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内蒙古中部太古界乌拉山岩群变质作用峰期变质的温度为830~948℃,压力为0.942GPa。是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发生于地壳大幅度增厚的环境,强烈的构造变动和区域性高热流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第二阶段峰期变质到第三阶段近等温减压过程为区域性地壳减薄的开始,直至第四期角闪岩相的退变质阶段显示出地壳大幅度减薄和抬升剥蚀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中北部太古界兴和岩群变质作用演化表现为增温增压的地壳动力学过程,强烈的构造变动和区域性高热流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第二阶段峰期变质到第三阶段近等压冷却过程为区域性重熔事件的产物。直至第四期角闪岩相的退变质阶段显示出地壳减薄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中北部太古界乌拉山岩群变质作用演化及其PTt轨迹表现为顺时针形式,温度在600。C—800。C,压力在0.5—1.0Gpa之间。压力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大,地壳由构造增厚到抬升减薄过程速度快。由早期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到麻粒岩相的变质作用温度增加200。C,压力增加0.3Gpa左右。峰期变质属于高温高压的变质条件,峰期变质之后,降温降压作用明显加快,显示地壳的抬升减薄作用是乌拉山岩群变质作用主要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兴和岩群为一套层状无序构造岩石地层。岩石组合为麻粒岩、片麻岩、石英岩、透辉石岩、斜长角闪岩,通过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等综合分析认为为一套火山—沉积建造,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变质程度高角达闪岩相—麻粒岩相,系区域中高温、中高压变质作用产物。以太古宙高级区为代表,PTt为逆时针演进形式,早期增温为主,峰期温压均较高,峰期后为近等压冷却过程,它们反映地壳因岩浆底侵而增厚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5.
就目前认识,拉斯曼丘陵地区的所有基底和盖层岩石都卷入到了格林威尔期和泛非期高级变质和变形作用。泛非期高峰变质的时代大致在550—530 Ma,其造山晚期的花岗质岩浆作用遍及全区。我们观察到,中山站区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固相变质作用过程,主要是对早期锆石的重启、改造,例如,对早期岩浆锆石环带的模糊化,对锆石棱、角的溶蚀,甚至同位素体系的重启等,难以形成变质锆石(边),退变或重启年龄平均值为522.7±6.6 Ma。峰期变质之后侵位的花岗岩结晶年龄为545±9 Ma,意味着峰期变质应不晚于该年龄。泛非期的变形、变质作用及花岗岩可对早期"干"岩石进行某种程度的退变质改造,从而造成高级变质岩变质结构的复杂性。这种变质作用及有关的花岗岩活动似乎缘于陆块内部的活化,而不是不同陆块间的碰撞所致。  相似文献   

6.
就目前认识,拉斯曼丘陵地区的所有基底和盖层岩石都卷入到了格林威尔期和泛非期高级变质和变形作用。泛非期高峰变质的时代大致在550—530 Ma,其造山晚期的花岗质岩浆作用遍及全区。我们观察到,中山站区石榴黑 云斜长片麻岩固相变质作用过程,主要是对早期锆石的重启、改造,例如,对早期岩浆锆石环带的模糊化,对锆石棱、角的溶蚀,甚至同位素体系的重启等,难以形成变质锆石(边),退变或重启年龄平均值为522.7±6.6 Ma。峰期变质 之后侵位的花岗岩结晶年龄为545±9 Ma,意味着峰期变质应不晚于该年龄。泛非期的变形、变质作用及花岗岩可对早期“干”岩石进行某种程度的退变质改造,从而造成高级变质岩变质结构的复杂性。这种变质作用及有关的花岗岩活动似乎缘于陆块内部的活化,而不是不同陆块间的碰撞所致。  相似文献   

