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南薇西盆地、南薇东盆地同处于南沙中部海域南沙地块上,地理位置十分相近,但其构造特征却有明显差异。本文根据两盆地的构造沉降变化规律及构造沉降在盆地总沉降中所起作用的研究,分析两盆地构造演化的差异性以及构造演化阶段的不同对盆地沉积面貌所造成的影响,同时论述构造特征、构造沉降、构造演化、沉积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东喜马拉雅南迦巴瓦地区区域地质特征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研究区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构造结。本文以区域地质填图成果为基础 ,结合前人资料 ,首先对研究区进行了构造单元划分 ,其次对各构造单元的地质特征进行了总结 ,最后对构造演化和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结论为 :1南迦巴瓦地区可以划分为冈底斯—拉萨陆块、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和印度陆块 3个一级构造单元。以蛇绿混杂岩为代表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呈向 NE凸的马蹄状连续分布 ;印度陆块由被称为南迦巴瓦岩群的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单独构成 ,南迦巴瓦岩群由以含高压麻粒岩透镜体为标志的直白岩组、派乡岩组和多雄拉混合岩组成。2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时间早于 70 Ma;2 3Ma以来主要断层的运动性质以伸展拆离作用为主 ;大约 5 Ma时发生了大规模的混合岩化和深熔作用。3地幔上隆是本区快速隆升的关键因素 ,但河流的作用同样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3.
南沙海槽的构造特征及其构造演化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南沙海槽位于南沙群岛东南缘,为一长680km、宽80-120km、水深2000-3300m的NE向水槽。由区域地质和横穿该海槽的地震反射剖面之综合解释可知,该海槽的北段为陆壳,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碳酸盐沉积从南沙群岛至南沙海槽、进而延伸到西北巴拉望陆坡之下,说明这一段是由外来地体(西南巴拉望岛)仰冲而使地壳向下弯曲所形成的水槽。在该海槽的南段,基底反射波呈圆弧状,其下为散乱反射,且多绕射波,说明这一  相似文献   

4.
徐家围子断陷构造地质特征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在徐家围子断陷深层连片三维地震精细解释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系统的刻画了深大断裂的性质、产状和时空分布规律。从区域构造应力场着手,详细剖析了徐家围子断陷的构造地质特征,重新构建了深大断裂体系。依据剖面特征和断陷的地质结构,首次在徐家围子断陷内解释出两条深大走滑断裂带,发现深大走滑断裂控制了营城组火山岩的形成和分布。明确了徐家围子断陷"两凹夹一隆、东西分带、南北分块"构造格局的动态演化过程及其控制因素。详细剖析了断陷期地层的沉积发育过程、后期改造过程以及现今赋存特征。为庆深气田火山岩储层分布规律预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基于苏北盆地金湖凹陷的地质及地球物理资料,根据区域构造演化背景和剖面,描述了该凹陷的构造特征,讨论了该凹陷西斜坡构造演化阶段,并探讨了其构造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金湖凹陷西斜坡地区断裂构造发育,大部分断层弧形弯曲,断层以小级别断层为主,断层组合以拉张型为主,断块圈闭发育;西斜坡在新生代期间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斜坡发育阶段(古新世阜宁期)、差异抬升阶段(始新世戴南期一三垛期)、逆冲褶断阶段(始新世三垛期末)、构造稳定阶段(新近纪和第四纪)等4个阶段;新生代构造活动强弱交替,断层活动差异性明显,古新世阜宁期和始新世三垛期断层活动规模和活动强度较大,新生代整体持续西抬东降,有利于聚集来自斜坡东部深部凹陷的油气形成油气藏。  相似文献   

