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地基GPS技术遥感大气柱水汽量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理论上分析了AN (Aske and Nordius) 大气柱总水汽量 (W) 计算模型的偏差, 探空试验结果证实了理论分析的结论.作者经过推导, 建立了新的W计算模型, 与探空方法获得的W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1998年进行了一次“GPS暴雨观测试验”.试验结果发现:可降雨量的高值时段与降雨过程高度相关; 大的降雨过程, 在降雨前, 可降雨量一般都有一段递增过程, 在降雨结束过程中, 可降雨量一般都有一个递减过程, 在突发暴雨事件发生前往往发生可降雨量突然大幅度递增现象; 在大暴雨事件发生前, 存在一个长时间的十分明显的孕育阶段.  相似文献   

2.
利用2014—2016年的中国气象局地面观测资料和中国环境保护部公布的6种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对降雨天气前后的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降雨天气后6种大气污染物浓度降低的时次约占43%—60%,其中PM_(10)浓度降低最为明显,PM_(2.5)、O_3、SO_2和NO_2次之,最不明显的是CO。一般而言,降水天气前大气污染物浓度越高,降雨后浓度降低的时次所占比例越大,浓度降低值也越大,但当降雨天气前大气污染物浓度较低时,降雨天气后浓度升高的个例也很多,约占21%—61%。京津冀地区由于平均大气污染物浓度较高,降水天气对大气污染浓度的降低效果比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更明显。对于大多数降雨时次,小时降水量越大,大气污染物浓度降低的时次所占比例越大,但浓度降低值反而越小。例外的是,小时雨强大于10 mm的降雨后,京津冀地区的O_3和SO_2浓度以及长三角地区的PM_(10)、PM_(2.5)和SO_2浓度降低程度不如小时雨强小于10 mm时;而珠三角地区的NO_2和O_3在降雨后的浓度变化对小时雨强不敏感。在京津冀地区,降雨天气对较大浓度的O_3清除作用非常明显。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降雨前CO浓度较低时,降雨后浓度升高时次比浓度减小的多;另外,降雨天气对SO_2的清除作用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3.
范江琳  郭晓军  青泉  马力 《气象科技》2020,48(2):242-247
降雨阈值是泥石流预警预报和防灾减灾的重要研究内容。通过野外考察、文献查询等手段,收集了汶川地震灾区典型区域(都(江堰)汶(川)公路沿线)震后34次泥石流事件和对应的降雨过程,通过统计诱发泥石流的降雨历时及平均降雨强度,建立了该地区的降雨I-D(雨强-历时)关系;针对I-D关系在实际预报中的不足,结合中国气象部门的雨量划分标准和诱发泥石流的降雨历时将降雨分为小量级降雨(SI)、中量级降雨(MI)和大量级降雨(LI)3个等级,得出复合型降雨I-D关系。结果表明:①都汶地震灾区诱发泥石流的降雨历时为2~53h,平均降雨强度为0.1~13.8mm/h,I-D关系可表示为I=5.94 D-0.70;②复合型降雨I-D预报模型可进行分级预警,其中约80%泥石流事件超过了橙色等级预警线,I-D关系式为I=10.0 D-0.56(1h≤D 12h),I=4.8 D-0.26(D≥12h);③改进后的复合型降雨I-D阈值线斜率更小,预报精度更高,更适合中国西部山区的泥石流预报工作,且在2014—2016年都汶公路沿线的泥石流预报检验中取得了较好效果。本研究拟为汶川地震灾区泥石流的预警预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基于FloodArea模型对2018年8月31日18时-9月1日08时出现在贺州市林洞河流域的特大暴雨天气引发的山洪过程进行反演,得出了本次暴雨天气发生过程中各时次、各地点淹没范围及深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强降雨过程中,随着降雨的持续,水位变化呈现单峰型分布,与此同时地表降水量也明显增加,洪水持续涌向中下游地区,...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9—2013年南京市71个加密自动气象站逐时降水观测资料,对南京地区城郊降雨差异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地区城市"雨岛效应"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城市"雨岛效应"集中出现在6—8月,尤其是7月和8月,而南京地区其他季节城郊降雨无明显差异。对于不同量级的降雨,南京地区小雨、中雨和大雨的降雨量城郊差异均不显著;而城市化使南京地区6—8月暴雨和短时强降水的城郊差异较明显,城区暴雨发生频次和强度及短时强降水的发生频次均高于周边郊区,易形成城市洪涝灾害。城市化进程对一般性降雨的城郊差异影响较小,但城市化使城区夏季暴雨和短时强降水等灾害性降水事件明显加强。  相似文献   

