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天山冰冻圈地貌与沉积特征>由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这是北京大学崔之久教授及其研究生们近20年辛勤劳动的结晶.它不仅是一部研究天山冰缘、冰川地貌发育与沉积过程的力作,也是近年来我国地学界中体现国际学术水平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2.
独龙江流域地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首先概述独龙江流域的地貌基本形态结构,分析现代地貌作用的外营力,讨论地质构造和地表物质对研究区地貌形成的作用和影响。作者着重根据现代冰川分布及其特征、古冰川遗迹、冰缘地貌类型和古冰缘地貌遗迹,研究独龙江流域全新世以来的构造抬升和气候演变。最后分析研究区坡地形成过程,河流地貌的发展与演变,阐述独龙江流域的地貌发育史。总之,文章坚持将今及古的观点,反对泛冰川和泛构造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根据模型和分布函数,本文首先依据多年平均气温、地温和SRTM等数据对研究区域冰缘地貌的分布范围进行分别提取,并利用遥感数据和人工解译方式对其进行了修正。在此基础上,采用一定指标,利用SRTM数据对冰缘地貌次级类型(如起伏度、海拔高度和坡度等)进行了提取,从而完成研究区域冰缘地貌信息的提取。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域冰缘地貌总面积约5.15×104km2,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的西北部和西南部,另外在东北部也有少量分布;通过提取,研究区域中最重要的冰缘地貌类型是冰缘作用的中起伏缓极高山,面积约0.82×104km2,分布范围较广。②冰缘地貌的分布与海拔高度、气温和地温等有密切的关系,基于此提取的结果可为冰缘地貌的解译提供一定的参考;由于青藏高原气象站点较少,数据精度较低,自动提取精度受到很大限制,因此进行人工解译修正是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极大陆型多年冻土和冰缘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分条件是极大陆型多年冻土分布、发育和冰缘作用过程及其地貌类型组合的关键因素。极大陆型多年冻土下界高程最高,年平均气温最低;冰缘作用强度较弱,冰缘地貌类型单调,冰缘带下界高于多年冻土下界。  相似文献   

5.
南极东部拉斯曼丘陵区的地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栓科 《地理学报》1995,50(4):368-376
拉斯曼丘陵地处极地永久冻土带,风力作用频繁。各种冰缘过程主宰了现代地貌特征的形成,无冰区历史短暂及南极东部古老结晶地盾的相对稳定性,使风化微弱,并以寒冻风化为主,风力地貌、冰缘地貌、冰川地貌、湖泊地貌、海岸地貌和构造地貌组成本区主要的地貌类型,各种堆积地貌形态均不发育,西部地区地貌形态相对年轻,残存的冰碛物地表分丰特征指标冰盖后退依东北到西南方向进行,海岛、半岛及冰陆过渡带构成该丘陵三个差异明显的  相似文献   

6.
新疆地貌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与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构成了新疆地貌的基本轮廓.新疆地质构造与气候条件复杂,地貌类型多样,主要可划分为熔岩地貌、冰川地貌、冰缘地貌、流水地貌、黄土地貌、干燥地貌、风成地貌和湖成地貌等类型,具有山系走向与深大断裂方向一致,山地与盆地高差悬殊,山地层状地貌明显,山间盆地多,沙漠面积大,各山地气候地貌垂直分带各异,地貌类型组合呈环状结构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中天山坡地冰缘地貌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 1985—1989年野外调查结果和定位重复观测资料可知,本区坡地冰缘地貌的分布特征为:1.各类坡地冰缘形态彼此具有成因联系;2.不同序次的冰缘地貌类型具有各自的时空分异;3.不同的坡地冰缘地貌类型在一定条件下可有所转化。再则,本区风化以寒冻剥裂和寒冻楔入为主,呈现在时空和状态上为不可逆过程的耗散结构。  相似文献   