6.
陡坡带构造演化史研究对断陷湖盆具有重要意义,平衡剖面技术在面积(体积)守恒的基础上为恢复构造演化史提供了一种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法.通过对东濮凹陷兰聊陡坡带进行平衡剖面法构造演化史恢复,再现了兰聊断层的活动规律及其对东濮断陷湖盆发展演化的控制作用,明确了东濮凹陷早第三纪层序地层发育特征、坡折带类型及其对砂砾岩扇体的控制作用,指出了隐蔽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层段和分布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7.
松辽盆地伏龙泉断陷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伏龙泉断陷是松辽盆地一级构造单元东南部隆起之上的二级构造单元,构造特征比较复杂。地震剖面解释表明,伏龙泉断陷自白垩纪以来主要经历了4个构造演化阶段:在火石岭组营城组下部沉积时期为近EW向伸展作用阶段,形成以大型犁式正断层为控陷断层的近NS向箕状半地堑和滚动背斜;在营城组上部泉头组中段沉积时期为近EW向挤压作用阶段,使早期控陷正断层发生反转作用而转化为逆断层,靠近控陷断层的西部边界由于断层上盘的逆冲而隆升,在凹陷中部形成NS向断层传播褶皱,在控陷断层下盘形成双重构造;在泉头组上段嫩江组沉积时期为近NS向离散型走滑作用阶段,形成具有倾向滑移分量的走滑断层组合和负花状构造;在四方台组新生界下部沉积时期为近EW向挤压作用阶段,使在早期控陷断层再次表现为上盘逆冲的特征,在断层上盘形成一大型反转背斜。松辽盆地伸展、挤压、走滑应力场的变化可能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角度、方向和速率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笔者认为东准噶尔地区曾是古新疆克拉通的一部分,只是到了泥盆纪才演化成大洋。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大洋消失之后,经历了残留海盆阶段才开始碰撞造山。碰撞期后的岩浆作用和板内裂陷作用在该区特别发育,而且形成相关的内生金属矿产。以大型内陆盆地沉降和山脉隆升为特征的陆内造山作用标志着大陆克拉通化的最终完成。成矿期与构造演化密切相关,自老而新划分了6个成矿期。  相似文献   

9.
笔者认为东准噶尔地区曾是古新疆克拉通的一部分,只是到了泥盆纪才演化成大洋。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大洋消失之后,经历了残留海盆阶段才开始碰撞造山。碰撞期后的岩浆作用和板内裂陷作用在该区特别发育,而且形成相关的内生金属矿产。以大型内陆盆地沉降和山脉隆升为特征的陆内造山作用标志着大陆克拉通化的最终完成。成矿期与构造演化密切相关,自老而新划分了6个成矿期。  相似文献   

10.
汤原断陷断裂特征及构造样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汤原断陷的4条主干地震剖面的重新构造解释,对断陷的整体构造样式进行了深入的介绍,总结出两种伸展构造样式、3种收缩构造样式、一种扭动构造样式以及一种反转构造样式.通过对不同构造样式的应力场分析,综合地震剖面特征,证明汤原断陷演化过程经历了5期的应力场变化。根据构造运动期次分析,发现局部构造与油气的生成时间具有较好的配置关系,断裂构造具有较好的封闭性。  相似文献   

11.
吉林中部断裂构造带位于梨树断陷东侧,断裂构造带包括南金山断裂、北金山断裂、吉林中部断裂、苏家屯断裂。本文介绍了火石岭期、沙河子期、营城期、登娄库期—泉头早期、嫩江期末期—明水期和喜马拉雅期,南金山断裂、北金山断裂、吉林中部断裂、苏家屯断裂构造形、成演化史。  相似文献   