7.
提要:距我国中山站以南约400 km的格罗夫山是普里兹造山带向南极内陆的延伸部分,其基底地体由约在920?910 Ma期间侵入的镁铁质-长英质火成岩和少量中元古代的沉积岩构成,这些岩石仅在泛非期(约570?500 Ma)经历了单相变质-构造旋回,因此是一个典型的泛非期变质地体。泛非期高峰变质作用并不象前人所认为的那样仅为中低压麻粒岩相,而是高达770?840?C、1.18?1.40 GPa,并在随后经历了近等温减压(约0.6 GPa)的P-T演化过程。大规模的A型紫苏花岗岩和花岗岩在同造山-后造山阶段侵位,并造成了麻粒岩地体近等压降温的P-T轨迹。这些花岗质岩石是由长期富集地幔的底侵物质(碱性玄武质岩石)经部分溶融而形成的。结合相邻地质体的研究资料,我们认为普里兹造山带可能发育在太古宙-格林维尔期基底地体之上,这些基底地体可能与新元古代(?)盖层卷入到了统一的泛非期造山作用过程。在泛非期造山作用过程中,地壳曾被增厚约达40?50 km,而后又经历了厚约20 km的地壳伸展垮塌和剥蚀。所以,普里兹造山带应代表东冈瓦纳陆块内部由板块缝合作用所形成的一条泛非期碰撞造山带。  相似文献   

8.
东南极的格罗夫山是普里兹造山带向南极内陆的延伸部分。对格罗夫山不同碎石带中收集的高压麻粒岩和正片麻岩进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四个高压麻粒岩的锆石多数为变质新生锆石,仅少数保留有继承核,其年龄为2633—2502 Ma。在变质锆石中获得~570 Ma和~555—545 Ma两个阶段变质年龄,锆石微量元素特征显示为重稀土亏损,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推测这两阶段年龄分别代表了变质作用过程中的进变质和高压峰期变质年龄。两个正片麻岩的锆石普遍发育核-边结构,由一个发育振荡环带的岩浆核和均匀无环带的变质边组成。正片麻岩的原岩年龄存在差异,在样品GR14-3-4的锆石核部获得了1060±40 Ma的上交点年龄,其原岩可能来自格罗夫山东南部的冰下高地,而在样品GR14-5-4的锆石核部获得的原岩年龄为917±4 Ma,与格罗夫山基岩中的基性麻粒岩和正片麻岩的原岩年龄一致。在锆石边部获得的变质年龄较为一致,为~530 Ma,与以前在高压麻粒岩中获得的退变质年龄相当。本次研究确认了高压麻粒岩在格罗夫山地区不同碎石带中分布的广泛性,表明其可能普遍存在于格罗夫山冰下高地之中。同时也进一步证明格罗夫山冰下高地并没有受到格林维尔期构造热事件的影响,而是只经历了泛非期的单相变质构造旋回。  相似文献   

9.
海阶是海平面变动、地壳变动或两者共同作用之结果.海阶研究不仅可据以推论古气候、往昔海平面变化及地壳变动状况,更可藉以了解各区域间变动的差异,对全盘了解大地构造具有基本的重要性.本文研究区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碰撞地带,地壳活动频繁,海阶的分布、规模等,除了受到海平面变动影响之外,尚受到区域性地壳隆升以及近期火山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淡水河两岸的海阶阶序,分别为北岸9阶,由低至高为第Ⅰ阶0~10m、第Ⅱ阶30~50m、第Ⅲ阶55~95m、第Ⅳ阶100~130m、第V阶135~173m、第Ⅵ阶190~275m、第Ⅶ阶285~310m、第Ⅷ阶320~365m、第Ⅸ阶375~405m.南岸有7阶,第Ⅰ阶0~10m、第Ⅱ阶25~50m、第Ⅲ阶65~95m、第Ⅳ阶115~138m、第V阶150~200m、第Ⅵ阶230~275m、第Ⅶ阶285~350m.利用海阶对比基图,得到各段阶地生成年代分别为北岸6kaBP(Ⅰ)、40kaBP(Ⅱ)、57kaBP(Ⅲ)、77.5kaBP(Ⅳ)、88.5kaBP(Ⅴ)、126.5kaBP(Ⅵ)、148.5kaBP(Ⅶ)、183kaBP(Ⅷ)、202kaBP(Ⅸ).淡水河口南岸分别为6kaBP(Ⅰ)、40kaBP(Ⅱ)、57kaBP(Ⅲ)、79kaBP(Ⅳ)、100kaBP(Ⅴ)、126.5kaBP(Ⅵ)、173.4kaBP(Ⅶ).淡水河两岸仅一水之隔,区域性地壳变动及海平面变动大致相同,但大屯火山之活动年代较观音火山之年代早,因而大屯山地势较高,经过比对,隆升速率影响地势高低与海阶发育特征,两岸之平均隆升速率分别是北岸的2.2mm/a和南岸的2.15mm/a,北岸略较南岸活跃,阶数多,地势高.  相似文献   

