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江三角洲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与态势的判断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城镇化进程较快的地区。当下,面对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转型等背景及资源环境瓶颈压力趋大等因素交互影响,长三角城镇化发展特征和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城镇化发展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更是与人口、资源、经济要素的流动及变化息息相关。因此对长三角城镇化发展态势的研究,从人口流动、用地变化、经济增长等要素演化及其互动协调关系入手,进而对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土地与人口城镇化的步调、城市外来人口的市民化走势、城乡关系中的乡村衰退与复兴趋势、城镇化发展的粗放与集约等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与制度建议以及今后新型城镇化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2.
石英 《西部资源》2013,(2):92-93
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保证粮食安全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所在。在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国情和当前新阶段新形势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人口绝对增长,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用地的矛盾日趋紧张,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压力日益凸显,土地整理与土地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是任何大国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一方面,辽阔的国土、丰富的资源、众多的人口赋予大国以广阔的发展空间、持久的发展基础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地区差距问题、地区资源利用效率问题、各地区发展中的矛盾、冲突与合作以及巨大产业体系的空间布局问题等等相互交织,使大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显得更加复杂,更加艰难.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相比,特殊的难题主要来源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矛盾与问题.深入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是实现21世纪中国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走向21世纪的中国区域经济>正是在总结我国建国50年区域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崭新的角度对中国跨世纪区域经济发展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动态的、全面的、深层次的实证研究,实为一部了解、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力作.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城市收缩现象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蔓延,且大多分布在国内外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区域。究其原因,一方面,在全球化与去工业化的背景下,城市经济结构发生转变,资源的日渐枯竭以及工业与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再分工导致城市出现收缩;另一方面,伴随经济体制的结构性转型,社会主义国家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部分城市发展走向衰退。此外,由于人口出生率下降带来的老龄化问题以及人口外迁引发的城市人口减少,导致城市人口结构发生转变。在社会经济及人口结构的转型过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城市收缩现象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蔓延,且大多分布在国内外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区域。究其原因,一方面,在全球化与去工业化的背景下,城市经济结构发生转变,资源的日渐枯竭以及工业与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再分工导致城市出现收缩;另一方面,伴随经济体制的结构性转型,社会主义国家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部分城市发展走向衰退。此外,由于人口出生率下降带来的老龄化问题以及人口外迁引发的城市人口减少,导致城市人口结构发生转变。在社会经济及人口结构的转型过  相似文献   

6.
由于人口的增多,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加之自然因素的作用,我国乃至全球水资源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人类对水资源的认识——无论是它的特征与内涵,还是它的功能与价值——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和全面。"水资源不仅为维护地球上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经济部门都具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联合国《二十一世纪议程》),"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经济资源"(2003年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  相似文献   

7.
刘敏 《西部资源》2008,(5):24-26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人类社会不可替代的物质财富。在人口持续增长、经济快速发展和不合理土地利用方式导致土地严重退化的现实面前,我国土地资源正经受着养活众多人口、满足建  相似文献   

8.
基于分县尺度的中国人口分布适宜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以人口空间分布及其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性评价为核心,提出了一整套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模型方法;以分县为基本单元,定量评价了2010 年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协调程度;根据人口分布适宜度高低和限制性差别,划分了中国分县人口分布适宜等级和限制类型,定量揭示了中国不同地区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和地域特征。研究表明:① 2010 年中国有3/5 以上的县(市、区) 人口分布与人居环境基本适宜,中国分县人口分布与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保持了高度一致性;② 2010 年中国有1/2 以上的县(市、区) 人口发展基本不受水土资源约束,分县人口分布与水土资源适宜性处于中等水平;③ 2010 年中国有超3/5 的县(市、区) 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基本协调,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协调性良好;④ 2010 年中国近3/5 的县(市、区) 人口分布适宜度在60 以上,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处于基本协调或相对协调状态;⑤2010 年中国分县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程度东部优于中部、中部优于西部;⑥ 2010 年中国分县人口分布适宜度可划分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基本协调、相对协调、有待协调和亟待协调4个适宜等级与10 个限制类型。  相似文献   

