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海洋浮游生物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我国海洋浮游生物学的发展,作一扼要回顾与展望。作者认为,我国年轻的浮游生物学已从过去的形态、分类研究发展到现代的以生态为主的研究,并将向生理、生化进军。为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了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作者认为,海洋浮游生物学,和其它自然科学一样,必须在基础理论研究上,面向生产(渔业),着重开展应用生态学研究(包括海洋浮游生物生态系和资源调查研究),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高蛋白海产品。这是海洋浮游生物学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著名海洋浮游生物学家、学部委员、厦门大学教授郑重先生,应邀于1987年7月8日到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进行了题为“我国海洋浮游生物学展望”的学术讲座。主要内容有:  相似文献   

3.
鱼类浮游生物的准确鉴定是鱼类浮游生物研究的基础。传统的基于形态特征的鉴定不仅费时费力,而且由于缺乏足够信息,鉴定存在困难,导致物种多样性被低估。为了对物种进行准确、快速地鉴定,急需在传统形态分类学基础上,建立并结合便捷准确的分子鉴定手段。DNA条形码技术是利用一段较短的DNA序列实现快速准确物种鉴定的工具,就像在商店里扫描仪读取条形码那样,对每一种生物也能通过快速分析其DNA中的一小段(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亚基,mt COI)加以识别。DNA条形码提供了可信息化的分类标准和有效的分类学手段,已成为近年来生物类群的研究热点。文章介绍了DNA条形码的概念、原理、工作流程及其优点,分析了其在鱼类浮游生物鉴定中的应用可行性,并展望未来鱼类浮游生物学发展的前景:分子技术鉴定鱼类浮游生物相关规范标准的建立,传统形态鉴定与分子方法相结合的分类学研究,以及鱼类浮游生物的生态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李少菁 《海洋与湖沼》1995,26(6):573-574
MOURNINGPROFESSORZHENGZHONGWITHDEEPGRIEF郑重教授,字千里,著名的海洋生物学家、教育家,我国浮游生物学的创建者。1911年10月19日出生于苏州。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留校任助教。1936年考取清华水产学留美生,因抗日战争爆发,航线中断,1938年改赴英国留学。先在赫尔大学动物系主任、世界著名浮游生物学家人巴哈代(Hardy)教授指导下,从事北海浮游一生物生态研究,欧洲战争暴发后,他转学于剑桥大学、北威尔士大学。l942年又转入阿伯丁大学,194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46年任牛津大学研究助理。19…  相似文献   

5.
浮游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为促进我国浮游生物监测工作的发展,文章在现代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和海洋管理的背景下,从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全球变化研究和现代海洋管理3个方面,系统梳理和分析浮游生物监测的意义和价值,并对我国相关领域的工作提出启示和展望。研究结果表明:浮游生物的恶性暴发和入侵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各类国际公约和政府间协议都将浮游生物监测作为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内容;浮游生物的分类信息以及其分布区和物候学特征对气候变化和海水温度的指示信息,可作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指标;浮游生物监测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现代海洋管理中,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和海洋生物资源评价3个方面;我国浮游生物监测工作在浮游生物分类和鉴定以及大数据应用方面存在不足,未来应加强相关能力考核、标准化计量认证、数据整合共享和新技术手段运用。  相似文献   

6.
河口区浮游生物作为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到重要作用。为了解黄茅海河口浮游生物及其粒径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于2017年8月17日至21日对黄茅海河口区域微微型浮游生物(pico-,<2 μm),微型浮游生物(nano-,2-20 μm)及小型浮游生物(micro-,20-200 μm)及其粒径结构进行观测。结果显示,河口外侧总叶绿素a浓度最高,为19.34μg/L,且大粒径浮游生物占比最高。底层水体受上溯海水影响较为明显,表现出盐度及营养盐浓度随潮汐呈现显著的周期性变化。潮汐过程对不同粒径的浮游生物影响不同,对微微型浮游生物影响较小,对大粒径浮游生物影响较大。涨潮时,表层标准化浮游生物粒径谱(NBSS)斜率增大,大粒径浮游生物占比增多。落潮时,NBSS斜率减小,小粒径浮游生物占比增多。潮汐过程及由其引起的营养盐、温度和可利用光强的改变是影响黄茅海河口浮游生物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可为河口区浮游生态系统以及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等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黄、东海及邻近水域浮游有孔虫地理区划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浮游生物地理分布的界限,通常是与大洋环流系统或较大水团的分布范围相符合。因此,在进行海洋浮游生物区系性质的分析时,除了考虑种类组成、地理分布以及区系的发展历史过程外,还应该结合环境条件和浮游生物的生态特点,进行综合分析。 浮游生物与底栖生物在生态性质上有很大的差别,它是随波逐流的,其地理分布界限  相似文献   

