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岩溶路基注浆质量综合物探检测方法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岩溶路基注浆质量综合物探检测方法及相关检测评价标准,在南广铁路全线的岩溶路基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试验区段,对电阻率法、瞬态面波法和电磁波CT法等物探检测方法的特性和检测评判标准展开了现场试验研究。根据上述物探检测方法的适用性和经济性,提出了一种在不同工程条件下多种物探检测方法优化组合的综合物探检测方法。并通过统计分析注浆合格的岩溶路基注浆前后电阻率、面波波速及电磁波吸收系数变化规律,初步得出了上述3种检测方法的注浆质量检测评价标准:电阻率法检测合格标准为溶洞注浆前后电阻率变化率大于20%,卵石土层电阻率变化率大于10%; 瞬态面波法检测合格标准为注浆后土体波速大于20.6h+130.3,溶洞波速大于17.1h+236.9; 电磁波CT法检测合格标准为溶洞注浆前后电磁波吸收系数差值大于0.4dB m-1,卵石土层电磁波吸收系数差值大于0.1dB m-1。  相似文献   

2.
针对岩溶路基注浆质量检测的难度,基于现场典型地质断面,建立室内裂隙灰岩模型,进行注浆前后多测试断面的电测深检测试验数据解释分析,并对比模型中实际浆液扩散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水泥浆液注入后,模型视电阻率较注浆前明显降低,当注浆后视电阻率降低幅度大于等于15%时,注浆效果较好。模型注浆后的合理检测时间为注浆完7天后。现场检测试验基本能够验证模型试验结论,但现场检测试验受地下水位的影响较大,会造成局部评判失真。  相似文献   

3.
复杂采空区注浆效果物探检测方法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某新修铁路为例,通过对现场地质条件及地球物理特征等综合因素的考虑,采用直流电测深与电磁波CT相结合的综合电法对其下伏采空区的注浆加固效果进行质量评价试验研究。试验中对采空区注浆前后分别进行综合电法检测,通过两次检测资料的对比及现场钻孔验证发现,这两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电法都能够真实反映采空区的注浆加固效果,并且操作简单、效率高,为今后在类似条件的复杂采空区注浆加固效果评价方面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高密度电法岩溶路基注浆质量检测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不同地下水条件下高密度电法进行注浆质量检测的可行性和评价方法,建立了一种可变地下水位的岩溶路基室内模型,采用微型电极进行不同地下水条件的注浆检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模型中无地下水时,注浆合格的模型注浆后视电阻率较注浆前降低;模型中有地下水时,注浆后视电阻率较注浆前升高;模型注浆前后地下水条件不同时,不适合使用高密度电法进行注浆质量检测。南广铁路和湘桂铁路现场测试结果也基本验证了模型试验结论。  相似文献   

5.
冯海明 《中国岩溶》2020,39(2):243-250
文章介绍了已有的岩溶路基注浆效果检测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压水试验定量评价岩溶路基注浆效果的可行性,并以黔张常铁路岩溶路基注浆代表性压水试验段为例,采用4种合格标准对路基注浆效果进行分析,以弥补目前使用的合格标准存在的不足。在多次优化试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压水试验定量评价注浆效果判定标准,总结出压水试验工艺参数,采用单点法压水试验,注浆前后压水试验数量分别不小于5%和4%,试验压力在0.05~0.25 MPa,试验长度为3~6 m,压水时间为5~10 min?次-1。经多次、多段其他检测试验验证其工艺参数和评价标准的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适合的、可靠的定量评价岩溶路基注浆效果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以黔中王庄工业园区为例探讨电磁波CT探测技术在岩溶地区工程勘察中的应用。根据场地岩体物性参数,分析电磁波CT原理、观测与处理技术,并对现场测试和数据采集控制进行总结,通过对各探测剖面解译分析,编制出合理的探测剖面解释图并进行了正确解释,查明了地下溶洞的空间展布状态,为工业园区岩溶稳定性评价和设计施工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大型复杂采空区由于具有分布范围广、多层、厚度及埋深不等和周围岩性复杂等特点,导致其注浆质量检测难度较大,目前尚无可靠的系统检测方法。结合某采空区注浆工程实践,对浆液结石体的电阻率进行了现场试验,得到了浆液结石体的视电阻率范围为93~130m,与采空区及围岩均有较大差异。运用电测深法和电磁波CT对采空区注浆前后进行检测,发现注浆后浅部0~30m范围内,视电阻率普遍得到降低且变得相对均匀稳定; 深部低阻异常在注浆后电阻率也得以减弱,且均匀范围明显扩大; 电磁波吸收系数在40~70m范围内得到提高约25%。