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了解西昆仑地区环境地质演变有着重要意义,尤其对边境地区的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利用国产高分一号(GF-1)卫星数据在西昆仑甜水海西典型地区进行1:5万比例尺的环境地质遥感调查,并利用3期不同时相的遥感数据作参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分析了该地区环境地质近20 a的演变。该区以冻融荒漠化和水蚀荒漠化为主,1993—2013年间,区内荒漠化面积不断增加,尤其是冻融荒漠化面积增加了2.29 km2,地质环境、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决定了荒漠化的整体空间分布特征; 同期的湖泊、沼泽面积也呈逐年增加态势,反映了当地气候逐渐变暖的现象。区域荒漠化加剧,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和沉陷等地质灾害,损毁道路,严重影响着该地区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在自然地理条件恶劣、交通条件不便的地区,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可以发挥其强大的地质判析力。  相似文献   

2.
闫岩 《地质与勘探》2019,55(2):630-640
内蒙古中东部荒漠草原浅覆盖区因其特殊的地质地貌成为了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研究的热点地区。在这个区域内,一方面针对水土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从多角度、多维度对其覆盖层的揭露探索取得一定成效;另一方面又存在沙质荒漠化和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其覆盖层结构、风沙来源,驱动因素和演化趋势等问题亟待解决。通过研究沙质荒漠化主要成因类型及其形成演变规律、成因机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以驱动因素-现今状态-影响趋势-地质解释为主线。分析认为:(1)、借助青藏高原隆升影响气候变化可能造就中国北方干旱气候的大背景,新构造运动为沙质荒漠化的孕育圈闭了沉积空间。同时,因构造抬升使得周围山体在外动力地质作用的推动下易于风化剥蚀沙质的沉积;(2)、气候干旱和水资源匮乏是沙质荒漠环境重要影响因素,河流的改道和变迁也是沙质荒漠化发生的动力条件。现代河流阶地和河漫滩上丰富的沙物质是现代沙质荒漠化和沙尘暴的沙源;(3)、空间上半干旱典型的气候带是多动力复合侵蚀的根本原因,时间上,季节性风沙和河流的更替使得复合侵蚀作用更为突出;(4)、人为活动对自然的改造速度是有目共睹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沙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催化剂。在上述背景下,以地质成因的角度揭示沙质荒漠化形成与演化,为荒漠化的科学治理提供相应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西部额济纳盆地土地荒漠化发展态势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查明额济纳盆地荒漠化的发展趋势及其成因,通过野外调查、遥感解译、样品测试及资料收集对比,从环境地质学的角度对额济纳盆地荒漠化的发展态势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目前额济纳盆地土地荒漠化呈发展态势,环境在进一步恶化。认为荒漠化过程主要受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青藏高原隆升所引起的西北地区的干旱化趋势,是研究区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盆地内的构造沉积背景决定着荒漠化的类型,水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额济纳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速度。同时,当前人为因素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很大,人类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加速了荒漠化的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4.
第四纪地质环境的人工再造作用与土地荒漠化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年丰 《第四纪研究》1998,18(2):128-135
第四纪地质环境的人工再造作用是一个新概念。文章在回顾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近50年来全球土地荒漠化发展的严重趋势。人工再造作用是人类过量的经济活动对岩石圈与生物圈接触介面产生的一种破坏作用,其动力是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及其巨大的物质需求。可将人工再造作用看作是第四纪中最新的一个地质事件。研究发现,这一破坏作用过程符合Logistic曲线的变化规律,因此可以采用Logistic数学模型开展深入研究。第四纪地质学家、环境地质学家对资源、环境、人口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应给以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松嫩平原环境演变与土地盐碱化、荒漠化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年丰  汤洁 《第四纪研究》2005,25(4):474-483
松嫩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之一,百年前还是一个水草丰盛的大草原,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盐碱化十分严重,盐碱荒漠化发展迅速,许多地区经20~30年就变成了不毛之地。以往的研究很少涉及地质历史背景,然而,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文章以地质历史的演变为基础,从气候因素、人文因素和全球变化等多种因素对松嫩平原苏打盐分的来源、分布与富集规律及盐碱化、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开展综合研究。应用TM卫星遥感数据、3S技术及环境模拟技术对土地盐碱化、荒漠化的分布、扩展进行量化研究,并首次进行了松嫩平原的盐碱荒漠化评价,揭示了该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性。从而为振兴东北提供了重要的环境信息,为松嫩平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地质通报》2007,26(3):I0001-I0001
会议主题: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会议议题:●活动构造与重大工程建设●青藏高原气候变化与环境工程地质●荒漠化地区工程与环境地质问题●山区村镇建设中的地质灾害●资源能源开发的环境地质问题●文化遗产保护的地质工程●海岸带地质环境与经济开发●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工程地质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工程地质学报》2007,15(1):76-76
主题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议题●活动构造与重大工程建设;●青藏高原气候变化与环境工程地质;●荒漠化地区工程与环境地质问题;●山区村镇建设中的地质灾害;●资源能源开发的环境地质问题;●文化遗产保护的地质工程;●海岸带地质环境与经济开发;●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工程地质理  相似文献   