8.
早在19世纪末叶浮游生物学者们即已注意到在外洋水中和近岸水中浮游生物组成的不同。H(?)ckel(1890)将繁生在外海和近岸水中的浮游生物区分为外洋种(Oceanic species)和近岸种(Neritic species)两大类。接着Sch(?)tt(1893)、Cleve(1896,1897a,1897b,1900)、Aurivillius(1898)和Gran(1902)诸学者更进一步地试用浮游生物来鉴别水团。近  相似文献   

9.
名词解释     
浮游生物(Plankton)是一个在水层中漂泊不定、随波逐流、运动能力极弱、营漂浮生活的独特的类群。它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大类。浮游生物形态各异,各种类个体大小不一,绝大多数必须置于显微镜下才能识别其貌。浮游生物既是许多经济水产  相似文献   

10.
秋季南黄海网采浮游生物的生物量谱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2006年9月南黄海浮游生物网(孔径为70,160,505μm)采集样品内的浮游生物个体大小的粒径分布进行研究,确定各粒级大小的功能群组成,建立2006年秋季调查水域网采浮游生物的生物量谱,比较分析三个特征水域(黄海近岸、黄海中部及黄海和东海交汇区)的浮游生物生物量谱特征参数的异质性。结果表明:三种网采浮游生物粒级范围主要包括100 pg/个~70 ng/个的浮游植物和70 ng/个~62 mg/个的浮游动物。Sheldon型生物量谱为近似连续的波动曲线,标准型生物量谱为线型。总测区的标准生物量谱斜率和截距为-0.74和18.64,各个特征水域,黄海中部为-0.67和15.60、黄海近岸为-0.64和14.34、黄海、东海交汇区为-0.73和18.03。浮游动物种类多样性对标准生物量谱的特征参数具有较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海洋浮游生物斑块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重  李少菁 《海洋科学》1988,12(2):58-62
斑块分布(patchy distribution)是海洋浮游生物空间分布的一个常见现象,遍及世界各海区。早在1893年,Haeckel已提出浮游生物分布的不均匀性。但对这个现象的深入观察和具体分析,则是从Hardy(1936)开始。他在一篇题为“海洋浮游生物不连续分布的观察”论文中指出,浮游生物的空间分布不是过去所想象的那样均匀,而是不均匀的、不连续的,常密集成块。之后,有关这方面的论著与日俱增,特别是Steele主编的《浮游生物群落  相似文献   

12.
获取并分析了2017年8月热带西太平洋M4海山水体中的超微型浮游生物样品,根据流式细胞术的散射光和荧光信号,检测到M4海山各水层中普遍存在四个超微型自养浮游生物类群(聚球藻、原绿球藻、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和两个超微型异养原核生物类群(低核酸含量和高核酸含量异养原核生物)。聚球藻丰度高值出现在100m以浅;原绿球藻和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丰度高值区在深层叶绿素最大值附近(75—150m);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和异养原核生物分布范围较广,150m以浅丰度较高。异养原核生物的生物量(1.68—11.25μgC/L)高于自养浮游生物(0.05—6.02μgC/L)的生物量。在超微型自养浮游生物中,原绿球藻生物量在100—150m水层占优势(53.83%±6.32%),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的生物量在75m以浅(58.62%±8.53%)和200—300m水层占优势(46.18%±7.82%)。在异养原核生物中,高核酸含量异养原核生物的生物量所占百分比(61.05%±3.98%)高于低核酸含量异养原核生物(38.95%±3.98%),然而在海山附近DCM层低核酸含量异养原核生物比例最高可达58.64%。冗余分析表明,超微型浮游生物的丰度与温度呈正相关,与深度和营养盐呈负相关关系。在M4海山超微型自养浮游生物分布没有明显的"海山效应",但海山的存在会对异养原核生物两个类群生物量的比例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针对海洋浮游生物实时探测中,三维形貌特征难以快速获取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海洋浮游生物三维形貌快速重建的方法。基于离轴菲涅尔数字全息显微系统,通过改进相位恢复方法预消除相位畸变,直接得到正确的相位信息,进而对浮游生物三维形貌重建。该方法不需要进行后期复杂的相位补偿计算,就可以对浮游生物三维形貌进行快速重建,有利于对动态、微小尺寸的浮游生物进行实时探测及分析。论文对青岛近海岸浮游生物桡足类和夜光虫进行了三维形貌重建,分辨率可达到3.5μm。实验结果为离轴菲涅尔数字全息显微系统用于海洋浮游生物原位、实时探测的可行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太湖枝角类季节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浮游生物在种类和数量上都随水域环境因子的季节性变动而相应地发生变化。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世界上所有温度区,不过在温带区和两极区特别容易察见。热带区由于周年环境因子比较稳定,浮游生物的季节变化也就不很显著。 浮游生物的季节变化关系到渔业生产,是十九世纪末年以来各国学者不断地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我国,海洋浮游生物季节变化的研究虽已获得了一些成果,但有关淡水浮游生物季节变化的工作,却还很少。我们自1956年开始,就从事于太湖浮游生物的调查研究,先后发表过几篇报告。现在再将有关枝角类季节变化的纪录和材料整理出来,作一初步报导。  相似文献   

