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震速报参数不确定性的应急灾害损失快速评估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针对目前地震应急灾害损失快速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考虑地震速报参数不确定性的灾害损失快速评估模型。并利用1990年来全国的81组速报震中与宏观震中数据。得到速报震中与宏观震中偏差的概率分布经验参数。  相似文献   

2.
根据国家台网中心自动地震速报系统在云南漾濞和青海玛多2个地区的台网监测能力,选取2个地区2021年5月18—29日的地震序列,对自动地震速报系统进行性能分析。国家台网中心自动地震速报系统基本实现1min内的单路自动地震速报信息初次产出,根据地震台网密度的不同,产出时间从30~60s不等。与地震编目结果相比,云南漾濞地震序列震中位置偏差较小,青海玛多地震序列震中位置偏差较大,2个地震序列震级偏差不大。青海玛多地震序列震中位置偏差较大的原因是该区域台站稀少且空隙角较大。自动地震速报系统存在少量的漏报地震,与系统定位时信噪比较低、台站空隙角较大及多个地震混叠在一起有关。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震观测台网地震速报定位偏差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孟玉梅  赵永  王斌 《地震》2001,21(3):65-69
介绍并分析了中国地震速报台网目前地震速报定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利用1990~1997年的速报定位资料,统计分析了中国地震速报台网测定地震震中位置的偏差、产生偏差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4.
赵石柱  张勇  闫新义 《内陆地震》2021,35(3):237-244
选取2014年1月~2019年3月MS≥4.0的新疆地震台网速报地震,通过标注初至震相Pg、Pn震相,对震中位置达到最大包围后,再标注续至震相Sg、Sn震相,分析增加Sg、Sn震相对新疆及相邻地区速报地震定位的影响.结果 表明:网内地震,除了西昆仑和阿尔金山地区,新疆其他地区均可只标注Pg、Pn震相定位震中位置,且与中...  相似文献   

5.
利用余震法快速判定宏观震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当前在震后快速响应阶段的盲场快速评估过程中,震中位置普遍采用速报震中,而速报震中与实际宏观震中之间存在客观的不一致性,会给震灾评估结果带来较大的误差。而在震后短时间内可用信息量极少的情况下,判断宏观震中的位置存在较大的困难,本文通过引入余震法,为震后快速判定宏观震中提出了新的思路。通过对1970年以来近40组破坏性地震的研究,利用余震法可在震后6h根据地震破裂性质推断宏观震中,其准确度、时效性都能为震后快速评估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选取2020年3月1日至12月31日速报地震,通过对比自动地震速报和人工地震速报结果,对自动地震速报系统产出结果进行偏差分析。该时段内自动速报系统共产出国内地震事件216次,漏报49个地震,未发生误报地震。自动速报地震震中位置平均偏差为6.7 km,震级平均偏差为0.15,平均用时119 s。震中位置偏差较大主要由台站分布不均匀、缺少近台、台站空隙角过大及系统自动拾取的震相误差较大所致。震级偏差较大主要是震级转换算法不合理等造成的。自动速报漏报地震与系统在地震定位时初至到时信噪比较低、台站分布不均匀和地震的孤立性等有关。此外,还对全国自动地震速报系统的改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支明  徐佳静  孙丽 《中国地震》2023,39(1):154-165
收集2015年1月—2020年8月地震自动速报综合触发系统的全部产出结果,选取国内天然地震事件结果共计1863条,与正式速报目录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自动速报系统所产出的地震参数较正式速报目录发震时刻平均偏差约2s,震中位置平均偏差约8km,震源深度平均偏差约9km,震级绝对平均偏差约0.25,偏差均值为自动速报结果较正式速报结果偏大约0.1。到达产出震级标准的漏报地震事件176个,其主要原因为区域台站稀疏、台站分布不均匀、大震或前震尾波干扰等,未发生误报事件。发震时刻、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偏差较大事件的分布与漏报事件类似,多发生于台站密度较低、台站分布不均匀和速度模型与实际差异较大的地区。震级偏差主要与地震事件震级大小和震中所在位置有关,对于3.0≤M<5.0的地震事件,产出震级最为稳定,而对于M≥6.0的地震,震级结果可靠性较低;此外,震级偏差的大小与区域分布并无明显关系,但偏差方向具有区域特征。通过对自动速报系统运行情况的统计分析,提出了关于自动速报系统改进与完善的建议,有助于提高自动速报系统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利用云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46个地震台的记录资料,将2002-2008年间云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速报的、震中位于云南省界外300 km以内邻省(国)的中强震速报定位参数,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正式速报结果(M≥5.0)(中国地震台网大震速报目录,2002-2007年)及云南地震台网正式速报结果作比较(M<5.0),总结速报分析...  相似文献   

