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汪兆椿 《海洋预报》1994,11(3):38-41
《全球海洋观测系统》的缘由汪兆椿(国家海洋局,北京)《全球海洋观测系统》是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世界气象组织等发起的一项为全面长期探索海洋的运动规律,及其内在变化机制,以期长期监测海洋的计划,英文缩写GOOS。这个系统是在已经分别开展或即将实施的...  相似文献   

2.
1990年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和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提出全球海洋观测系统计划,希望通过10~15年各成员国的努力,建立一个永久性的海洋观测系统,对包括海岸带和沿海地区的全球海洋进行实时监测,为认识海洋、合理开发利用海洋,保护海洋提供科学依据。为了推动全球海洋观测系统的建设,1993  相似文献   

3.
海洋放射性原位监测相比于传统采样回实验室分析可以实现连续、实时、自动化监测。文中研究了基于大浮标的海洋放射性原位监测系统,使用放射性测量传感器测量周围环境的放射性数据,使用GPS确定所测环境坐标,通过北斗通讯的方式将所测得放射性数据、位置信息等发送给岸站,岸站收到数据后计算并显示放射性测量传感器所测周围环境放射性数据能谱;研究设计了一种分包发送数据,数据丢包补发机制,解决海洋放射性数据量大、传输时间长、数据不全会造成解谱不准确的问题。最后通过实验室长期实验验证,长期数据平均接收率达到98%以上,能够利用海洋放射性原位监测系统实现准确可靠的监测。  相似文献   

4.
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考虑到(1 )由联合国资助的项目 ,包括全球海洋观测系统 (GOOS)、全球气候观测系统 (GCOS)及全球气候变异与预测实验 (CLIVAR) ,正在设计一个试验性的计划 ,即全球海洋数据同化试验 (GODAE) ,其目的是帮助海洋预报 ,为近海预报提供边界条件 ,以及帮助季节性、年际间的天气预报。(2 ) GODAE将很好的满足以下的需求 :(a)大大改善不同地区的合作及数据的流动 ;(b)改善海洋模式及数据同化技术来开发这种信息 ,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比如公共组织对一些基础的可观测数据的需要 ,其目的是监测并评定气候的变化及其影…  相似文献   

5.
深圳市基于不同海洋功能区环境监测的需要,充分考虑各海域环境要素,构建了由13个浮标组成的较为合理的海洋浮标监测网。文章重点介绍分布在大亚湾、大鹏湾、深圳湾和珠江口海域的13个浮标站位的具体设计情况,主要包括所在(邻近)海洋功能区、基础(选配)观测参数、数据应用方向以及监测参数和监测频率等。此外,提出海洋浮标监测系统可为海洋功能区环境评价和重要赛事提供环境数据支撑、实现重点功能区的长期在线监测以及对海洋环境灾害信息进行全过程记录,数据应用前景广阔,亟须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6.
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和近海生产活动的急增 ,我国近海约1/3海域均受到污染 ,特别是河口、海湾和近岸海区污染更加严重 ,需要对这些海区的海洋环境参数进行长期、同步、自动监测 ;在海洋军事上 ,准确、可靠的海洋环境数据是必不可少的战略服务资料 ,将大大提高海上作战能力。因此 ,国家863计划海洋监测技术 (818)主题的近海环境自动监测技术的课题中 ,列有海床基海洋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研究项目。该监测系统是置于水深大约50m的海底边界面上 ,用于监测海洋环境要素的装置。通过本课题的实施 ,将使我国的海洋环境立体自动监测技术…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一种基于海洋石油平台的海洋动力环境立体监测系统的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该平台基监测系统由气象监测系统、浮标监测系统、有缆潜标监测系统、测波雷达、通信和岸站系统五部分组成,开展风、浪、流、内波等环境参数的长期、定点监测,并通过平台网络系统实时传输测量数据。经过海上长期试验表明该系统能够稳定可靠地在平台上运行,可为中国油气资源开发走向深海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和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8.
Argo-认识和预测气候变化的全球海洋观测计划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1 全球海洋观测网 (Argo)为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 ,海洋学界正在做一项雄心勃勃的事业 ,即设计并部署一个全球海洋观测系统 ,以便对海洋从季节到十年间的变化作前所未有的长期跟踪观测。这项计划的实施 ,将使人类对气候的认识和预测向前迈出一大步。全球海洋观测系统的现场支柱就是 Argo剖面浮标网 ,将为人类提供一个全球海洋次表层数据库。Argo剖面浮标观测网将由 3 0 0 0个自动仪器组成 (图 1 ) ,每个浮标每隔 1 0天发送一组取自 2 0 0 0 m到海面的温度和盐度剖面资料 (图 2、3 )。在全球大洋内每隔大约 3个经纬度布设一个浮标 ,其数据通…  相似文献   

9.
全球海平面观测系统(GLOSS)代表了世界水位观测技术的前沿,通过对GLOSS现状的研究,了解其目前工作的重点、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和要求,结合我国的海洋站观测现状,提出我国海洋站观测工作中的一些建议:海洋站观测工作中要注意加强水位观测基准的核定和连测,充分发挥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应有的作用,监测并确定观测站附近地面升降运动;以提高数据的可用性为目开展海洋站观测工作;各观测要素之间有着重要的相关,应该重视和加强各要素的同步观测以提高水位数据的准确性;尽量维护数据的均一、稳定,并正确填报数据文件;要加强元数据信息的记录和收集。  相似文献   

