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资讯     
书屋你我他环保与节能减排零距离作者:陈钺主编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定价:25.00元生态文化为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社会打造了无限的时空隧道。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一把金钥匙,开启了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社会的登堂入室之门。  相似文献   

2.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保护修复走在黄河流域前列,森林河南基本建成……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擘画2035年远景目标,河南提出了建设“生态强省”的宏伟目标。扎根中原大地,守护绿水青山。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主责部门,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在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基础上,聚焦“生态强省”宏伟目标,谋划提出要加快实现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由重审批向重监管转变、由资源粗放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由开发优先向保护优先转变,奋力谱写更加出彩的自然资源绚丽新篇章。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我们需要加大统筹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走一条更加尊重自然的资源管理之路,并以此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13年的4月22日是第44个"世界地球日",国土资源部确定的主题是"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这一主题告诉我们: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我们需要加大统筹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018年5月18日至19日,习近平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5.
一、背景 在生态文明理念倡导城市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已在城市建设方面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双修"等多项部署,意在破解全国城市发展困境,加速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探讨用生态文明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思路及方法。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山西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必须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推进的全过程,需要坚持生态敏感性、建设适宜性、环境宜居性相互协同的原则,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以综合整治工程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途径,以生态文明制度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保障,形成国土生态屏障、重要生态功能区、基础生态用地和生态网络体系为主体的新型城镇生态安全体系,实现经济、环境、人居和谐的新型城镇空间格局。同时,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城乡土地利用格局,加强城镇建设用地调控,保障城镇化建设合理用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使有限的国土资源合理地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7.
《南方国土资源》2013,(5):10-11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需要我们共同携手,汇聚每一个人的努力,把生态意识体现到日常生活和发展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每年的4月22日这一天,我们都会怀着敬畏的心情,互相传递一种理念: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保护地球,就是守护人类自己的家园。今天,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向全社会郑重呼吁:促进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  相似文献   

8.
以山东省文登市2005年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对其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2005年文登市人均生态足迹为4.554 5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26 9 hm2,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为3.927 6 hm2。反映出该市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生态系统处于过度开发利用状态。  相似文献   

9.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为未来的中国发展描绘了一幅壮美的画卷和宏伟愿景: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这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这是恩泽子孙的千秋大计,这是一个负责任的泱泱大国为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粮食危机和气候危机所作出的庄重承诺。令我们国土资源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倍受鼓舞的是,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用了较大  相似文献   

10.
坚持生态文明,增强建设美丽世界动力。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但也带来了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破坏的生态危机。生态兴则文明兴。我们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发展。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智慧,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正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是顺应发展大势、实现永续发展的战略抉择,是关系人民福祉、建设美丽辽宁的根本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系统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关系,回答了什么是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觉和生态自觉,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相似文献   

12.
巍巍小秦岭,悠悠岁月情。1月2日,《河南日报》重磅推出《还绿记——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矿山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报告》,全景展示了那里复绿于山、修山予民的壮美故事,是我省推进绿色发展的生动缩影、建设生态文明的典型范例。我们为“中原之巅”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而欣喜,也为这场九转功成、祛除沉疴的攻坚战而振奋。三年时间,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小秦岭矿区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到养山护山、从“石头上长出草”到“石头上长出树”的衍变,生态修复之路虽然艰难,却通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潜力无穷的美好未来,给予我们诸多启迪。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18日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要求,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促进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河南启动了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为编制好这一重大专项规划,笔者进行了认真思考和实地调研,提出了规划编制应开展的重点工作和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4.
编者按:4月22日,我们迎来了第44个"世界地球日",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可见",世界地球日"的主题和十八大会议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在当前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  相似文献   

15.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战略谋划加强黄河生态保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对开封来说,4000多年的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与黄河相濡以沫、荟萃交融的历史。为此,推进黄河流域开封段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我局突出做好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16.
GIS与各种专业模型的整合是其重要发展趋势之一。本文分析了GIS与管道生态模型整合中的主要技术问题和可行的解决路线,指出了主要发展方向。作者主张采用GIS二次开发工具和管道生态模型进行整合,这种方式可以和具体工作深入结合。文章详细介绍了作者在开发"西部管道生态保护专家系统"的工作中,解决二者整合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和成果。作者将GIS、管道生态模型两者进行有机整合,实现了GIS数据和管道生态数据的紧密结合以及与GIS紧密结合的管道生态影响和恢复预测。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引入生态足迹模型,在定量的可操作层面针对侯马市生态承载能力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侯马市2000—2005年生态盈亏情况。结果表明,侯马市在2000—2005年期间存在生态赤字情况,其生态环境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根据计算,耕地是侯马市生态承载力中贡献作用最大的用地类型,为改善侯马市生态承载力状况,应该加强耕地保护。  相似文献   

18.
作为调整海洋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市场化生态治理工具,海洋生态补偿是保护海洋资源环境、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海洋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性、外部性为海洋生态补偿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凸显了海洋生态价值和环境正义。随着《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福建海峡蓝色经济区建设面临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海洋生态补偿的作用日益凸显。福建海峡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改革正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必要按照福建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部署,结合福建海峡蓝色经济区建设对海洋生态文明的客观需要,多管齐下,完善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创新海洋生态环境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口增长及城镇化、工业化不断发展,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也日益严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文明形态,其概念的提出是对可持续发展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土地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此背景下,地理学研究视角下的土地利用模拟为促进生态文明提供新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20.
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利用率的高低对国家社会的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运用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和ArcGIS分析了中国1997~2010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1997~2010年中国水资源生态足迹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年际差别较大,与降水量有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93;在分析时间段内,中国水资源呈现生态盈余状态,但空间分布不均,西南地区水资源生态盈余较大,华东、华北和西北部分地区出现生态赤字。此外,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呈波动下降趋势;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率为11.37%。研究结果可以为中国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