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是世界上成矿时代最新且唯一的陆相沉积岩容矿的超大型铅锌矿床。矿区存在2类有机质——原生型和迁移型,与矿石共生。生物标志化合物研究结果表明: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较宽,有2种峰型;萜烷化合物的相对丰度五环三萜烷>三环萜烷>四环萜烷;规则甾烷C27~C28~C29呈不对称V字型分布;有机质的母质来源以低等水生生源的海藻类为主,伴随有一定量的陆源高等植物组分;有机质沉积于弱氧化—弱还原环境;成矿热液的热力作用使样品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热解,部分样品还遭受了生物降解作用;生物标志物多参数对比表明有机质来源于三叠纪三合洞组碳酸盐岩地层。原生型有机质的成矿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成矿金属元素的预富集上,而迁移型有机质的成矿作用主要是对成矿金属元素的活化运移。 相似文献
2.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是世界上成矿时代最新且唯一的陆相沉积岩容矿的超大型铅锌矿床。矿区存在2类有机质——原生型和迁移型,与矿石共生。生物标志化合物研究结果表明: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较宽,有2种峰型;萜烷化合物的相对丰度五环三萜烷>三环萜烷>四环萜烷;规则甾烷C27~C28~C29呈不对称V字型分布;有机质的母质来源以低等水生生源的海藻类为主,伴随有一定量的陆源高等植物组分;有机质沉积于弱氧化—弱还原环境;成矿热液的热力作用使样品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热解,部分样品还遭受了生物降解作用;生物标志物多参数对比表明有机质来源于三叠纪三合洞组碳酸盐岩地层。原生型有机质的成矿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成矿金属元素的预富集上,而迁移型有机质的成矿作用主要是对成矿金属元素的活化运移。 相似文献
3.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中有机质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研究表明: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较宽,有两种峰型,具弱奇偶优势;萜烷化合物相对丰度五环三萜烷三环萜烷四环萜烷;甾烷以规则甾烷为主,规则甾烷C27-C28-C29呈不对称V字型分布;有机质的母质来源以低等水生生源的海藻类为主,伴随有一定量的陆源高等植物组分;有机质沉积于弱氧化-弱还原低盐度环境,其成熟度较高;样品均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热解,这可能与成矿热液的热力作用有关,部分样品还遭受了生物降解作用,砂岩型矿石共生有机质的成熟度略高于角砾状矿石赋存的有机质;生物标志化合物多参数对比表明有机质来源于三叠系三合洞组碳酸盐岩地层。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金顶铅锌矿床同位素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探讨了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有机成矿作用。结果表明,矿石铅主要来自上地幔,成矿流体主要为地幔流体和盆地卤水。矿区有机质的母质来源以低等水生生源的海藻类为主,同时伴随有一定量的陆源高等植物组分的输入,有机质来源于三叠纪三合洞组碳酸盐岩地层。有机质在成矿作用中可能起到的作用有:还原硫酸盐提供成矿所需的硫源;形成有机一金属络合物,活化运移成矿金属元素;改变成矿物理化学环境对成矿物质的还原沉淀作用。 相似文献
5.
金顶铅锌矿床矿石矿物的演化经历了沉积成岩期、热卤水成矿期和表生成矿期三个阶段,在这三个演化阶段中生物有机质均起着重要的作用.沉积成岩期表现为生物体对铅、锌等成矿元素的吸附作用以及腐殖酸的吸附、配合作用;热卤水成矿期表现为有机羧酸的溶蚀作用以及对成矿环境的控制作用;表生成矿期主要表现为地表细菌的氧化作用以及深部细菌的还原作用. 相似文献
6.
金顶铅锌矿床中碳沥青的分布特征及成矿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野外地质调查表明,金顶铅锌矿床中碳沥青按产出类型可分为脉状、鳞片状、浸染状、眼球-囊状和胶结状;镜下则能见到粒间充填状碳沥青、裂缝状碳沥青、溶孔型和片状碳沥青。由于这些碳沥青产出的类型不同,其在矿床形成中的作用也不相同。对矿床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的是肉眼下能够见到的胶结状碳沥青、脉状碳沥青、部分鳞片状碳沥青,这些碳沥青对成矿元素起着活化、迁移的作用,也起着沉淀成矿的作用。眼球状-囊状碳沥青是后期充填的产物,对矿床的形成起一定的改造作用;浸染状碳沥青多属于原生沉积碳沥青,对矿床的形成仅起到一定的还原沉淀作用。 相似文献
7.
