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南极考察队员生活规律的紊乱与地磁场关系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南极越冬队员出现生活规律的紊乱及不同程度的“南极综合症”现象,结合越冬队员血液、尿及其心理、生理等方面的数据,对比南极地区地磁场变化,初步显示出这些现象与南极地区地磁场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2.
南极考察队员四项生理指标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研  姚真  薛全福 《极地研究》1998,10(2):60-64
本文观察了中国南极中山站越冬队员在不同季节的血压、心率、体温和体重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极夜期间,平均收缩压低于对照和回国后的测量值;而舒张压则在极昼时高于回国后的水平;从早晨到夜间(无论极夜或极昼)血压呈逐渐升高的节律性变化。不同季节所测心率的平均值全部低于对照值,在极夜期间降到了全年的最低水平;心率在一天内的变化趋势与血压有很大的相似性。越冬队员体温的变化均低于对照值,但未达到显著的水平;就一天内不同时相而言,早晨的体温均低于其他时相。在中山站,越冬队员每月平均体重与对照值相比均有增加。上述各项生理指标变化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这些观察与研究为了解人体在极端环境中适应性生理功能的变化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
叶芊  闫巩固 《极地研究》2010,22(3):262-270
探索南极科考队员越冬生活对了解人类适应南极、改善极地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研究通过对9名中国南极科考队员的深度访谈内容进行质性分析,总结出中国南极科考队员常见的生理、情绪、人际和与任务相关的四大类问题,归纳了影响越冬生活质量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并且从个体和组织两个方面初步建立了南极环境中的越冬生活应对策略模型,为今后该领域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4.
独一味(Lamiophlomis rotata)是青藏高原濒危保护药用植物。为研究外源钙对野生独一味抗逆性的影响,在玛曲县独一味野生抚育基地分别选取36个成株样方及36个幼苗样方,在越冬前不同时期对幼苗及成株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CaCl_2(0、5、10、15、20\,25 mmol·L~(-1)),次年采集各处理样品带回实验室测定独一味叶片膜稳态性、渗透调节机能、膜质过氧化和抗氧化酶活性及根系TTC还原活力等抗逆指标,旨在探寻改善其越冬返青生理特性的处理方法,为独一味野生抚育和驯化栽培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外源钙处理浓度和喷施次数对越冬后独一味抗逆指标具有显著影响,以喷施2次15 mmol·L~(-1) CaCl_2的作用效果最佳,通过调控叶片可溶性糖和抗氧化酶活性保护膜系统的稳态性和完整性,使叶片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增强了根系活力,有效提高了野生独一味的返青率,在独一味野生抚育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不同地下水埋深柽柳、芦苇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结合塔里木河中游沙吉力克断面、阿其河断面地下水位的动态监测,对柽柳、芦苇叶片的叶绿素、可溶性糖、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等生理指标进行分析测试.研究表明,随着干旱胁迫加强,柽柳、芦苇的可溶性糖含量,MDA含量,SOD活性呈显著增加,叶绿素含量和POD活性显著减少,显示出植物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并通过调节自身生理代谢过程,以增强抗旱性;柽柳、芦苇叶片各生理指标和地下水埋深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与可溶性糖含量、MDA含量、SOD活性呈正相关,与叶绿素含量、POD活性呈负相关;地下水位是影响塔里木河流域植物生理特征的的主要环境因子;在相同水分胁迫下,芦苇的生理过程比柽柳强烈,对地下水埋深变化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6.
气候增暖背景下的冬小麦种植北界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辽宁省 1 991~ 1 999年冬小麦地理播种试验观测资料和现代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 ,系统研究了辽宁省冬小麦的种植北界问题。根据试验观测资料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揭示出越冬前积温、越冬前降水、越冬期负积温以及 5~ 6月份降水是影响冬麦种植的 4个关键性影响因子。通过对逐年越冬前活动积温所作的分析 ,得到了气候保证率在80 %以上的北界 ,并利用负地积温指标对所确定的北界进行了验证。结论是辽宁省冬麦可北移至本溪—抚顺—法库—彰武—阜新—北票—朝阳一线 (约 42 .5°N)  相似文献   