15.
粒径小于20 μm的微型浮游生物能迅速响应海洋环境变化,因而在海洋环境监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应用流式细胞技术研究了三门湾表层与底层海水中微型浮游生物(包括细菌、聚球藻、微型真核生物以及病毒)丰度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微型浮游生物丰度与水体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三门湾海域微型浮游生物丰度范围:细菌,6.98×105~9.84×106 cells/mL;聚球藻,1.10×103~3.71×104 cells/mL;微型真核生物,1.04×103~3.75×104 cells/mL;病毒,1.01×106~3.47×107 mL-1。夏、秋两季表层微型浮游生物丰度均高于底层;秋季细菌、聚球藻和病毒丰度低于夏季,但微型真核生物丰度高于夏季;温度是造成微型浮游生物丰度季节差异的主要因素。微型浮游生物丰度的水平分布在夏季无显著规律,但秋季表底层均由内湾向外湾递减。秋季,除底层的细菌外,微型浮游生物丰度水平分布与pH和盐度呈显著负相关,同时与亚硝氮、硝氮、铵氮、叶绿素a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正提起海洋浮游生物,我们通常会想到它们可以为海洋动物提供食物,可以为我们人类提供氧气。通过研究和分析,科学家们发现,浮游生物的特点并非仅限于此。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动物,还有细菌、病毒以及其他漂浮于海洋中的各种微生物。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科学家搭乘"塔拉"号科考帆船漂洋过海,历时三年半时间在全球210处海洋科考点采集了大约35000种浮游生物标本。通过对所采集标本的深入分析,科  相似文献   

17.
桑沟湾微微型浮游生物丰度和生物量分布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3年4月、7月、10~月和2014年1月,分四个季节在桑沟湾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对桑沟湾微微型浮游生物丰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统计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四个季节中桑沟湾聚球藻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0.04×10~3~408.59×10~3个/mL、0.01~10~2.15 mg/m3,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0.21×10~3~99.64×10~3个/mL、0.31~149.46 mg/m3,异养细菌的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34×10~5~50.16×10~5个/mL、6.68~10~0.32 mg/m3。四个季节中,夏季桑沟湾微微型浮游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高于其他季节。异养细菌对微微型浮游生物总生物量的四季平均贡献为62.11%,高于自养微微型浮游生物;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占自养微微型浮游生物总生物量比例最高,平均可达86.85%。统计分析显示温度、叶绿素a和营养盐浓度是影响桑沟湾微微型浮游生物丰度和生物量分布的主要因素。上述结果为桑沟湾生态环境的检测和评估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8.
正当我们欢庆我们的老师——郑重教授80大寿的时候,也迎来了郑重教授从事海洋生物教学和科研工作60年,我们向他表示衷心地祝贺! 郑重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海洋生物学家。在60年的海洋生物学,特别是浮游生物学的教学、科学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中,他以渊博的学识、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献身精神。为我国浮游  相似文献   

19.
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2002年秋季与2003年秋季鱼类浮游生物的调查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三峡工程蓄水前后秋季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变化.结果发现,蓄水后鱼类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比蓄水前有所增加,群落结构和时空分布特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一些分布在黄渤海的种类如方氏云ND022等开始在东海出现,并且部分鱼类的生殖时间上也发生了改变.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对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进行优势度检验,其优势种成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仍是以小型种类为主,但原占绝对优势的日本ND023优势度开始逐渐下降,成为常见种,而康氏小公鱼的数量急剧上升.阐明了长江口鱼类资源的补充及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为动态监测三峡工程对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华哲水蚤的繁殖、性比率和个体大小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陈清潮 《海洋与湖沼》1964,6(3):272-288
哲水蚤(Calanus)为我国近海浮游桡足类中的优势种,不但数量多、分布广,并且个体也较大;在探讨我国海洋浮游生物数量变动时,必须重视这种桡足类的生态学研究。 过去,有不少学者在桡足类的个体生态学方面做过很多工作,特别是对飞马哲水蚤[Calanus finmarchicus(Gunn.)]的研究最为详尽(Marshall & Orr 1955)。这些研究不论在理谕上或生产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海洋浮游生物学文献中,到目前还未见到有关桡足类的个体生态学的研究论文。本文对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 Brodsky)的繁殖、性比率和体长的季节变化等问题进行初步研究,作为对这种桡足类个体生态学研究的开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