滇西北金顶巨型Zn-Pb矿田产于兰坪晚中生代—新生代盆地中北部,对其成矿作用机制仍存在分歧。跑马坪铅锌矿床是其北东部的一个大型隐伏矿床,由众多规模不等、呈筒柱状、大脉状及不规则囊状的矿体(群)组成。大量的地质填图及坑道观察表明,该矿床的形成严格受北西向逆断层破碎带的控制,矿体就位于云龙组(Ey)砂泥岩不整合面下伏的三合洞组(T3s)碎裂状灰岩、砂结灰岩质角砾岩内;断层破碎带中的矿化更强,而旁侧的次级裂隙多被砖红色砂泥岩充填。依据矿物组合及矿石组构特点,自矿体中心向外,依次可分为致密块状富锌矿带、脉状细粒硫化物矿化带、脉状胶粒状硫化物矿化带、方解石-天青石-铁氧化物矿化带和碳酸盐化带5个矿化带,各带之间多为渐变过渡关系。显微镜、扫描电镜观测和能谱面扫描分析发现,矿石中存在代表流体混合成矿特征的环-胶状构造及包含结构等显微组构,指示富含金属离子及硫酸盐的卤水与富含还原性硫的流体在高渗透性碎裂状灰岩或灰岩质角砾岩中混合而快速沉淀成矿。因此,逆断层控制的幕式流体混合作用可能是跑马坪铅锌矿床的重要成矿机制。 相似文献
8.
滇西北兰坪金顶铅锌矿床有机物质地球化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兰坪盆地以及金顶铅锌矿床存在大量不同形式、成熟度的有机物质.从兰坪盆地到金顶矿区,岩石、矿石中有机物质含量增加明显,金顶矿区矿石及其围岩中有机物质热成熟显著.金顶矿区有机物质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有机物质烃源母质主要为菌藻类,属I型有机质,烃源母质经历了强还原的高盐度环境;有机物质的铅同位素表明矿区的沥青主要来源于盆地的有机物质,是其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化演变而来的;碳同位素以生物有机成因碳为主,说明有机物质与金属成矿具有密切的联系.盆地演化尤其是在金顶局部穹隆化过程中可能聚集起来的油气藏是金属大规模快速沉淀的重要还原剂. 相似文献
9.
云南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地幔流体成矿作用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云南金顶矿床是赋存于第三系沉积碎屑岩中的以铅锌成矿为主的超大型复合矿床,主要由角砾岩型和砂岩型两类矿体组成。本文重点对两类矿石进行电子探针分析测试发现,矿石中沿碎屑矿物粒间呈网脉状穿插的脉体或团块,除结晶的碳酸盐矿物外,广泛发育组成为碳酸盐和硫化物的黑色不透明物质,其在高倍放大的扫描电镜形貌中未显示碳酸盐矿物的结晶形态,表明这些黑色不透明物质应为残余碳酸岩熔浆过冷凝的非晶质固体。研究认为,这种碳酸岩熔浆是以地幔流体的形式侵位渗透于沉积碎屑岩中进行交代成矿的直接表现。 相似文献
10.
11.
西成矿田泥盆系铅锌矿床中的有机成矿作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西成矿田是秦岭多金属成矿带最重要的铅锌矿田之一.从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有机质和有机分子与金属元素的关系、矿石、围岩及与矿石共生的炭沥青的元素分析及有机流体萃取金属元素的模拟实验方面出发, 探讨了有机质在西成铅锌矿田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1) 与矿化有关的岩石(硅质岩和灰岩), 主峰碳数均为nC18, 中间支链烷烃、伽玛蜡烷、胡萝卜烷系列含量比非矿化岩石高; (2) 与矿化有关岩石(硅质岩和大理岩) 的生物母源以菌藻类低等生物为主, 并有陆源母质混入, 矿床形成于还原环境, 矿床中存在来源相同或相似的异源有机质; (3) Pb、Zn元素与芳烃、氯芳沥青“A”、非烃+沥青呈显著的负相关; 与非烃、有机硫、有机硫/(有机碳× 1.22) 比值呈正相关关系; Pb、Zn元素与正构烷烃、甾萜烷、胡萝卜烷等有机分子丰度具正相关关系, 而与w(∑C22-)/w(∑C22+)、w(三环萜烷)/w(四环萜烷)、w(C20+C21)/w(C23+C24)及w(萜烷)/w(甾烷) 等有机分子比值具负相关关系; (4) 炭沥青与围岩、矿石中子活化分析结果表明, 在后期改造成矿作用中, 炭沥青与矿石有紧密联系, 有机质和成矿元素一起在改造成矿期抵达成矿部位并参与了成矿; (5) 模拟实验表明, 在热水流体中, 有机水的加入增大了对Pb、Zn元素的溶解能力, 增加了岩样释放成矿元素的能力, 有机质在热水流体运移过程中确实对成矿元素发生了作用.在此基础上, 提出生物有机质在西成地区铅锌矿床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14.
金顶铅锌矿床是60年代发现的超大型铅锌矿床。目前对矿床成因的认识仍有大的分歧,主要是:(1)热液充填交代型”或层控型后生矿床;(2)沉积-改造型矿床;(3)冷水介质中的同生沉积矿床;(4)喷流(热水)沉积矿床。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喷流成因机制以阐明矿床和矿石的时空分布及砂岩型矿石的成矿机理。 相似文献
15.