9.
探讨地震宏观破坏场分布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闽峰  李圣强  陈颙 《中国地震》2000,16(4):293-306
提出震后根据仪器定位的微观震中和断层构造的关系快速确定可能的宏观震中位置,并依此使用烈度经验分布模型来进行震害快速评估。这将提高直接用微观震中位置进行震害快速评估方法的精度。通过对全国133个主要地震的微观震中与宏观震中偏离量进行统计可知。偏离量在35km范围内的占88%,其余基本都在75km范围内。这样就给出了判定宏观震中的重点区域和分析区域。详细分析南北地震带66个震例及其与断层空间分布特征的关系。以及震源机制解结果后发现,影响宏观震中偏离的因素除仪器定位本身的误差外,主要还有断层展布方向、活动规模、断层相互交接特征及震级大小等。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分类处理分析,建立了震后室内快速判定可能的宏观震中位置的原则和步骤。以该方法为基础,通过建立包含有关因素的全国断层数据库,即可在实际的震害快速评估中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Web GIS的地震震中分布图实现方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星宏  贾宁 《高原地震》2011,23(1):63-67
利用MapABC地图、Google地图和百度地图的web GIS功能,较好地实现了地震震中分布图的Web展示,并将该功能与门户网站集成起来,可丰富地震速报信息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地震的基本参数是一切有关地震研究的基础,尤其是震中及震级是工程地震研究最重要的基础数据,对于特定的工程场地和研究区域,某些地震震中的位置,对地震构造环境的评价,潜在震源区的划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曾对诸多地震进行过甄别与修定,并总结出5条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对东南沿海1067年和1574年两次地震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目录给出的 1067年广东潮汕地震的参数不能合理解释历史记载中该地震的震害分布。文中将这次地震与 1918年南澳大地震在相同地点的震害记载进行了对比,发现几乎相同,进而论证了这两次地震属发生在同一震源的特征地震事件的可能性,认为 1067年地震的震中很可能位于南澎列岛西侧,其震级可达 71 /4。鉴于目前对 1574年福建东北沿海 53 /4级地震事件有不同的认识,文中重新分析了该地震的破坏区与有感区的分布,并与 1906年厦门海外地震进行了比较。结果认为, 1574年地震的震中更有可能位于福州—莆田以东的海域,且震级可能达到 61 /4。文中还认为:史料中有关 1574年浙江庆元地震的记述所指的可能不是发生在当地的破坏性地震,而更可能就是同年发生在福州—莆田以东海域的那次地震。1067年和 1574年地震可能都发生在NE向的滨海断裂带上  相似文献   

13.
双差地震定位法在北天山地区地震精确定位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对双差地震定位法的原理进行了阐述,并将双差地震定位法应用于北天山地区(42.5°—45°N,82°—89°E)地震的精确定位。利用新疆32个地震台站记录到的1336次MS≥2.0地震的22704条P波和S波震相读数资料,经重新定位后得到其中1133次地震的基本参数。重新定位结果显示了比较精细的震中分布图像和有所收敛的震源深度剖面图像,震源深度优势分布在6—35km,平均深度为20km,部分震中位置与震源深度变化较大的地震向断裂带靠近。  相似文献   

14.
本世纪以来 ,在日本海西部和中国东部地区深震带发生三次有感深源强震。震后调查发现深震在震中附近无感 ,而在远离震中区、偏离板块俯冲方向的东北南部和大华北地区强烈有感 ,且有感范围广、烈度低、衰减慢、振动中心不明确、没有破坏性等。研究表明有感范围严格受郯庐构造带和地幔上拱区控制 ,微观震中与有感范围的几何中心 (即宏观震中 )相距 4 30~ 1 0 2 0km ,两者连线偏离板块插入方向约 4 0°,认为这是由太平洋板块俯冲增强时 ,深震带上的张应力除以 2 5 5°走向向SWW方向平推外 ,同时又以大于 4 5°的仰角上撅造成的。从深震活动到东部地区上地幔隆起 ,再到郯庐带活动 ,都是由太平洋板块插入、俯冲、上撅、顶托同一动力学过程形成。  相似文献   

15.
对地震编目工作中遇到的影响地震精确定位的台站钟差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准确识别台站钟差并对其原因进行探讨,提高了地震编目产出数据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对1900~2002年全球记录到的震级M≥4.0地震震中,利用IGRF(国际地球参考场)国际参考模型确定地磁场的特征。研究了主要地震活动带的地理学和内源引发的基本地磁场几何学之间的关系,查明了不同构造类型的地震活动带全球分布与地磁偏角或地磁场东-西向分量分布之间的构造对应。  相似文献   

17.
张北5.6级强余震宏观烈度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1999年3月11日张北5.6级强余震宏观烈度考察的基础上形成宏观烈度考察报告,并对此次地震的宏观烈度进行了分析;我们认为此次地震属1998年6.2级地震的一次强余震,但和6.2级地震有不同的震源机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辽宁数字地震台网控制区内近11年的地震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应用最小二乘法求回归方程等一系列相关公式进行计算,最终依据辽宁地区近震走时与震中距之间关系,归纳成表。为编制辽宁地区近震走时表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19.
公元前179年“齐楚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前元元年)"齐楚地震"的基本参数一直有不同认识,属于疑难历史地震。在吸收西汉政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地震史料隐含的约束条件,对这次地震震中位置进行了考证。提出了以齐楚边界和国都连线为基点,结合史料给出的有关约束条件,综合确定震中位置的技术方案。同时,依据地震地质调查成果,从发震构造角度论证了震中位置的合理性。1)鉴于西汉时期政权更迭频繁,通过追踪西汉初期(尤其是汉文帝前元元年前后)齐、楚政区变化情况,尽力复原当时的行政区划和齐楚两国边界分布。2)认真分析史料记载的"齐楚地震,二十九山同日崩,大水溃出"所指示的地区范围,对比历史上其他震例造成的破坏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破坏程度,为震中位置和震级确定提供重要约束条件。经文献考证认为,这次地震可定为公元前179年6月6日平邑南(35.2°N,117.6°E)7级地震。3)结合卫星影像判读和野外地震地质调查资料,分析研究了"齐楚地震"所在地区的地质构造特点和活动断裂发育情况。在排除该地震事件属于郯庐断裂带地震事件后,通过对比分析郯庐断裂带西侧发育的各条NW向断裂的构造地貌以及剖面表现,认为苍尼断裂可能是"齐楚地震"的发震断裂。在震中附近,苍尼断裂控制着白彦断陷盆地的发育,也是断层地貌最为清楚的地方,断错的地层最新,断层运动量也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