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总体上看,政府实现了土地储备后,出让土地实现的净收益,无论从总量还是从单位面积收益比较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也证明,实现土地储备是政府经营城市土地的最佳选择。无论从现实角度,从政府要求,还是从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土地储备中心都需要进一步做大做强,需要进一步挖掘潜力,通过大胆创新与小心实践,发挥更大的作用,土地储备工作应从理顺的几种关系方面做如下探索。  相似文献   

2.
土地储备制度,是我国在土地管理方式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粗放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的背景下,以经营城市为出发点,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为目的,合理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手段,实现土地资产保值增值。土地储备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原有土地供应渠道、土地供应方法和土地供应模式,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4.
一、量力而行,处理好多与少的关系 从土地储备的数量方面分析,土地储备库存土地数量不可太少。也不可太多,土地储备太少,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需求者就会在土地储备中心外部寻求土地资源,从而弱化土地一级市场;土地储备太多,一方面造成土地和资金的双重积压,土地储备成本增加,另一方面会带来巨大的筹资风险,因为超额的土地储备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撑。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土地储备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GIS平台,以地图数据库为基础、储备地块为管理主体、相关地理信息和属性数据为核心,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图文处理技术和三维可视化技术建立的一个专题型的地理信息系统。现将其结构、功能、特点作一简单介绍,以便于使用。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土地储备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GIS平台,以地图数据库为基础、储备地块为管理主体、相关地理信息和属性数据为核心,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图文处理技术和三维可视化技术建立的一个专题型的地理信息系统.现将其结构、功能、特点作一简单介绍,以便于使用.  相似文献   

7.
正广建融资网络2008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加快城市提质扩容的战略方针指引下,常德市本级国土资源储备中心的工作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从2003年至今年8月底,库存储备土地从500亩增长到7200亩,储备土地年收益从800万元增长到6.82亿元,融资规模  相似文献   

8.
<正>编辑同志:土也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母。中部地区的长珠潭地区是城镇密集区,土地资源相对稀少。土地储备的作用就像一个调节水库,起开源节流、蓄水分洪、调配资源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抓住土地储备这一  相似文献   

9.
<正>一、推行协管员制度势在必行新市中心所辖区范围是三个乡镇(新市镇、禹越镇、新安镇)面积186平方公里,人口13.5万,农户33800户。最近几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经济主体日益多元化,特别是随着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违法用地上升。据2008年统计,新市中心所辖区内违  相似文献   

10.
土地储备在促进城市土地市场发展,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城市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对我国城市土地储备的作用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期对我国土地储备深入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推动土地储备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城市土地为主的国有土地,越来越多地以重要的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土地的资产价值日益显现。土地储备机制的建立,使得经营城市土地成为了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企业改制、重组的一个热门话题,成为了促进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浅析与之紧密相关的城市土地储备与国有土地资本运营的问题。1城市土地储备给经营城市带来了生机城市土地是城市市民生产生活的物质、空间载体,也是城市国有资产中最具活力、增值潜力最大、政府又能直接经营运作的资产。运用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律去经营土地,兼顾土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掘资源的潜力,可以在整个城市范围内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和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以及城市资本的流动和增值,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资金支撑,从而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无偿、无限期、无流动的土地使用制度,造成了国家只有名义上的土地所有权,从而让土地使用者攫取了本应属于国家的巨额土地收益。许多土地使用者只代表小团体的利益,经营土地时根本不可能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综合考虑土地的利用问题,由此造成了各单位争相要地、多占少用或占而不用,甚至于自“批”自用等,使得大量土地被圈占...  相似文献   

12.
<正>土地储备历经20年发展过程,为城市各业建设发挥了重大的保障作用,其运行机制日趋完善的同时,却也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深入的新形势下,土地储备融资管理制度改革极大地显现出来了降低政府债务、防范系统风险的积极作用,使利用土地储备盘活城市存量建设用地、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和储备资金利用效率增添了切实的政策保障。同时,金融、财税政策的引入,增强了土地储备的市场化水平,改善了  相似文献   