12.
周延豪 《地质与勘探》2018,54(4):772-780
南堡凹陷古近纪构造演化复杂,应力转换机制不够清晰,缺乏对多期构造应力叠加的研究,因此对局部构造带内断裂形成及演化规律难以做精细化解释。本文基于南堡3号构造勘探实践,采用平衡剖面技术与应力场数值模拟方法,对该区的伸展演化史与沙河街时期构造应力进行了模拟,建立了区域多期构造应力叠加模式,并分析了深部断裂体系的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南堡地区经历了"强-弱-强-弱-强"的交替性伸展变化,在渤海湾盆地构造演化格局转折背景下,以Es_1~下沉积期为分界,区域伸展方向由NW-SE转变为N-S,使得Es_3-Es_2时期的NE向应力至Es_1期渐变为EW向展布,随之派生的EW向断裂也逐渐增多,主要断裂的扩展与演化能够很好地吻合各期差应力,性质与期次得到合理解释;渤海湾盆地东、西两侧主干断裂的右旋走滑运动造成的局部逆时针旋扭力场是导致南堡凹陷伸展转向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吉南老岭地区控矿构造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南老岭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大中型矿床众多,是吉林省的主要成矿区带。本文主要研究大地构造背景和地壳的演化规律及本地区韧性断裂、脆性断裂、韧脆性断裂及变质变形作用等构造类型的特征,进而阐明这些构造对矿产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济阳、临清坳陷及鲁西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横跨济阳、临清坳陷及鲁西地区的6条地震平衡剖面或正演构造模型的分析表明:该区古近纪伸展速率大大快于中生代,尤其表现在古近纪早期(E1-2k+E2-3s4),济阳坳陷大于临清坳陷,鲁西地区最小。济阳坳陷的东营与惠民凹陷原型盆地的发育可大致分为5个阶段,中生代时期东部伸展量明显大于西部,东部在白垩纪末期有过强烈的剥蚀,推测这与中生代沿郯庐断裂裂谷较发育有关,东部裂陷剧烈,白垩纪末构造反转亦强烈。沙河街组四段—孔店组时期东营与惠民凹陷伸展量相近,属于走滑拉分的沉积盆地,沙河街组三段以后,东西部再次差异发展,西部伸展明显大于东部。整个中新生代垂向上表现为裂陷强,反转亦强;平面上表现为类似翘翘板运动。临清凹陷由于处在强裂陷的过度部位而使其变换构造发育,断陷湖盆不能持续稳定的发育,因此成烃条件较差。  相似文献   