钻探取心发现,多数孔内可见注浆结石体; 检测孔的后期注浆中, 10个孔的注浆量均不大于周围相邻4个孔的注浆量平均值的15%。对以上检测结果分析可知:采空区在物性特征上表现为较低的电磁波吸收系数,注浆以后升高; 地下水位之上的采空区表现为较高的电阻率,注浆之后降低,地下水位以下的采空区则反之。注浆前后采空区物探差异明显,本段落采空层的浆液充填效果较好,几种检测方法的结果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同时表明,采用全域检测的电测深和局部详查的电磁波CT相结合的物探方法,与钻探取心结果及检测孔后期注浆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可以对大型复杂采空区注浆效果进行有效检测和评价,可为类似采空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物探在岩溶工程整治注浆质量检测工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坚 《地质与勘探》2002,38(1):90-92
介绍采用物探方法对铁路路基岩溶整治注浆质量的检测,论述了野外工作方法,判释岩溶整治注浆效果的依据和原则,并引用实例说明了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9.
介绍武广客运专线厚覆盖型岩溶路基注浆加固工程施工情况,主要内容有注浆工艺的选择、注浆参数的选定和注浆效果检测的方法,并针对现场出现的各种问题列举了部分特殊施工工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苏谦  黄俊杰  白皓  李星  田宁 《岩土力学》2013,34(3):776-782
针对某病害站场路基,根据其变形规律对其基础进行补勘,分析病害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岩溶地基加固补强方案:①补注浆加固岩溶地基和基岩顶面土体;②高压旋喷加固补强原复合地基;③低压注浆加固垫层及其以上3~5 m路基填土层;④侧向补注浆帷幕加固地基;⑤建立路基变形监测系统,评估加固补强效果。加固补强后地基沉降量和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理论计算值分别为12.4 mm和455 kPa,满足设计要求。现场监测结果表明,补注浆加固岩溶地基及其顶面土体后,站场路基变形减缓;旋喷桩和低压注浆加固区竣工后,路基呈均匀性沉降变形,变形速率急剧变小;竣工6个月后,路基变形趋于稳定,综合验证了加固补强方案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李敏  赵家胜  韩召峰 《江苏地质》2008,32(2):148-150
压实度是路基填筑时控制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关键指标。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击实功对路基压实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击实功,路基土的最大干密度和7d无侧限抗压强度都有显著提高,抗压强度最大增幅达到50%左右。因此增加路基土的密实度,可以明显地提高路基土的强度,延长路基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2.
热棒技术加强高原冻土区路基热稳定性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16  
热棒是传热效率很高的热导装置,适合于增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建筑物地基的热稳定性,介绍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内某试验路基中使用热棒的一些基本情况,分析了热棒的工作状态和制冷作用半径,并针对不同的气候情况对路基本体和路基基底的地温场分布状况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使用热棒后经过1a时间,路基基底的冷储量得到了显的增加,在路基工程中使用热棒保护冻土和增强路基热稳定性是成功有效的,最后对热棒路基的设计参数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武广客运专线软岩填筑路基的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爱云  郭建湖 《岩土力学》2008,29(10):2882-2886
采用模型试验方法,对不同颗粒级配、不同含水量软岩路基在不同竖向准静荷载作用下的沉降和应力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定的颗粒级配与含水量软岩填筑的路堤,通过压实可以满足路基设计规范技术要求,并通过两种填料级配和含水量情况下的填筑路堤进行较高荷载试验研究,分析了其变形破坏特征。研究成果可充分利用铁路沿线软岩资源、节省工程投资、少占耕地农田、保护环境,社会和经济同时受益。  相似文献   

14.