6.
马巧英 《气象》2001,27(10):62-63
7月份,全国大部降水偏少或接近常年.中、下旬,北方旱区出现较明显降雨,大部旱情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南方降雨不均,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及四川盆地、重庆等地伏旱严重,华南大部降水偏多,部分地区出现洪涝.全国大部地区月平均气温偏高或接近常年;南方大部出现持续高温酷热天气.有5个台风在华南沿海登陆,两广等地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7.
南方高温酷热台风活动频繁——2001年7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震坤 《气象》2001,27(10):58-61
7月份,全国大部气温偏高或接近常年,南方大部出现持续高温酷热天气.月内有6个热带气旋活动,5个在华南沿海登陆.全国大部降水偏少或接近常年.中、下旬,北方旱区出现较明显降雨,大部旱情得到缓解;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及四川盆地、重庆等地降水偏少,部分地区伏旱严重,华南大部及西南南部降水明显偏多,部分地区出现暴雨洪涝灾害.  相似文献   

8.
姚学祥 《气象》1993,19(10):58-61
本月,江南降雨明显偏多,部分地区发生洪涝灾害;北方大部地区降雨适中或偏多,无明显旱情;我国中、东部月平均气温明显偏低,出现凉夏。冀、鲁、陇等省遭冰雹大风袭击。月内4个热带风暴生成,9303号强热带风暴在海南登陆。  相似文献   

9.
7月份,江南降雨明显偏多,部分地区发生洪涝灾害。北方大部地区降雨适时或偏多,对农作物生长有利。长江中游及黄河下游地区月平均气温偏低;下旬江淮、黄淮等地气温显著偏低,出现罕见“凉夏”天气,对农作物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有一个强热带风暴在我国登陆,部分地区遭冰雹大风袭击。  相似文献   

10.
2004年夏季的天气及预测试验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简要介绍了2004年夏季的主要天气过程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4年汛期预测的结果.总体上看,2004年夏季江淮流域的降雨分布较均匀,没有造成大江大河及大范围的洪涝,中高纬度典型的梅雨环流形势没有完全建立,西风槽活动频繁.夏季最强的一次降雨过程(7月15~20日)是高空低压槽前的持续性暴雨.2004年夏季华北大部分地区降雨偏多,多为低槽冷锋造成;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明显偏多,8月登陆浙江、福建的2个台风破坏力较大;江南和西北都出现了较强的高温天气,江南和新疆的高温分别为副高和大陆高压造成;9月2~5日川东和重庆的降雨与低涡在该地区的稳定维持有关.从汛期实时降水预测结果看,预测系统对6~8月江淮雨带及其暴雨中心的预测较为准确,对大范围的雨带无漏报和空报.而对华北地区降雨而言,预测评分要低于江淮梅雨,这可能是因为模式中的物理过程,特别是降水的物理过程未能完全准确反映华北地区的情况.要提高华北地区降雨的预测水平,今后应继续开展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降水作用会导致冻土活动层的水热状态发生明显变化,并且青藏高原地区的降水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为了分析季节降雨特征对冻土活动层内部水热状态的影响效果,对青藏高原中部北麓河地区的气象资料以及活动层内部的热通量、含水量、温度变化开展了原位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北麓河地区是以小雨事件为主,中雨事件为辅的降雨特征,小雨事件占3-11月降雨事件的90%左右。并且,夏季还会发生大雨事件,秋季出现持续降雨事件。其中,各个季节降雨事件导致地表净辐射整体呈现减小的趋势,且夏季大雨事件对净辐射的影响效果更加明显,秋季持续降雨事件导致净辐射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土壤热通量的变化规律与净辐射的变化基本一致。降雨作用通过影响地表净辐射改变了土壤热通量的变化,进而引起土壤内部水分场及温度场发生改变。其中,夏季大雨及中雨事件会显著增加浅层土壤含水量,而春季和秋季降雨对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小;各个季节小雨事件对土壤温度的影响可以忽略,但中雨、大雨及持续降雨事件会显著缓解浅层土壤升温趋势,且随着深度增加,降雨事件对于缓解土壤升温趋势逐渐减弱。研究结果对于多年冻土区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工程建筑物病害防治问题的解决具有一...  相似文献   

12.
唐惠芳 《气象》1986,12(11):44-47
本月,全国大部地区多阵性降雨和雷雨天气。东北三省大部降雨偏多,全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显著偏少。华北雨季少雨;沿江和江南的部分地区出现较严重的旱情。全国大部地区月平均气温接近常年。 月内,有3个台风登陆或影响我国。 天气概况 由图1可见,月内全国降水分布不均匀,且无明显雨带。多雨区主要在东北、西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东北三省大部分地区继7月降雨偏多以来,本月雨量仍显著偏多,月雨量一般有100—200mm,其中黑龙  相似文献   

13.
利用江西省54个地基GPS站的逐时GPS PW、降雨资料和NCEP 1°×1°的fnl分析资料,综合分析了2012年5月12日江西中北部地区的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所有地基GPS站的降雨都出现在GPS可降水量(PW)持续增长4—21 h后,其中72.2%的测站的降雨出现在GPS PW持续增长4—12 h后,降雨都结束于GPSPW明显减小至某一稳定值(55 mm左右)时。降雨出现时GPS PW均大于某一值(阈值),且不同GPS站的阈值不相同,阈值会随海拔高度的增大而减小,特别是海拔高度大于200 m后,阈值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更加明显。GPS PW的迅速增长是由低层(850 hPa)暖湿西南风急流加强东移至江西地区造成的。GPS PW的明显减小,是由于之前的强降雨消耗了空气的水汽所致。  相似文献   

