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吏隐”作为大历十才子的生活特征之一,也成为他们创作的题材,这与当时方外隐逸诗人因其不同的人生观照所创作的诗作相映成趣。方外隐逸诗人又可分为隐士诗人和诗僧两个群体,大历十才子和方外隐逸诗人之间体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生命体验,方外隐逸诗人对真隐精神的写作与十才子的“伪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后者来说,现实的功利主义态度和价值上的物质取向使其隐逸诗作之精神内涵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2.
同是身处乱世、宦海浮沉,同是命运坎坷、仕途失意,同是隐居田园、纵情山水……陶渊明的隐逸诗和"大历十才子"的隐逸诗所透析出来的隐逸观却是迥异的。陶渊明的隐逸诗蕴含了他独特的人生视角和人格追求;"大历十才子"的隐逸诗渗透着他们对人生的无奈与对仕途的冀望。  相似文献   

3.
宋诗是宋型文化在文学层面的折射与反映。大历时期,宋型文化的某些因素已经开始萌生,故而大历十才子诗歌已经开始具备宋诗的某些特征。在诗歌题材、审美理想、创作艺术等各个层面,大历十才子与宋诗之间都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大历十才子对宋诗的影响是正负兼具、交互迭加的,而不是停留于字句表相的单一作用与直线演进。  相似文献   

4.
唐大历才子李端的诗歌各体兼备各具特色:七律明净清丽、浏亮工整;五律锻琢工稳、奇逸清华;五七言绝句体情细腻、含蓄隽永。李端的古风歌行高于大历诸才子,其七言歌行韵调流畅、气势飞动,五言歌行清音古致、婉转惆怅,最得乐府神理。其歌行的韵调气势,情致遣词,在中唐诗坛中占有一定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新月”诗人徐志摩和“朦胧”诗人顾城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位天才诗人。爱情无疑使他们的创作充满了灵性,但爱情也使他们走上了不归路。徐志摩“魄散天外”;顾城“魂断异国”。爱情激发了诗人生命中的灵性,爱情也摧毁了诗人充满灵性的生命,这大概就是诗人难以逃脱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张九龄是唐代岭南诗人之宗,他留传下来的200余首诗中,题咏或咏及岭南的诗篇将近50首.与唐代绝大多数岭南诗不同,张九龄的岭南诗流露出明确的“岭南”乡邦意识,在他的笔下,岭南不是蛮烟瘴雨,而是环境优美,山川明秀,风物宜人.透过这些诗作,我们可以把握张九龄对于岭南乡邦所抱有的完全不同于非粤籍诗人的特定感情  相似文献   

7.
刘恒是一个在创作风格上不断探索和努力变化的作家,他从80年代中后期苍凉朴质的风格,变为90年代中后期戏谑调侃的风格。这种大“悲”大“喜”的创作风格上的变化非常明显。实质上,这不过是作家在叙述姿态上的调整、叙事策略上的转换,其悲剧性的精神内核并未彻底改变。刘恒作品的独特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这种悲天悯人的精神内蕴。  相似文献   

8.
苏轼诗歌与北宋文化的议论精神和淡雅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文化吸纳了前此数千年的历史积淀,而皮毛落尽,精神独存,不仅各个文化领域,各类文化形式,各种雅俗文化百花齐放,更以独树一帜的北宋文化精神卓然自立,苏轼的诗歌正是在北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下孕育成长起来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典型性的“文人”代表,苏轼通过其二千七百余首包赡丰富,变化万状的诗作,展现了一幅北宋文化绚丽多彩的历时性的“清明上河图”,尤其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北宋文化精神中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议论精神和淡雅精神,对苏轼诗歌产生了更为直接,更为深刻的影响,而苏诗的议论化和崇雅尚淡倾向又更为突出,更为集中,更为典型地代表了北宋文化的议论精神和淡雅精神。  相似文献   

9.
钱起是中唐时期"大历十才子"诗派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钱起的感时伤乱题材诗歌是对唐诗现实主义诗风的发展与延续,他的山水田园题材诗歌与情思浓烈、浑化天成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歌相比缺少了一份恬淡、冲和与浑厚之感,其边塞风貌题材诗歌与盛唐的边塞诗歌相比则少了盛唐逸气多了感伤色彩;钱起的诗歌在意境创造上不同于盛唐诗歌的宏大浑成,表现为狭小、内向并显露出"笔补造化"的人工之美,其与晚唐诗歌意境的狭小、纤弱一脉相承;钱起诗歌的抒情方式不同于盛唐诗歌的激扬奋发,而是偏于幽怨深婉;钱起的诗歌体式韵律和谐、富丽精工,对盛唐诗的诗歌体式有所发展,并在推动唐律诗的成熟、完善、创新方面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中国诗歌创作在离经叛道中呈现出非线性的,多元多向发展的,自由散漫的生存状态,一是加强个人化写作:诗人们以现实生活和个体生命的原生状态为切入点,以口语入诗,二是凸现逃亡主题:计人们进入非主流的,反审美的,对大写的“人”的精神逃逸性写作;三是注重心灵剖析;诗人们勇敢面对不完美的现实,更重视内省,从而达到精神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柳亚子是辛亥革命前后诗坛上影响最大的革命诗人之一。他在辛亥革命前后创作的大量诗词,追求理想,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爱“恨”交织;并以慷慨激昂,苍凉沉郁调子组成一曲曲激荡着宏音巨响的时代之歌,在中国近代的茫茫夜空中激荡震响,这些裹夹着雷霆风云与宏音巨响的诗歌创作在我国民主革命史和近代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放射出璀璨的光辉。  相似文献   

