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前言(略) 2.地震海啸业务的现状(略) 3.东海地震预报业务的现状监视东海地震预报的现场,人们已预料到在骏河湾西岸至御前崎近海的东海地区将发生大地震(M8级),这就是所谓的“东海地  相似文献   

2.
1989年2月4日,日法决定于今年8月在静冈县御前崎近海实施“南海-海沟”共同调查计划。这一计划利用潜水艇调查生息于东海地震震源区4000米深海底的双壳贝类情况,有助于地震预报。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提供贝类营养源的地下水量和化学成分的变化尽早发现地震前兆地形变的调查。东京大学海洋研究所教授小林和男等30名日法地球物理、生物、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人员将参加这次调查,并在御前崎至九州近海全长约600公里的“南海-海沟”使用法国最新式的潜水艇“鹦鹉螺”号。预定8月2日至9月5日期间以清水和御前崎港为基地,在御前崎约100公里的近海作潜入海底约4000米深的潜航15次。  相似文献   

3.
日本国土地理院和邮政省通讯综合研究所1992年11月16日宣布,从当月23日起,他们将在静冈县御前崎周围共同实施首次采用了甚长基线射电干涉仪(VLBI)的东海地震观测。这种精度极高的观测系统是在两个点上接收来自银河系以外的微电波并利用其到时差来测量地壳位移。据说在日本东海地震的预想震源区内检验板块的具体活动动态,这还是首次。  相似文献   

4.
据《朝日新闻》1981年8月18日报道:1981年8月17日下午,在东家气象厅召开了地震预知连络会(会长是东海大学教授浅田敏)。会上报道了御前崎原来一直持续下沉的地壳,最近半年内又反向隆起了9个毫米的事实—御前崎位于静岗县,是已作出预报的未来东海大地震的震源区。去年夏天,这种反转现象就已发生,当时把它看作“暂时反常变态”,然而建设省国土地理院对于再次隆起把每半年一次  相似文献   

5.
1984年元旦,日本东部就受到地震的袭击,破坏了万户迎新的欢乐气氛。日本西部也发生云仙岳和日向滩等处的地震。所幸受灾甚微。日本的灾害性地震平均每年有4.5次。1984年迄至8月可说是处于低潮。根据最新的学说和地震观测情况,当前日本的地震趋势如何呢?东海地区——御前崎发生的震群从1984年6月中旬开始,在御前崎西南近海约40公里处设置的海底地震仪捕捉到微小地震的震群活动。这是1979年设置地震仪以来的第一次。这里地处设想的东海地震震源区的西南部,距  相似文献   

6.
从1981年8月开始,日本科学技术厅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在距御前崎近海约150公里的远州滩,深度4000米的海底,设置了该中心研制成功的“自浮式海底地震仪”并开始观测微小地震。  相似文献   

7.
日本兵库县南部地区1995年的可控震源地震勘探计划为了弄清1995年1月17日兵库县南部地震震源区的详细地壳构造和该地震断层附近的微细构造与物理性质,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计划利用可控震源进行地震勘探。这次勘探将与地震预报计划(“地下深部构造的综合调...  相似文献   

8.
地壳形变与地震前兆探索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国华 《地震》2012,32(2):22-30
本文回顾了我国地震预报中地壳形变观测技术、 数据处理方法和软件及地壳形变前兆观测研究进展。 1966年邢台地震后, 我国地震预报工作经历了难得的成功、 更多惨痛失败和“地震不可预报论”等干扰, 发展曲折。 尽管2008年汶川和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预报失败,但这两次和其他大地震前后GPS和其他观测得到的地壳形变表明, 大地震是有前兆的, 是可以预报的。 比较了我国地震预报所采用的主要的地形变观测技术和分析方法, 讨论了观测和数据处理方法的特点, 简要介绍了地壳形变地震前兆新近的研究结果, 重点阐述了GPS观测技术多方面的优势。 事实证明, GPS观测得到的汶川大地震前的形变异常或前兆, 是我国地壳形变观测与地震前兆探索最突出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日本利用地球电磁学方法进行地震预报研究进展情况行武毅关于活断层和地壳电磁构造有了新发现,在断层附近观测到了可以该构造上的发现为基础预测的电阻、自然电位、地磁等变化。除此之外,在地震前后还观测到了电磁辐射异常和岩石的电阻变化等电磁现象。本文将简述这些研...  相似文献   