14.
今年夏季(6-8月),我区大部分地区气温正常略偏高.炎热期出现在七月下旬.降水:平原地区偏少,山区正常偏多.局部地区出现洪水、冰雹危害. 一、气候概况气温:北疆各地夏季平均气温为7-24度,较历年同期平均值偏高0.2-0.7度.南疆各地夏季平均气温为21-26度,较历年同期平均值偏高0.5度左右.六月份是今年夏季气温最低的一个月.全疆大部分地区的月平均气温较历年同期平均值偏低1度左右;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奇台、乌兰乌苏偏低2度.六月上旬各地旬平均气温明显偏低,和历年同期平均值比较,大部分地区偏低2度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国气象局整编的《台风年鉴》、《热带气旋年鉴》、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提供的逐日再分析资料,统计了1961~2017年对牡丹江汛期降水产生影响的北上台风过程,分析了汛期北上影响牡丹江地区台风过程的不同特征。结果表明,北上台风对牡丹江地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汛期的7、8月份,其中8月份出现的频率最大,7月份对牡丹江地区的降雨影响更强;北上台风对牡丹江地区降雨的主要作用机理是通过与西风带共同作用提供水汽输送条件,仅有一成左右的北上台风会给牡丹江地区带来暴雨及以上量级的降雨天气;牡丹江地区汛期台风降雨量与汛期降雨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且两者降水的异常年份均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6.
基于日降雨数据的广东省降雨侵蚀力初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降雨侵蚀力是反映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利用广东省26个基本气象站点的多年逐日降雨资料,计算分析了降雨侵蚀力的空间分布和时问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广东省降雨侵蚀力的空间分布呈沿海地区向内部山区逐渐递减趋势,分布特征与多年平均降雨量分布类似;降雨侵蚀力主要集中于4-9月份(雨季),占全年的84.8%,根据季节分布特征,可划分为三个类型区:第一类型区分布于粤北、粤东北、粤西北的内陆山区,第二类型区分布于粤中、粤东和粤西部分地区,第三类型区分布于广东省南端的电白、吴川和雷州半岛地区,各类型区之问的季节分布有明显差异;在降雨侵蚀力的年际变化上,1961-2001年间大部分地区呈现不同程度的正趋势,最大趋势系数(r)可达0.326,其年际变化特征与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相关密切。  相似文献   

17.
九至十一月,北疆气温不稳定,冷暖相间明显,北疆轻霜较常年来的早,入冬期接近常年或偏早5天左右.九、十月全疆大部分地区旱情持续,降水偏少.十一月份,北疆降水转入正常,部分地区降水偏多,自夏季以来的持续干旱有所缓解.南疆大部分地区降水仍偏少. 一、北疆气温不稳定: 九至十一月份,全疆各地气温正常,北疆地区旬平均气温变化大,冷暖相间明显.  相似文献   

18.
近45年山东夏季降水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迟竹萍 《高原气象》2009,28(1):220-226
利用1961-2005年山东省26个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对山东夏季(6~8月)降水总量、雨日和暴雨日数进行时空分析,研究夏季降水气候变化成因,并划分了夏季降水旱涝年.结果表明,山东夏季降水大部分地区为减少趋势,暴雨日降雨强度的变化与夏季降水量的减少关系更为密切;夏季降水量、暴雨日降雨强度和旱涝年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最后用500 hPa位势高度和环流特征量分析了夏季旱涝异常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及气候变化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华北地区春季两个多雨年和两个少雨年为例,研究半干旱地区大范围持续性降雨对地面物理过程的影响。 根据地面边界层热通量和辐射通量的参数化公式以及地面水份倾向方程,计算分析了春季降雨异常增多后地面热状况、热量平衡各分量和水文状况的变化,发现降雨异常增多后,地面土壤温度和地面气温明显降低,土壤湿度和地面蒸发潜热明显增大,地面反照率也有所降低。值得指出的是,地面物理状况的变化相对于降雨异常过程有明显的时间上的后延现象,在空间场上有较好的配合关系。  相似文献   

20.
锡林郭勒盟云水分布及人工增雨效率评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锡林郭勒盟暖季降水资源分析,讨论了稳定性降水和对流性降水的分布特征.人工增雨作业方式受云、降雨性质影响,根据降雨性质和降雨日变化,阐述了飞机增雨和火箭增雨适宜区域和作业时段.结果表明:西南部和中东部偏南地区稳定性降雨多,是飞机增雨适宜区,北部和东南部对流性降雨多,是火箭增雨适宜区;飞机增雨易于早晨作业,而火箭增雨易于下午和晚上作业;受天气条件和飞行条件影响,锡林郭勒盟飞机可作业次数少,而火箭可作业条件多,但地域面积大,作业点少,易于集中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