15.
官地铁矿床位于吉林省和龙地区,地处华北克拉通北缘与兴蒙造山带东段接合带附近的和龙地块北部。主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赋存于鞍山群甲山组下段;含矿岩石以磁铁石英岩、长英片麻岩、云母片岩、斜长浅粒岩为主,其变质程度为绿片岩相-角闪岩相的中低级区域变质;主要矿石类型为条带状铁建造。为确定矿床的形成时代,重点对含矿变质岩系中的斜长浅粒岩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官地铁矿床含矿变质岩的原岩(酸性火山岩)形成于(2551±44)Ma,在(2525±48)Ma经历区域变质作用,随后又受古元古代构造热事件的改造。官地铁矿床与华北克拉通内鞍山地区铁矿床具有相似的成矿地质条件、矿床特征和形成时代,同属于鞍山式(阿尔戈马型)沉积变质型铁矿床。根据测年结果,并与邻区的锆石年龄对比分析,认为和龙地块应归属华北克拉通,这为索伦-西拉木伦-长春缝合带的东延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吉林汪清夹皮沟斑岩型钼矿床的形成时代与成矿构造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夹皮沟钼矿床是吉林省汪清县近年来发现的一个中型斑岩型钼矿床.矿体赋存在受北东向断裂控制的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内.含矿岩体中锆石LA-ICP-MS 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93.1±1.0) Ma(MSWD=1.02),矿石中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188.6±4.7) Ma(MSWD=0.41),表明夹皮沟钼矿床形成于早侏罗世,与区域内其他斑岩型钼矿床(成岩成矿时代介于190~160Ma)同属于燕山早期大规模构造-岩浆-成矿事件的产物.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有高硅[w(SiO2)=72.29% ~72.81%]、富碱[w(Na2O+K2O)=7.62% ~7.71%]的特点,属于弱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稀土元素分布型式呈明显的右倾型,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REE/HREE为6.41~7.34),Eu异常中等(δEu=0.33 ~ 0.40);微量元素组成上表现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属于Ⅰ型花岗岩,矿床成岩成矿物质可能源于俯冲背景下增厚的下地壳.结合区域地质构造演化,认为夹皮沟钼矿形成于古亚洲洋构造体制与环太平洋构造体制叠加与转换的构造背景下,成岩成矿作用与燕山早期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贝尔凹陷苏德尔特构造带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德尔特构造带是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的重要油气聚集带之一。使用平衡剖面技术和基于斜向剪切模型的人字形桁架法对苏德尔特构造带及其两侧的贝西断陷和贝中断陷进行了详细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解析,认为在南屯期近SN向伸展,形成近EW向断陷盆地群之后,又叠加了大磨拐河组早期的短时间NW向伸展,以及此后的坳陷沉降,才形成了苏德尔特构造带特殊的构造样式。贝中断陷的东侧边界断层是整个贝尔凹陷在大磨拐河组早期伸展的主干边界断层,并且断层面具有坡坪式特征。苏德尔特构造带是发育于第一阶断坪上部的"滚动背斜",是重力和边界断层几何形态共同控制的结果,形成机制属于重力影响下的横弯褶皱作用,而非侧向挤压引起的纵弯褶皱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吉南地区古元古代地层层序及构造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冰仪  周晓东 《世界地质》2009,28(4):424-429
依据变质岩石组合特征及其在地层序列中的堆叠关系, 吉南地区古元古代集安岩群自下而上可划分为蚂蚁河岩组、荒岔沟岩组、大东岔岩组, 其沉积时限为2 350~2 150 Ma, 经历了低压相系高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 并被晚期花岗岩侵入(2 160 Ma) ; 老岭群自下而上可划分为达台山组/林家沟组、珍珠门组、花山组、临江组、大栗子组, 其沉积时限为1 900~1 800 Ma, 经历了中压相系低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集安岩群伏于老岭群之下, 原岩建造为一套大陆拉斑玄武岩-蒸发岩-(钙质)硬砂岩-复理石组合, 属裂谷环境沉积; 老岭群的原岩建造为一套石英砂岩-白云岩-页岩组合, 属陆内坳陷沉积。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敦--密断裂演化的角度分析吉林东部柳河、辉桦和敦化盆地的形成、演化及其石油地质条件。根据其对盆地发育的影响,断裂活动可分为3 个主要时期。初始断陷期: 敦密断裂的不均衡拉张使得柳河盆地下白垩统发育较好的湖相烃源岩,而辉桦、敦化盆地则以河流相--火山喷发为主。挤压隆起期: 区域白垩系全面抬升遭受剥蚀。晚期裂陷期: 断裂自南西向北东裂陷,辉桦盆地形成时间可能稍早于敦化盆地,盆地内古近系厚度较大,烃源岩条件也相对较好。综合对比分析认为,辉桦及敦化盆地具较好的石油地质条件,各盆地内大规模的常规油气富集可能性较小,但油砂和油页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具有较大的潜力,下一步区域上应将非常规油气资源作为重点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20.
试论武汉地区构造演化与岩溶发育史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罗小杰 《中国岩溶》2013,32(2):195-202
为了更全面地揭示岩溶发育特点,运用历史比较法,研究了武汉地区构造演化和岩溶发育史。古生代—中生代早期,武汉及周边地区地壳运动以整体升降为特点,各时代地层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早期发生的两次大的海进—海退作用分别形成了石炭—二叠系和下三叠统两套碳酸盐岩系,为武汉地区岩溶发育提供了物质条件。中三叠世期末的印支运动产生的强大的NNE—SSW向挤压应力,形成NWW—SEE走向的线状褶皱,控制了碳酸盐岩的平面分布格局。晚三叠世—侏罗纪,武汉以西及北部等地隆起,东部及东南部的梁子湖地区在襄樊—广济等断裂的控制下逐步开始凹陷。这一时期内,地表、地下水总体向东部梁子湖凹陷汇集,控制了武汉地区第一期地下岩溶的发育。白垩—古近纪,武汉及周边地区地壳活动表现为差异性沉降,接受沉积,岩溶作用停止。新近纪—早更新世,武汉以西的潜江凹陷继续发展,而武汉地区则总体隆升。该时期内古地势东高西低,地表、地下水由东向西流动,第二期地下岩溶也自东向西发育。中、晚更新世时期,武汉及周边地区总体下沉,广泛形成厚10~30 m不等的老粘性土层覆盖于前二期岩溶之上。由于相对不透水层的阻隔,这一时期内岩溶作用基本停止发生。全新世时期,地表水的侵蚀作用部分地破坏了老粘土盖层的连续性。由于碳酸盐岩分布于现长江水体以下10~20 m,侵蚀基准面远高于碳酸盐岩的分布高程,地下水活动很弱,岩溶作用很弱或未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