8.
在野外样方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对五台山冰缘地貌植被进行了数量分类和排序研究,将五台山冰缘地貌植被分为13个群丛,13个群丛是不同冰缘地貌生态景观的重要组成要素,各群丛的群落学特征与冰缘地貌生境有密切的生态关系。DCA样方排序结果和种排序结果表明,五台山冰缘地貌植物群落分布格局是土壤、水分、热量等综合环境因子决定的。而不同冰缘地貌上植物群丛优势种的分布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植物群丛类型的分布格局,反映出植物群落类型和物种分布随冰缘地貌类型及环境梯度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川西北高原地貌垂直地带性明显:现在流水地貌带海拔高度<3800m;冰缘地貌带为38004200m;冰川地貌带>4200m;相应的主导地貌过程分别是流水侵蚀、冻融侵蚀和冰川侵蚀。川西北高原是大面积构造隆升背景下冻融侵蚀形成的夷平地貌,花岗岩和石灰岩等结晶岩抗寒冻风化能力强,三叠系砂板岩,抗寒冻风化能力差,前者可以形成冰川发育的高山,后者为融冻地貌等发育的丘状起伏的高原面。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主要位于流水地貌带与冰缘地貌带的交界地带,滑坡、崩塌、融冻土流是工程沿线的主要斜坡灾害,规模多为中小型。工程沿线地区泥石流沟数量多、规模小,但流水地貌带内的部分沟谷可能有大型泥石流发生。融冻土流是该区河流泥沙的主要来源,侵蚀产沙对水库淤积的影响应引起重视。冰缘地貌和流水地貌的交错带部位,地貌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相当敏感。  相似文献   

10.
根据定位重复测量、坑探、物探、人工灌水、地温资料和样品室内分析,作者讨论了菲尔德斯半岛石冰川、倒石堆、分选环、石花、流动性条纹土等冰缘地貌变化过程和沉积结构特征,论证了含盐量对电阻率和冰缘地貌物质迁移的影响,最后指出了本区冰缘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东南极大陆沿岸的维斯特福尔德丘陵(68°22'~68°40'S,77°55'~78°30'E)和西南极乔治王岛南端的菲尔德斯半岛(62°08'~62°20'S,58°45'~58°58'W)的气候条件不同。前者属于极地大陆性气候,气温低,冬季严寒,干燥、风大,夏季较短;后者属于极地海洋性气候,气温不很低,湿润、风小,夏季较长。因此,两地的冰缘地貌的组合类型及其发育过程存在明显的差异。前者冰缘地貌单一,发展速度较慢;后者冰缘地貌复杂多样,发展速度较快。 本文根据实地观测资料,对极地大陆型和极地海洋型两类冰缘地貌作一些比较,并且提出,年冻融日数是决定冰缘作用强弱的最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东南极大陆沿岸的维斯特福尔德丘陵(68°22'~68°40'S,77°55'~78°30'E)和西南极乔治王岛南端的菲尔德斯半岛(62°08'~62°20'S,58°45'~58°58'W)的气候条件不同。前者属于极地大陆性气候,气温低,冬季严寒,干燥、风大,夏季较短;后者属于极地海洋性气候,气温不很低,湿润、风小,夏季较长。因此,两地的冰缘地貌的组合类型及其发育过程存在明显的差异。前者冰缘地貌单一,发展速度较慢;后者冰缘地貌复杂多样,发展速度较快。 本文根据实地观测资料,对极地大陆型和极地海洋型两类冰缘地貌作一些比较,并且提出,年冻融日数是决定冰缘作用强弱的最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崔之久教授是新中国自己培养出的第一代杰出地质地理学家。他出生于1934年,195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同年保送为北京大学地理系研究生。1957至1961年随国家登山队攀登我国西部众多高山,对冰川冰缘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做了大量科考工作,作为我国研究现代冰川的先驱者而蜚声国内地学界。1961至1989年除在北京大学地理系长期从事地貌和第四纪地质的教学科研工作外,还多次参加了青藏高原、天山、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川西山地、阿尔泰山、大兴安岭、中国东部中高山和南极中国长城站区的科学考察,并应邀考察了美国阿拉斯加、华盛顿州山地和东部五大湖区以及加拿大极地区、育  相似文献   

