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城市群的飞跃式发展带来空前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引起了发展与保护的严重矛盾,如何协调城市群生态与经济的关系成为关注热点。但目前针对中国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研究多局限于省(区、市)级单元,较少关注县(市、区)尺度。因此以中国三大城市群之一的京津冀城市群为例,构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18年的县(市、区)协调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城市群经济差异极大且不平衡的趋势加重,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主要集中于京津和河北省地级市市辖区,呈现以京津为核心的聚集团状结构和以多个地级市市辖区为散点的点状结构;②城市群整体生态水平“先恶化后优化”,高生态水平县(市、区)前期主要集中于城市群北部,后向南扩张;低生态水平县(市、区)主要位于城市群中东部京津地区和河北省地级市市辖区,在研究中后期数量逐渐减少;③协调度失衡情况严重且未能得到改善,靠近京津中心和冀地级市市辖区的县(市、区)协调水平普遍较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构建区域协调发展共同体、建立“大中心多组团”的空间结构、合理布局产业分工、强化生态发展模式和生态补偿模式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研究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模型在长春市区的应用,目的在于模拟长春市区人口的空间分布情况。本文参考前人研究的基于城镇面积的城市人口密度系数模型,同时考虑交通网对城市人口分布的影响,提出适合长春市区人口空间分布的模型,生成100m(100m网格的人口数据空间分布图。为验证该模型的准确性,将建模所得数据与人口统计数据以街道为单位进行对比,发现模拟结果与调查数据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3.
4.
基于ArcGIS的人口与房价宏观分析——以北京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权威的统计数据和资料为依据,将GIS技术应用于人口与房价的关系研究,提出对北京市可采用专题图宏观的对比分析方法,以确定待研究区域。并以海淀区为例进行采样,利用地统计分析法研究造成房价差异的主要原因,从而科学地诠释GIS技术在宏观分析中的直观性和高效性,同时指出定量研究可采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以长江三角洲半城市化(Desakota)典型区——吴江市为研究区,利用研究区1978~2010年六期Landsat MSS/TM序列卫星影像,获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信息,计算分析吴江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量、变化率及空间变化格局。结果表明:1从土地利用结构上看,吴江市土地结构以耕地和水域为主,但城镇建设用地占比逐步增加,农村建设用地相对维持不变。2从变化速率看,2000~2004年城镇建设用地的变化速率最大,达到49.14%。3从空间变化格局来看,呈现一种非集聚性的半城市化发展态势,在沿上海、浙江、苏州、太湖的乡镇发展极为速度。  相似文献   

6.
刘贤赵  王巍  王学山  杨文 《测绘科学》2008,33(1):163-166
将城市化过程中的人为土地定义为建设用地,利用2004年TM影像得到烟台沿海区县建设用地数据。用缓冲区分析提取乡镇水平上建设用地比率和人口密度数据,缓冲半径从100m到2000m,利用ArcView空间分析功能对建设用地比率、人口密度、河网等级和水质进行叠置分析,并结合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揭示烟台沿海区县28个水质监测站各水质参量的空间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通过建设用地比率和人口密度共同作用可以解释85%以上的水质参量模型,反映城市化的建设用地比率比人口密度能更好地解释水质参量的空间变化,大多数水质参量的最佳模型出现在2000m的缓冲半径上,表明建设用地比率和人口密度是影响研究区域水质的首要因素。同时,运用缓冲区分析等GIS空间分析方法为区域城市化进程与水环境质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杜国明  张树文 《遥感学报》2007,11(2):252-256
利用遥感数据模拟基于居民地的人口空间分布,须解决两大难题:①居民地类型、面积、位置的精确获取;②居民地类型、面积与人口数量间的关系。本文根据地理意义和数学意义,对经典的城市人口-面积异速生长模型进行扩展,推导出城乡人口-面积统一模型。进而以松原市为例,以1∶5万地形图为辅助数据,建立居民地分类体系,利用ETM影像提取居民地信息,在以上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城乡人口分割”算法模拟城乡人口的空间分布。本研究方法可为中尺度人口分布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8.
杨强  王运动  李丽  王心源  何立恒 《遥感学报》2016,20(6):1424-1434
人口经济的时空耦合态势是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均衡过程的重要体现,可有效地指导中国经济布局、民政建设、交通发展和环境管理等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采用人口分布结构指数、人口密度基尼系数、人口经济重心迁移、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1935年-2010年6期县级行政单元人口普查统计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实现人口密度分界线的空间刻画及其变化趋势分析,结合1952年-2010年省级行政单元人口、经济统计数据,从人口与经济重心空间耦合及其空间一致性两个角度来揭示社会经济与人口分布的时空差异,剖析人口分布与社会经济的联系。得出以下结论:(1)由于社会历史、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影响,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不尽相同,东西部差异较大,且不均衡态势日益明显。(2)胡焕庸线至今仍能很好的概括中国人口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的空间分布格局,但是甘肃、宁夏、内蒙古地区的人口分布已经在局部范围内突破了胡焕庸线的限制,中国人口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向西部转移的趋势。(3)中国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空间一致性的地域分异特征十分明显,但省际一致性在不断缩小,人口集聚具有较强的经济导向性。(4)全国和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区域在1952年-2010年的人口经济一致性程度及其变化趋势各异:全国人口经济空间一致性程度相对较低,东北地区人口经济一致性程度较高且还在改善,东部与中部保持稳定,西部较差且呈减弱趋势特征。  相似文献   