12.
刘恒是一个在创作风格上不断探索和努力变化的作家 ,他从 80年代中后期苍凉朴质的风格 ,变为 90年代中后期戏谑调侃的风格。这种大“悲”大“喜”的创作风格上的变化非常明显。实质上 ,这不过是作家在叙述姿态上的调整、叙事策略上的转换 ,其悲剧性的精神内核并未彻底改变。刘恒作品的独特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这种悲天悯人的精神内蕴。  相似文献   

13.
作为“交替性诗人”的弗罗斯特熟谙古希腊文化,善于从古希腊文学中吸取创作素材。从弗罗斯特诗歌中最基本的意象“泉水”出发,力图展现弗罗斯特对古希腊神话的艺术主题再现和超越,揭示弗罗斯特诗歌艺术的不朽意义:实现真正的现代性和谐。  相似文献   

14.
北宋文化吸纳了前此数千年的历史积淀 ,而皮毛落尽 ,精神独存 ,不仅各个文化领域、各类文化形式、各种雅俗文化百花齐放 ,更以独树一帜的北宋文化精神卓然自立。苏轼的诗歌正是在北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下孕育成长起来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典型性的“文人”代表 ,苏轼通过其二千七百余首包赡丰富、变化万状的诗作 ,展现出了一幅北宋文化绚丽多彩的历时性的“清明上河图”。尤其引起我们注意的是 ,北宋文化精神中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议论精神和淡雅精神 ,对苏轼诗歌产生了更为直接、更为深刻的影响 ,而苏诗的议论化和崇雅尚淡倾向又更为突出、更为集中、更为典型地代表了北宋文化的议论精神和淡雅精神  相似文献   

15.
日前,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就贯彻落实全国推进地质找矿新机制座谈会精神,紧密结合省委、省政府作出的推进“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十大重点产业”建设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研究制定了《黑龙江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实施方案》,描绘了“三五八”发展蓝图。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 90年代中国诗歌创作在离经叛道中呈现出非线性的、多元多向发展的、自由散漫的生存状态。一是加强个人化写作 :诗人们以现实生活和个体生命的原生状态为切入点 ,以口语入诗 ;二是凸现逃亡主题 :诗人们进入非主流的、反审美的、对大写的“人”的精神逃逸性写作 ;三是注重心灵剖析 ;诗人们勇敢面对不完美的现实 ,更重视内省 ,从而达到精神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探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党的改革精神之内在联系,从“三个代表”的高度发扬改革精神,以改革精神落实“三个代表”,对于推进党的建设和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的事业,党的改革事业与党的改革精神密切联系,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改革精神全面升华;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要求发扬改革精神,改革精神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特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改革精神统一于党的事业发展,二者的根本要求是一致的。要围绕发展第一要务,发扬改革精神,落实“三个代表”。  相似文献   

18.
省十次党代会闭幕后,省国土资源厅党组迅速传达了会议精神,部署了学习贯彻意见。孙纲厅长对全省国土资源工作提出了“服务大局,锐意进取,进一步开创全省国土资源工作新局面”的总体要求。 6月18日,省国土资源厅党组召开中心组学习扩大会,结合深入学习十次党代会精神和吴官正同志在我省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等,孙纲厅长作了重要讲话,5位处室负责同志结合本职业务,就如何为全省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作了专题发言。本刊现将讲话和发言予以刊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读书思廉     
“贫莫断书香,富莫入盐行,贱莫做奴役,贵莫贪贿脏”。这是清代第一才子纪晓岚留给子孙的遗训。这首诗浅显明了,仿佛都是些俗语,但字字掷地有声。  相似文献   

20.
松嫩平原的千里沃野,孕育了无尽的富饶与希冀。勤劳勇敢的大庆人,不负大地的恩赐,凭借战天斗地的无畏豪情,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旋律。黑色的“金子”在地下流淌了几十年,水乳交融般注入了共和国的血液,撑起新中国的钢铁脊梁。21世纪的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鼓声声高亢,新时期大庆国土人秉承铁人精神,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续写着精彩华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