7.
南极海冰区冰藻类群及兴衰过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总结了国际上对南极冰藻类群及其生理生态特性的多年研究成果 ,结合我国科学家在南极长城站以及在戴维斯和中山站的越冬研究 ,阐述了南极海冰区的冰藻类群及其形成机理 ,对冰藻的形成、存活、旺发和消亡过程进行讨论 ,并对大洋浮冰区和近岸固定冰区冰藻类群的生态特性进行对比 ,提出了今后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8.
升金湖和菜子湖越冬白头鹤栖息地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头鹤(Grus monacha)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其在国内的主要越冬地为安徽省升金湖和菜子湖,评估白头鹤越冬栖息地的质量对于其种群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地调查,获得了越冬白头鹤的分布和数量数据;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的遥感影像,提取出越冬白头鹤在升金湖和菜子湖的空间分布信息;选取影响越冬白头鹤空间分布的栖息地因子,采用熵权法,确定影响因子的权重;采用模糊赋值求积法,构建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评价白头鹤越冬栖息地的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升金湖和菜子湖越冬的白头鹤个体数量为445只,越冬中期白头鹤的平均个体数量多于越冬前期和后期,2019年2月,在升金湖和菜子湖越冬的白头鹤个体数量分别为(271±17)只和(174±20)只,3月,其个体数量分别为(185±14)只和(96±11)只;在升金湖,越冬白头鹤主要分布在杨峨头的草滩、新胜圩的稻田和联合的泥滩中;在菜子湖,其主要分布在梅花大圩的稻田中。越冬白头鹤栖息地具有归一化植被指数居中、距离水源较近、尽可能远离道路和居民区等干扰较多的区域等特征。升金湖作为越冬白头鹤栖息地的适宜性优于菜子湖,升金湖和菜子湖越冬白头鹤的最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别为209.76 hm2(占0.63%)和68.36 hm2(占0.28%)。由于大量沉水植物消失,造成越冬白头鹤食物资源减少。建议对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等沉水植物进行恢复,以扩大越冬白头鹤的适宜栖息地面积。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盐城市黄海湿地是丹顶鹤(Grus japonensis)西线迁徙种群的主要越冬地。由于黄海湿地在不断萎缩,水鸟的食物资源逐渐减少,丹顶鹤越冬种群有集中于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越冬的趋势。采用增强回归树模型,评估了丹顶鹤越冬生境质量,分析了丹顶鹤越冬生境质量的影响因素,构建了丹顶鹤越冬生境质量管理概念模型,提出了丹顶鹤越冬生境质量管理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有效保护丹顶鹤越冬种群及其越冬栖息地提供科学依据。底栖动物是越冬丹顶鹤的主要食物来源,丹顶鹤越冬生境中底栖动物量的变化本质上是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改变了滨海湿地的生态过程,减少了越冬丹顶鹤食物的丰富度和可利用量,因此,在越冬丹顶鹤食物丰富度管理对策方面,提出以恢复水文过程为核心的滨海湿地生态过程恢复。在食物可获取性管理方面,可以通过有效管理人工管理区和自然生境区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覆盖度和高度,提高越冬丹顶鹤食物的可获取性;同时,在自然生境区,防止自然湿地流失,控制互花米草向陆地扩张速度,恢复碱蓬(Suaeda glauca)生境结构。  相似文献   

10.
大叶黄杨对土壤水分梯度胁迫的生长与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包玉  王志泰 《干旱区地理》2011,34(2):208-214
以盆栽大叶黄杨为试材,研究了大叶黄杨生长与生理指标对不同程度土壤水分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水分胁迫对生长指标(苗重、苗高和地径)有明显的影响,变化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即随胁迫程度加剧均呈现出下降趋势.干旱胁迫下生理指标的变化表现出差异性:束缚水/自由水的比值随胁迫程度加强而增大;水分饱和亏缺变化和丙二醛活性在轻、中...  相似文献   

11.
滑体运动变形特征是建立滑坡观测系统的主要依据。前者受控于滑面类型。1.直线型滑面上的滑体作整体运动,运动具等效效应;内部变形微弱,观测重点在地表位移;2.折线型滑面上的滑体亦作整体运动,变形较强,观测重点在深部位移和变形;3.凹弧型滑面上的滑体作整体旋转运动,变形较弱,观测重点在后缘和前缘;4.凸弧型滑面上的滑体作破碎旋转运动,变形较明显,观测重点在地表(尤其是剪出口处);5.复合型滑面上的滑体作分级分块运动,变形强烈,宜作综合观测。  相似文献   

12.
对一名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在南极中山站长期居留期间的血压、心率、体温作了342天的连续观察,结果显示:除舒张压无明显变化外,晚间收缩压、心率、体温的总均值有明显升高,与气温、气压和相对湿度无明显关系。极夜期间的收缩压、体温无明显变化。夜间收缩压趋向升高,但未达到显著水平,而舒张压则有非常明显的下降,夜间心率也有明显的增加。极昼期间早晨的血压、心率、体温比夜间有显著升高,但未超出正常生理范围,此时期早晨的收缩压与气压、晚间收缩压与相对湿度、晚间体温与相对湿度均有明显正相关。极夜与极昼时相比早晨的收缩压、体温均无明显变化,只有心率变化显著;极夜期间的舒张压和体温均低于极昼期间的测量值。  相似文献   

13.
小湾水电站坝肩不良地质体及工程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湾水电站为大(Ⅰ)型一等工程,其大坝类型为混凝土双曲拱坝。双曲拱坝由于传力特性,其对坝肩岩体的抗滑、抗剪要求较高,小湾水电站坝肩不良地质体较为发育,因此不良地质体边界的确定及力学参数的研究显得极为重要,在工程的实际处理中,针对坝肩不良地南体设计了洞塞置换和抗剪洞,坝肩洞塞的增设增加了坝肩的稳定,提高了坝肩的安全丰裕度。  相似文献   

