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将深圳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分为起步成长、改革探索、体系建立三个阶段进行总结,对规划在编制体系、行政架构、技术支撑、法律保障等方面的机制创新予以全面阐释,为认识和了解深圳的城市规划提供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2.
深圳城市规划:体系建立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深圳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分为起步成长,改革探索、体系建立三个阶段进行总结,对规划在制体系、行政架构、技术支撑、法律保障等方面的机制创新予以全面阐释,为认识和了解深圳的城市规划提供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3.
陕西榆林地区的脱贫对策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杨友孝  蔡运龙 《地理研究》2000,19(4):415-421
榆林地区是中国西部的贫困地区之一,目前仍有400000贫困人口,脱贫任务还很艰巨。造成本区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脆弱,经济系统低效,社会文化系统落后和政策体制不合理。提出的脱贫对策是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控制水土流失,调整扶贫的优先秩序,降低人口增长速度,立足综合资源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建立公平合理的政策体系。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给予地方政府矿产资源的部分所有权,荒地的长期使用和经营管理权,以及重视地方和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4.
中国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中国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已经正式建立,在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的历史性转变中,树立了一块重要的里程碑,它不但在中国林业史上,也在世界林业史上写下了重  相似文献   

5.
杨华  周杰 《中国地名》2012,(6):71-71
在2012年3月3日至13日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常委杨春兴建言:建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制度。杨春兴委员说,地名作为一个地域的符号和名称,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地名,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承载着丰富和深远的历史文化内涵。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将地名作为标准化工作,赋予地名的严肃性和法律  相似文献   

6.
土地使用权抵押是一种有效的融资担保方式。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虽然一直有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支持,但因投入力度不够,难以满足农民的发展愿望。土地作为农民最重要的生产、生活和保障性资料,价值量大,因此,农民想利用土地来融资。但我国相关法律对农地抵押有着严格的限制,除有特别规定的基本上是不允许抵押,农民用地抵押获得贷款的想法遭遇阻碍。针对这样的情况,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农地使用权抵押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农地抵押中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的农地使用权抵押改革提出了新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协调发展与共享发展是指导中原城市群建设的新理念.运用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分析中原城市群建设所面临的问题,结果表明,由于现有制度的缺陷或缺失,导致城市群内部存在人口迁移受阻、经济非理性竞争、公共资源不可共享、空间一体化梗阻、一体化秩序混沌、忽视协调和共享发展等问题.因此,中原城市群需要对现有的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建立保障人口自由迁移制度、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合作发展制度、有限的公共服务共享制度、发展规划的协调制度、协调与共享发展的组织制度,体现一体化贡献的政府政绩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8.
常宏 《西部资源》2012,(4):84-87
本文以筹建期的Q公司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及状况为前提,通过对其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结合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采用内部控制关键点分析法,指出了其现有内控制度的优势以及存在的弊端,并针对弊端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水平。  相似文献   

9.
建立“农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基本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近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了解到,为了更好地保护矿山环境,有效防止因为矿山开发而造成的地质环境破坏及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决定建立地质环境治理监管十项制度。即全动态巡查、矿地议事协调、定期评价验收、专员监察、警示通报、违法违规行为督察督办、奖惩、责任追究、联运监督和完善矿山年检十项制度。并要求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把地质环境治理与监管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发展处于低迷状态,但是仍有多方面的竞争优势。特别是日本知识创新体系建设成果斐然,诺贝尔奖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其中日本高校为提高科研质量而为学者营造了极为自由的学术氛围,“竞争”与“均等”并行的经费投入,给予学者足够宽裕的时间使之能安心于学术研究,最终高质量的成果成为其科技创新立国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土地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科技创新体系既是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化土地科学研究、土地管理创新和土地科技进步的重要依托。基于土地科技创新体系内涵及其基本理论的分析,提出了土地科技创新体系框架模式及土地科技创新空间域概念,指出中国土地科技创新体系运行应选择国家调控下的科技市场化创新模式。构建土地科技创新的科学体系、完善土地科技创新的制度体系、理顺土地创新的管理体系和建设土地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土地科技创新体系的四个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13.
城市经济脆弱性模拟评估系统的构建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经济脆弱性评价是风险评估的重要步骤和制定有效防灾减灾规划的前提条件,是应急管理和灾后恢复的重要依据。本文提出了一个微观尺度的城市经济脆弱性评估模型,从各类企业的空间布局及其行业经济特征入手,综合考虑企业属性、产业易损性、产业重要性、经济密度等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经济脆弱性模拟评估系统,以北京市海淀区为案例区对上述模型方法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城市经济脆弱性评估方法及系统的构建有利于决策者准确把握城市经济脆弱性的分布状况,甄别风险地区和确定风险级别,为城市灾害风险管理提供了可靠依据。系统的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辅助决策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也为城市灾害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段德忠  杜德斌 《地理学报》2022,77(12):3125-3145
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绿色专利识别方法,本文建构了2007—2017年中国城市尺度的绿色专利申请量时空数据库,从而揭示了2007—2017年中国绿色技术创新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时序发展上,无论是在专利申请量上还是城市参与度上,绿色建筑技术一直主导中国绿色技术创新发展,11年间绿色建筑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占整体的比例一直维持在30%以上;② 创新主体上,中国绿色技术创新由企业主导的特征愈发显著,企业申请的绿色专利占整体的比例由2007年的39.7%增长至2017年的62.6%;③ 空间演化上,中国绿色技术创新空间分布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性特征,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地区为主导的三极格局日益凸显。个体城市上,11年间北京、深圳相继超越上海,成为中国绿色技术创新最为集聚的两大核心城市;④ 影响因素上,中国城市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路径依赖性特征,城市环境规制强度、城市经济规模、城市市场规模、城市技术创新水平、城市吸引的FDI以及城市空气质量对城市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明显的积极影响,而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对城市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RIS) have made a considerable contribution on the one hand to a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how innovation occurs and on the other hand as a political tool for stimul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aim of the article is to illuminate this theoretical approach by discussing the role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in promoting innovation in the dairy (meieri) industry in Norway, and further, by discussing regional consequenc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The main conclusion is that it is hard to find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within the dairy industry in Norway; the mainstream milk sector is nationally oriented. Within farm processing and a few ‘countercurrent’ dairy firms, however, a stronger relation to regional networks emerges.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is a kind of endogenous development that presupposes there are local and regional resources available, which often is not the case. Hence, a one-sided commitment to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will result in regional disparities in economic growth. Varied strategies for innovation and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can compensate for these disparities.  相似文献   