10.
海阶是海平面变动、地壳变动或两者共同作用之结果.海阶研究不仅可据以推论古气候、往昔海平面变化及地壳变动状况,更可藉以了解各区域间变动的差异,对全盘了解大地构造具有基本的重要性.本文研究区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碰撞地带,地壳活动频繁,海阶的分布、规模等,除了受到海平面变动影响之外,尚受到区域性地壳隆升以及近期火山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淡水河两岸的海阶阶序,分别为北岸9阶,由低至高为第Ⅰ阶0~10m、第Ⅱ阶30~50m、第Ⅲ阶55~95m、第Ⅳ阶100~130m、第V阶135~173m、第Ⅵ阶190~275m、第Ⅶ阶285~310m、第Ⅷ阶320~365m、第Ⅸ阶375~405m.南岸有7阶,第Ⅰ阶0~10m、第Ⅱ阶25~50m、第Ⅲ阶65~95m、第Ⅳ阶115~138m、第V阶150~200m、第Ⅵ阶230~275m、第Ⅶ阶285~350m.利用海阶对比基图,得到各段阶地生成年代分别为北岸6kaBP(Ⅰ)、40kaBP(Ⅱ)、57kaBP(Ⅲ)、77.5kaBP(Ⅳ)、88.5kaBP(Ⅴ)、126.5kaBP(Ⅵ)、148.5kaBP(Ⅶ)、183kaBP(Ⅷ)、202kaBP(Ⅸ).淡水河口南岸分别为6kaBP(Ⅰ)、40kaBP(Ⅱ)、57kaBP(Ⅲ)、79kaBP(Ⅳ)、100kaBP(Ⅴ)、126.5kaBP(Ⅵ)、173.4kaBP(Ⅶ).淡水河两岸仅一水之隔,区域性地壳变动及海平面变动大致相同,但大屯火山之活动年代较观音火山之年代早,因而大屯山地势较高,经过比对,隆升速率影响地势高低与海阶发育特征,两岸之平均隆升速率分别是北岸的2.2mm/a和南岸的2.15mm/a,北岸略较南岸活跃,阶数多,地势高.  相似文献   

11.
表璇  王伟  吴江  保红  刘晓春  赵越 《极地研究》2022,(4):516-529
东南极普里兹湾地区主要包括西福尔丘陵、赖于尔(茹尔)群岛、拉斯曼丘陵、姐妹岛等。普里兹湾地区普遍记录高温-超高温变质作用,在赖于尔(茹尔)群岛地区发育典型超高温变质作用,最近研究表明超高温变质作用可能分布更广,如拉斯曼丘陵、姐妹岛等地区也可能有超高温变质作用的记录。普里兹湾地区超高温变质作用矿物组合多样,该地区的斜方辉石+夕线石、假蓝宝石+石英等矿物组合可以明确指示超高温变质作用,含假蓝宝石但不含石英的矿物组合、尖晶石+石英的矿物组合、含刚玉的矿物组合等也可能指示超高温变质作用,这些组合是否反映超高温条件还需根据具体矿物成分结合可靠温度计及相平衡模拟计算等方法进行精确限定。超高温变质作用的潜在热源不同,可以归为自生热和外来热;其中自生热主要有放射性生热、机械热;外来热主要是深部热源经过热对流、热传导等方式提供。超高温变质作用可能发生在不同构造背景,如洋脊俯冲、弧后盆地、造山带下地壳拆沉等。已有的研究显示普里兹湾地区记录了不同期次构造变质事件,是一个典型的多期变质叠加造山带。最近的研究表明超高温变质作用主要形成于泛非期,但具体时间、演化特征、构造背景以及热源仍存在争议,需进一步研究限定。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叙述了新疆哈密沙泉子南部大水西地区钒矿的矿床类型、成矿地质条件及控矿构造,对比其他相关矿床的成因,探讨其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为该地区下一步的勘探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新疆哈密大水西地区钒矿位于下寒武统西大山组,属于黑色岩系层控—改造型矿床。该研究区钒矿具海相沉积成因的特点,经历了较复杂成矿期后的变质改造富集作用和后期次生氧化改造。沉积成岩阶段是本区钒矿床形成的初级阶段,该阶段生物作用对钒的初始富集起了重要作用。钒元素在地壳中呈分散状态存在,在水体中容易被许多生物吸收而浓集后期的构造运动和热液活动使矿源层中钒元素活化、萃取和再富集,并使其最终形成工业矿床。  相似文献   

