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1989,1995年的Landsat TM数据和2002年Landsat ETM+三期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反演和计算松花江流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在此基础上,获取研究区域植被覆盖度。在ArcGIS9.2软件空间分析模块的支持下,对研究区域三期植被覆盖影像进行叠加分析,以流域尺度和栅格尺度分析植被覆盖变化的时间和空间特性,获取研究区域植被覆盖度空间格局分布特征,为该区域植被覆盖度的自动化监测提供很好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将研究区域分成30m×30m的网格,依据土壤侵蚀监测模型,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获取土壤侵蚀方程中的各侵蚀因子栅格专题图,进而计算出惠州市的土壤侵蚀总量,通过对惠州市土壤侵蚀的定量实验研究.实现对惠州市土壤侵蚀强度分级评价,为惠州市水土保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综合应用137Cs技术、RS技术和GIS技术,进行云南小江流域土壤侵蚀的评估和预测研究,探索中国西部山区观测资料缺乏、USLE(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方程不适宜区域土壤侵蚀评估与预测方法。通过137Cs技术,采用非农耕地与农耕地土壤侵蚀模型确定区内林地、灌丛、草地、坡耕地和裸地的年均侵蚀模数分别为356—1531 t/(km2·a),330—1709 t/(km2·a),886—3885 t/(km2·a),5197—12454 t/(km2·a)和15000 t/(km2·a)以上。解译小江流域1987年(Landsat TM)、1995年(Landsat TM)和2005年(Landsat ETM)遥感影像,获得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图,将其与1∶50000 DEM模型进行叠置分析,建立小江流域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图,结合利用137Cs确定的土壤侵蚀速率数据,进行土壤侵蚀分区与制图,分析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987年—2005年流域轻度以上侵蚀面积占总面积的66.0%—67.3%,变化不大,但侵蚀强度明显加剧,1987年—1995年间尤为明显;中度侵蚀、强度侵蚀、极强度侵蚀区面积分别增加30%、23%和26%;小江流域1987年、1995年和2005年土壤侵蚀量分别为7.51×106t/a,8.19×106t/a和8.18×106t/a。进而选用1995年和2005年的土壤侵蚀数据构建Markov-CA(马尔可夫—元胞自动机)预测模型,获得2015年流域土壤侵蚀分区图,并预测2015年土壤侵蚀量为8.17×106t,与2005年侵蚀量接近。研究结果真实地反映了小江流域土壤侵蚀的变化过程与主要驱动因子,研究方法适合中国西部山区土壤侵蚀评估与预测。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城镇化进程加快,人与生态平衡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在保障生态安全的背景下,寻求经济生态双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便成为这个时代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木兰县是黑龙江省重要的林特产品和农粮产业基地,文中以木兰县为研究区域,利用RS和GIS手段,对木兰县生态格局时空变化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7年生态系统图斑破碎,城镇和裸地生态系统的土地利用动态度较高,人为干预强度大;生态系统流动方向主要是城镇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之间的转化,且城镇生态面积增加量最高。同时,结合当地情况,对当地生态格局变化产生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为日后的生态安全体系的构建和布局优化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RS与GIS技术的若尔盖地区沼泽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RS和GIS技术相结合的调查分析方法,引入沼泽动态度等表征参量,探讨了若尔盖地区沼泽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近30 a来,该区沼泽面积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虽然近些年沼泽退化速度有所减缓,但状况仍不容乐观; 沼泽景观破碎化明显,沼泽退化存在着一定的时空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基于RS和GIS技术,以凉城县为研究区,以两期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研究数据,借助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从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两个方面分析了2006-2016年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动态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①10 a间凉城县植被覆盖面积有所减少,年均变化速率为-2.04%,呈缓慢减少趋势,空...  相似文献   

7.
基于RS和GIS的巢湖流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利用相关影像,采用监督分类和人机交瓦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城镇信息进行提取,在此基础上从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点及空间集聚与扩散效应的角度,对研究区域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该城镇体系的空间集聚能力强于扩散能力.  相似文献   