8.
王涛  吴薇 《第四纪研究》1998,18(2):108-118
土地荒漠化已成为受其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障碍,及时了解其过程、现状和发展趋势,对确定荒漠化防治的战略和措施均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北方沙质荒漠化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了遥感监测和评估及其方法论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沙质荒漠化土地程度分级和遥感监测判别指标体系确立后,采用合适的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范围的动态监测,使对土地沙质荒漠化的定量评价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近30年来北方农牧交错带沙质荒漠化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琦刚  高会军 《世界地质》2005,24(4):373-377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沙质荒漠化发展最迅速的地区,随着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强,沙质荒漠化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为搞清沙质荒漠化的地质成因,采用以遥感为主要技术手段,结合地面,对其沙质荒漠化现状进行调查;并利用不同时期遥感数据对比,研究变化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全区共有沙质荒漠化土地290512.53km^2,占全区总面积的23.67%;近30多年来,中国北方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了7369.71km^2,平均每年增加294.79km^2。就沙质荒漠化发生、发展而言,地质背景是内因,干旱大风气候是条件因素,人类活动是“催化剂”。  相似文献   

10.
张国建 《地下水》2008,30(3):20-23
开发地热资源是节约其它能源的一种方式,可以改变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通过对山东滕州市煤系地层的区域地质情况进行勘察,并运用先进施工工艺及机械,开钻了鲁南地区第一眼煤系地层下的温泉井。并对之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鲁南第一温泉井(滕温1号地热井)。  相似文献   

11.
西藏羌塘地区中部混杂堆积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混杂堆积(Mélange)②不是孤立的地质现象,它是一种在特定地质历史时期、特定地质条件下的特殊地质体。它的分布范围与陆间海盆和板块缝合带密切相关,形成时期与缝合带附近的俯冲活动(包括海下俯冲在内)有关。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有过关于它的诸多报道,但羌塘地区中部发现混杂堆积(图1)尚属首次。它的发现对确定羌塘中部地区冈瓦纳与欧亚古陆的界线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河西走廊地区地质环境容量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影响河西走廊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人口、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荒漠化等的概况和特征。认为河西走廊的地质环境容量主要包括3个子系统,即:农业资源子系统(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人类活动子系统和地质灾害子系统(土地荒漠化)。选择人口密度、可利用水资源、适宜农田面积和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作为地质环境容量的4个分量,对河西走廊各环境地质单元进行综合分析和地质环境容量的比较。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中部地区土地荒漠化遥感调查及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选择内蒙古中部地区作为典型荒漠化区域,根据荒漠化土地分类体系,确定决策树的结构以及各类地物在树形中的位置。基于各类地物的光谱反射特性和图像数据反映的综合特征,采取相应的识别和提取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遥感数据源。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从多光谱及多时相TM和ETM+遥感数据中提取出的光谱反射特性、土壤调节植被指数、土壤亮度指数以及土壤湿度指数等复合指数进行不同地物的分类和提取。结果表明:利用决策树分层提取法可以有效地排除和避免提取地物时多余信息的干扰及影响,目标明确。然后,通过图像代数检测法及目视解译法确定1990-2000年土地荒漠化的变化信息,对内蒙古中部地区的荒漠化演变规律做出分析。最后,结合研究区气候数据,在GIS支持下,通过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和气候因子变化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研究区影响环境变化的主要因子是降水量与蒸发量(干燥度)。  相似文献   

14.
李立群 《矿产与地质》1999,13(6):343-347
中条山地区胡篦型铜矿深部出现的四种特殊类型矿脉(巢),其产出地质特征表明胡篦型铜矿大脉状铜矿化不完全限于矿层之内,在特殊地质环境下也可形成于矿层外部。胡篦型铜矿床在热液成矿作用晚期不是一个简单的铜质迭加富集,而是经历了一个复杂的物质演变过程,且有钴组份参与了成矿,从而丰富了矿床成因的地质认识,拓宽了今后找矿思路。  相似文献   

