晰可辨。当前关于未来气候变化影响的认识,可以更详细地评估未来气候对各类系统和部门,以及对世界各大区域的影响,也可以对全球升温的影响进行估算,预估极端天气气候所带来的影响。必须采取更广泛的适应措施以应对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可持续发展能够降低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兼顾适应和减缓的措施,能够减低气候变化相关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