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球化学模式及成因初探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王学求 《矿床地质》2001,20(3):216-222
如何对已发现的地球化学异常进行解释与评价,一直是困扰勘查地球化学家的难题。针对这一难题,笔者提出了地球化学模式的3种分类方案:规模分类、成因分类和成熟度分类。按照规模大小将地球化学模式分为:局部异常、区域异常、地球化学省、地球化学巨省和地球化学域, 同时将规模达地球化学省以上,并且内部具有套合结构特点的立体地球化学模式称作地球化学块体。地球化学模式依成因可分为原生地球化学模式和次生地球化学模式。成熟度分类是笔者首次提出,地球化学模式的成熟度是指地球化学异常相对于矿的关系而言的。笔者将地球化学模式按成熟度的不同,依次分为原始地球化学模式,中间地球化学模式和终极地球化学模式。提出成熟度分类是试图为科学利用所发现的地球化学模式进行异常解释与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成都经济区浅层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的土壤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壤的科学分类是土壤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础,土壤的系统分类以定量化、标准化和国际化为特点,但其大众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尚需加强与土壤发生分类的参比研究,并深化其在农业生产应用、土壤环境评价等方面的实践意义。自上世纪末至今,在我国东部开展了大面积、高密度的以土壤为主要介质的多目标(如农业和环境等)地球化学调查,获得了海量的地球化学数据,这无疑也为土壤分类指标化提供了全新资料。利用四川省成都经济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获得的3061个浅层土壤样品(0~20cm)的52个元素全量和pH值分析数据,按照已知的土壤发生分类类数(8种土类)进行了样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浅层土壤的地球化学数据能较好地用来区分两类土壤,即紫色土一类的幼年土壤(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母岩、母质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受强烈人为活动水耕、旱耕熟化的土壤(外来物质的不断加入显著地改变了浅层土壤原有的地球化学性质);(2)各类土壤因母岩母质和利用方式不同,各具明显的标志性元素组合特征,如紫色土(高Ca和pH值)、黄壤(低碱和碱土金属元素和pH值)、水稻土(高有机元素、肥料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和潮土(高造岩副矿物元素)等,因此,这些元素组合是土壤分类两个要素(母质和人为作用)的重要参照系;(3)浅层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不可能完整地体现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这三个发生分类依据,因此,聚类分析结果与发生类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钾镁煌斑岩的鉴别标准和分类命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综述了鉴别钾镁煌斑岩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矿物学和矿物化学标准,介绍了代表性的钾镁煌斑岩的分类命名方案。  相似文献   

4.
花岗质岩石成因分类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楼亚儿  杜杨松 《地学前缘》2003,10(3):269-275
由于花岗质岩石类型多 ,分布广 ,差异大 ,因此 ,国内外学者依据不同的判别标准提出了多种花岗质岩石的分类方案。通过对 2 0多种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案的分析和对比 ,笔者认为 ,Barbarin(1999)提出的花岗岩类成因分类方案较为合理 ,但应补充橄榄玄粗质花岗岩类这一重要类型。文中较详细地介绍了Barbarin (1999)的分类方案 ,论述了含白云母的过铝质花岗岩类 (MPG)、含堇青石的过铝质花岗岩类 (CPG)、富钾的钙碱性斑状钾长石花岗岩类 (KCG)、富角闪石钙碱性花岗岩类(ACG)、岛弧拉斑系列花岗岩类 (ATG)、洋中脊拉斑质花岗岩类 (RTG)、过碱性和碱性花岗岩类(PAG)以及橄榄玄粗质花岗岩类 (SHG)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环境 ,并简要讨论了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国际火成岩分类命名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国际火成岩分类命名工作概况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我以国际地科联火成岩分类学分委会委员身份参加了国际火成岩分类学分会会议.会上总结了自1969年分委会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分委会先后推荐了侵入岩QAPF双三角图的分类方案(1972年),推荐了火山碎屑岩分类方案(1981年)和火山熔岩的两种分类方案:第一种是,如果能测到实际矿物的仍用QAPF双三角图分类;第二种是,如果测不到实际矿物则用全碱[(Na_2O+K_2O)W_B,%]二氧化硅(SiO_2,W_B,%)即 TAS图简称硅一碱图.仅从熔岩分类来看,自1975年以来,召开了十几次会议进行讨论.为什么各国的地质学家花几十年的时间来研究岩石分类命名的统一问题呢?主要是现在要搞全球地质,要深入进行普查找矿,岩石是基础,因此首先必须统一岩石的名称;其次是现在岩石分类委员会下设有岩石数据库分委会,岩石名称若不统一,就无法开展岩石数据库工作.  相似文献   