10.
科技部的"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全球气候数据集生成及气候变化关键过程和要素监测"中资助了"海洋气候数据集生成与分析"课题,针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对全球海洋环境数据的需求,该课题拟基于国内外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和现场观测资料,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关的海面能量平衡、海洋动力环境参数与过程、海洋水色和海冰等数据产品生成技术,构建全球海洋气候数据集产品生成系统,生成我国首套长时间序列、高精度、高时空一致性的全球海洋气候数据集,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与应对提供海洋数据支撑和服务,提升我国在全球气候变化关键过程和要素方面的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11.
基于1980~2015年的全球简单海洋资料同化分析系统(SODA)、全球海气通量(OAFlux)和全球降水气候学计划(GPCP)等海洋、大气观测再分析资料,采用线性拟合、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相关分析和波谱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海表盐度(SSS)和淡水通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SSS与淡水通量的气候态及长期线性变化趋势有较好的空间对应关系,两者均有多种时间尺度的EOF模态,其年代际变化模态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并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有密切的滞后相关.分析表明,PDO可能通过影响Walker环流的变化来影响热带西太平洋的淡水通量分布,从而影响SSS的时空格局.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的一部分,欧洲全球海洋观测系统(Euro GOOS)是欧洲各国为了从作业海洋学(即海洋学测量、监测、模拟和预报等)中获取最大效益而成立的欧洲多国机构联合会。其目的主要有下列几点: 1.构建欧洲战后科技投资成功和获益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浮游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为促进我国浮游生物监测工作的发展,文章在现代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和海洋管理的背景下,从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全球变化研究和现代海洋管理3个方面,系统梳理和分析浮游生物监测的意义和价值,并对我国相关领域的工作提出启示和展望。研究结果表明:浮游生物的恶性暴发和入侵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各类国际公约和政府间协议都将浮游生物监测作为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内容;浮游生物的分类信息以及其分布区和物候学特征对气候变化和海水温度的指示信息,可作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指标;浮游生物监测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现代海洋管理中,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和海洋生物资源评价3个方面;我国浮游生物监测工作在浮游生物分类和鉴定以及大数据应用方面存在不足,未来应加强相关能力考核、标准化计量认证、数据整合共享和新技术手段运用。  相似文献   

14.
受极区冰雪覆盖的影响,南极海洋环境调查通常采用船基调查方式,并且在南极夏季进行,无法获取长期连续实时数据,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极地海洋科学研究。针对这一现状,在国家"十一五"863计划的支持下,研制了极地岸基海洋环境实时监测系统。该系统由水下测量系统、数据传输及供电系统、数据接收系统组成,能够监测温度、盐度、深度、p H、有效光合辐照度(PAR)、氧化还原电位(ORP)、叶绿素、海流等要素,并实时传输到岸基数据处理系统,数据经处理后可传回国内。自布放在南极长城湾以来,该系统已累计获取了近18个月的实时连续观测数据,为极地海洋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  相似文献   

15.
王静  储小青  苏楠  汪娟 《海洋科学》2015,39(3):66-70
海洋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是海洋的重要物理和化学参量,SSS的时空分布与全球大洋环流和水汽循环密切相关。本文基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射的Aquarius卫星3 a的SSS遥感数据,给出了孟加拉湾及其附近海域海表盐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重点分析了影响孟加拉湾海表盐度变化的可能因素。研究结果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利用Aquarius卫星遥感观测海洋大尺度盐度变化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CORTEX M4内核的STM32嵌入式系统,设计并实现了用于长期监测海洋地理环境参数(温度、盐度、湿度等)的潜标式海洋探测仪,给出了主控系统及各个模块的设计方案及选型,通过合理的功能分配,可靠的硬件设计和有效的软件实现,使探测仪具备低功耗、高可靠的特点。海试实验表明,主控系统实现了对探测仪的浮力调节、能源供电及应急处置等状态控制,通过在SOFAR声道工作,完成了对深海海洋要素的实时监测。  相似文献   

17.
海洋环境数据智能化监控的现状与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海洋环境数据智能化监控的国内外现状,重点介绍全球海洋监测GOOS项目、美国海洋监测IOOS项目以及东南大西洋沿海监测SEA-COOS系统的开发实施情况,同时结合我国海洋环境监测的现状,提炼出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监控研究中需要的关键技术,以及我国在该领域建设方面需要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由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研究所和南海分局联合研制的FSS1-1型浅海潜标系统于1992年12月1日在天津由国家海洋局科技司主持通过成果鉴定。浅海潜标系统是一种在浅海海洋环境下使用的挂接自容式测量仪器或试验装置的单点锚定绷紧串连式载体。将观测试验装置挂接在系统不同深度层次上即可实现海洋环境的长期、连续、全天候多要素同步立体观测,因而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海洋调查监测试验装置。随着沿海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海水水质监测技术的社会需求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迫切。 水质监测的基本要素包括溶解氧、营养盐、悬浮颗粒物、人类病原体以及痕量金属、农药和放射性核素等工业污染物。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海洋健康小组委员会规定,海洋健康(HOTO)监测计划优先测量的基本海水水质(1类海水)要素包括:溶解氧、硝酸盐、悬浮颗粒物  相似文献   

20.
唐启升 《海洋科学》1993,17(2):21-23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变化。在今后的年代里,人类活动的影响幅度将大于自然界的影响幅度。因此,80年代以来,研究全球变化成为国际科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产生了许多与海洋科学有关的大型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如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计划(TOGA)、全球海洋环流实验(WOCE)、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JGOFS)、海洋科学与生物资源(OSLR)和全球海洋观察系统(GOOS)等。在这些计划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海洋物理过程与生物资源变化相互关系研究方面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