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金沙江北段的印支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燕山西段杏石口组的确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近几年来1:5万区调新资料,首次确认在燕山西段下花园,八宝山地区晚三叠世杏石口组的客观存在;并就其岩石组合特征和沉积环境,孢粉组合及地层接触关系进行了论述,通过区域对比,探讨了杏石口组的建立对研究冀西北地区中生代地层划分及构造运动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单回顾了构造相的研究概况,分析了构造相的控制因素;笔者从岩石的能干性出发,提出了地层能干性的新概念,计算了燕山地区前中生代各地层的能干性和印支期变形的温压条件,并对燕山地区印支期构造相进行了系统的划发,建立了印支期的相结构。提出了本区印支期构造相以变流相为主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论龙门山中北段东缘印支运动晚幕的性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龙门山中北段东缘地区印支运动晚幕的性质有两种看法,即褶制运动和局部上升运动。经对该次构造事件之不整合的性质再研究后,认为其为一次欣斜运动,形成该掀斜运动的机制为从晚三叠世晚期至 侏罗世中期区域水平挤压力减小而引起龙门山前陆盆地岩石圈均衡回返上升。  相似文献   

5.
对昆仑地区的构造运动,人们谈论得最多的是加里东运动,面对最终形成昆仑褶皱山系的印支运动很少进行讨论。关于昆仑地区印支运动的存在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首先它造成了亚洲最长的山脉昆仑山系的形成,其次与它紧相连其南的世界著名的巴颜喀拉地槽的关闭。  相似文献   

6.
在区域构造解析的基础上,作者建立起燕山地区印支期古构造应力场,并利用有限元迭代法进行了构造应力场的数学模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论燕山地区燕山运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8.
9.
吴根耀 《地质学报》2005,79(4):530-530
郯城—庐江断裂曾是古特提斯洋域中的转换断层,其西是分开了扬子克拉通与华北克拉通的秦岭—大别洋,其东是分开了苏皖地块与胶辽克拉通的苏鲁洋。秦岭—大别洋于印支运动时闭合,使中国-东南亚次大陆出现,郯庐断裂成为新形成的拼合次大陆的边缘剪切带。苏鲁洋在印支运动时部分地消减过,但并未闭合。侏罗纪—早白垩世时,苏皖地块随苏鲁洋的消减向北漂移,并因北东东向断层的左行剪切作用而向西运移即向中国东南亚次大陆汇聚。  相似文献   

10.
贵州的印支运动主要发生在晚三叠世亚智梁期(卡尼期)与土隆期(诺利-瑞替期)之间,是一场以差异隆升为主兼有微弱褶皱的区域性构造运动。该运动弥合了先期活动性不同的各个地块,使它们成为同步演进的统一大陆,是划分地史发展阶段的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将我国西北地区的印支运动划分为两期两幕。其早期包括早、中三叠世期间,印支运动第一幕发生在中,晚三叠世之间;晚期包括晚三叠世期间,印支运动第二幕发生在晚三叠世与早侏罗世之间。作者认为,西北地区的印支运动不仅使秦祁昆和巴颜喀拉海洋关闭,海槽内沉积物全部褶皱成山,并镶嵌于华北-塔里木地台的旁侧,而且使区内地壳运动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即开始全部转为地台内部的造陆运动和断块差异升降运动,从而奠定了中新生代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近几年1:5万区调资料,论述了燕山西段怀来地区青白口纪井儿峪组的岩性特征和沉积环境,古生物特征,微量元素特征及接触关系,通过区域地层对比,探讨了井儿峪期燕山地区古地理面貌,指出了本区井儿峪组发现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康滇地轴中段印支—燕山期花岗岩岩石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野外与室内的大量工作,认为本区印支-燕山期花岗岩的成因类型应为A型花岗岩、澳大利亚东部部典型的A型花岗岩加博岩系和穆布拉岩系相对比,其矿物组合、岩石学、岩石化学特征铷、锶同位素值和稀土元素分布特征等都极为相似。其中某些岩体发育有稀有元素矿化。深入研究花岗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华南“印支运动”的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福祥 《云南地质》1992,11(2):169-180
中国南部印支运动各地表现不同。秦岭造山带形成于晚古生代至三叠纪。滨特提斯区三叠纪时发育了昌都-澜沧岛弧和巴颜喀拉、右江弧后扩张盆地。当今国内所称的松潘-甘孜、三江、右江“印支地槽”是早始新世之后回返的,并非是印支期形成的褶皱。中晚三叠世之交,滨太平洋区发生安源造陆运动。晚三叠世,滨太平洋区开始进入活动大陆边缘发展时期;内陆区开始形成川滇内陆扩张盆地。总体来说,“印支运动”在华南地区主要属于造陆运动。“印支运动”时期,构成中国大陆主体的两大块(华南-东南亚板块、塔里木-中朝板块)与安加拉古陆碰撞拼贴,奠定了中国中新生代大地构造的基本格局;这一期间,在华南地区如果发生过所称的“印支造山运动”,那也不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武夷山中段西侧,即赣南于都—宁都一带,发育北北东向中生代逆冲构造系。该逆冲系由南东往北西逆冲,对其进行构造解析发现,是印支期和燕山期构造的叠加。其中印支期逆冲构造表现有构造窗和飞来峰等,显示缓倾角特征,在空间展布上呈叠瓦状,与晚古生代地层的褶皱相伴生,构成一种褶皱逆冲带型式的构造样式,这期构造被燕山期构造强烈破坏。  相似文献   

17.
翟斗烈 《吉林地质》1990,9(1):65-68
早印支运动结束了吉林省北部地槽的发展进程,从而南台北槽统一为一体。早印支运动具有华力西构造运动的继承性,晚印文运动时期则具有中生代构造运动的新生性特点。北部地槽是递进式封闭的华力西地槽印支皱褶带。印支运动时期是在亚洲大陆与太平洋构造体系中首次出现大陆边缘活化带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8.
甘肃北山印支燕山期花岗岩成矿作用与找矿工作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殷先明 《甘肃地质》2008,17(3):1-5,35
本文讨论了甘肃北山地区印支燕山期花岗岩的空间分布与构造,矿化集中区的耦合关系;与印支燕山期花岗岩活动有成因关系的几个典型矿床;印支燕山期作用强度、构造环境、矿源层和矿化集中区。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