9.
新疆有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但由于资金、技术和人才上的限制,存在理论品位定位高、现实开发程度低的现象。如何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进而推动经济的全面振兴,是新疆旅游业发展的动力和目标。文章在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新疆旅游业的优势和限制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加入WTO与西部大开发对新疆旅游业的影响,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新疆旅游业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10.
发达国家发展历程表明: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服务业无论产值或就业比例,都不断上升,遵循工业化与服务业化耦合的规律。但这一规律却在中国城市中发生偏离,即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服务业产值与就业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产生这一偏离的原因在于:工业弱质化、产业结构转换不同步、人口规模过于庞大和国民财富空间大转移等,使得第三产业的大发展欠缺生产和消费的时空一致和门槛规模。因而中国的主要任务是大力扩充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同步转换,加速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为带动第三产业和加速城市化进程创造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1.
梁锦梅 《热带地理》2001,21(3):257-260
分析了梅州生态环境历史变迁,认为长期以来,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及由此导致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区域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应尽快调整与提升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人口素质,改善生态环境,发挥山区优势,保障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经济地理学发展审视与新构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小建 《地理研究》2013,32(10):1865-1877
分析了现今国际经济地理学发展中基于少数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基于少数国家地理背景、基于经济学原理的偏颇,提出基于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特殊的政府与社会关系、特殊文化、特殊的学科背景建立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应侧重经济社会发展、侧重人地和谐,侧重政府的特殊作用、侧重国内区域间关系与全球的影响、侧重与自然地理的关系,在研究中注重自然科学方法与社会科学方法的兼顾。中国持续高速增长的经济地理研究、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与地区跨越、政府特殊作用下的区域发展、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人地和谐与区域发展、农村聚落格局的演变趋势等,均可作为重要的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13.
国外大都市区人口发展的相关政策及其借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世界地理研究》2002,11(2):59-64
对于任何一个大都市来说,人口问题已经涉及到经济、政治和社会影响的方方面面,严重影响着其区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和借鉴相同时期国外大都市区的人口发展政策,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将十分有助于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本文简要分析并总结了国外发达国家工业化以来,大都市区在人口发展方面的主要经验,如:科学的数据统计平台;适时的规划疏导;强有力的政府宏观调控;积极的市场导向机制;专门的咨询管理机构,以及配套的各项社会发展政策,等等。同时,本文也指出,由于较为类似的城市化进程,广大发展中国家大都市区一些成功的人口管理经验也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围绕区域发展潜力来源,建构了区域发展潜力影响要素分析框架,论述了外部环境、内部资源、内部能力的组成及其影响机理。得出:区域发展阶段不同,区域发展潜力影响因素的类型与质量存在分异。且不同发展阶段下发展潜力主导影响因素呈现:(1)处于农业经济主导和工业化初期的区域,受控于自然资源与条件、人口与劳动力;(2)处在工业化中、末期的区域,主导因素是区域经济基础、人力资本和发展战略;(3)处在后工业化和信息时代的区域,区域能力是其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5.
人口过剩、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称为当代世界性的社会问题。本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已越来越清楚认识到要从社会现状出发,把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来协调发展。我国政府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今后发展的总战略。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如何处理和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使之实现良性循环,更是成为科学工作者和各级决策机构进行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试图从区域经济地理的角度,分析探讨福州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方向。一、福州市人口、资源、环境态势分…  相似文献   

16.
青海工业发展模式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结构转变的动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我国新世纪提出的宏伟战略,也是青海实现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在考察并总结建国以来青海工业发展历史进程及其阶段性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点轴渐进—东西两翼"工业发展模式作为青海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为青海在经济全球化、中国入世和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实现经济起飞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汪菲  杨德刚  王长建  夏文进  杨帆 《中国沙漠》2013,33(5):1605-1614
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禀赋是支撑区域人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利用改进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计算2000—2010年新疆的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和相对资源经济承载力,探讨新疆15个地区(州、市)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时空演变及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以中国西部地区为参照区,新疆2000—2005年处于人口非常富余、经济超载阶段;2006—2010年是人口、经济双重非常富余阶段。(2)与西部12省(市、区)相比,能源资源是新疆的优势资源,水资源是制约新疆人口、经济发展的劣势资源。(3)以新疆为参照区,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非常富余度最大的是克拉玛依市,超载最严重的是喀什地区;相对资源经济承载力超载最严重的是吐鲁番地区,非常富余度最大的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4)依据相对资源人口、经济承载力超载、富余状态将15个地区(州、市)归为4类资源承载力匹配区。  相似文献   

18.
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越来越重视全球问题与区域问题的结合,强调全球环境变化的问题应主要通过区域研究来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20世纪下半叶,强烈的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背景叠加,使我国地理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自然过程与环境要素的变化包括:全球变暖背景下气候带的明显摆动,降水南增北减使南方洪涝增加、北方干旱日趋严重,巨大的物质和能源需求与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天然水文过程的重大改变。在地理格局变化方面,工业化过程带来的产业与经济格局变化,改变了人口格局和城市格局以及自然资源供需格局,地表景观格局因此而发生显著的改变。资源环境已经从发展的条件演变为制约我国国家安全的一个关键因素。对中国地理环境特征与资源环境问题认识上的不确定性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潜在威胁。对此,需要从全球的视角开展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过程表明:在工业化初、中期.其工业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都与主要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有关。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是我国加快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时期;人口将达到15~16亿,资源供求将处于更加紧迫的状态。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  相似文献   

20.
苏州地域开发适宜性分区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陈雯  孙伟  段学军  陈江龙 《地理学报》2006,61(8):839-846
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地域开发过密和无序的状况,导致自然生态及农业发展受到较大破坏,可持续性受到威胁。以生态-经济为导向的地域开发适宜性分区,强调让开发成本低、资源环境容量大、发展能力强的地区承担高强度社会经济活动;而让生态价值高、开发难度大的区域承担农业和生态维护功能,以此促进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关系及空间秩序的协调。在借鉴已有区划方法的基础上,讨论了评价单元划分、评价指标选择与处理等技术方法,通过生态和经济重要性指数的矩阵分类分析,将苏州地域划分为优先开发、适度开发、适度保护以及禁止开发等四大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提出分区管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