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沈觉成  高家表  陈万隆 《气象》1980,6(2):20-22
开展农田小气候的研究是提高作物产量的一个途径。这里,根据我们的一些工作体会和我国的具体情况,着重谈谈农田小气候观测原则与一般参考书上很少介绍的农田光照、辐射、风速等项目的基本观测方法。 一、农田小气候观测的一般原则 农田小气候观测必须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对象来制订观测方案,以便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取得最好的效果。因此,首先应该抓住作物生育的关键期和影响作  相似文献   

2.
一、国外小气候学的发展情况国外对小气候进行有系统的研究是从十九世纪后半期开始,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一些国家已广泛发展,1930年以后陆续出版各种小气候专著。近二、三十年来由于观测技术的进步和各种生产建设发展的需要,小气候学的发展特别迅速,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现在小气候学发展的情况是在观测方法上除过去的常规观测外广泛采用遥感、遥测,例如利用铁塔在不同高度安装遥测仪器作近地层梯度观测,用直升飞机、低空探空仪和系留气球等进行空中观测,利用人造卫星和红外辐射仪观测温度,利用雷达观测局地降水形成过程,利用激光雷达观测城市、山地和  相似文献   

3.
“红宝石”稻为遗传工程稻3号的别称,因米色红润而得名。既可做中稻,又可做双季晚稻栽培。属一级保健型优质未,经济效益较好。1995年从湖南农业大学引进,在宁冈县试种0.3公顷,1996年在原地又续种0.3公顷,现将生育期间的气候条件及其经济性状简要介绍如下,供生产和服务参考。1立地条件“红宝石”稻试种地段为四周空旷开阔的冲积平原,地下水位小于2米,座北朝南,排灌方便,土质中壤,肥力中上,海拔高度约250米,种植制度为稻、油一年两熟,前茬作物是油菜。2主要生育期1995年“红宝石”稻在宁冈试种,5月8日浸种,5月10田种为破胸…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小气候考察的实际出发,详细讨论了小气候观测的误差分布、观测数据的处理、异常数据的取舍准则和观测结果的不确定度与最佳估计。着重阐明误差理论在小气候测量中的意义及其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5.
3S技术在农业气候论证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江西省会昌县实施烟稻轮作为实例,阐述了应用3S技术进行烟稻轮作农业气候论证的技术方法,并根据气候论证结果提出了会昌县不同小气候地域的单、双季水稻田改制为烟稻轮作的建议,该建议已被当地政府采纳。该方法同样可用于其它农作物种植的气候论证。  相似文献   

6.
以1991年至2008年广东省恩平市的观测数据,分析了普通黑光灯对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诱虫量与气象条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蛾年总诱量与年总降雨量呈正相关,稻飞虱成虫年诱量与年降雨量呈负相关,稻纵卷叶螟蛾与主要为害的5、6、8月降雨均呈正相关,与7月降雨则呈负相关;稻飞虱与5、7、8月降雨均为负相关,与6月降雨为正相关.此外,热带气旋个数与稻飞虱年诱虫量呈负相关;与稻纵卷叶螟蛾年诱虫量呈正相关.综合分析表明,稻纵卷叶螟蛾与稻飞虱与气象因子比较有较大的差别,对普通黑光灯诱虫量有极大的影响,可间接预测预报两迁飞性害虫的发生量,为准确预测预报两迁害虫为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农田小气候自动观测系统温度梯度观测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垂直梯度是小气候观测的突出特点,为研究矮杆作物和高杆作物农田小气候合理的梯度观测设计标准,以小麦和玉米为例,对2012年郑州和泰安两地麦田和玉米田气温和裸温垂直梯度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气温与裸温的垂直梯度变化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均有很好的一致性,可利用裸温不同层次间垂直梯度变化特征确定气温传感器合理的安装高度;根据麦田和玉米田裸温垂直梯度变化特征,考虑到温度防辐射罩高度限制,矮杆作物田小气候气温应在距离地表面25 cm、50 cm和150 cm高度附近分别设置观测层次,高杆作物田小气候气温应在距离地表面25 cm、50 cm、150 cm和300 cm高度附近设置观测层次。  相似文献   

8.
朝阳地处丘陵山区,充分利用其地形小气候特点.可获得较好的光照、温度条件。本课题在对不同坡向的大棚各项气象要素进行观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蔬菜生理生态测定研究,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促进朝阳市山地日光温室大棚的发展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虎林市境内湿地与干地气候因子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20多年观测数据为基本资料,对虎林市境内干地与湿地气候因子进行相关分析,说明大量的湿地开发对区域小气候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彭钊安  胡萌夫  于仲吾 《气象》1984,10(10):38-40
一、引言 各种类型的丘陵山区地形往往形成不同的小气候环境,研究某些特定作物对地形小气候的要求,对于合理开发丘陵山区,提高土地气候生产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一种模糊型的分类方法,评判某一作物对某类地形小气候的利用等级。 在山地考察中,不能每块小地域都长期设点观测,只能选择本地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地形进行有限观测,从中找出其规律性。我们在宜溧山地考察中发现,局部小气候差异,主要是拔海高度、坡向、屏障地形、坡度、距水体远近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同时,研究几种主要亚热带经济作物的适生(包括安全生育、产量、质量等)气候条件,然后评判某一地域的“地形小气候”对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适应程度。也就是说,假定有一块地域A,它  相似文献   