10.
据日本《朝日新闻》1979年8月21日报道,8月20日下午,在东京大学召开的地震预报联络会第74次定期会上,报告了认为东海地震震源区的骏河湾附近有“反转”现象这一异常地壳变化的大地测量结果。一般的说,在地壳变化中,若持续很久的稳定趋势一旦发生急剧变化,就有“发生地震的危险”。为此,在这次会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但由于这次“反转”现象在误差之内,尚有继续调查的余地。虽说“不是与地震直接相关的变化”,但仍要“注意加强观测”。  相似文献   

11.
日本东海地区是指定的加强地震防灾对策地区。建设省国土地理院在静冈县的配合下,决定利用静冈县榛原町的供水隧道的空间,设置高精度的远距离光波伸缩仪,以加强地震预报的有力手段——地壳形变的观测。这种方法与以前利用石英棒反复进行短期观测不同,是应用氙灯作为光源,以大约1公里0.3毫米的极小误差监视地壳形变。通过它能够连续观测骏河海槽正在俯冲的东海地区的地壳形变,希望能对地震预报的实际应用发挥作用。一般认为,通过反复进行大地测量检测地壳形变是捕捉地震前兆的重要手段之一。从明  相似文献   

12.
地壳形变测量是监测地壳变形,研究地壳构造运动、地震形变和地震预报的重要手段。变形观测数据分析方法的研究,对于正确把握变形状态和变形过程,了解变形机理,提高地震预报实用化水平都有重要作用,引起了国内外地震测量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仅根据冕宁以北野鸡洞附近的振槽揭露的地质现象,首次报导了安宁河断裂带冕宁以北段曾发生5次古地震事件。这对客观评价缺乏历史地震记载的该段的地震活动能力,进而对该段的地震预报研究以及地壳稳定性评价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日本地震学会于1982年4月8日至10日召开春季年会。会上,关于震源过程、地壳和上地幔构造、地震活动性等方面的专题报告有76篇;关于观测系统及数据处理、地壳变动、地应力及岩石压裂的专题报告有65篇;关于活断层、地震预报、彗收(陨石)、海啸及地  相似文献   

15.
日刊《计测自动制御学会论文集》1977年第2期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用激光测量地壳应变》,摘译如下:为了连续观测地壳应变,以获得地震预测研究资料,日本在十几个地方设置了应变仪。地震仪一般放在石山的隧道内,将熔融石英等低膨胀材料的长管的一端固定在一个基座上,另一端延伸相距数十米乃至一百米的第二个基座前,用电容变换型传感器或差动变换型传感  相似文献   

16.
零讯     
零讯日本对VAN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实验日本北海道大学理学部副教授笠原植的研究小组开始了确认希腊用于地震预报的VAN方法在日本是否也有效的验证实验。他们将在北海道东部弟子屈测量地下电流的异常,同时,利用地壳应变等现有的预测技术进行对比观测。报神大震灾...  相似文献   

17.
日本北海道大学理学部的地震预报观测区域中心,通过观测台网,将北海道地区的42个地震地壳观测点连接起来,进行地震预报和震后的分析、解析工作。1976年,该中心因在地震观测中首先采用了数字通讯而驰名于世。它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工作人员总共才11人。尽管鲜为人知,但北海道东部太平洋一侧却也是日本列岛屈指可数的震群区。据过去的资料统计,地震的年平均发生次数大约超过3000。这一频度仅次于关东和东海地区。该中心主任冈田广教授说:“就地震而  相似文献   

18.
1995年1月17日的兵库县南部地震(M7.2)是日本第7个地震预报计划(1994~1998)才实施1年就发生的大地震,也是日本自1964年开始实施第1个地震预报计划以来发生的第一次内陆大地震。在前6个地震预报计划实施期间曾发生过5次大地震。其中2次...  相似文献   

19.
日本《日经产业新闻》1981年6月26日刊登一篇题为《利用水压致裂法预报地震》的文章摘译如下:科学技术厅的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不久将在静冈县的下田市进行作为地震预报新技术受到重视的"水压致裂法"测定地壳应力的实  相似文献   

20.
1981年5月26日海上保安厅水路部的声波探测调查中,发现在预测未来东海地震震源区的骏河湾海底,发生了板块(地壳岩石)的“沉降现象”,因此,证实了骏河湾仍是“巨大地震的巢”。骏河湾地区大地震的发生机制过去只是理论性的理解,而现已通过事例予以证明了。由于“沉降”的压力作用,地壳开始出现轮廓清楚的凸凹不平的褶曲现象。水路部现已把调查结果报告了地震预报联络会。去年春天水路部也发现了日本海沟内的巨大海山正好分成两半,而且错开下沉。这同样地证实了“板块构造理论”。水路部为了查明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