14.
大兴安岭北部冰缘地貌及其形成环境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黎劲松  霍文毅 《地理科学》1999,19(6):543-548
大兴安岭北部是我国最著名的砂金产区,砂金矿的形成与该区第四纪以来独特的冰缘地貌过程有密切的关系。在系统分析大兴安岭北部各类冰缘地貌景观基础上,根据大林河下游冰缘现象及其孢粉分析数据对其形成的古气候环境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对高纬地区,如斯堪的纳维亚、斯匹次卑尔根、格陵兰和北极地区的北美部分的坡面过程及其所产生的地形,进行了地貌形态的研究。在此,我们主要强调对坡面过程及其所产生的地形的现代过程的观察和观测,以及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如自更新世大冰盖退缩以来的整个全新世期间,对地貌比较分析这两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大兴安岭地区河系结构的基本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R.E.Horton提出河系结构的三条基本规律以来,河系结构已成为国外水文地貌界的重要研究课题,并已取得长足进展.这一课题在我国基本上还是空白,仅承继成对黄土高原地区做过初步研究.Horton 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本文将用大兴安岭冰缘地区的材料给予分析.  相似文献   

17.
<正>作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海拔高亢,气候寒冷,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是世界上难得的高寒地貌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一批又一批的地貌学家、地质学家等克服重重困难,深入高原内部,对冰川与冰缘地貌开展调查,获取了大量第一手地貌资料,发表了一系列原创性、高质量的成果。程维明研究员及其团队一直从事数字地貌研究,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貌图集(1:100万)》、《数字地貌遥感解析与制图》等图集与专著。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40年来地貌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地貌学是地理学的一门主要分支学科,其研究成就与发展一直倍受人们关注。本文对中国近60年来的研究状况,尤其近40年来研究历程进行了回顾,从总结经验与发展态势出发,对地貌学科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分析认为,中国地貌学科在地貌基本类型、区划以及分支学科:包括动力地貌学(包括冰川地貌、冰缘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海岸地貌等)、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古地貌、岩石地貌学(包括丹霞地貌、花岗岩与流纹岩地貌)、其他地貌类型(包括重力地貌,人工地貌)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地貌学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拥有完整学科体系的科学。通过回顾认为,应坚持地貌成因、形态相统一的原则发展传统地貌与综合地貌。加强地貌基础理论与综合地貌研究、开展地貌结构及其功能研究、构建全方位资源环境地貌信息系统、加强海岸地貌与海洋地貌研究、加强人才培养和学术团队建设,将是中国实现地貌强国目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基于DEM数据的北天山地貌形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SRTM3-DEM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面积-高度积分、地形高程(平均高程、最大高程、最小高程)、地势起伏度及地形剖面线方法,对北天山的地貌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北天山山势险峻并且呈NW-SE走向,显示天山受南北向水平挤压隆升作用。近S形的面积-高度曲线、偏高的面积高度积分值表明北天山地区处于构造活跃时期,地貌发育属壮年期的早期阶段。地形高程剖面线揭示了北天山存在3级夷平面地貌特征,地势起伏度变化幅度最大地区则是受陆内挤压构造应力影响地形抬升最强的地区。  相似文献   

20.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地质结构、地貌发育及室内实验的方法,对滇中轿子山地区地貌结构和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对轿子山及其外围山地的喀斯特地貌、古冰川遗迹及冻土地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轿子山地区主要构造形迹为褶皱与断裂,轿子山地区整体地势中部高,向东西两侧呈阶梯状下降,河谷切割较深,相对高差大,区内构造地貌发育,地貌大格局受构造控制明显,构造地貌、玄武岩台地、灾害地貌、第四纪冰川遗迹残广布,古冰川遗迹冻土地貌较为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