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代县小震群     
1979年10月19日,在山西省代县的白草口~太和岭口一带发生了一组小震群(北纬39°06′~39°13′,东经112°50′~113°15′).较大的五次3级以上地震均有感.代县地震台距震中20公里,放大倍数:NS1.6×10~5,EW3.2×10~5,UD2.8×10~5.基本上控制了整个小震群的活动序列.这组小震群是在介休地震、五原地震后发生的,而且发生在有强震背景的晋冀蒙三省交界地区.所以,认真地研究代县小震群是较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晋冀蒙交界地区(E111°—116°,N39°—41°30′)位于山西断陷地震带与阴山—燕山地震带交汇地区,构造上具有强震背景,是历史上强震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近年来该区先后发生了和林格尔6.3级地震和丰镇5.8级地震,地震形势引人瞩目。本文侧重研究了上述两个地震震前地震活动和测震学指标的前兆特征,并粗略分析了怀来地5.4级地震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3.
姚立珣  虞雪君 《内陆地震》2003,17(3):202-208
使用大陆内部强震活动与周缘地震带强震活动相关性研究,初步估计了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后未来的地震趋势,认为8.1级大震后我国大陆第5个地震活跃期已经结束。同时,对华东地区今后几年的地震趋势进行了估计,认为今后几年华东地区中等地震可能比较活跃,活动水平为5—6级。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1750年到1981年期间太阳活动与四川省强震(主要是七级以上地震)及降水异常关系的研究,发现四川省七级以上地震与太阳活动及干旱现象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一、太阳活动与强震的关系从1750年到1981年,四川省共发生7.0—7.9级地震12次(表一)。对这12次地震与太阳  相似文献   

5.
爆发余震与强震关系的统计检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秀芳  傅丽萍 《地震学报》1991,13(3):273-280
本文按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水平,分大华北地区成四个子域.并分析了大华北地区1970——1986年地震目录(其中华北平原子域地震目录为1965——1986年)检测得到爆发余震42次.其中7次发生在强震的余震区,17次发生在震群区.研究其余的18次爆发余震与强震关系,并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这18次爆发余震与其后强震发生的随机相遇概率小于6%.用许氏 R 值评分方法估算的爆发余震预报强震的效能大于39%.按照本文给出判定爆发余震的参数,对1987——1988年地震目录进行了外推检验预测.1987——1988年仅有一个爆发余震,即1988年1月6日东北岫岩3.6级地震.它预示1988年1月——1989年1月,东北地区可能有 Ms5.0地震.实际情况是在1988年2月25日,在东北章武地区发生了一次 Ms=5.3地震.另一个实例是在1989年10月18日山西大同——阳高地区发生了一次爆发余震,其后3小时在同一地区也发生了预计的 Ms=6.1地震.以上两例都在实际预报中验证了.爆发余震可能具有一定的预报中强震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2005年8月5日四川会东-云南会泽间5.3级地震序列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8月5日22时14分41秒,在四川省会东县与云南省会泽县交界一带发生了Ms5.3级地震。据西昌遥测地震台网测定:震中经纬度为26°35′N,103°03′E,震源深度为10千米。分析认为:这是一次前震—主震—余震型的地震序列事件。另外,由于这次地震情况比较复杂,根据周围20多个测震台站记录的P波初动解求解的震源机制解结果,初步认为这次地震的主震有可能是位于震区附近小江断裂带北段巧家—蒙姑断裂、蒙姑—东川断裂西侧北东向淌塘—岩坝断层北西上盘,在近水平的北北西向主压应力挤压作用下,发生了往北东方向逆冲的右旋错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对比研究了国内、外9次6级以上强震群,发现强震群序列具有强度大、频度高、中强余震频繁、余震衰减起伏大、持续时间长、中强震前小震活动显示平静的特点。与主余型地震相比震群型地震b值大、p值小,最后一次主要地震发生后序列衰减变慢,多数地震的余震具有共轭分布特征,主要地震的震源深度和破裂方向呈多样性,地震破裂具有继承性。新疆伽师强震群与乌兹别克斯坦加兹里强震群不但在分段上极为相似,而且随时间的发展在能量释放的分配形式上也极为相似,且余震都呈共轭分布,主要地震迁移呈多侧扩展型,强震前中、小地震表现平静。从频度及强度上看,这两次强震群第一组强震发生后余震频度及强度较低,第二组强震发生后余震频度及强度较高,第三组强震发生后余震频度及强度最高。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对四川省地震资料的分析,认为盆地内4级以上地震的活动与川西、川滇交界区的强震活动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当盆地内发生一次或几次4—5级地震后,大约一两年内或稍长一些时间内,在川西或川滇交界区将可能发生一次或几次6—7级乃至7级以上地震。若大震发生在松潘、龙门山地震带,震前盆地内发生4—5级地震的次数较少;若大震发生在鲜水河、安宁河地震带或川滇交界区,震前盆地内4—5级地震次数多。历史地震也有类似情形。因此盆地内的地震活动性可作为川西、川滇交界区发生强震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9.
华北强地震余震震群应力场“窗口”效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华北最近地震活动期的三次强地震(邢台、海城、唐山)的余震序列,从实际观测资料与国内外的一些实验结果,提出余震震群的出现是在区域应力场增强的背景下余震区应力加强的效应。强震余震震群的起伏,可以作为监视华北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孕育的“窗口”。文中以“多点场”观点讨论了余震震群与中强以土地震关系,认为强震与中强震在区域应力场中是处于支配与被支配的不同地位。  相似文献   

10.
北天山地震带是多次发生8级大震的内陆地震带,本文研究了它的强震活动特征和地质构造的关系,将其划分出三个地震亚带,并对这三个亚带的强震活动、相关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比。指出克宾—尼勒克地震亚带与乌恰—喀什地区的强震活动相关,准噶尔盆地南缘一带与阿尔泰—贝加尔地区的强震活动相关,而艾比湖地震亚带的强震活动则受南北两个方面的构造运动影响。最后从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的角度讨论了它们在地壳动力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