6.
详细地论述了山东地区已知金伯利岩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点以及地球物理场和地球化学场特征,建立了金伯利岩物化探找矿模式。在此基础上,利用分类优选排序方法对山东省中南部地区约4万多平方公里的范围,进行了1:20万的金伯利岩远景区预测,经优选排序提出8处(A类3处、B类4处、C类1处)金伯利岩远景区。  相似文献   

7.
热力构造的概念分类特征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热力作用是与应力、重力相类同的一类地质作用力。以往对其研究多有忽视,近年来研究进展较大。热力作用是盆地发育演化和改造的主要因素,随着大陆动力学研究的深化,大陆垂向热力作用及其热力构造陆续被发现。对目前尚无公认统一分类方案的热力构造,根据现今构造、地貌形态分为三类:正向穹窿型、负向塌陷型和边隆核陷型;按岩浆-热力作用影响深度等分为五种类型:(古)地热异常群集区、表浅层火山喷发-热液活动-浅成斑岩侵入型、热力背斜(热穹隆)型、中深层侵入型(含壳内热柱型)、地幔热柱型。深度分类的第二类表浅层火山喷发-热液活动-浅成斑岩侵入型又可再分为许多亚类:火山-热力管道、环状断裂、破火山口和火山塌陷、中浅成侵入型(含变质核杂岩和浅层热穹隆)、隐伏热力构造。热力背斜(热穹隆型)实际为中成或中浅成岩浆侵入型;中深层侵入型多在盆地基底或中下地壳内活动或造山带内产出,可称为地壳热异常柱,在地壳内分布规模不大,盆地下部一般难以直接见到,要依靠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技术手段来确认;岩浆岩体侵入的深度不一,热力构造类型和发育程度不同;地幔(或地壳)热柱型影响深度最大,没有明显的地貌显示,要依靠深部构造岩石学、地球物理学等间接研究方法确认。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研究应该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盆地深部多层结构研究发现热力构造区多具有明显的垂向极低电阻率值区和壳内低阻层,应为地壳热异常柱,有其特殊的热力作用环境。盆地深部热力作用与热力构造的复杂性和较强烈活动性,对盆地能源研究与评价及煤油气铀成矿成藏的勘探评价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8.
金属矿床中的有机物质:特征,分类方案与研究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属矿床中的有机质具有重要的成因指示意义。从有机质赋存地层时代、岩性,有机质类型、丰度、来源和成熟度等方面总结了金属矿床中有机质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以干酪根、沥青和固体碳为端员组分的有机质三级分类方案;对目前所广泛采用的分子有机地球化学、有机岩石学、物理学和化学、稳定同位素、热力学平衡计算,以及有机质参与下的模拟实验等六种方法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9.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在国际、国内都有迫切的需求。由于地球系统科学固有的学科交叉性和综合性,如何建立科学、通用的数据分类体系是困扰该领域数据共享和服务的难题。首先综合分析了国际上地球系统科学领域主要的数据分类体系,重点对美国全球变化主目录(GCMD)分类系统及其2005—2013年的演变趋势进行分析,指出当前该数据分类呈现扁平化、两极化的显著特征。在此基础上,重点梳理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用户服务记录,揭示了用户访问频次最高的数据集和检索关键词。结合GCMD系统化、结构化的分类思想和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用户化的数据服务需求,提出扁平化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目录分类和规范化的关键词表体系2种分类模式。  相似文献   

10.
地球化学样品分类的RS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遵德  王玲 《物探与化探》1998,22(5):348-353
简介智能信息处理中新出现的RoughSet(RS)理论,讨论RS理论进行决策分析的方法,提出将连续属性量化的最优化思想与方法,并探讨RS决策分析方法用于地球化学样品分类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