15.
河西走廓地区土地荒漠化问题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介绍了土地荒漠化的概念和类型以及河西走廓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分布特征和危害特征,着重分析了该地区土地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人口与畜牧的巨增,植被的惨遭破坏,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1)流域中上游用水过量导致下游缺水,荒漠化发展;(2)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造成天然植被退化甚至死亡;(3)灌溉方式的不合理引起土壤盐渍化的发生和发展;(4)农业过多地占用水资源而不考虑周济树林,草地,致使生态平衡失调等。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三北地区荒漠化区域分类与发展趋势综合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中国北方土地荒漠化主要受青藏高原隆升以来形成的构造-沉积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亚洲季风等地质背景控制。本文仅对北方沙质荒漠化、水蚀荒漠化两种主要的荒漠化类型的区域地质分布、成因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三北地区沙质荒漠化依成因可分为:就地起沙型、风沙侵入型和土地粗粒化型等。就地起沙型沙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西部内陆盆地周缘冲洪积扇上,中东部高原、冲积平原上的沙漠边缘地带、沙地内部和流经这些沙漠和沙地的古河道,以及河湖相砂质沉积物和以砂质沉积物为母质的土壤分布区;风沙侵入型沙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上述沙漠、沙地边缘的下风地带,如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的东南缘、毛乌素沙地以南的覆沙黄土区、科尔沁沙地以东的辽河平原等;土地粗化主要分布在西部盆地沙漠与戈壁的过渡地带、中东部高原砾质沙草原。沙质荒漠化在毛乌素、科尔沁和浑善达克等沙地、河西走廊的局部地区有所逆转,但三北地区总体上仍呈恶化趋势,尤其是以地表土壤粗化为主的沙质荒漠化的发展更应引起人们的关注。水蚀荒漠化依地质背景之不同可分为土漠化和岩漠化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北方中部黄土高原地区、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南侧的黄土分布区等;后者主要分布于太行山北部、辽宁西北部的基岩山区。晋陕蒙交界地带、甘肃平凉北部、定西地区和科尔沁沙地东南的蒙辽交界处等地水蚀荒漠化形势严峻;以小流域水土流失为主的治理工程使陕西的吴旗、延安、洛川等地和朝阳河中上游地区水蚀荒漠化有所好转。总之,第四纪以来的构造-沉积特征控制着不同类型荒漠化的区域分布,气候变化和水文地质条件控制着漠化的进程,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则更是荒漠化过程的催化剂,尽管在局部、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可使这一过程得以缓解甚至逆转。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荒漠化现状及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1994年《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的荒漠化定义,对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荒漠化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划分,对荒漠化的分布特征及危害类型进行了论述.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存在沙质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及水蚀荒漠化3种类型.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148521.65km2,占调查区总面积的54.76%.荒漠化的发展,造成内蒙古东部草原退化、诱发沙尘暴、地下水位下降等环境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一种荒漠化土地分类的新尝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近10年国际荒漠化概念的演化及我国官方和学术界对荒漠化的新认识,并在前人有关荒漠化土地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对我国荒漠化土地的类型按主营力(表1)和地表组成物质(表2)两种系统进行分类。 首先我们力图准确体现荒漠化概念的以下内涵:1)以土地退化为本质、因为土地退化本身是一个包括了土壤退化、植被退化和地表状况恶化在内的综合概念,所以不宜再单独将“土壤的理化性退化”或“植被的长期退化”作为荒漠化土地类型;2)与人类活动相关联。荒漠化不包括纯粹由自然因素形成的原生荒漠或类荒漠景观,所以,在目前…  相似文献   

19.
镇(安)旬(阳)地区锑金矿化分布,与其区域地质地球化学因素,陆源断陷盆地沉积岩相变化,后期构造作用密切相关,认为镇旬地区为扬子与华北板块边缘对接过渡活动带,形成局部扩张断陷沉积盆地环境。  相似文献   

20.
通过综合分析随(州)应(山)地区加里东期火山-沉积、侵入、变质和变形事件,总结出5期地质事件,它们组成一个完整的地质事件序列,该序列反映出裂谷发生、发展到消亡的一个过程。加里东期区域变质事件是随(州)应(山)地区最后一次区域变质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