14.
身体、身体观以及人文地理学对身体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陶伟  王绍续  朱竑 《地理研究》2015,34(6):1173-1187
1970年代以来,伴随着消费主义和女权运动,身体研究在人文社会学科中兴起,一个被布莱恩·特纳(Bryan Turner)称之为“身体社会崛起”的时代来临了。身体研究成为西方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大陆”,众多哲学家、社会理论学家纷纷投身于身体研究,重新解读了身体在认识世界和知识生产中的重要性。身体转向作为文化转向的一部分,同样受到了人文地理学家的关注。许多批判地理学家,如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反种族主义、后殖民主义、酷儿地理学家认为,身体研究是改善社会、文化、经济关系的可能途径。在“身体转向”的影响下,身体研究逐渐渗入到情感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乡村地理学等众多研究领域。与此同时,人文地理学家从人文社会科学中引入多种理论,如表演理论、精神分析法、非表征理论等对身体研究进行了探讨和阐释。基于这样的背景,梳理了西方人文地理学中有关身体研究的文献,归纳了人文地理学中身体研究的主要议题和理论,以及由此而展开的一系列具体的研究成果,此工作具有切实的学术意义并对后续相关研究的展开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敏  林钿  江荣灏  朱竑 《地理学报》2017,72(4):671-684
采用人文地理学视觉量化的研究方法,结合照片评定、眼动分析及定性分析对广东汕头澄海区上社村传统节庆活动(其“拖神”活动具有鲜明的身体表达特征)的空间进行了解译。研究发现,在传统节庆活动中,身体的仪式化实践和体验可对特定的节庆时间—空间进行生产和维持,身体成为传统节庆意义生产的最小空间尺度。身体所能感受和分享的节庆情感作用于地方共同感和认同的建构,而持续的身体参与是传统节庆活动得以不断再生产和保持强盛生命力的关键。在具体研究中,照片评定和眼动仪实验等视觉量化方法的使用,通过对地方居民的空间情感体验进行直观而有效的测度,借助眼动轨迹的热点及瞳孔数据,有力地表明在传统节庆的展演空间内外,现场观众和外界“他者”的“凝视”与身体化的感知存在不同,表现出身体的空间差异性。研究对身体地理学内容的拓展和人文地理学新方法的应用都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绿洲水体专题信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水资源对于以荒漠为背景的绿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及时掌握绿洲水体的动态变化定量信息,对于合理调控绿洲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活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塔里木盆地南部特有的极端干旱地区,选择策勒绿洲为重点研究靶区,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1990和1998年两幅卫星图像中水体专题信息。与以往方法相比,该方法不仅可有效避免常规分类法中存在的误差累积,结果出现较多伪变化信息的缺陷;亦可减小辐射差异对光谱比较法的极大限制,从而直接获得水体变化信息,实现过程简单、清楚,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how the researcher's body can be used as a tool for data collection in the process of ethnographic fieldwork. We focus in particular on the tensions inherent in undertaking embodied ethnographic research in the sexualized setting of a queer women's bathhouse event in Toronto, Canada. Our discussion addresses three moments within the research process: preparing our bodies to attend the bathhouse; positioning our bodies within the spaces of the bathhouse; and interacting with our bodies during the event. Through this discussion we argue that the body of the researcher is a contested site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3年2—3月南极普里兹湾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样品的复眼直径和体长数据,使用Normsep方法对大磷虾种群年龄结构组成进行分离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复眼直径和体长数据分离出的大磷虾年龄组均为1+—4+龄,群体年龄以2+龄为主;复眼直径的分离效果优于体长,其结果更为可靠;1+—3+龄磷虾复眼直径平均值分布范围为1.21—1.40 mm、1.59—1.76 mm和1.93—2.08 mm,4+龄复眼直径约为2.23 mm;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普里兹湾附近海域大磷虾各年龄组的平均体长分布变化不大,表明大磷虾种群体长特征稳定,其资源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20.
滇池外海水体叶绿素a与水质因子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使用近5年滇池外海的水体理化指标监测数据,分析了滇池外海水体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使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叶绿素a与水质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滇池外海水体叶绿素a浓度为0.003~0.475mg/L,长年平均浓度为0.063mg/L,每年2月最低,8月最高,夏季最高,冬季最低。近5年各测点年平均值2004年平均浓度最高,2005年最低。滇池外海叶绿素a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北高南低,中部呈现西高东低的态势。各水质因子在不同的位置对叶绿素a浓度的影响显著程度不一样,但叶绿素a浓度总体与透明度呈现负相关,与pH值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水温呈现正相关。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滇池外海水体叶绿素浓度回归方程在不同位置有1~4个因子入选,外海叶绿素a平均浓度的回归方程为:Chla=-0.336+0.002·WT+0.028·TN+0.034·p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