以青藏铁路沱沱河段路基边坡作为试验区,且在试验区路基边坡两侧种植了乡土护坡草本植物垂穗披碱草,通过对种植在试验区路基阴坡、阳坡生长5年的垂穗披碱草,做了野外原位根系拉拔试验,获得了垂穗披碱草根系抗拔力。研究表明:种植在阳坡的垂穗披碱草根系抗拔力为3088N,阴坡抗拔力为2352N,即种植在阳坡的垂穗披碱草根系抗拔力显著大于阴坡,影响其抗拔力大小的主要因素与土壤含水量及其变化有密切关系,试验区阳坡接受光照时间、程度均强于阴坡,试验区阳坡坡面土壤水分蒸发量大于阴坡这种差异形成阴坡、阳坡坡体土壤含水量不同的主要原因;垂穗披碱草根系抗拔力大小与须根数量、根径、根长、株高、根表面积、分蘖数之间均呈线性关系,其中抗拔力与须根数量之间呈显著性线性相关,阳坡垂穗披碱草抗拔力随根系数量增加的幅度显著大于阴坡,即当须根数量为40~60条时,阳坡垂穗披碱草的抗拔力集中分布在11~25N,阴坡抗拔力分布在8~15N;当须根数量为60~140条时,阳坡垂穗披碱草的抗拔力分布在30~70N,阴坡抗拔力为20~50N。根据路基边坡阴坡、阳坡垂穗披碱草根系抗拔力试验结果,评价了阴、阳两种坡向条件下垂穗披碱草根系护坡力学贡献,这对青藏铁路路基边坡种植草本植物实现该边坡与周边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应用瑞雷波等方法对公路质量进行无损检测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针对水泥混凝土公路质量检测的内容和目前常规检验方法的不足,本文叙述了采用瑞雷波法、超声波法和音频共振法的结合,测试路基路面强度和路面厚度的基本原理,并对几个工程测试实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岩溶地面塌陷预测模型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岩溶的发育程度、上覆岩土体性质是岩溶地面塌陷形成的基本条件;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或降水入渗,震动荷载等动力扰动,是形成岩溶地面塌陷产生的诱发动力条件。本文以山东省泰安市岩溶地面塌陷区为例,讨论了岩溶地面塌陷的产生机理,并从受力情况对其进行了分析探讨,从而提出了岩溶地面塌陷的预测模型。本文还根据研究区的8个塌陷实例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7.
秦沈客运专线A14试验段软土路基加固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汪建刚  王星华  王曰国 《岩土力学》2004,25(8):1283-1287
介绍了秦沈客运专线A14试验段软土路基工程设计施工情况。通过对各种地基处理路段沉降观测,探讨了软土路基沉降特征,推测出其最终沉降量和沉降速率,并分析了软基处理措施与沉降的关系。结果表明:软土路基沉降受加荷影响很大;采用碎石和粉喷桩处理后地基沉降量比其它处理方法要小;在松软土地层,控制填土不是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压实方式影响路基湿度场演变规律相似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志军 《岩土力学》2013,34(11):3141-3144
探究路基湿度场演变规律是解决路基工程水损害的基础问题之一,为研究路基湿度场受压实方式影响所产生的变化与分布问题,在相似准则推导的基础上构建了4种具备不同压实方式的室内路基相似物理试验模型。通过分析二维入渗方式的降雨试验结果,总结了不同压实方式影响下路床湿度场扰动区扩距、前扰动区湿度分布、湿度梯度和路堤湿度值变化的主要规律,并阐述其作用机制以及提出了相关工程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路床湿度扰动区扩距随着路床压实度的增加呈线性递减;整个湿度扰动区可划分为前、后两个区域,前扰动区湿度分布基本呈线性速降状态,湿度梯度值随着路床压实度的增加呈线性提高;路床压实度对其下的路堤湿度影响效果显著,综合效应表现为路堤湿度随路床压实度增加呈线性递减;工程中严格控制上部路基压实效果对防止下部路基水毁病害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