13.
关中平原明代霜雪灾害特征及小波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关中平原明代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和统计分析,研究了该区明代霜雪灾害等级、阶段与灾害发生周期等。结果表明,关中平原明代霜雪灾害可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各占总灾害频次的23%,54%,23%。该区明代霜雪灾害可划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1368~1448年)和第3阶段(1508~1568年)为灾害少发期,第2阶段(1449~1507年)和第4阶段(1569~1644年)为灾害多发生期。小波分析显示,关中平原明代轻度、中度和重度霜雪灾害分别存在11 a、8 a、44 a的周期变化。初步确定关中平原明代1618~1631年发生了1次寒冷气候事件。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南极地质考察20年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晓春  赵越 《极地研究》2018,30(3):268-286
在1998—2017年期间,我国组织了14次东南极地质考察,将考察的范围从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向外扩展了约400 km,主要包括格罗夫山、埃默里冰架东缘-西南普里兹湾、北查尔斯王子山、布朗山、赖于尔群岛和西福尔丘陵等露岩区。通过大、中比例尺的地质编图和多学科综合研究,取得如下重要进展:(1)确定格罗夫山冰下高地为泛非期(~570—500 Ma)单相变质地体,发现镁铁质和泥质高压麻粒岩并刻画了泛非期造山的精细过程,为普里兹造山带的碰撞造山成因以及冈瓦纳超大陆的多陆块汇聚模型提供了岩石学支撑;(2)论证在印度克拉通与东南极陆块之间存在一个延长2 000 km的中元古代长寿命大陆岛弧,岛弧岩浆作用从~1 500 Ma一直持续到~1 000 Ma,提出雷纳造山带格林维尔期(~1 000—900 Ma)的构造演化可能经历了从弧陆碰撞到陆陆碰撞的过程;(3)在赖于尔群岛超高温变泥质岩中识别出早期蓝晶石的残留,确定了超高温变质作用顺时针演化的精细P-T轨迹;(4)在西福尔丘陵西南部基性岩墙群中发现了格林维尔期(~960—940 Ma)不均匀麻粒岩化,变质条件达820—870℃、0.84—0.97 GPa,认为西福尔陆块也卷入到印度克拉通与东南极陆块的碰撞造山过程;(5)在西福尔丘陵东南部浅变质冰川漂砾和松散砂中获得~3.5—3.3 Ga的古老锆石U-Pb年龄,推测在西福尔丘陵东南方向存在一个从前未知的古太古代冰下陆块。建议今后在东南极面向印度洋构造域的地质考察要进一步扩展到南查尔斯王子山、内皮尔杂岩和登曼冰川,研究工作的重点仍聚焦在南极大陆如何响应地质历史时期里超级大陆的聚散过程这一关键科学问题上,并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太古宙古老地壳及陆核的识别与全球对比;(2)格林维尔期造山记录与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3)泛非期造山记录与冈瓦纳超大陆汇聚;(4)显生宙冈瓦纳超大陆裂解及陆块分离。通过这些考察和研究工作,可以促使我国对南极地质科学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过去2000年温度变化看20世纪增暖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以重建的过去2000年中国东部地区冬半年温度距平序列为基础资料,从温度程度,冷暖变化速度和历史相似型3个方面,对20世纪增暖在过去2000年中的位置予以了详细分析。结果发现:虽然20世纪暖期的温度程度非常明显。但至目前为止,其温度程度和波动幅度均没有超过过去2000年曾经出现过的最高水平,20世纪增暖实质上是气候从寒冷阶段(小冰期)向温度阶段转变的快速升温过程,速率虽非常大(1.1℃/100年),但这一升温过程与过去2000年中其它气候由寒冷阶段向温暖阶段转变的过程相似,并不是唯一的。其中从百年际波动看,20世纪暖期的温度距平不但低于世纪暖期后期温暖时段(1200′s~1310′s),也低于隋唐暖期(570′s~770′s)及中世纪暖期前期的温暖时段(930′s~1100′s),从30年际变化30年相当;从年代际变化看,20世纪最暖年代的温度距平与中世纪暖期前期的最暖年代极为接近,另外,从中国过去2000年的冷暖阶段变化过程看,20世纪暖期的最可能相似型为隋唐暖期(570′s~770′sAD),而不是中世纪暖期,同时可能是由于受到195′s以后因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效应作用日益增大的影响,1980′s以后的升温速率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16.
通过1:25万区域地质填图(修测),对1:25万马尔康幅的地层、岩浆岩和构造单元进行了重新厘定,对区内的区域变质岩进行了初步重新划分,根据特征变质矿物组合进行了变质相带划分,初步划分了变质期次,重新厘定了三级变质岩带。  相似文献   