11.
水稻田间小气候特征与生产潜力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稻田小气候与水稻生长发育的平行观测,探索水稻优质高产的田间小气候特征,分析表明,稻田小气候效应,符合局部气候原理和田间小气候基本规律。在采用岗优22组合,密度2.25万窝/hm~2的稻田里,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抽穗开花期,能形成更为合理的田间小气候,水温、地温和气温配合较优,光照较好,有利于CO_2的输送,增强了光合作用和有机质的积累,因而对光能的利用率较高,能达到10410kg/hm~2的产量。但根据当年的光、热、水条件和生产水平要素估算,生产潜力可达13558.5kg/hm~2。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嘉兴市较大面积流行晚稻稻曲病,引起了农业和气象部门的重视,因为它的发生和出现,不仅影响晚稻的产量,而且病谷对人畜会造成中毒。晚稻稻曲病在全省都有发现,已成为我省当前水稻四大病害之一。因此,预测和防治稻曲病,特别研究其发病的机制和原因已成为水稻研究新课题,现根据有关资料,着重从气象角度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3.
利用玛曲地气相互作用试验2005年11月25日至2006年1月15日梯度站的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东部玛曲地区冬季小气候特征和地表辐射特征。结果表明,冬季玛曲地区存在较明显的局地环流,夜间有辐射逆温和逆湿现象存在。辐射各分量均小于青藏高原北部的观测值,晴天条件下太阳短波向下辐射和地面短波向上辐射均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褐稻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对我省单季晚稻和双季晚稻后期生长威胁甚大。农业观察研究指出,褐稻虱发育进度与温度关系甚为密切,摸清褐稻虱各虫态历期与温度的关系,利用温度进行褐稻虱发育期的预报,对掌握防治适期,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褐稻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对我省单季晚稻和双季晚稻后期生长威胁甚大。褐稻虱发育进度与气象关系甚为密切。利用气温进行褐稻虱发育期的预报,对掌握防治适期,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本文根据农业部门有关褐稻虱各虫态平均历期与温度的饲养观察记录,进行统计分析,求出回归方程式和其在测报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我县三十多年来,生产条件的改变,技术的进步,复种指数的提高,促进了粮食生产的不断发展,但由于地形复杂,海拔高度相差悬殊,形成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小气候,限制了“麦—稻—稻”三熟制的发展。《富阳县综合农业区划》提出:“光、热、水条件较差的地区可搞“肥—稻—稻”或“麦—稻”二熟制的粮食生产;对适宜种三熟制的地区应适当调整全年粮食作物的品种搭配”。为了调整光、热、水资源不足的山垄田的熟制,县科委于81年冬,列题由县区划办组织力量进行为期三年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7.
龚绍先 《气象》1978,4(7):32-33
密植作物的丰产栽培实践表明,为夺取每亩千斤左右的高产,其主要矛盾是发展群体结构引起田间通风透光不良,造成抽穗后的倒伏问题。因此,研究密植作物群体内的光分布规律和确定农田光条件的适宜指标,对创造合理的群体结构,以充分地利用光照条件有重要意义,同时也给农田小气候观测和服务方法  相似文献   

18.
根据豫北太行山大气候观测和小气候考察分析了其气候生态特征,结合当地林业发展现状提出了改善生态环境、区域化发展林业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豫南稻区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气候生态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农业气候生态角度分析了影响豫南稻区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气候因子,结果表明,对豫南稻区小麦生产影响最大的气候因子是涝灾。由于降水冬前比冬后变化大,常出现生育前期旱涝和中后期湿害。因此,建议在选用小麦品种时,一要注重早熟性,二要注意产量三要素协调、丰产性好,三要有配套的耕作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0.
基于1980-2016年全国稻纵卷叶螟逐年发生面积、产量损失资料、逐月74项大气环流特征量以及南方15省(区、市)地面气象资料,采用因子膨化处理技术、Pearson遥相关分析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对中国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率有显著影响的大气环流因子,构建中国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率的多时相动态大气环流预测模型,探讨大气环流对中国稻纵卷叶螟发生的可能影响机制。结果表明:46项大气环流因子与稻纵卷叶螟发生关系密切,副热带高压类、极涡类环流因子是中国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率的主导影响因子。建立的中国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率年前、年后3-10月的月动态预测模型历史拟合较好,对2015年、2016年1月初及3-10月各月初外延预报两年平均准确率分别达86.6%,90.5%,91.8%,93.4%,93.4%,94.0%,94.0%,94.3%,95.4%。关键环流特征因子、当年气候年型和稻区5-9月气象条件对中国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程度具有较好的指示效应,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率较大的年份主要出现在干暖年和湿暖年;干冷年型常导致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率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