云南金顶铅锌矿床的生物标志物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C-MS分析方法对金顶铅锌矿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正构烷烃呈前高后低的单峰型分布,nC16或nC22为主峰碳,轻烃组分占有绝对优势,OEP值0.837~0.976,接近平衡值1.00,Pr/Ph为0.1~0.88,显示植烷优势;萜烷丰度顺序为五环三萜烷>三环萜烷>四环萜烷;规则甾烷呈不对称的“V”字形分布,表现为C29>C27>C28的分布特征。这些特征显示,金顶铅锌矿床有机质(生物)来源物质以菌藻类生物为主,可能有部分高等植物的贡献;矿床形成于缺氧的高盐度环境。结合金顶铅锌矿床下含矿层(原地沉积岩系)沉积于水深较浅的蒸发盐湖环境(即氧化环境),可以推断该矿床成矿流体中丰富的有机质形成的还原条件以及外来推覆岩系形成的封闭条件是金顶铅锌矿床形成的必要条件,矿床属于后期充填作用为主的矿床。 相似文献
16.
许多学者探讨过菌藻生物与形成南京栖霞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床的预富集作用。然而,生物成矿作用是一个随地质作用的发展而发展演化的过程,本文详细研究了矿床中的矿化生物以及矿石中的吸附有机质,证实它们源自菌菏生物,结合非打开性的红外和荧光光谱方法以及打开性的GC-MS分析,重点研究了矿床中发现的有机包裹体,检测出成矿流体中的系列生物标志化合物,证实成矿流体中的有机质也源自菌藻生物。根据成矿流体中有机质特征,矿石中成矿元素闻的关系以及有机质中所古的金属元素,论证了这些源自苗藻生物的有机质、有机流体对成矿元素的活化迁移和还原沉淀作用,建立了生物-有机质-流体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17.
黑色岩系型矿床是矿床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其成因由于成矿作用复杂而存在争议。为深入理解这种复杂性并为解决争议提供参考信息,通过深入剖析国内外这类矿床的典型实例,述评了矿床成因研究的现状与进展,并进一步提出了值得加强研究的方向。全球黑色岩系矿床分布广泛,矿床形成过程中受多种地质作用影响,并可主要归纳为3种:海水、热水与生物有机成矿作用。其中,海水和热水为成矿提供元素及有利的成矿条件(如还原的沉积环境)。相比而言,生物有机质的成矿作用则主要体现在对海水和/或热水提供的元素进行富集,并在合适条件下成矿。可见,这3种成矿作用的多元复合作用使得成矿过程极其复杂,这是导致很多矿床成因至今未完全确定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后可从两方面开展深化研究:一是揭示多期复杂成矿演化过程;二是剖析生物有机成矿作用。这些认识对沉积岩型矿床的研究同样具有普遍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Hu Ming''''an 《地球科学》1989,(5)
当碳酸盐类岩石位于地下水的活动带时往往发生岩溶。在云南金顶岩溶作用改造了早第三纪热液期形成的原生铅锌矿石,而金顶穹隆促进这种作用的进行。最后,在岩溶系统中重新形成了岩溶型矿石。碳酸盐岩石的溶蚀改造,既能为其后的成矿作用提供有利的容矿空间,也能提供成矿物质,形成一类特征的矿床——岩溶型矿床。 相似文献
19.
20.
通过野外地质观察,结合勘探资料和前人研究,本次用K-Ar法对兰坪盆地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云龙组中的伊利石开展测年研究,并分析典型勘探线剖面的主要围岩、矿体及矿石结构构造特点,论述了矿区膏岩层序可能的时代及其在成矿过程中的作用和方式,形成如下初步认识:金顶铅锌矿区云龙组中黏土矿物伊利石的K-Ar法年龄为(105.7±1.4)Ma,与前人测得地层中黄铁矿Re-Os等时线年龄(114±13)Ma相近,表明该套膏岩层序的地层时代为白垩纪阿尔布期(Albian);膏盐岩呈似层状、透镜状、角砾状赋存于云龙组中上部,经后期成矿作用改造而形成呈似层状、角砾状、不规则状产出的铅锌矿体,并常与膏盐岩共存;铅锌矿体的就位空间既包括原膏岩层序的空间位置,也包括高孔隙度的景星组砂岩;巨量的云龙组膏盐岩在成矿过程中通过硫酸盐还原提供丰富的硫,使铅锌矿床达到超大型规模.因此,巨量膏岩层的消耗是金顶矿床巨量金属得以富集成矿的关键因素之一,这对特提斯造山带含膏岩层序内寻找类似矿床具有普遍意义.同时,该类膏岩层序的对比研究,对于"金顶式"的MVT型铅锌矿床的区域找矿潜力评判也具有重要的指示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