9.
主要论述传统的人口分布专题地图方法及其不足,阐述了人口分布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运用人口在不同用地类型上的分配的理论,模拟人口分布,根据辽阳市的土地利用情况以及人口数字准备来绘制人口分布图。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介绍利用最新地形数据、勘界资料、海岸资料等编辑设计福建省分县、市(区)行政区划系列图,阐述水系、境界、居民地、交通网、山峰、旅游等要素的内容表示及选取原则。  相似文献   

11.
顾及城乡差异的大区域人口密度估算——以山东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现有大区域人口密度估算结果大多是在千米级尺度上,仅能宏观地反映城乡人口分布的范围,无法准确地刻画城乡人口空间分布的细节特征。本文将首套30m全球地表覆盖数据(GlobeLand30)引入城乡人口密度估算中,基于实现城乡划分的GlobeLand30人造地表数据,在城镇区域运用夜间灯光强度与人口的相关性将城镇人口细划到30m尺度上来估算城镇人口密度;在乡村区域引入样方估算的方法修正乡村居民地面积以估算乡村人口密度。以山东省为试验区的研究表明,本文方法无论在城乡居民地刻画还是人口空间分布的表达上均优于参考数据,所使用的GlobeLand30的全球性也保证了该方法推广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耕地质量与三农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耕地质量与三农的耦合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采用系统分析的思路,以四川省为实例,在建立耕地质量及三农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度模型等探讨耕地质量与三农发展水平的交互耦合关系并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分析得出:四川省21个地级市的耕地质量与三农发展的协调耦合属于中偏上水平,大多数地区处于高度协调耦合阶段;空间格局上呈现西低东高、南北方向有微弱的倒U形趋势。两系统相对发展不均衡,各地市应因地制宜,采取措施优先发展相对滞后的系统,促进耕地质量与三农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低山丘陵革命老区四川省梓潼县为研究区,将影响城镇化空间发展因素分为交通、区域动力和地形3大类,分析并基于ASTER GDEM,ETM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提取出国道、省道、县道、蔬菜果园区、生态旅游区、生态工业区、水系、坡度和地形起伏度9个因子;结合层次分析法模型计算这9个因子的权重,在ArcGIS 9.3中利用空间叠置分析法得出梓潼县空间格局适宜性分级和分区图.该方法的实现为科学定量评价低山丘陵革命老区城镇化空间格局模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4.
15.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of an image-based integrate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nd mapping aerosol optical thickness (AOT). Using the radiative transfer (RT) equation, a methodology was developed to create a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model that can visually display the AOT distribution over urban areas. In this paper, the model was applied to eleven Landsat Thematic Mapper/Enhanced Thematic Mapper Plus (TM/ETM+) satellite images of Limassol, Cyprus during 2010 and 2011 to determine the AOT levels in Limassol Cyprus during satellite overpass. The study is innovative and unique in that the RT equation, satellite images, the darkest pixel (DP) method of atmospheric correction and GIS were integrated to derive AOT from satellite images and display the AOT distribution over an urban area without the input of any meteorological or atmospheric parameters. The accuracy of the algorithm was verified 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by the strong agreement between the AOT values derived using the algorithm and the in situ AOT values from the ground-based sens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