13.
张旭  谭喆  林凤 《国土资源》2013,(7):46-47
土地市场是指土地及其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作为商品进行交换的总和,主要受土地供求关系与地价的决定。土地储备能够直接调控土地的供求关系,当土地需求旺盛时,增加土地供给量;当土地需求疲软时,实施土地收购并控制土地的供给量,土地储备对城市土地供需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土地市场的供求平衡  相似文献   

14.
土地储备,是指通过依法收回、收购、置换和统征方式取得土地储存和前期开发的行为。它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战略和土地市场需求,制定收购储备计划;对符合收购条件的土地进行收购;对依法收回的违法用地规划区内的国有闲置土地和空闲地、企业低效利用的土地进行收购储备;筹措和管理土地储备资金;对收购储备的土地进行出让前的整理工作。几年的实践说明,这种土地收购储备机制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市场规律。储备土地出让后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一是进一步培育和规范了土地市场,促进了国有存量土地的有序流转。二是收购的土地都是在近期能够开发、有升值潜力的,加快了旧城改造的步伐。三是盘活了企业低效利用的土地,通过招商引资,推进了企业改革。四是显化了土地资产价值。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增加了政府收益。虽然土地收购储备效果明显,但随着土地收购储备实践的深入,土地收购储备工作也面临许多的挑战。土地收购储备工作随之显化、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并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浅谈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运行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背景 1992年底到1993年初,我国大城市中出现第一次房地产开发热潮,城市中大量土地闲置,资金周转不灵,耕地数量大幅度下降.为了实现中国经济成功软着陆,经济运行趋向平稳,1996年8月,在上海建立了我国第一家土地储备机构--上海土地发展中心,从此拉开了我国土地储备制度实施的序幕.2001年4月3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 "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试行收购储备制度".自此,土地储备工作在全国迅速展开.  相似文献   

16.
一、我国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背景1992年底到1993年初,我国大城市中出现第一次房地产开发热潮,城市中大量土地闲置,资金周转不灵,耕地数量大幅度下降。为了实现中国经济成功软着陆,经济运行趋向平稳,1996年8月,在上海建立了我国第一家土地储备机构——上海土地发展中心,从此拉开了我国土地储备  相似文献   

17.
国家通过土地储备,垄断土地市场,实现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必须直接面对两个实际问题。其一,如何落实土地储备资金;其二,如何规避土地储备风险。前者与土地资产处置有着密切的关系,后者则涉及土地储备现代企业制度建立问题。当前,各地实施土地储备应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认识本地区土地储备的发展阶段,选择合适的方式筹集前期开发资金,并科学地处置土地资产,最终建立商业性土地储备现代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18.
从土地储备贷款反思土地储备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储备是中国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新事物。地方政府收购储备建设用地,各大银行纷纷开始了土地储备贷款业务。但土地储备贷款暴露出来诸多风险隐患,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浅议土地储备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储备在国外即“土地银行”,最早起源于1896年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到20世纪初,在欧洲有很多国家也开展了土地储备工作。我国于1996在上海成立第一家土地收购储备机构——“上海市土地发展中心”,随后各地也都建立了土地储备机构。2001年4月30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在《通知》中指出:“为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要对建设用地试行收购储备制度”。依据国务院的通知精神,土地储备制度得到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2017年6月1日,财政部、国土资源部联合印发《地方政府土地储备专项债券管理办法(试行)》,规定2017年先从土地储备领域开展试点,发行土地储备专项债券,规范土地储备融资行为,促进土地储备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今后还将逐步扩大范围。这对当前略显萎靡的土地储备工作起到极大提振作用,本文作者作为盘锦市土地储备从业人员,从当前土地储备面临的瓶颈问题出发,以盘锦市为例,结合当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