17.
康定杂岩处于西南扬子地台西缘,以斜长角闪岩、变粒岩、花岗岩、闪长岩、基性脉岩等为主。经历了新太古代至古元古代的基底形成、新元古代的岩浆活动(主体形成于860Ma~750Ma)、中生代印支-燕山期的岩浆活动以及新生代喜山期的岩浆活动四个阶段,具有结晶基底和褶皱基底双层基底特征,本文认为康定杂岩为变质-岩浆杂岩混合体,是元古宙以来持续的岩浆活动在区域变质和深熔作用以及变形后的产物。康定杂岩形成与活动大陆边缘的岛弧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老挝沙湾拿吉钾盐盆地ZK004钻孔岩芯中的钾盐层段矿物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探讨了钾盐变质过程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指标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ZK004孔变质作用大致可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不均匀交代阶段,该阶段光卤石层受到非海相流体淋滤,在光卤石层顶部形成次生钾石盐;第二阶段为强烈淋滤重结晶阶段,早期交代成因次生钾石盐层受到多次非海相流体的交代淋滤作用,发生溶解—重结晶乃至淋失。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光卤石阶段石盐中Fe、Si和Sr具有较好的峰值对应且光卤石阶段的含量高于钾石盐阶段,指示了陆相地表水的补给作用主要发生在光卤石沉积阶段,钾石盐阶段石盐中Cu、Zn等具有较好的含量峰值对应关系,表明改造次生钾石盐的流体可能主要是地下水。  相似文献   

19.
对赖茵博尔特丘陵地区的构造变形过程分析表明,该地区发育4期主要构造变形.D1期主要是区域性近EW向片麻理形成阶段,其变形时代为>970 Ma;D2期是在正片麻岩形成了近EW向轴面陡立韧性剪切褶皱,以及剪切面理上发育的各种紧闭不对称褶皱和低角度拉伸线理,其变形时代为新元古代早期.D3期变形发生在寒武纪早期,以构造抬升至地...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伊利石结晶度指数、晶胞参数b0研究青海牙扎康赛地区巴颜喀拉山群极低级变质作用温度、压力以及构造变形、造山带抬升对变质作用的叠加影响。结果显示昆仑山口-甘德断裂北-东昆仑山脉强烈隆升区为低压浅变质-近变质带,属于绿片岩相和葡萄石-绿纤石相;南部可可西里-松潘前陆盆地强烈褶皱区为中压浅变质带,属绿片岩相,变质温度均大于350℃,但断裂南盆地区略高于断裂北隆升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