8.
计算洪水淹没区范围所造成的灾害损失一直是灾害评估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通过以GIS技术为基础,并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对哈尔滨市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十年一遇或百年一遇的洪水所能淹没的范围进行预测。并结合历年的水文气象等统计资料,依据经验分析法与水深-损失曲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哈尔滨市洪泛区进行灾害评估,为城市发展、城市规划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4年10月SPOT 5卫星影像及2007年9月北京一号小卫星多光谱和全色影像,以植被覆盖度、坡度、土壤可蚀性和土地利用4种影响因子作为辅助数据,进行土壤侵蚀信息提取。利用所提取的信息,分析2004~2007年北京北部山区土壤侵蚀在空间、面积上的变化状况、强度类型转化状况以及变化的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北部山区土壤侵蚀主要为轻度侵蚀与中度侵蚀,以轻度侵蚀为主; 2004~2007年北京北部山区虽然局部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增强,但土壤侵蚀总面积减少,大体上呈中度→轻度→微度发展趋势,总体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遥感与GIS支持下的中国草地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GIS和RS技术,以LandsatTM为数据源,监测我国草地资源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我国草地总面积增加,其中,高覆盖度与中覆盖度草地面积增多,但低覆盖度草地面积减少。而且南北方有差异,南方的草地面积变化较小,北方草地面积减少程度大,这对我国北方的生态环境将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有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维持。基于RS和GIS软件平台,对吉林地区近10年来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解译,计算10年内土地利用的动态度和转移矩阵,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转移及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居民地和旱田面积呈增加趋势,水体和林地面积趋于稳定,水田面积大幅度减少;居民地增加最显著的位置集中在吉林市及其周围地区,而旱田和林地变化主要集中在离居民地较近的山坡处。  相似文献   

12.
崔爽 《地理空间信息》2011,9(3):133-135
基于RS、GIS和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研究深圳市域景观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动态变化.采用ERDASIMAGINE遥感数据处理软件对1995年、1999年和2008年的TM遥感影像图进行数据预处理、监督分类以及分类后处理,并通过ArcMap对经过分类后处理的图像进行编辑,得到深圳市历年的景观分类图,应用FRAGSTATS...  相似文献   

13.
依据杜蒙县1990和2007年TM影像、土地利用变更统计数据,在土地利用结构数量、动态度指数及土地利用结构信息墒上,分析了该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杜蒙县土地利用类型分布较均匀,各类用地结构结构有一定差异.最后根据结果分析了杜蒙县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原因,并提出了土地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选取茂县地区两期Landsat卫星影像,利用ENVI对影像数据进行监督分类,提取区域内植被覆盖图。利用Arc GIS结合茂县地区河谷分布图,界定出茂县地区两个时期内干旱河谷的分布范围。结果表明:整个茂县地区干旱河谷的范围呈缩减趋势,2005年干旱河谷面积457 619 400 m2,2015年干旱河谷面积为381 971 125 m~2,干旱河谷范围缩减了75 648 275 m~2。准确地界定出干旱河谷的范围变化,对指导川西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以及西部广大山区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RS和GIS的大庆市湿地景观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1992,1996,2001和2003年4期遥感影像,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1992-2003年间大庆市湿地动态变化及成因,并利用马尔可夫模型对大庆湿地未来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显示:①2003年大庆湿地总面积为4255.30 km2,相比1992年减少了413.35 km2,其中天然湿地面积减少显著,共减少了480.56 km2;②未来10年内大庆各湿地面积占大庆市总面积的百分比分别为,湖泊:7.862 3%、沼泽:8.633 7%、河流:0.823 3%、滩地:1.558 7%、水田:2.754 7%、库塘:0.317 4%.  相似文献   

16.
基于RS和GIS的城市绿地评估系统的一种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RS和GIS的结合出发,在对城市绿地评估系统的总体框架阐述的基础之上,对数据源的选取和预处理、城市绿地评估数据库的建立、景观格局分析和生态效益评价实现的流程和关键技术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GIS技术和RS技术在环境质量评估中的应用,主要包括RS环境评估信息的获取和环境质量评估GIS系统的组成,并指出了基于GIS和RS的环境质量评估系统的优越性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以甘孜州炉霍县为例,采用2007年LandsatTM影像为数据源,通过对不同分类方法所得的分类结果进行比较,最终选用分区监督分类与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对地物进行解译和分类提取。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对自动分类结果进行人工修整、完善,并计算、统计各类用地的面积,绘制相应的土地利用现状图。  相似文献   

19.
准确掌握城市空间发展情况及过程,判别城市空间发展的趋势,为城市整体发展制订合理规划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1995~2015年间4个时段的影像数据,提取不同时间段的城市空间范围,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哈尔滨市城市空间扩展情况进行监测。分析结果显示,哈尔滨城市空间较为离散,主城区面积逐年增加,年均增长保持在10%以上,2005年后增速明显加快,2015年城区范围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