16.
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学科融合和创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学科融合与交叉是当今科学研究的趋势之一。本论文阐述了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研究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复杂性;概况了学科经济化、社会化和生态化发展历程和特点,总结了经济社会快速革新背景下学科的技术化新特征;分析了经济社会变革与技术进步背景下学科发展的可持续问题聚焦趋势和技术导向发展趋势,介绍了在这两种趋势下学科与经济区位研究、社会公平研究、生态要素研究、信息技术研究相关学科的深入融合方式;预测了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将可能出现关注个体的理论创新、基于空间数据分析的技术创新、融合新产业的应用模式创新以及重视生态要素的理念创新;尝试提出了新区位理论、空间定制、地理业态等创新思路及促进学科创新的实现途径。并以此文纪念中国杰出的地理学家吴传钧先生的百年诞辰。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21世纪的区域发展至关重要。知识创新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崭新动力;知识经济正在变革着区域地理学的内涵和面貌;面向21世纪,区域地理学者必须确立“网络”理念,坚持知识创新,促进区域地理学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不同空间视角下创新网络与知识流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经济地理学界对创新的研究越来越多,知识流动被认为是创新活动的基本形式,且创新可看作是知识流动的结果。作为创新主体之间知识流动的重要载体,创新网络已成为经济地理学者近来关注的核心领域。本文基于经济地理学视角,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重点探讨了知识流动研究的兴起以及全球、地方、全球-地方等不同空间视角下的创新网络与知识流动的关系。研究发现,国内外经济地理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获得了一批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但有关知识流动对创新绩效的动力机制、空间效应以及不同类型知识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创新网络形成、演化的作用机理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自然地理学综合研究理论与实践之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是指将陆地表层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基本要素融为一体,研究各要素之间总的联系,研究单个要素及其周围现象之间的联系,从而揭示出陆地表层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形成的格局。这是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地理学家郑度先生,在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长期探索中取得开拓性成果,是当代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引领者之一。他在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与格局研究中,构建了高原山地垂直带谱系统,阐明了高海拔区域三维地带性规律,揭示出高原独特的地生态现象及其空间格局,证实并确认高原寒冷干旱的核心区域,提出了青藏高原自然地域系统方案;在自然地域系统综合研究中,建立了适用于山地与高原的自然区划原则和方法,提出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的新方案;在生态建设领域,强调要重视地域分异和尊重自然规律,指出干旱区土地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重视区域发展和环境的协调;基于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的理念,他积极推动区域发展中环境伦理的研究和应用。本文回顾分析郑度先生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自然地理学综合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力图从中参悟郑度先生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系统性思想以及开拓进取、探索创新的科研方法。  相似文献   

20.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在开放条件下,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既得益于本土创新主体的驱动,也离不开区域外部创新资源的参与。在跨国公司大规模海外研发投资的推动下,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与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逐步形成了互动关系。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基于研发全球化的背景,首先从演化视角出发,探讨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演化,分析不同演化阶段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与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的互动关系;其次根据二者的互动意图和要素,研究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与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互动的形成机制;最后以微软为典型案例,剖析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与我国本土创新主体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